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300000005

第5章 引子 赵汸的《春秋》学(5)

四因日月以明类

赵汸以为,存策书之大体、书与不书、变文(三)、特笔六者是孔子笔削以明其义重要手法。但是,这六种笔削还不能穷尽天道人事,于是有笔削之七的因日月以明类:

七曰,因日月以明类,上下内外之无别,天道人事之反常,六者尚不能尽见,则又假日月之法区而别之,大抵以日为详,以不日为略;以月为详,以不月为略。其以日为恒,则以不日为变;以不日为恒,则以日为变,甚则以不月为异。其以月为恒,则以不月为变;以不月为恒,则以月为变,甚则以日为异。将使属辞比事以求之,则笔削、变文、特笔既各以类明,而日月又相为经纬,无微不显矣。(《春秋集传序》。《春秋属辞》卷一四说:“盖孔子修《春秋》,凡策书之大体,既以实录而存。其王伯之会、中外之交、父子君臣之间皆有笔有削,以彰其义。至于上下内外之无别,天道人事之反常,史之所书或文同而事异,或事同而文异者,皆假日月以明其变,决其疑。大抵以日为详者,以不日为略;以月为详者,以不月为略;其以日为恒者,以不日为变;以不日为恒,以日为变,甚则以不月为异。其以月为恒,以不月为变;以不月为恒,以月为变,“甚则以日为异。将使学者属其辞,比其事以求之。”)

日月之法本史官所有,但史官纪事,“事以日决者系日,以月决者系月,逾月者系时”(《春秋属辞》卷一四。),只是照实记录。孔子则借日月之法,以示详略变异,与狭义的笔削、变文、特笔互为经纬,使《春秋》属辞比事无为不显。

日月之法与特笔等笔削之法互为经纬,以明其义。赵汸在《春秋集传》与《春秋属辞》中多有发挥。如特笔之十一,据庄公二十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而得出“诸侯敌王命,败绩称人”的条例,赵汸的解释是:

败者称师,卫何以不称师?此《穀梁》发义也,而所释未是。赵伯循曰:“败称人,罪卫之不服王命,故异其文。”得经旨矣。盖非师不言败者,史文也。卫有立子颓之罪,齐桓以王命讨之,而卫人敢于拒战,嫌于敌国同文,故变师言人,明不当较也。史本无日伐之例,惟日战是其恒法,此举战之日加伐之上,日其伐以尊王命,明与他伐国者不同,而不日其战,以罪卫人,明非以主及客可例论也。(《春秋属辞》卷一三。)

卫败不称师,为孔子特笔,而以书日加伐之上,为孔子书日的笔法。特笔加书日的笔法,不仅表示了卫国不能与齐国相较之义,而且表明了尊王命、卫有罪之义。

《春秋集传》释“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篾”,则是特笔加不日的日法以明义:

及者暨也,《穀梁传》曰:“及者,内为志焉而。凡特相盟内之志曰及,外之志曰会。”……仪父,邾子克之字也。……称字者,贵之。……邾至仪父能自列于诸侯,于是隐摄位求好于邾,而其君来盟,故鲁人贵之。……此何以不日?隐能以大下小,异于离盟之非义,故不日以别之。以日为恒,则不日以见义也。(《春秋集传》卷一。)

此处以及为特笔,以记盟内之志,而以不日的笔法来称许鲁隐公的以大下小。

“因日月以明类”分为两大部分,前面四条讲日月之例:第一条著例是讲日月之法的基本原则:

凡日事其法二,曰有日有不日,曰有日有不日不月。(原注:谓事以日决者史本书日者。)凡月事其法一,曰有月有不月。(原注:谓事以月决者史本书月者。)凡上有系日之事,下有不日之事,嫌于同日,则书月以明月例。(原注:僖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陨石,是月鹢退飞。)下有同日之事,嫌于不日,再书其日,以明日例。(原注:桓十二十一月丙戌,公会郑伯盟,丙戌,卫侯卒。)

此条是处理事系于日或月的基本规则;第二条疑例是讲同月两事等容易引起误解的系月原则;第三条变例是关于一次战役有两次事件发生的系日规定;第四条则是讲日月之法的详略变异的运用原则:

凡日为详则不日为略。(原注:天子崩日,嗣王卒不日,天子葬以日为恒,诸侯葬以月为恒,详尊略卑。内夫人葬日,外夫人不日,内女卒日,王姬卒不日,详内略外。桓文之盟盛时则日,余皆不日,详重略轻。外裔灭国以君归日,自相灭不日,详内略外。)

由上四条可知赵汸所谓日月法的记录原则。而后面十二条讲灾祥类、祸福类等的日月之法,共分十二类,如祸福类说:

凡公即位不日(原注:七),即位不在正月则日。(原注:定公日,食必在月朔,史犹书日。公即位,大事也,虽必在正月朔日,史法亦当书日以谨始。今皆不日者,盖笔削之旨,略常以明变。昭定之间,逾年无君,国家之大变也。(《春秋属辞》卷一四。)

从此条可见赵汸日月法运用于其他类的大略。赵汸的日月之法实袭《公羊传》、《穀梁传》之说,故《四库全书提要》说其:“至日月一例,不出《公》、《穀》之窠臼。”(《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228页。)

§§§第四节赵汸《春秋》学的价值

赵汸《春秋》学的基本内容大略如前所述。由此可见,赵汸是以鲁史为《春秋》的蓝本,孔子著《春秋》是据鲁史笔削而成。鲁史为策书之体,有确定的笔法,仅仅是对历史的实录;而孔子志存拨乱,笔则笔,削则削,对鲁史有所笔削,以寄托其义。因此,《春秋》既存策书之大体又非鲁史可比,而是圣人之经,寓含着圣人之义。但是,《春秋》又不是孔子毫无根据所创的一家之言,而是依据鲁史而作,在文辞上辞从主人,在内容上存策书之大体。所以,赵汸讲孔子笔削之义以存策书之大体为第一,并且用了一半的篇幅来论说;其日月之法的纪事恒法,辞从主人,也是对《春秋》与鲁史承继的说明。在赵汸看来,不知《春秋》以鲁史为本的联系,就是“不知其本故”(《春秋属辞》卷一五。)。他批评《公羊传》、《穀梁传》,肯定《左传》,就常常从这一方面入手。这表明,赵汸《春秋》学的主要成分是《左传》的以史说经。

但是,赵汸只是讲到《春秋》存策书之大体,而没有把《春秋》视为鲁史,并且把存策书之大体、辞从主人等与鲁史联系的方面,都说成是孔子笔削之义;他认为《春秋》之成为经典并不在于文与事,而在于义,这又与《左传》的以史解经绝异。正是在此意义上,他称赞《公羊传》、《穀梁传》的从义来阐发《春秋》是得其要,抓住了《春秋》的本质。所以,在《春秋》的性质上,他又接近于《公羊传》、《穀梁传》。

赵汸的这一《春秋》学明显带有综合历史上解说《春秋》各派的特点。从《春秋三传》开始,就已经有了对《春秋》的两种基本看法。一是以《左传》为代表,注重从史实方面来解释《春秋》;二是以《公羊传》、《穀梁传》为代表,重在发挥《春秋》的微言大义。此后,关于《春秋》的各种解说都是由此发展而来。在汉代,《左传》为古文经学,《公羊传》与《穀梁传》为今文经学,两派势如水火,互不相容。但自东汉末年以后,尤其是唐代以后,多有人兼治《春秋三传》,综合其说;但是,在赵汸以前,人们综合《春秋三传》只是兼采其说,将其混而为一,还没有真正综合为一。赵汸《春秋》学则以鲁史为《春秋》之本,《春秋》存策书之大体等皆为孔子笔削之义,而把以史解经与以义解经统一在了自己的学说中。这在《春秋》学史上还没有过。这是赵汸《春秋》学的贡献。所以,他的《春秋》学才会受到时人的高度推许,被誉为接圣人之心于千载之下。

虽然赵汸的《春秋》学既取《左传》,又取《公羊传》、《穀梁传》,并以《春秋》的性质是经,其文为史,辞从主人将其统一起来,但是,以史解经与以义解经毕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路径,所以,赵汸的《春秋》学在兼取《春秋三传》时,又往往表现出既不同于《左传》,又不同于《公羊传》、《穀梁传》的特点。这不仅体现在赵汸批评《左传》不知《春秋》之义,而且表现在赵汸对《春秋》之义的解释上,与《公羊传》、《穀梁传》的讲求微言大义常常不相一致。如《春秋集传》释“元年春王正月”,就根本不用《公羊传》的“大一统”说,而《春秋属辞》中也多有批评《公羊传》、《穀梁传》的论述。

仅就赵汸的《春秋》学与《公羊》学而论,就有明显的不同。首先,《公羊》学是以《春秋》为孔子所著之书,与鲁史没有关系,而赵汸却以为《春秋》是本鲁史而成的,故他批评《公羊》学以《春秋》为孔子所创的一家之言是“不知本故”。其次,《公羊》学发挥《春秋》的微言大义,不是以属辞比事来进行,而赵汸的《春秋属辞》、《春秋集传》等书都是以属辞比事来著作的。再次,《公羊》学最重要的微言大义,如孔子改制、大一统、三世说等,在赵汸的论著中皆没有见到,而且,赵汸解释《春秋》之义,重在异同、嫌疑、是非之辨,反对《公羊传》的褒贬之说,所以,赵汸所发之义许多都不同于《公羊》学。

既然如此,为什么庄存与要以赵汸的《春秋》学为其先导呢?这是因为,自汉以后的《春秋》学,主要是《左传》研究的盛行,而《公羊传》、《穀梁传》一直没落不振,虽有兼治《春秋三传》,但无不是以《左传》为主,《公羊传》、《穀梁传》实无一点地位可言。赵汸的《春秋》学虽然实以《左传》为主,但在性质上肯定了《公羊传》、《穀梁传》的重义得《春秋》之要,这在当时是一个极大的突破。这就在《春秋》的性质方面,肯定了《公羊传》、《穀梁传》的胜于《左传》,由此就从义的方面,而不是从史的方面来为论说《春秋》制造了理论依据。尽管赵汸从义的方面论说《春秋》做得是不成功的,但是,却为后来庄存与讲求《公羊传》,开启了通行的绿灯。而且,将《春秋》的性质是经而非史的观念贯彻到底,就必然会走到《公羊传》与《穀梁传》的以讲求微言大义为主的道路上。正是在此意义上,赵汸的经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第五节关于赵汸经学的认识

《孔子研究》2003年第5期,发表了郜积意同志的《论庄存与的公羊学》一文(以下简称郜文)。郜文在论及庄存与的经学时,对赵汸的经学也有所论及,而其中的一些论说似有值得商榷之处,故辨于后。

庄存与自称,他的《春秋正辞》源于赵汸的《春秋属辞》。因此,郜文以《春秋属辞》为赵汸《春秋》学的代表作,并且在论赵汸的《春秋》学时,也基本上仅仅是据《春秋属辞》为说。但是,赵汸曾说:“《属辞》时推削笔之权,而《集传》大明经世之谊,必二书相表里,而《春秋》之旨方完。”(《春秋集传序》。)所以,要较为全面地说明赵汸的《春秋》学应该对《春秋集传》也应有所涉及,而且《春秋集传》是赵汸一生用力最多的著作。

郜文说,赵汸的《春秋属辞》以为,“《春秋》系孔子据鲁史而成,它就不单是史实的完全记录,而且还包含了孔子寄托的深意”;“同时,如果仅仅看待孔子作《春秋》的褒贬之意,而忽略了《春秋》所具备的史书特征,也不能正确的理解《春秋》。”于是,郜文据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春秋属辞》的写作目标,实际上是综合《左传》与《公》、《穀》二传的不同风格,以见出《春秋》系史官之法与笔削之旨的结合”。《春秋》有史实,又有褒贬的笔削之义,是史官之法与笔削之旨的结合,这是郜文对赵汸《春秋》学的基本认识。然而,郜文的说法是不符合赵汸之义的。

赵汸以为《春秋》确是孔子据鲁史而成,但是,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游夏之徒不能赞一辞。《春秋》既经孔子所作,就绝不是所谓史,“非史氏所及也”(《春秋集传序》。),而是体现圣人之义的经典。孔子“乃即鲁史成文,断自隐公,加之笔削,列伯者功过,以明尊天王、内中国之义;贬诸侯、讨大夫、诛其乱臣贼子,以正人心、示王法,盖天之所命也。……故曰圣人经世之书也”(同上。)。所以,孔子虽然是本于鲁史而作《春秋》,但是,《春秋》与鲁史又是根本不同的,鲁史只是对历史的实录,而《春秋》则有孔子之义的寄托。一为史,一为经,而经与史是不可混而为一的。因此,说《春秋》“具备史书特征”,是“史官之法与笔削之旨的结合”,是不恰当的。

由于《春秋》本鲁史而成,所以,鲁史与《春秋》是有联系的。但是,这个联系绝不是所谓“史官之法与笔削之旨的结合”,因为,《春秋》之所以为经正在其不同于史官之法。史官之法为史官记录历史所必须遵守,而孔子的笔削之旨是孔子所作。而郜文所谓史官之法,其实就是赵汸所说的笔削之旨,郜文说:“赵氏以‘存策书之大体’为史官之法,以‘假笔削以行权’、‘变文以示义’、‘辨名实之际’等为笔削之旨”。赵汸在《春秋集传序》中,十分明确地指出,史官之法即策书之例有十五,而孔子《春秋》的笔削之旨有八,存策书之大体不在史官之法即策书之例中,而在孔子笔削之旨中,而且是笔削之旨的第一项。《春秋属辞》八篇(十五卷),就是分别对孔子笔削之旨有八的说明,其第一篇(共七卷)也是专门论述存策书之大体的。郜文是据《春秋属辞》论赵汸经学的,但对赵汸如此明确的论说却视而不见,明明是孔子的笔削之旨的八个方面,却将其“一分为二”,说存策书之体是史官之法,笔削以行权等才是笔削之旨,郜文关于赵汸经学的全部立论也以此为基础,其论说的结果自不待言。至于说赵汸的《春秋》学是“以策书之体解说《春秋》”,就与赵汸的孔子笔削之义有八相去甚远了。把本来是赵汸说的孔子笔削之义有八二分,一分为史官之法,一分为笔削之旨,是郜文对赵汸经学错误论说的根源所在。

当然,郜文出现这样的错误是有原因的。他看到了赵汸的《春秋》学承认《春秋》与鲁史联系的一面,但是,却没有看到这种联系绝不是史官之法与笔削之旨的联系,而只是《春秋》的存策书之大体,即孔子对鲁史笔而不削的一面与鲁史有所联系。存策书之大体经孔子的笔而不削,就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鲁史,而是圣人之经的组成部分了。赵汸的孔子笔削之旨有八种,不仅存策书之大体,而且辞从主人,日月之法的著例等都是与鲁史有所联系的。赵汸讲笔削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笔削包括笔削有八的八个方面,而狭义的笔削仅指笔削有八的一个方面,即所谓假笔削以行权。郜文以假笔削为行权等为笔削之旨,将存策书之大体排斥在笔削之旨之外,而误以为是史官之法,不仅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而且把本来是赵汸所说的孔子笔削之旨也说成是史官之法了。

郜文是从赵汸与庄存与联系的角度来论其经学的,所以,必然要涉及赵汸《春秋》学与《公羊》学的异同问题。但是,由于对赵汸经学的误说,就只能从“存策书大体与笔削之旨的区分”来讨论这个问题了。其实,这样的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公羊》学并没有所谓史官之法的存策书大体之说,而是以发挥微言大义为宗旨。郜文说:“其一,赵氏所归纳的策书之体并不符合《公羊》学的说法”,这是无的放矢,《公羊》学本无《春秋》有史官之法的策书之体一说,当然就无从符合不符合的问题了。“其二,即使是策书之体,在《公羊传》的解释中也包含了另一层涵义,即孔子所寄托的深层思想”,这是无根之说,《公羊传》根本就无所谓策书之体之说,自然也就无所谓对策书之体的解释。“其三,在涉及《春秋》深层涵义时,赵氏关于孔子笔削以行权的解说与《公羊传》并不一致”,原则上说郜文这样讲是对的。但是,郜文忽略了赵汸讲笔削之旨常常引《公羊传》为说,并认为这是得“说《春秋》之要”(《春秋属辞》卷八。)。同时,对赵汸经学的错误认识,使他在具体论说时,也往往出现错误。如郜文说赵汸认为《春秋》具有“褒贬之义”,然而,此说正好是赵汸所激烈批判的。赵汸在《春秋属辞》目录后序中说:“为《公羊》者遂以《春秋》为夫子博采众国之书,通修一代之史者,于是褒贬之说盛行,又有以为有贬无褒者,又有以一经所书皆为非常,而常事不书者,有谓黜周王鲁者,有谓用夏变周者,其失在不知有存策书大体之义而已,说经昧其原委一至是哉。”(《春秋属辞》卷一。)类似批评褒贬说的说法在《春秋集传》与《春秋属辞》中有多次论及。赵汸讲笔削之旨,却批评褒贬说,这是赵汸与《公羊传》的一个区别。郜文不仅没有看到,反而以赵汸也有褒贬说。

同类推荐
  • 解放青岛(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青岛(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青岛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叶芝诗选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叶芝诗选

    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思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这套丛书所承载的,正是他们那令万世崇敬的全部精华。
  • 人畜之间

    人畜之间

    动物为了繁殖后代,只对同类有性要求。让它们对人类的“性趣”,是人类培养出来的。不知这是文明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倒退?许多人一一中国人外国人都有,总觉得人民币的坚挺“挺”得有点悬乎。议论最多的是中国产品的出口受到遏制,数额急剧减少。我亲眼见到的是,因为人民币的坚挺,把大量中国人“挺”出了国门,坚挺着下巴和肚子到东南亚去旅游。
  • 思路花雨

    思路花雨

    很难想象,一个人在家庭上遭受打击,又在人生路上经遇了风雨坎坷,其内心的痛苦总是难以描述的。但,他并没有被痛苦压倒,他调适心态,以坚强的毅力,拿起手中的笔继续“战斗”!
  • 陶渊明诗文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陶渊明诗文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和赞美。鲁迅先生曾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也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乐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热门推荐
  • 邪王绝宠蛇蝎嫡妃

    邪王绝宠蛇蝎嫡妃

    “太子殿下,今日不是你毁婚,而是我毁婚。我花惊羽不嫁渣男,要嫁便嫁宠我上天疼我入地,一生只娶一妻的男人。”一道圣旨送到太子面前,太子脸色瞬间青黑一片,满堂宾客皆失色。笑笑新文:《鬼医郡王妃》她,魍魉组织的金牌制毒师,一朝穿越成了任人欺凌的可怜太子妃,爹不疼妹不爱,还被百般欺凌。骂我的,恶毒的骂回去。打我的,狠狠的打回去。算计我的,百倍千倍的算计回去。可是这些渣男渣女一个个赶着送上门让她收拾,那就别怪她冷血无情,心狠手辣了,弄不死你也要弄残你。他,帝国家喻户晓,闻之变色的嗜血邪王,从无一物入眼,却强势霸道的缠上她,眉眼灼灼,邪魅勾引:“我宠你上天,疼你入地,要不要?”精彩对话一:“羽儿,这一次我真心诚意的向你提亲,娶你做我的东宫太子妃,未来燕云国的皇后娘娘。”“树不要皮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太子殿下的脸皮堪称一绝。”“羽儿,我错了,你原谅本宫一回吧。”“我看见你这张破脸就想弄残你,更别提上你这破船了,滚吧。”精彩对话二:“北幽王殿下,你不是说你不喜欢女子吗?”女子气急败坏的冷哼。“不是我说的,是你说的。”“那你说什么难言之隐,说什么让我帮你治,原来是占我的便宜吃我的豆腐败。”“貌似本王才是比较吃亏的那一个,你吃我的豆腐比我吃你的豆腐多,”俊美霸气的男子一脸的委屈。“意思是王爷你吃亏了?”女子微眯眼上,阴侧侧的开口。“不吃亏,只要你对我负责就好。”“凭什么要我负责。”“本王负责也行,我宠你,我疼你,可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威尼斯心跳游戏

    威尼斯心跳游戏

    一直是自己负责漫画中的虚拟帅哥,居然在一天之内化身真人从天而降,难道是我执念太深,进入了自己负责编辑的漫画?还是他们聚集天地灵气跑到了我的现实世界?在一连串阴差阳错的事件之后,我居然成为了这支“虚拟”偶像团体的首席助理。从此一切仿佛进入了漫画里的世界……
  • 希望

    希望

    希望是一种很原始的力量,它隐藏在内心的深处,激发出这种力量将得到一种全新的思想变革。国家、企业、个人都需要这种力量,这是我研究了大半辈子的课题,我的理想就是将这种力量教给每一个人,让他们能自行掌握从谷底走向巅峰的方法。
  • 理想透视

    理想透视

    歌德说:“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只要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把前者带进会话里,在适当的时间唤起对后者的记忆。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将之作为座右铭,产生着无限的灵感、启发、智慧和力量,从而成为人生的航灯。作为人生的追求者,茫茫人海,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家导师,关键在于找到鼓舞自己的名言警句,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这些金玉良言的指导下付诸切实的行动。
  • 豪夫童话(青少年早期阅读必备书系)

    豪夫童话(青少年早期阅读必备书系)

    豪夫是19世纪初叶德国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不少流传后世的童话作品。
  • 去香港上大学

    去香港上大学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教育制度,成就你另一种人生!本书将系统叙述、深入分析内地学生去香港上大学热潮的时代背景、社会反响,对内地学生去香港上大学的种种情况给予全面、确切介绍,包括整个香港院校招生事件的新闻故事、香港及其八所主要院校介绍、去香港上大学的各种具体事项、内地学生已在香港上大学的情形、去香港上大学的种种优点和存在的不足、香港各院校在内地招生所引发的思考等,对内地广大中学生、大学生及其家长和老师既是一本权威的考试指导用书,又是一本生动的校园生活纪实作品。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