登陆注册
1453900000019

第19章 忏悔品第六(2)

经文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①,且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②。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③。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④!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⑤,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注释

①恁么道:犹言“这么说”的意思。②正见: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称为正见。为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为“邪见”之对称。即远离或有或无之邪见,而采取持平正中之见解,如远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戒等“五不正见”之见解皆属正见。故广泛言之,凡为佛教所认可之道理,皆属正见。据《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七,正见可分为二类,即:有漏正见,又作世俗正见。即与意识相应之有漏善慧,系有漏有取者,故转向善趣,招未来可喜所欲之果;无漏正见,又作出世间正见。即尽无生智所不摄之意识相应善慧,如八种无漏忍,有学八智、无学正见等。③愿力:指本愿之力用。亦作本愿力、大愿业力、宿愿力。谓菩萨在因位所发本愿之力用至果位而显其功。依世亲菩萨之《往生论》所说,佛之本愿力,能速疾成满如大宝海之无量而殊胜之功德。据唐代善导大师之《观无量寿经疏》卷一所说,一切善恶之凡夫,无不凭借阿弥陀佛之大愿力为增上缘,而得往生净土。或将愿与力分开为二,谓本愿指因位之誓愿,力指果上之神力。如昙鸾于《往生论注》解释“观佛本愿力”文中所说:“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④邪魔外道:外道一词本不含贬意,原指佛教以外之各学派及宗教,佛教自称为内。后来与邪魔联用,就含有贬意了。邪魔处道指妨碍菩提之邪法恶魔,化作佛形,扰乱行者正定;或世间之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以扰乱行者正见者,故经典中常称“邪魔外道”。如《盂兰盆经》:“天神、地神、邪魔外道。”教内修行者起诸妄见、妄语迷惑众生者,亦称邪魔。如《首楞严经》卷十:“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坠无间狱。”世人由此转其义,谓凡有妨害之事物,皆是邪魔外道。⑤贡高:高傲骄慢的意思。提示六祖示人见性成佛,都教人自度自戒,从无念、无相、无住三原则上去体验自性本体,所以传“自性五分法香”,授“无相忏悔”,发“自心四弘誓愿”,授“无相三皈依”,总不外乎“心地法门”与“自性真如佛”,亦即明示“参禅是见法身,修行是依法身,证果是证法身”,因果赅彻,不离自性。若初心参学,不与法身相应,不能自见自性,纵行种种法事,终于功德无益。禅是佛心,修心养性一句作么生道?自心“内自证”,“见性”莫蹉过,若执外求佛,十人十错路。

经文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

经文

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①,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②,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注释

①一体三身自性佛:三身,亦作三身佛、三佛身。身即聚集之义,聚集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称为法身,智法之聚集称为报身,功德法之聚集称为应身。又作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真身报身应身、自性身满资用身化身、自性身应身化身、法身应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食身化身、法身佛受用身佛化身佛、正法佛修成佛应化佛、佛所见身、菩萨所见身二乘凡夫所见身。各经论所举三身之名称与解释不一:《十地经论》等诸经所说之三身,即:(1)法身,为证显实相真如之理体,无二无别,常住湛然,称为法身。(2)报身,酬报因行功德而显现相好庄严之身。(3)应身,顺应所化众生之机性而显现之身。《金光明经》所说之三身,即:法身、应身、化身。依合部《金光明经》卷一之《三身分别品》载,如来昔在因地修行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至修行满,因修行力故,得自在能随应众生现种种身称为化身;诸佛如来为令诸菩萨得通达,并体得生死涅槃一味,以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示现此具足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之身,称为应身;为灭除一切诸烦恼等障而具足一切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称为法身。前二种身为“假名有”,第三身为“真有”,乃为前二身而作本故。依《金光明经》言,法报两佛是其真身,为化众生而示现佛身,相好具足,威光殊胜,称为应身。佛随众生现种种形,或人、或天、或龙、或鬼,如同世之色像,称为化身。此三身以真身为本,依真起应,依应起化,如依烦恼起业行,依业受报。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佛具三身,一者真身,谓法与报。二者应身,八相现成。三者化身,随机现起。”即依此《金光明经》之意而言。《解深密经》卷五所说之三身,即法身、解脱身、化身。其中,化身指八相示现之身;解脱身指五分法身;法身指于诸地波罗蜜多,善修出离转依成满之妙果。

盖五分法身,声闻、缘觉亦可得之,故单就此身而言,二乘与如来无异。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二乘道究竟果,名解脱知见。二乘解脱知见中无三身,菩萨解脱知见中有三身差别。何以故?二乘不能灭智障,无一切智故,不得圆满清净法身,无大慈悲,不行利益他事故,无应化二身。故知二乘之解脱身,无法身及应、化等身。”据《宗镜录》卷八十九载,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称为三佛身,此即法、报、化三身:自性身,诸佛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受用身,复分二种:自受用身,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他受用身,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菩萨显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变化身,诸如来以不思议神力,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及二乘等,称其机宜,现通说法。该书还举出转三心可得三身之说,即转根本心(第八识)可得法身,转依本心(第七识)可得报身,转起事心(第六识)可得化身。而禅宗六祖慧能,以自性来解释三身,即:清净法身佛,谓人类之身即是如来法身,故人之自性本即清净,并能生出一切诸法;圆满报身佛,谓自性所生般若之光若能涤除一切情感欲望,则如太阳高悬于晴空之中,光芒万丈,圆满无缺;自性化身佛谓人若能坚信自己之力胜于一切化身佛,则此心向恶,便入地狱,若起毒害之心,便变为龙蛇;若此心向善,便生智慧;若起慈悲之心,便变为菩萨。那么,一体三身自性佛,就是指人自己的色身之内,自性具足之法身、报身、化身等三身佛。②色身: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之身则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提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本皆是佛,所以说“皈依自佛”不是“皈依他佛”。既然人人是佛,为何不自证得?只因“妄想颠倒执著”之故。因此,想要明心见性,说难并不难,只在“莫妄想”三字。《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有心息妄,亦是妄心),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无了知即无计度分别,若加了知则了知亦是妄计),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能知既寂,即是真实;若辨真实,则又起妄)。”又云:“末世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故知妄即离,不生虚妄;离即菩提,一切现成;直是自性真如佛,尽可自皈依了。

经文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从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①,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注释

①浮游:漫游。《离骚》:“欲远集而无所依止兮,聊浮游以逍遥。”从经文中理解,犹浮动不定之意,如言周流。《庄子》:“浮游不知所求。”《淮南子》:“忘肝胆、遗耳目,犹浮游无方之外。”提示《楞伽经》云:“法佛者(修得法身),离心自性相(离妄念),自觉圣智所缘境界(于离妄念所显之自觉圣智所缘之法相),建立施作(和光接物,任运畅行)。”此乃谓“法”是现量法,“身”是“无相身”,“佛”是过量人也。那么,在不落比量、不离自性,心物统一、境智一如是,哪个是“闻声悟道,见色明心”的自性清净法身佛?真参实验者会得。

经文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①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②。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注释

①实性:实性乃佛之异名,有二义:种性之义,法性之义。唯实宗谓性有真妄、真俗之别,于所立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中,以圆成实性为唯识之实性。就种性而言,有五种性,佛性、如来性等;就法之本质而言,有法性、理性等。真实之性,称之为实性,其中之功德,称为性德;原来即具有者,称为性具,其体即缘起,称为性起。②恒沙:恒河之沙。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经典中凡形容无法计算之数,多以恒沙、洹河沙一词为喻。亦作恒边沙、恒河边流沙、殑伽沙、恒河沙数等。提示曾凤仪《楞伽宗通》以“依佛”释“报佛”,略云:“报佛明于七识边事,即八识所流第七识,恒与八识相依,故报佛为法性所流佛(依法身佛而成)。而七识与六识更相系属,从中种种计著。若明知所计虚妄不实如幻,即如来藏觉了自心所现,即真即妄,即妄即真,故名法性所流佛。”曾凤仪于此,将“自觉圣智于所缘之法相,随顺法性所流,成熟众生,显现报身佛相”的心识分疏出来,正可引来作为“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佛”的注解。

经文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①;智慧,化为上界②;愚痴,化为下方③。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注释

①菩萨:即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指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为十界之一。即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②上界:有二义:一是指色界、无色界等上界诸天,与“欲界”对称;二是指天上界,为六道之一,与“下界”对称,即包括无色界、色界及欲界诸天。③下方:指天上界以下之诸道,包括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及地狱;即与“上界”对称之“下界”。提示《楞伽经》云:“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五阳)、界(十八界)、入(十二入),解说识相分(二乘法),观察建立(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菩萨自行化他法),超外道见,无色见(离断常二见)。”此与六祖所说“自性化身佛”正可对读互证。六祖自称不识字,而于《摩诃般若经》外,又能通说《法华》、《涅槃》、《楞伽》等经大意,可知上文“即须广学多闻”一句早为自己道破,实非目不识丁者。

经文

善知识!从法身思量①,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②。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③。

努力自见莫悠悠④,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⑤,欢喜奉行。

注释

①从法身思量:当作“法身本具”。②三恶:有二指:一是指人之三种恶心,人有此三恶,故甚难加以教化。即:(1)心性狠毒鄙陋,不能接纳善言。(2)器量狭小,常怀嫉妒,畏惧他人优胜于己。(3)若知他人胜己,耻而不加谘问。二是指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趣之略称。③法相:法相亦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而圣文中此处之法相,系指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大智度论》卷一谓,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以俗眼观之,则见是有;以慧眼观之,则见是无;于此等诸法起执取相,故称法相。④悠悠:忧思貌。《诗·小雅·十月之交》:“悠悠我里。”里通“悝”,忧伤。《诗·邶风·终风》:“悠悠我思。”亦可作遥远、长久解。《诗·王风·黍离》:“悠悠苍天。”毛传:“悠悠,远意。”马瑞辰通释:“悠悠即遥遥之假借,古悠、遥同音通用。”《楚辞·九辩》:“袭长夜之悠悠。”⑤靡:无。《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史记· 外戚世家》:“其详靡得而记焉。”提示法身佛以自性言,报身佛以智慧言,化身佛以行为言。一体三身自性佛者,人人自身心中本是具足,只须信得及,把得住,心口一如,即是自性一体三身佛,毋庸妄向外求也。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方立天编著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把佛教中国化界定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时代化,并叙述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式,还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总结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六个重要特点:重自性、重现实、重禅修、重顿悟、重简易、重圆融。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 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从大量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事例出发,层层深入,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故事,将佛学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佛道,佛道是一种大思想,大艺术、大智慧、大境界。禅,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精粹,亦为整个东方文化所推崇。佛,让我们远离尘世的烦恼,在喧嚣与浮华中筑起一座盛放心灵的舞台;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有一颗豁达的心去承载,让我们遭遇坎坷时,有一种信心和勇气去打拼;让我们在苦难来临时,用笑容和爱去坦然面对;让我们无法拥有时,体会到轻松挥手告别的美丽。
  • 沉思录III

    沉思录III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传世名作。此书详细阐述了友谊与义务、善良与社会、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这样的语段让我们在觥筹交错、霓灯闪烁间坚定地认清自己而不至误入歧途。
  •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是《陕西历史文化丛书》系列之一的《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佛与佛的故事、中国佛寺的早期记录、陕西古代佛寺的建筑特色、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佛寺、佛教在长安的继续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佛寺等内容。
热门推荐
  • 一光年的恋人

    一光年的恋人

    三年前,一场人为海啸摧毁了泽坂,也带走了羽薇深爱的柠岚。三年后,成为杀手的羽薇来到索曼黑市,只为查明制造那次海啸的真凶,而换取情报的代价是成为黑市BOSS夜祗桑的执事。与此同时,寻找时空少女的上弦月一行人也来到了索曼,意外发现羽薇竟然也是时空少女之一……
  • 游戏高手大比拼(青少年挖掘大脑智商潜能训练集)

    游戏高手大比拼(青少年挖掘大脑智商潜能训练集)

    潜能是人类原本存在但尚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是潜在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 网游之神级猛士

    网游之神级猛士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腥风血雨都无法阻挡他的步伐,猛士,当无所畏惧!——李凡可是兄弟,做为一名枪斗士,你不去前方冲锋陷阵,躲在牧师MM身后是怎么个意思?“你们先上,我垫后!”
  • 富爸爸家训

    富爸爸家训

    心理学家曾对100名3—8岁的儿童进行过调查,询问他们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得到的最多的答案是“钱是从爸爸的兜里掏出来的”;其次是“钱是银行给的”;再次是“钱是售货员给的”;只有20%的孩子说,钱是工作挣来的;其中最有意思的答案是“钱是长在树上的”。 怎样让孩子正确看待金钱、怎样花钱、怎样培养孩子未来的理财能力,是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由于受传统“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青少年的理财教育处于滞后状态,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 战神之路系列第三部

    战神之路系列第三部

    为了追求真爱,我进入了另一个陌生的国度--幻魔大陆。在这里,我拥有数种身份,却发现了又一个强大的自己。是什么力量能复制幻魔大陆人、神、魔三界第一强者的身体?会有谁拥有控制三界的能力?为了摆脱命运的安排,无奈之下踏入了挑战自己的战神之路!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青春好烦恼

    青春好烦恼

    同时,文中穿插王鹤的家庭背景这条辅线,展示了他们纷乱繁杂的内心世界,使小说更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是一部反映当代少男少女情感世界的小说。全景式地展开了一幅生动感人、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画面
  • 好身体离不开养生学

    好身体离不开养生学

    中医养生虽然听起来似乎很陌生,但是如果能把其中的方式方法为己所用,确实有着不可低估的功效。要不为什么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皇亲贵族们都有自己秘不外传的“私家医生”呢?翻开本书中的内容你会发现,原来中医其实是一本好玩的故事书,而养生更是在日常的闲话中就可以轻轻松松实现的。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