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500000006

第6章 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2)

上座部就是一些长老的主张,强调严守原来的教义和戒律,属于正统派。大众部是众多僧侣的主张,提出了教义的一些新说和开禁了部分戒律,是比较强调发展的流派。据世友著、唐玄奘译北传佛教《异部宗轮论》载,先是大众部分化出8部,后上座部又分化出10部,共为18部。大众部先后分为一说部、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部和北山部。上座部先分化为说一切有部和雪山部(原上座部),说一切有部又分化出犊子部,犊子部又分化出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说一切有部又分化出化地部,由化地部又演化为法藏部。说一切有部还分化出饮光部和说经部。以上派生的18部连同根本二部即上座部和大众部共为20部。关于部派佛教,另据南传佛教史书载为18部,即去掉北传佛教所说的西山部和北山部。此外,部派名称和传承关系也有些差异。20个部派中有些部派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所在地域有所不同而已。在这些众多的部派中,最主要的是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分歧,史称佛教的“根本分裂”。变化最多、分化最快的是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这表明上座部系统没有也不能长期坚持正统的观念。在哲学思想上最重要的流派是说一切有部和说经部(经量部)。

部派佛教和早期佛教的区别以及部派佛教的内部分歧,表现在宗教实践、宗教理想和哲学理论等各个方面。我们侧重于论述的是哲学思想的演变,同时也兼及其他方面。

在宗教实践方面,由于有些教徒滋生出一种对于部分戒律的违抗,佛教为此曾多次举行结集,专门讨论是否放宽正统的戒律的问题。例如,随着布施范围的扩大,人们对寺院奉献的财物越来越多,原来规定比丘不准接受金银财物的施舍,大众部认为可以受蓄,上座部反对改变,大众部又拒绝服从,并被驱逐或开除,从而分别形成为相对独立的流派。

在宗教理想方面,上座部认为佛陀是历史人物,其所以伟大,主要是由于理想的崇高、思想的正确、智慧的精湛和精神的纯洁。一般人修行的最高果位不是佛果,只能是趋向佛果的阿罗汉,即能达到所谓断尽一切烦恼、不再生死轮回的果位。大众部则倾向于抬高佛陀的形象和人格,他们提出“超人间佛陀”或“超自然佛陀”的理论,吸取和加强神话创作,来烘托释迦牟尼的超凡神圣,并制定一套仪式,对释迦牟尼顶礼膜拜,也就是把佛陀看作超凡的或超自然的存在,是一位离情绝欲、神通广大的真正的“神”。他们还贬低阿罗汉果位,强调阿罗汉还有许多不足。大众部的这种观点,后来为大乘佛教所继承,并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哲学思想方面,部派佛教已由早期佛教侧重于人生哲学扩展到宇宙观领域。由于早期佛教对于缘起说的阐述不明确、不彻底,而导致部派佛教内部对轮回流转、业果相续的主体问题和宇宙万物实有假有问题的严重对立。

一般地说,上座部各派偏重于说“有”,也就是认为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是实在的。例如,说一切有部,是部派佛教中最有力量、最重要的一派,所谓“说一切有”,就是承认精神和物质的存在,承认一切存在。从时间观念来说,就是承认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都普遍存在。说一切有部毗婆沙论师坚持认为,人们既然都具有事物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存在的观念,那就证明事物是实际存在的,因为如果事物不存在,人们就没有思想的对象了。再者,按照缘起说,过去的思想行为产生结果,由因而有果,果不能产生于空无,既然因能生果,那就说明因是实在的。由此也就证明过去的因是时时存在、永远存在的。说一切有部承认一切普遍存在的理论(三世实有)是和早期佛教的“无常”观念不一致的,是一种全新的哲学理论。

从说一切有部分化出来的犊子部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分为过去、现在、未来、无为、不可说五类,认为都是实有的。它还特别强调“补特伽罗”(“我”)是“不可说”的,是实有的。“补特伽罗”与人身是“不即不离”的关系。这实质上是一种朦胧的、半真实的人,是一种实体性的灵魂,是轮回转世的承负者。犊子部承认“有我”也是和早期佛教的“无我”论相对立的一种新说。

从说一切有部分出的说经部又转而肯定佛陀的无常学说,否认说一切有部主张的一切事物永远存在的论点,强调一切事物仅仅是在目前存在,也就是反对三世实有说,主张刹那说。说经部认为,所谓事物的实有或存在,是就事物发挥某种作用而言,事物只有发挥作用才是真实的。事物也只能占有特定的时空位置,发挥其特定的作用。而所谓发挥作用,就意味着产生结果。也就是说,事物的实有只有在它产生特定的结果时才是真实的。而所谓事物产生特有的结果,就是转化成为下一种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任何事物只有在它转化为它下一种的存在方式时,才是实有的。说经部由此得出结论:事物的实有或存在是刹那间的,事物是刹那存在,而不是三世存在。说经部由此还否定涅槃是永恒幸福境界的观点,认为一切都是无常的,涅槃也仅仅是停止受苦、停止轮回的境界。这就是倾向于事物是空的说法。说经部的论点遭到毗婆沙论师的反对,被指斥为是一种带有虚无主义色彩的理论。

大众部各派偏重于讲“空”,或是只承认现在实有,认为过去和未来都是没有实体的。与此相联系,在心性及其解脱问题上,大众部和上座部虽然都主张“心性本净”,但是两派所讲的“心性本净”的含义却大相径庭。上座部所说的“心性本净”是指心本来就是净的,大众部则指心在未来可能是净的,心净是未来可能达到的境界,实际上是认为原来的心并不净,是染心,是强调染心可以得到解脱。可见两派的观点是对立的。

从宗教实践和宗教理想的角度来看,大众部对后来大乘佛教的影响比较深刻。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大众部的理论与大乘空宗具有较多的渊源关系,而从上座部向说经部的演变,后来又在深受大乘空宗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大乘有宗。

三、大乘佛教的哲学思想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出现了大乘佛教的思潮,发生了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历史性分裂。

大乘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又演化为中观学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两大派别。唐义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对印度流行的部派和大乘空、有两宗有明确的介绍。中观学派主张观察问题要不落一边(如空与有、常与无常各为一边),即同时观察二边,以合乎中道,因而得名。由龙树(约150—250)及其学生提婆(圣天,约170—270)所创立,奉《大品般若经》为主要经典。龙树著的《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和提婆著的《百论》为此宗的基本理论著作。提婆的后继者是罗罗跋陀罗,罗罗系传至清辨及佛护,随后又分裂为不同的派系。约公元4至5世纪,大乘佛教又形成瑜伽行派,此派成为佛教的主流。“瑜伽”是相应的意思,指一种观悟佛教“真理”的修行方法。此派尊弥勒为始祖,以《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等为主要经典。创始人是无著、世亲兄弟。无著著的《摄大乘论》,世亲著的《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和《大乘百法明门论》等,在创宗方面作用最大。继世亲的有亲胜和火辨二家,相继发挥亲胜学说的有德慧、安慧和真谛,以上称为前期瑜伽行派。另外继承世亲、火辨一系的陈那,特别重视因明,即重视逻辑论证和认识论探讨。发挥陈那思想的有无性、护法、戒贤(玄奘的师父)和法称等,为后期瑜伽行派。

龙树一系反对部派佛教某些流派的万物实有的观点,认为人生的痛苦在于,人们对世间的一切事物缺乏真正的了解,产生了颠倒分别的无益戏论。要解脱痛苦,最根本的是要体会一切事物的“实际”,认清一切事物并无实体,是无“自性”,是“空”。这就是空观。中观学派“空论”的根据是缘起说。此派认为万物既然是因缘和合而生,即依靠其他原因、条件而生,不是从它自身中产生,这就说明它不是真实存在的。因缘所生就证明事物的内在的不真实。任何事物只要是依靠先行的事物而得以存在,它就必定失去声称自己有内在真实性的权利。依赖的存在不是真正的存在。佛教原来的缘起说,是讲任何事物都是有原因的,否则就不是实有的事物,也就是说,由于事物是有原因的,因此是实有的。中观学派则认为,一切有原因的事物都是不真实的,正因为是有原因的,所以是不真实的。这是在原来的缘起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缘起性空”、“一切皆空”的宇宙观。因此,中观学派又称为“大乘空宗”。

瑜伽行派继承了中观学派的空观思想,但又认为“一切皆空”的说法会导致否定成佛的主体和境界的理论危机,危及佛教自身的存在,于是此派提出万物唯识所变、识有境无的主张。众生的识是变现万物的根源,由于万物由识所变,因此,万物(境)是无(空)。由于识能变现万物,因此,识是有。瑜伽行派主张识有,所以又名“大乘有宗”。识能变现万物,识也是众生轮回转生的主体。由此瑜伽行派进一步提出“转依”的宗旨,用作“解脱”的代替语。所谓“依”,指人们的意识,“转依”就是从人们与生俱来的相续不断的意识状态着眼,认为人们意识、认识的转变会影响到行为,可以改变客观环境;主客观不断地交互影响,就会使整个的认识行为和环境都发生转化,众生也随着这种转化而成为佛。

瑜伽行派还展开了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论证,一方面为其唯识哲学作论证,一方面又推进了认识论和逻辑学。

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后来都发生分化,形成不同派别。同时又出现中观瑜伽合流的趋势,至8世纪,寂护(700—760)更是正式创立瑜伽中观派。瑜伽行派主张唯心无境,识有境无,肯定心识,否定外境。中观学派主张境无心也无,心和境都不可得。瑜伽中观派认为,在世俗谛是唯心无境,在胜义谛是心境俱无,并且以为只有从唯心无境的观点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诸法无我”,即一切事物无自性的真谛。

大乘佛教思潮的出现,是继部派佛教之后佛教内部的第二次大分化,也是对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的最大冲击。从整个印度佛教史来看,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分裂。大乘佛教指斥前期佛教只求个人解脱,是“小乘”,标榜自己是普度众生,使众生渡过无边的苦海,到达幸福的彼岸,是“大乘”。前期佛教学者则不承认自己是什么小乘,认为自己是佛教的正统。他们指责大乘佛教的教义是杜撰的,认为“大乘非佛说”,大乘并不是佛教的正统。大小乘佛教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大乘佛教是在批判继承小乘佛教的基础上的新发展,但是大小乘佛教在精神和实质上确又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对佛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认为释迦牟尼是觉者、教祖、教主、传教师,而大乘佛教则强调依靠佛的愿力和他力得救,把佛视为超人的存在。大乘佛教在释迦牟尼身上罩上一团团迷雾,奉其为全智全能的最高人格神、神格化的救世主以及彼岸世界的统治者,后来更用造型艺术加以形象化的表现,为其建造宏伟的佛殿,对其顶礼膜拜。小乘佛教一般认为佛只有一个,就是释迦牟尼;大乘佛教则认为十方三世有无量无数的诸佛,如阿佛、阿弥陀佛、弥勒佛、药师佛等,进一步宣扬佛是整个宇宙力量的体现,佛是各方世界和极乐净土的主宰者。

(2)在追求的理想上,大乘佛教以成佛为目的,而小乘佛教则以“灰身灭智”、成就阿罗汉为最高目标。所谓阿罗汉就是烦恼已经消除、生死已获解脱、应当值得供养尊敬的圣者。

小乘佛教偏重于个人解脱,大乘佛教则宣扬普度众生,致力于一切众生的解脱。大乘佛教还提出“菩萨摩诃萨”的名称,大菩萨是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志愿的,即从事传教活动以拯救他人者,是成就正觉(佛)的准备,也就是候补佛。例如大乘经典注重宣扬、中国佛教所特别尊崇的“四大菩萨”观世音(“大悲”)、文殊师利(“大智”)、普贤(“大行”)和地藏(“大愿”),就是重要的菩萨,而小乘佛教则完全不承认这些菩萨。小乘佛教所求的解脱,偏重于断除烦恼,灭绝生死,而大乘佛教如空宗则认为应以菩提(觉悟、智慧)为目标。菩提是佛体。众生只要去掉无明(无知),就可进入究竟的境界——涅槃。普度众生的理想不在于寂灭,而在于永生。

(3)在修持的方法上,小乘佛教认为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人生的“业”和“惑”,即由于种种行为(“业”)和种种烦恼(“惑”)而产生了苦果,应当重“教”尊“闻”,追求断“业”灭“惑”,不使再生,由此主张个人远离社会,隐遁禁欲。也就是说,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非出家过禁欲生活不可。大乘佛教认为人生问题不应孤立解决,应当全面解决,不仅自己要解除痛苦,也要使他人解除痛苦,也就是强调众生的“共业”的共同转化。他们重“行为”,强调不应逃避现实世界,而要面对现实世界,理解现实世界,努力使自己的宗教实践不脱离世间的实际,在现实中求得解脱。因此,大乘佛教特别是在初期很重视在家,不提倡出家。事实上按照大乘佛教的主张,有些修持是出家人也难以做到的,例如,布施中的财施,只有在家且有钱财的人才能做到。

(4)在理论上,正如前面所讲过的,小乘佛教学者拘泥于佛说,认为佛说的都是实在的,佛说有某类概念,就有某类实在。他们偏于细密的思辨,着重于对生死问题的探求。他们一般只承认人无我,即人并没有独立的永恒的实体,人是空的,至于宇宙万有则不是空的,而是有的(“法有”),这就是所谓人空法有说。小乘佛教中也有不同观点,如《成实论》不仅认为人是空的,还主张法也是空的。大乘佛教学者偏于融通、直觉,着重赞颂佛的功德,对于佛说带有自由解释、发挥的色彩。他们认为不仅人空,法也空,即宇宙万有也都没有独立的永恒的实体,也是空的,“一切皆空”,主体和客体都是空的,一切存在都如泡如影、如幻如梦。

大乘空宗和有宗将佛教唯心主义哲学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宗教理论思维的高峰,可以说基本上标志着印度佛教哲学思想的完成和终结。

同类推荐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点亮自己的心灯,擦亮迷失的双眼,寻找到内心的安宁,浸润一颗善心而获取生活的幸福。本书从卷帙浩繁的佛经中,精选出多个富含哲理与智慧,充满幽默与诙谐的故事加以独到梳理,并结合现实生活给予精练评析,以阐释佛的博大与精深。
  •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大忙人的清心咒,听佛学高僧揭秘不忙碌的智慧, 老百姓的草根禅,随禅宗大德参悟不烦恼的人生。 谈佛论禅,于五行方外观自在; 修心养性,在红尘俗世悟禅机。
热门推荐
  • 海底沉船的恐怖符号

    海底沉船的恐怖符号

    报警器响了,“飞虎小队”们立即出发。跟踪超市里行迹诡秘的人,发现了惊天秘密……那个人见人怕的“病老头”到底谁什么人?泡沫里到底吞噬了多少孩子们的生命?飞龙小队能揭开吃人温泉的秘密吗?本书是一段精彩的冒险探案故事。
  • 千年王妃

    千年王妃

    ﹡﹡﹡“啪!”一个清脆的耳光,她光滑白嫩的脸上出现了清晰的掌印。“你这个贱人,居然敢害我的孩子!”他的目光凶狠如狼,阴鹫的扫向她。她的心,瞬间碎成千万遍,脸上浮起的却是绝美的笑容。她听见自己用轻柔的声音问道:“你相信这一切是我做的吗?你,相信吗?”男人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狐疑,怀里的女人瑟瑟发抖,低低的啜泣扰乱了他的心。心痛的摩挲怀中女子的背,回答她的是僵硬而冰冷的话语:“除了你,还有谁敢害她?又有谁有本事害她?”质问的话,字字淬毒,准确而锋利地射向她,她几乎站不稳,强忍住内心的疼痛,几不可闻的说道:“你会后悔的。”﹡﹡﹡“不,悦儿,求求你,再给我一次机会,相信我。”他低下了高贵的头颅,一步一步颤抖着靠近。她的嘴角挂着讥讽的微笑,声音冰冷如刀:“相信你?凭什么?我渴盼你相信我的时候你在干什么?今生今世,我再也不会相信你,更加不会原谅你!”男人靠近的脚步硬生生地顿住,心,痛得快要窒息了。这一刻,他终于体会到了当时她该有多痛。明白了又如何,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错过,就永远的错过了。﹡﹡﹡欢迎喜欢的亲阅读,欢迎喜欢的亲收藏,欢迎喜欢的亲投票,谢谢大家了O(∩_∩)O~推荐好友文文:清浅似蓝《葬婚》金利宝贝《穿越之大宫女》蝴蝶吻花香《相公多多追着跑》
  • 世世禁宠

    世世禁宠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她不过是一缕异世的幽魂,两世恩怨,世世被帝王宠爱,却屡次被抛弃。轮回前世,他们之间谁负了谁?人进宫廷,斗得过皇后,强的过帝王。她不是懦弱之辈,只是时机未成熟。只是她的爱已经这般伤,到不如伤的彻底。弃妃翻身争天下,暴君冷眼夜夜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是你,赐我隔世阑珊(已签约出版)

    是你,赐我隔世阑珊(已签约出版)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爱别离】夏禹野,从她之后,他不对别的女人微笑,自从这个花安安出现,一切黑白颠倒。【怨长久】莲爵,她沦陷在他的温柔之后,却被他残忍推开,笑容背后是蜜糖裹着的刀刃。【求不得】萧楠,爱她十年,从男孩到男人,他一直是走不到她心里的那一个。【放不下】严柏乾,他始终没有放下,那个卑微的小女孩,在很多年之后,还是难以忘怀一个微笑。南江,一个充满了期期艾艾,等等待待,疯疯狂狂,痴痴颠颠的城。花安安,一个飞蛾扑火,不辞辛苦,坚忍等待,倔强任性,善良柔软的灵魂。姹紫嫣红的演艺圈,勾心斗角的争宠上位,名利钱财的诱惑,她是重生的佟默然,她是新生的花安安。在事业与爱情之间两难,在友情同同情之间徘徊,在爱与怜悯之间抉择。我是谁?谁爱我?是谁赐我,隔世阑珊?一一有话说:此文为了质量,一天两更,图推酌情加更,钻石花花加更。爱我的亲,如果给不了我钻石鲜花闪耀,请赐我爱的力量,给我一句留言,就足够。写文,只是想要分享我的故事给你们,世界很狼狈,渺小的我只是在尽最大努力给你们幸福的味道,让孤军奋斗的你们不至于寂寞。一一开微博了,上面可有我的照片,哈哈,诱惑你们加我。http://m.pgsk.com/1790874077ps:欢迎进群热络~~~~~*《那时纨绔》群:102129571**《花花世界》新群:125286359*
  • 无法湮灭的悲怆

    无法湮灭的悲怆

    本书重新还原那段悲抑的历史。当赵登禹挥动大刀倒在血泊、赵尚忐惨死汉奸宵小之手、杨靖宇的弹尽粮绝英雄末路都以细节的方式呈现时,读者如何忍住不哭?当一个团半日之内临阵“升迁五个营长,都壮烈牺牲”,却仍与力量悬殊之敌对峙,当田横五百士的遭遇重演,被日军逼上绝路的八百多名十七岁左右的新兵,在叩拜了天地父母后前赴后继地跳入黄河,读者如何忍住不哭?……哭泣,不只是泪奠英雄,更为那打不垮的民族之精神。
  • 是你,赐我隔世阑珊(已签约出版)

    是你,赐我隔世阑珊(已签约出版)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爱别离】夏禹野,从她之后,他不对别的女人微笑,自从这个花安安出现,一切黑白颠倒。【怨长久】莲爵,她沦陷在他的温柔之后,却被他残忍推开,笑容背后是蜜糖裹着的刀刃。【求不得】萧楠,爱她十年,从男孩到男人,他一直是走不到她心里的那一个。【放不下】严柏乾,他始终没有放下,那个卑微的小女孩,在很多年之后,还是难以忘怀一个微笑。南江,一个充满了期期艾艾,等等待待,疯疯狂狂,痴痴颠颠的城。花安安,一个飞蛾扑火,不辞辛苦,坚忍等待,倔强任性,善良柔软的灵魂。姹紫嫣红的演艺圈,勾心斗角的争宠上位,名利钱财的诱惑,她是重生的佟默然,她是新生的花安安。在事业与爱情之间两难,在友情同同情之间徘徊,在爱与怜悯之间抉择。我是谁?谁爱我?是谁赐我,隔世阑珊?一一有话说:此文为了质量,一天两更,图推酌情加更,钻石花花加更。爱我的亲,如果给不了我钻石鲜花闪耀,请赐我爱的力量,给我一句留言,就足够。写文,只是想要分享我的故事给你们,世界很狼狈,渺小的我只是在尽最大努力给你们幸福的味道,让孤军奋斗的你们不至于寂寞。一一开微博了,上面可有我的照片,哈哈,诱惑你们加我。http://m.pgsk.com/1790874077ps:欢迎进群热络~~~~~*《那时纨绔》群:102129571**《花花世界》新群:125286359*
  • 前世咒-姐妹争皇后

    前世咒-姐妹争皇后

    第一卷:(完结)她每日梦见自己出现在不同的年代。下场都是一样,身怀有孕的她被各种酷刑折磨至死。她怨气很重,很重。不甘心面前的男人温柔的抱着另一个女人,怒目看着她。女儿依偎在男人怀里,诡异的笑容看着她,那是胜利的笑容,那是嘲笑。她,琏,每次都从噩梦里惊醒,她害怕那梦里的九世诅咒,“我要九生九世纠缠在你们中间”。那胜利的女人今世居然是妹妹。还好妹妹被选秀进宫了,她松口气。妹妹母凭子贵被封贵人,可以见家人一面。她被御招进宫见贵人妹妹。那皇帝妹夫不是别人,是那梦里的男人。琏惊的说不出话,直觉告诉她,逃…。第二卷:她水伊琏来到了蛇界,她见到了云妃,了解到了一切。她最后被存封了所有的记忆;来到了九世前,发咒的那一世;她仙琏儿是清水湾卖艺不卖身的舞妓;她陆紫菱是清水湾卖艺不卖身的琴妓;她们都很特别;仙琏儿的舞优如飞蝶,能让百兽共舞;陆紫菱的琴优如甘泉,能让百花争艳;她们姐妹相称,她们情同姐妹;直到他的出现;他贵为王爷;更是无出的帝王哥哥的百年之后的继承人;他喜欢收集特殊的东西和甚至是人;于是她们都成了他的收集;她们开始了…………………………她仙琏儿是否能够扭转乾坤,改变九世纠缠的命运;她陆紫菱是否能够寻到真爱,改变九世被缠的命运;骏王爷、琴魔、歇门门主,谁才是她们的归宿?------------------------------------------------------------------------------视频:http://m.pgsk.com/p_m.pgsk.com(第一卷)视频:http://m.pgsk.com/p_m.pgsk.com(第二卷)-------------------------------------------------------------------------------饫儿其他的文:堡主的外来妻:对总裁下手:弃妃泪:妃媚:恶魔老公,拜拜:夜欲:公子嫁到: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囧穿:家有山贼

    囧穿:家有山贼

    穿越过去做贼婆,偏偏摊上恶少一枚!呃……打劫,说的就是你,以为是贼我就不敢打劫你么?你说得没错,本姑娘专劫山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算是做个贼婆,也是要有理想,有抱负的。
  • 口袋中的交易

    口袋中的交易

    悬疑之父,大师之中的大师,只可模仿,不可超越的巅峰,直逼理性与疯狂、压制与抗争的心理极限,你永远都猜不到故事的结局,你也无法预想故事情节的发展!精品、经典、精装、超值价蕾遇生与死、罪与罚的灵魂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