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900000019

第19章 忏悔品第六(2)

经文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①,且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②。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③。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④!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⑤,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注释

①恁么道:犹言“这么说”的意思。②正见: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称为正见。为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为“邪见”之对称。即远离或有或无之邪见,而采取持平正中之见解,如远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戒等“五不正见”之见解皆属正见。故广泛言之,凡为佛教所认可之道理,皆属正见。据《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七,正见可分为二类,即:有漏正见,又作世俗正见。即与意识相应之有漏善慧,系有漏有取者,故转向善趣,招未来可喜所欲之果;无漏正见,又作出世间正见。即尽无生智所不摄之意识相应善慧,如八种无漏忍,有学八智、无学正见等。③愿力:指本愿之力用。亦作本愿力、大愿业力、宿愿力。谓菩萨在因位所发本愿之力用至果位而显其功。依世亲菩萨之《往生论》所说,佛之本愿力,能速疾成满如大宝海之无量而殊胜之功德。据唐代善导大师之《观无量寿经疏》卷一所说,一切善恶之凡夫,无不凭借阿弥陀佛之大愿力为增上缘,而得往生净土。或将愿与力分开为二,谓本愿指因位之誓愿,力指果上之神力。如昙鸾于《往生论注》解释“观佛本愿力”文中所说:“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④邪魔外道:外道一词本不含贬意,原指佛教以外之各学派及宗教,佛教自称为内。后来与邪魔联用,就含有贬意了。邪魔处道指妨碍菩提之邪法恶魔,化作佛形,扰乱行者正定;或世间之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以扰乱行者正见者,故经典中常称“邪魔外道”。如《盂兰盆经》:“天神、地神、邪魔外道。”教内修行者起诸妄见、妄语迷惑众生者,亦称邪魔。如《首楞严经》卷十:“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坠无间狱。”世人由此转其义,谓凡有妨害之事物,皆是邪魔外道。⑤贡高:高傲骄慢的意思。提示六祖示人见性成佛,都教人自度自戒,从无念、无相、无住三原则上去体验自性本体,所以传“自性五分法香”,授“无相忏悔”,发“自心四弘誓愿”,授“无相三皈依”,总不外乎“心地法门”与“自性真如佛”,亦即明示“参禅是见法身,修行是依法身,证果是证法身”,因果赅彻,不离自性。若初心参学,不与法身相应,不能自见自性,纵行种种法事,终于功德无益。禅是佛心,修心养性一句作么生道?自心“内自证”,“见性”莫蹉过,若执外求佛,十人十错路。

经文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

经文

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①,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②,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注释

①一体三身自性佛:三身,亦作三身佛、三佛身。身即聚集之义,聚集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称为法身,智法之聚集称为报身,功德法之聚集称为应身。又作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真身报身应身、自性身满资用身化身、自性身应身化身、法身应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食身化身、法身佛受用身佛化身佛、正法佛修成佛应化佛、佛所见身、菩萨所见身二乘凡夫所见身。各经论所举三身之名称与解释不一:《十地经论》等诸经所说之三身,即:(1)法身,为证显实相真如之理体,无二无别,常住湛然,称为法身。(2)报身,酬报因行功德而显现相好庄严之身。(3)应身,顺应所化众生之机性而显现之身。《金光明经》所说之三身,即:法身、应身、化身。依合部《金光明经》卷一之《三身分别品》载,如来昔在因地修行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至修行满,因修行力故,得自在能随应众生现种种身称为化身;诸佛如来为令诸菩萨得通达,并体得生死涅槃一味,以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示现此具足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之身,称为应身;为灭除一切诸烦恼等障而具足一切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称为法身。前二种身为“假名有”,第三身为“真有”,乃为前二身而作本故。依《金光明经》言,法报两佛是其真身,为化众生而示现佛身,相好具足,威光殊胜,称为应身。佛随众生现种种形,或人、或天、或龙、或鬼,如同世之色像,称为化身。此三身以真身为本,依真起应,依应起化,如依烦恼起业行,依业受报。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佛具三身,一者真身,谓法与报。二者应身,八相现成。三者化身,随机现起。”即依此《金光明经》之意而言。《解深密经》卷五所说之三身,即法身、解脱身、化身。其中,化身指八相示现之身;解脱身指五分法身;法身指于诸地波罗蜜多,善修出离转依成满之妙果。

盖五分法身,声闻、缘觉亦可得之,故单就此身而言,二乘与如来无异。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二乘道究竟果,名解脱知见。二乘解脱知见中无三身,菩萨解脱知见中有三身差别。何以故?二乘不能灭智障,无一切智故,不得圆满清净法身,无大慈悲,不行利益他事故,无应化二身。故知二乘之解脱身,无法身及应、化等身。”据《宗镜录》卷八十九载,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称为三佛身,此即法、报、化三身:自性身,诸佛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受用身,复分二种:自受用身,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他受用身,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菩萨显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变化身,诸如来以不思议神力,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及二乘等,称其机宜,现通说法。该书还举出转三心可得三身之说,即转根本心(第八识)可得法身,转依本心(第七识)可得报身,转起事心(第六识)可得化身。而禅宗六祖慧能,以自性来解释三身,即:清净法身佛,谓人类之身即是如来法身,故人之自性本即清净,并能生出一切诸法;圆满报身佛,谓自性所生般若之光若能涤除一切情感欲望,则如太阳高悬于晴空之中,光芒万丈,圆满无缺;自性化身佛谓人若能坚信自己之力胜于一切化身佛,则此心向恶,便入地狱,若起毒害之心,便变为龙蛇;若此心向善,便生智慧;若起慈悲之心,便变为菩萨。那么,一体三身自性佛,就是指人自己的色身之内,自性具足之法身、报身、化身等三身佛。②色身: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之身则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提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本皆是佛,所以说“皈依自佛”不是“皈依他佛”。既然人人是佛,为何不自证得?只因“妄想颠倒执著”之故。因此,想要明心见性,说难并不难,只在“莫妄想”三字。《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有心息妄,亦是妄心),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无了知即无计度分别,若加了知则了知亦是妄计),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能知既寂,即是真实;若辨真实,则又起妄)。”又云:“末世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故知妄即离,不生虚妄;离即菩提,一切现成;直是自性真如佛,尽可自皈依了。

经文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从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①,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注释

①浮游:漫游。《离骚》:“欲远集而无所依止兮,聊浮游以逍遥。”从经文中理解,犹浮动不定之意,如言周流。《庄子》:“浮游不知所求。”《淮南子》:“忘肝胆、遗耳目,犹浮游无方之外。”提示《楞伽经》云:“法佛者(修得法身),离心自性相(离妄念),自觉圣智所缘境界(于离妄念所显之自觉圣智所缘之法相),建立施作(和光接物,任运畅行)。”此乃谓“法”是现量法,“身”是“无相身”,“佛”是过量人也。那么,在不落比量、不离自性,心物统一、境智一如是,哪个是“闻声悟道,见色明心”的自性清净法身佛?真参实验者会得。

经文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①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②。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注释

①实性:实性乃佛之异名,有二义:种性之义,法性之义。唯实宗谓性有真妄、真俗之别,于所立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中,以圆成实性为唯识之实性。就种性而言,有五种性,佛性、如来性等;就法之本质而言,有法性、理性等。真实之性,称之为实性,其中之功德,称为性德;原来即具有者,称为性具,其体即缘起,称为性起。②恒沙:恒河之沙。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经典中凡形容无法计算之数,多以恒沙、洹河沙一词为喻。亦作恒边沙、恒河边流沙、殑伽沙、恒河沙数等。提示曾凤仪《楞伽宗通》以“依佛”释“报佛”,略云:“报佛明于七识边事,即八识所流第七识,恒与八识相依,故报佛为法性所流佛(依法身佛而成)。而七识与六识更相系属,从中种种计著。若明知所计虚妄不实如幻,即如来藏觉了自心所现,即真即妄,即妄即真,故名法性所流佛。”曾凤仪于此,将“自觉圣智于所缘之法相,随顺法性所流,成熟众生,显现报身佛相”的心识分疏出来,正可引来作为“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佛”的注解。

经文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①;智慧,化为上界②;愚痴,化为下方③。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注释

①菩萨:即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指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为十界之一。即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②上界:有二义:一是指色界、无色界等上界诸天,与“欲界”对称;二是指天上界,为六道之一,与“下界”对称,即包括无色界、色界及欲界诸天。③下方:指天上界以下之诸道,包括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及地狱;即与“上界”对称之“下界”。提示《楞伽经》云:“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五阳)、界(十八界)、入(十二入),解说识相分(二乘法),观察建立(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菩萨自行化他法),超外道见,无色见(离断常二见)。”此与六祖所说“自性化身佛”正可对读互证。六祖自称不识字,而于《摩诃般若经》外,又能通说《法华》、《涅槃》、《楞伽》等经大意,可知上文“即须广学多闻”一句早为自己道破,实非目不识丁者。

经文

善知识!从法身思量①,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②。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③。

努力自见莫悠悠④,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⑤,欢喜奉行。

注释

①从法身思量:当作“法身本具”。②三恶:有二指:一是指人之三种恶心,人有此三恶,故甚难加以教化。即:(1)心性狠毒鄙陋,不能接纳善言。(2)器量狭小,常怀嫉妒,畏惧他人优胜于己。(3)若知他人胜己,耻而不加谘问。二是指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趣之略称。③法相:法相亦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而圣文中此处之法相,系指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大智度论》卷一谓,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以俗眼观之,则见是有;以慧眼观之,则见是无;于此等诸法起执取相,故称法相。④悠悠:忧思貌。《诗·小雅·十月之交》:“悠悠我里。”里通“悝”,忧伤。《诗·邶风·终风》:“悠悠我思。”亦可作遥远、长久解。《诗·王风·黍离》:“悠悠苍天。”毛传:“悠悠,远意。”马瑞辰通释:“悠悠即遥遥之假借,古悠、遥同音通用。”《楚辞·九辩》:“袭长夜之悠悠。”⑤靡:无。《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史记· 外戚世家》:“其详靡得而记焉。”提示法身佛以自性言,报身佛以智慧言,化身佛以行为言。一体三身自性佛者,人人自身心中本是具足,只须信得及,把得住,心口一如,即是自性一体三身佛,毋庸妄向外求也。

同类推荐
  •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刊行。黄檗无念禅师,名深有,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诸人之推崇。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卷六收《醒昏录》、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传记资料等。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以讲述圣经故事的形式将《圣经》中最具智慧的经典故事和箴言精选提炼出来,并用智慧的语言全新诠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的精髓, 它是一本让你阅读方便且完全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启迪人生的智慧书。
  • 佛教故事选萃

    佛教故事选萃

    本书选取的佛教故事包括:鹦鹉救火、女颜象、弟兄俩、看远不看近、火灾、摩诃罗学祝词、牛奶变醋等。
  • 沉思录III

    沉思录III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传世名作。此书详细阐述了友谊与义务、善良与社会、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这样的语段让我们在觥筹交错、霓灯闪烁间坚定地认清自己而不至误入歧途。
  •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倒一杯清茶,掬一捧阳光,听圣严法师讲禅,做一个境随心转的圣人。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热门推荐
  • 悲伤飞不过沧海

    悲伤飞不过沧海

    一个情字,多少人沦陷其中。一个人,影响几代人。天帝为了情可以颠覆三界,玉帝为了情可以默默守护,魔帝为了情可以放弃仙途,堕落成魔。他们,她们,为了情,演绎了一场灿烂却悲怅的绝世恋爱,他们到底何去何从?
  • 悠悠种田记

    悠悠种田记

    远离城市的喧嚣,只有田园悠悠。莫名地穿越到陌生的地方,只有破旧的农家,小萝卜头弟弟,再就是一轮明月袖清风。当此贫穷是悲摧。农家小院里,要想东篱把酒黄昏后,一院菊花对南山的生活,还要自己多多努力才行。有女主必有帅哥,此帅哥要会倒酒采花。。。。。。只采自己院子里的菊花。采花花的帅哥对福妞说:”你只是一次试验而已,好好的体会你的菊花、南山、酒生活,不要把你的爪子乱放。。。。。。犹其是放到俺身上来。“福妞醉眼看花花:”你的皮肤好细腻,好好检查一下,你不会采过花花后都自己泡澡吧。。。。。。等等我,我也来。穿越竟然只是一个试验,一次对平凡人的考验。当最后的关头到来,时间窗口闪烁着并招手呼唤:福妞,回来到原来的世界吧。回首看一下一片绿色世界,有绿色食品,自己种的;绿色水果,自己摘的;绿色的猎物,自己打的;绿色的男人,不!是吃俺的喝俺的,全绿色养着的男人。。。。。。福妞问自己,再顺便问一下身边高大英俊的帅哥,再问一下需要照顾的小萝卜头弟弟:“我们回去吗?”本书是纯农家种田文。请多多支持正版订阅。抱养:憨厚的小有栓-------------------被爱心多多的泪泪珠大人抱养可爱的小有财-------------------由顺琪沣大人慷慨赠予推荐朋友们的书:《睿敏皇贵妃》《凰权》《暖香》《侯门正妻》《侯门嫡女》《祸水皇后》《君爱美人妾爱钱》《朕本红妆》《傲风》《离婚》
  • 青少年植物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青少年植物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这是一套包罗生活万象的、有趣的书,向读者介绍了不可不知的中的常识。包括文学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安全常识、文化常识、动物常识、植物常识、科技常识、天文常识、生活常识等。这些都是一些生活常识性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因为零散,平时想了解又难以查找,我们将这些你们可能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的宝贵经验搜集并编辑成册,以便您在遇到问题时随时查询,轻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最佳导演

    最佳导演

    做一个导演,制作出让全世界为之疯狂的电影。这是王扬的梦想,可是他的人生刚刚受到了重大打击,因为被人诬陷而遭到南加大开除。但是上帝对王扬关闭一扇窗的同时,又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在马路上被一辆BB车撞了之后,王扬竟然能看到未来的电影!于是,1998年是那么的不平凡,除了《泰坦尼克号》上演神迹,还有一个21世纪最伟大的传奇导演悄然崛起。
  • 紫台行

    紫台行

    ,牧碧微清楚的知道,身处人心险恶的环境中,奋起反抗才是生存王道。自己的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奈何佳丽三千,勾心斗角处处充满血腥。逆来顺受不是她的性格,成为执掌一切的后宫之主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自强不息的奋斗,为保家族,她舍身入宫
  • 烽火王妃

    烽火王妃

    一段雪山姻缘,奏出乱世悲歌,十年生死绝恋,相思终成情殇。她是身患癌症,热爱生活的才情女记者,因为汶川地震错落时空,一朝穿越,身份逆转,之后背负国仇家恨,乱世荣辱,不求权倾天下,但求一心白头。看才情女记者情挑四国英豪,造势天下,成就帝王。她找水源、开会所、修运河、铸大炮…传奇一生谱写乱世悲歌!卫羽坤(南朝战神,排行老三,人称瑞王)一个人若是走进了一个人的心,又要走出去?仿佛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辰星历四百九十一年,父皇大寿,在祁门我遇又上了她,那个红遍四国的呢喃郡主,那个掌控着天下经济命脉的传奇女子,她那么傲然绝世的坐在北皇的身边,我看不见她的脸,却能感受到她那睥睨天下的气场。她似乎很不喜欢我,但却仗义的出手化解了伤寒危机,甚至为我放血疗伤。被人关怀的感觉很好,我开始尝试友好的对待她,直到那碗蛋炒饭,我突然间明白,原来她就在我身旁。以石为盅,以人为料,至于其中,木锤反复盅击,从脚至头,断骨碎筋,血肉交融,直止亲眼目睹身体呈酱料一般黏糊,方可赏予野狗野猫分食。整个行刑过程相对漫长,想必你也不愿去看。箫如然(东岳帝王)上帝是谁?他吃饱了撑着要关我的门?给我一扇窗又是做什么?难道我有门不走从窗里爬出来?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那一瓢我已经端了起来,怎么还能喝其他河里的水呢?你放心,前路风雪再大,如然也会为你扫得干干净净,平平坦坦,你且放心大胆的走过去,有我为你保驾护航,我看天下谁敢伤你负你!龙啸桀(北朝国主扫尘宫主)你说的每一句我都深信,无论你的过去经历过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你还在我身边,平安就好。答应我,好好保护自己,你不是总是说活着才会有希望吗?那么就努力的活下去。喃儿,如果真的没有下辈子,我就一直都在忘川的河边等你,你放心,我定不会喝那孟婆之汤,记得带着你的汉堡,下一次相见,啸桀定不负你。此文男强女也强,第一次发文,简介无能,亲请看文。
  • 幸福从心开始

    幸福从心开始

    本书收录了数十篇经典的英语美文,内容涉及生活、爱情、理想、亲情等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帮助你找到打开幸福大门的钥匙。书中选用的文章体裁多样,有语句优美的散文,像一道道清泉沁润你的心田;有感人至深的叙事文,让你领略人生的风景;也有世界权威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报告,让你的生活更加科学。
  • 幸福有三件事: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

    幸福有三件事: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

    俞敏洪说,幸福有三件事: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做到了这三件事,那你的生活每一天都很幸福。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