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題緣由
在漢語史研究中,語言學界基本上把漢語分成先秦兩漢漢語、中古漢語和近代漢語三個階段。而對處於先秦兩漢漢語階段末期的東漢,在時代的歸屬上還有爭議:有的把它定為上古期,如王力先生,他把公元三世紀以前作為上古期(見王力《漢語史稿》第980頁,中華書局1980年。其具體分期為:
(一)公元三世紀以前(五胡亂華以前)為上古期。(三、四世紀為過渡階段)
(二)公元四世紀到十二世紀(南宋前半)為中古期。(十二、十三世紀為過渡階段)
(三)公元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鴉片戰爭)為近代。(自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為過渡階段)
(四)二十世紀(五四運動以後)為現代。);
有的把東漢劃歸過渡時期,如潘允中先生,他把東漢看成是中上古期間的過渡時期(見《漢語語法史概要》第10頁,中州書畫社1982年。其具體分期為:上古——從殷商至西漢是上古前期,從春秋戰國至秦是中期,西漢是上古後期。東漢是上中古期間的過渡時期。中古時代——自兩晉經過十六國時期至隋唐五代,是封建社會達到相當發展、文學語言日益豐富的時代。自宋元明清至鴉片戰爭以前,是漢語史的近代時期。五四運動以後為現代。)。雖未達成共識,但這正說明了東漢確實處於漢語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本文取東漢為過渡時期說。)。
正因如此,東漢詞彙研究的價值也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重視。方一新先生就曾撰寫《東漢語料與詞彙史研究芻議》一文,強調東漢語料在中古漢語和近代漢語詞彙溯源研究中所處的重要地位,“近年來,學者們在致力於六朝以後口語詞彙研究的同時,已經注意到它們與漢代詞彙特別是東漢詞彙之間的密切關係。研究表明,許多六朝乃至唐宋流行的詞語,其源頭可以上溯到兩漢。儘管西漢不少作品的語彙就已呈現出與先秦作品的較大差異,並且出現了像王褒《僮約》一類的口語化文獻,但是比較集中地反映當時口語面貌且具有詞彙史研究價值的語料,如翻譯佛經、樂府詩歌、神怪小說等,則大多始於東漢。因此,加強對漢代尤其是東漢語言材料的發掘和研究,已經成為詞彙史研究的新課題。”(見方一新《東漢語料與詞彙史研究芻議》,《中國語文》1996年第2期。本選題也可說是這一主張的嘗試。
方先生文章中涉及的東漢語料達二十多種,其中佛經和東土文獻各居二分之一。需要指出的是,有一種比較重要的東漢語料沒有被方先生提及,那就是東漢碑刻語料。時隔不久,張能甫先生在《東漢語料及同素異序的時代問題——對〈東漢語料與詞彙史研究芻議〉的補說》一文中再一次地談到了東漢語料問題,他說:“整個東漢時代的語料,據我們的初步估計,約有三百萬字之多。數量上比較大的有:佛典語料、注釋語料、史書、子書等。東漢所譯的佛經的具體數量,迄今尚無定論。不同的學者,統計的結果不同。據朱慶之先生的統計,約為84—89萬字;如果據許理和先生的統計,那就少得多了,約略為38—40萬字。東漢注釋語料,以鄭玄的為最多,約有30—40萬字,加上王逸、高誘、何休等人的,總計有50萬字左右。東漢史書,以《漢書》為代表,約有50萬字;東漢子書,《論衡》可以作為代表,約有20餘萬字。這幾種加起來,就超過了兩百萬。其他還有一些零散的,加在一起,估計也有百餘萬字。”(見《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3期。)遺憾的是,張文在方文的基礎上補充進了注釋語料,卻依然沒有提及東漢碑刻語料。其實,據我們統計,東漢碑刻語料有近10萬字,可以作為出土文獻的代表。要系統地對處於漢語詞彙史的重要階段的東漢段的詞彙進行斷代研究,撇開了這個重要的碑刻語料,那麽,得出的結論無疑是不全面的。
本書採取解剖麻雀的方式,試圖弄清楚作為東漢碑刻這個專門語言材料詞彙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的複音詞的使用情況,為東漢斷代詞彙研究乃至漢語詞彙史的研究添磚加瓦。“漢語歷史詞彙的研究就應該這樣扎扎實實地從基礎工作做起,把一些重要的文獻的詞彙面貌,或一個時期的詞彙面貌弄清楚,一點一點的積累起來,就可以顯示出漢語詞彙歷史發展的輪廓。”(見蔣紹愚《〈《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序》,載胡敕瑞《〈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巴蜀書社2002年。)
二、研究目的、方法和工作步驟
本書利用這些數量不菲、種類多樣、内容豐富的東漢碑刻材料,目的在於揭示出東漢碑刻語料複音詞的面貌、特徵、發展演變的情況和内部規律,藉以考察東漢時期流行使用的部分複音詞的使用情況,從而為我們整體上把握處於漢語史重要階段的東漢段的詞彙系統的複音詞内部規律乃至漢語詞彙史的研究提供資料和參考;同時,為辭書編纂在詞的立目、詞義的解釋乃至書證方面提供可貴的材料,也可為各方面閱讀、研究東漢碑刻材料提供幫助。
本書總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數據庫統計的基礎上,採取專書研究的方法。細言之,就是把選定的東漢碑刻語言材料當作一個全封閉的系統,製作成ACCESS語詞數據庫,然後對這個封閉性的語言材料的複音詞採取通常所使用的專書研究的方法來進行描寫分析。具體做法:1.靜態描寫。我們在充分佔有材料的基礎上,力求對東漢碑刻複音詞的特點進行詳細地分析和描述。宏觀與微觀相結合,既對東漢碑刻複音詞詞彙面貌作整體的描繪,又注意發掘出其個性特點;定性和定量相結合,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利用數據庫對每一複音詞詞彙事實進行準確的、窮盡性的統計分析,在事實材料的基礎上得出結論,事實羅列和理論概括兼顾。2.歷时比較。在注重對東漢碑刻複音詞本身進行共時研究的同時,也注意和同時代以及東漢前後時代的文獻進行適當的縱橫比較。3.計量統計。利用數據庫對材料進行資料分析,統計出頻率、比例,使描寫和分析建立在比較準確的數據統計的基礎上,以保證結論的可靠性。此外,我们在繼承傳統語言學注重材料分析和考據的基本方法的同時,也注意吸收並運用前人時賢在詞彙學和語義學理論方面一些相關的研究成果。
工作步驟:
第一步,以《隸釋》、《隸續》、《金石萃編》、《八瓊室金石補正》、《漢碑集釋》、《汉魏南北朝墓志彙编》及《文物》等刊物為底本,確定出本書所依據的東漢碑刻語料範圍。
第二步,對本書所據的東漢碑刻語料進行釋文、標點和斷句。
第三步,甄別並切分出選定的東漢碑刻語料所包含的全部詞語,逐條輸入電腦,設定屬性,建立ACCESS語詞數據庫。
第四步,對東漢碑刻語料詞彙的複音詞所表現的特點進行分析研究,歸納出其固有規律並成文。
三、研究語料一覽
本書研究語料取自宋洪适的《隸釋》和《隸續》、清王昶的《金石萃編》、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高文《漢碑集釋》、趙超《汉魏南北朝墓志彙编》及《文物》等雜誌上著錄的東漢碑刻,共167篇。具體篇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