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500000049

第49章 佛教的认识论(下)(7)

(三)默照禅曹洞宗的禅观法门回互细密,知见稳实,和临济宗不同。到了宋代,更由曹洞和临济相异的禅观,发展为曹洞宗天童正觉的默照禅和临济宗大慧宗杲看话禅的对立。天童正觉(1091—1157)认为心是成佛的根本,众生因被妄念蒙蔽,不得觉悟。如果静坐默究,去掉妄缘幻习,本性恢复清白圆明,那就能够事事无碍。所以他坚持默然静坐,摄心内观。他在所著《默照铭》中说:“默默忘言,昭昭现前,鉴时廓尔,体处灵然。”(见《宏智禅师广录》卷八)又在《坐禅箴》中说:“不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同上)这种禅观法门是对所传菩提达摩“壁观”和神秀的长坐不卧、住心静观的禅法的继承,是佛教传统的禅定方法,是与慧能以来的禅法不同的。虽然宗杲和正觉的私人友谊很深,但是禅风的不同,引起了宗杲的反对,指斥正觉是邪师,抨击默照禅是只图省力不求妙悟。尽管默照禅受到宗杲的强烈批判,却也盛行不绝。

上述三种类型禅法几乎同时出现,是禅法中两大矛盾的反映。这两大矛盾,一是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的矛盾,一是不坐禅与坐禅的矛盾。这些矛盾实际上是慧能禅宗与以往禅学对立的新表现,是直觉思维不同形式的差异。

八、略评上面我们从认知的宗旨、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角度,对禅宗各派的禅悟作了简要的介绍。从学术观点来看,禅悟的思想重心在于彻悟心灵世界,以求人生境界的完满实现,由此展示出一系列实现这种理想目的的道路、方式、方法,其中包括禅师开示学人的禅机和学人主体自身的禅悟,为认识论、思维科学和心理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禅宗各派禅悟的主张、方式、方法并不相同,有的甚至是对立的,但多数流派禅悟的基本轨迹是相近、相似乃至相同的。从总体来看,禅宗禅悟的实质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禅师接引学人的禅机又有什么特点?禅悟所追求的境界蕴涵什么样的内涵?在哲学史上的意义怎样?这里我们试就此作一简略的评述。

禅悟的实质,可以从密切相关的几种角度去看。禅悟是一种内心体验、内信息活动,即一种关于人的本体性的特殊的神秘感受和意会。在这种感受和意会中,超脱现实功利观念,超越感性经验,身心净化,消除主客观的对立,形成主客观的融合,进而达到主客观的泯灭状态。由此彻悟心境,豁然开朗,转换心态,主体也就觉得升华到了另一个世界,发现新天地,进入新境界,获得新的信仰价值。禅师的内心体验,也是一种直觉反思。这是在内心突破语言文字和逻辑思维,超越自我经验、直感、情感、意志和思辨程序,依靠内心的非理性的直觉反思,既直接觉察本心的清净(佛性),又直接觉察万物的性空(真如),“以心观物”,心物交流,从而在瞬间克服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界限,在内心中的物我、是非,完全打成一片,洞察万象,大彻大悟,获得佛教的“终极真理”。禅悟的瞬间成就,也就是灵感爆发状态。从思维科学来说,禅悟实际上是经验信息的积累与冥想,在某种主客观条件的引发下突然沟通而产生的突发性意识,是以直觉为接通媒介的思维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灵感思维。直觉是洞察事物的一种特殊思维活动,灵感思维是一种具有突变性和突破性特征的思维创造活动。禅悟是以直觉为认识方法和认识形式的,禅宗的顿悟就是灵感获得创造性成果的表现,就是灵感的一种表现形态,所以禅宗的直觉、顿悟具有灵感的性质。禅宗人正是将直觉、经验夸大、膨胀、神化,说成是成佛的境界,从而陷入神秘主义的。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禅悟的特点有四:

(1)自得性。禅悟的重心在于自我,在于内心的自得,即要觉悟自性本自清净,佛性本自具足,不要向外驰求。禅悟的基本途径在于打破心物界限,以心入物,用主体的直觉反思去渗透、把握宇宙人生的整个时空,悟入人生的一种最高境界。这也是立足于内心,从内心和外物的往返交流,融通合一,共同泯灭,从而达到对自我的超越。这种内心的自得性是禅悟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2)随机性。这是禅悟方法的本质性特征之一。禅修并不要求脱离日常实践经验,禅悟前往往有一个修持和思考的过程,后来由于突然受到某种因素的刺激、启示,以灵感的形式顿然彻悟。

禅悟是个体感性经验的神秘飞跃。诱导禅悟的因素是偶然的,是与机遇相伴随的。机遇有启示性的,也有意外性的,是不定时空难以预料的。禅悟方法的随机性特征表现了偶然性在直觉思维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3)突发性。从顿悟的发生看,是一种突发性的体验、感受,是非理性的直觉思维活动的瞬间高峰。在直觉反思活动中,由于某种偶然机遇的触发,顿然出现主体本性与万物本性的同一,有限(人)与无限(宇宙)的融合,瞬间(人)与永恒(宇宙)的冥符,突然彻悟人生和宇宙的真相,获得顿悟——心灵的解脱。这种突发性、瞬间性的顿悟,是禅宗人的一种特有感受,是禅悟形式的重要特征。

(4)意会性。禅悟的结果是一种体验、感受,体验、感受是一种内信息活动,不是一般的认识活动,是因人而异的;体验、感受是非理性思维活动,是瞬间突发、稍纵即逝的,所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难以用语言表达。如果有语言,也是一种不便于转换的内部理解语言。需要借用语言时,也不是循着语言的常识性、规则性去思维,而是打破语言的束缚,超越语言的限定,以把握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样,禅宗既排斥逻辑思维的作用,也否定语言文字的作用,以为使用语言文字,只能是分割、限定事物,扭曲事物的真貌。但是,禅宗为了宣扬本宗义理,有时又不离开语言,而且特别重视和善于利用语言。

禅悟是主体的一种内在的直觉、体验、领会,禅师们在接引学人时,都重视运用禅机,令学人触机生解,从而在教学方法和认识方法上形成了富有特性的创造,其特点是:

(1)针对性。禅悟因人而异,禅师们非常重视从具体对象出发,有针对性、有区别地开导学人,并总结出多种模式,如上面所讲的或“夺人”,或“夺境”,或“照”,或“用”,等等,从方法论角度来看,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的特性。

(2)重启示。禅宗认为悟道是个人的事,人人都具有佛性,都可以证悟。所以,禅师对学人都重启示,只教人自己去体会,从不轻易给人解说,从不说破。为了启发、暗示,禅师运用了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手段和方式,通常采用的是两类做法:一是运用比较特殊乃至反常的语言,如隐语、比喻等,也就是相互矛盾、模糊不清以及无法理解的奥妙语言,许多话头与公案就是这方面的记录;二是特殊的非理性的动作,如棒喝等象征性的表现形式,近似活泼自在的形象教学与直观教学,这都是为了使人产生联想,引发自觉,顿生悟解。

(3)提倡怀疑。禅宗认为人们受常识、观念的束缚,迷信权威,盲从教条,所以不能觉悟,要觉悟就要怀疑,只有怀疑才能觉悟。禅宗教人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断力,鼓励怀疑,提倡怀疑。这是完全符合创造性思维的要求的。

(4)反对权威,反对教条。与提倡怀疑密切相联系着的是,禅宗认为悟道在于主体自身,众生自心就是佛,外在的佛祖和佛经并不能救助人成佛,甚至会成为个人成佛的桎梏,不必要也不应当依靠外在的权威,反对向外求佛的救助,由此更进而有呵祖骂佛、诋毁经典之举,其目的在于教人向内追寻,求得自心的解脱。

上述方法论特点的内容虽然是宗教性的,但是却包含了大量的合理内容,可以看作是启发性教学实践的创造,对于总结认识的方法、形式和过程也是富有启示意义的。

禅宗的禅修悟道、瞬间顿悟所达到的心灵境界包含了宗教、哲学、道德、美学等多层次的思想内涵。

顿悟作为内心的直观体验,是思想观念的巨大飞跃,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主观方面说,是对自我本性的寻觅、把握,对人的本体的发现,对最高主体的确立;从客观方面说,是对万物的实相的寻觅、把握,对世界终极本原的发现,对宇宙最高真理的体认。同时,人与自然的本性一致的观念,使主客观相沟通,从有限中体察无限,从瞬间体察永恒,内在地体验到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共存共亡,不可执著。这是在深层思想上把握人生宇宙“真实”的体验、感受,在宗教经验上是达到所谓即心即佛、自由快乐境界的体验、感受,由此进入“至真”境界,获得一种充实感和满足感。禅悟在对万有本原、宇宙终极的体认中,达到对社会、人生的超越,摆脱功利计较,形成淡远心境,进入“至善”境界,获得精神的欢乐和道德的愉悦。禅悟心态也是一种美感体验,由于瞬间洞照人生宇宙的奥秘,领悟大自然的和谐、有序,人与自然的融通、合一,从而使人的平凡生命、日常生活跃升为具有艺术、诗意色彩,使禅师进入“至美”境界,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生命的快乐。总之,禅宗僧人在悟道中达到了宗教意义上的真、善、美三者统一的境界,获得了心灵的解脱、自由和满足。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特殊的宗教感受和宗教境界,至于对这种感受和境界的各种意义的评价则是另一个问题。

中国禅宗与印度佛教的静修沉思、般若直观有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但它主要是在与中国道家、儒家等传统认识论思想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思想重构的产物,是独创性的中国化宗派。

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一般格局是认识活动、道德实践和审美过程的统一,是主体的知、意、性、情、欲对象化为真、善、美,通过直觉的方法,以追求主体与对象的直接合一。道家老子讲“为道”,不重经验,提倡“玄览”,即深刻观察,使主体直接冥会宇宙的规律、本体(“道”)。玄览就是直觉方法,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直觉方法的创立者。庄子继续创立直觉法,主张主体通过“无己”、“坐忘”、“心斋”等方法,以达到最高的自由境界(“道”)。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倡学思兼重,强调“一以贯之”,即追求根本原则,是与直觉方法相通的,至于他讲的“默而识之”,可以说就是直觉方法。继孔子之后的孟子,提倡“尽心、知性、知天”,以求人道与天道的同一。尽心又是一种直觉方法。在中国古代,体道和尽心是两种重要的直觉方法。中国禅宗正是在这种古代传统的直觉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印度佛教的宗教理想和形式,而形成顿悟的认识方法。禅宗与印度禅学的不同在于强调智慧、悟解、顿悟和对现实的某种肯定。禅悟作为一种侧重整体性、多向性的思考和以非逻辑性为思维操作步骤的特殊的认知方式,突出地运用了直观思维的形式和方法,阐发了非理性思维,显示了直觉顿悟对人类的内心活动、潜意识、无意识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其在洞照事物的整体性、多极性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丰富了思维科学的内容,弥补了理性思维的不足,缓和了语言概念的局限。在认识论、思维科学和心理学上是有贡献的,是值得总结的。但是,禅宗贬低、排斥逻辑思维和语言文字的作用又是偏颇的。禅悟的思维方法不以实证科学方法为基础,不按照逻辑规律推出新知识,加上它的偶然性、神秘性,都限制了它的认识功能。至于禅宗提倡的人生境界,一味向内追寻的禅修,以及强调一切现成等观念,其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

同类推荐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在各种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学内涵最为丰富多彩。《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是对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全书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还就佛教“空”义的思想历史演变、“空”义的类别、内涵及其理论思辨价值,作了集中述评,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学的思想内核。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 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 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 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热门推荐
  • 植物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植物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植物是地球生态圈中的一个庞大群体,与我们人类的生存与生活息息相关。本书根据植物本身的特点及人类认识植物的规律,囊括了植物的生活、植物的种类、植物的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以详尽的资料、简洁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植物世界。读者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植物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脚印,而且可以获得对各类植物的崭新认识。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傲妃倾城:妖孽魔王靠边站

    傲妃倾城:妖孽魔王靠边站

    【推荐新书:大神,我98k很6的】【本文已完结,新书追更群号(521945048)】诛神剑下,她化身为魔,只为将他一同带入地下。若有来生,我白芷月定不会相信任何一人!万年之后,天现异象,红魔伞出,红光漫天,大杀四方。一次意外,让二人从此纠缠不清。他说:歌儿,我都是你的人了,你可别想将我甩开啊。她只是淡笑,并未言语。他将她拥入怀中:歌儿,从今以后,我不会让你受到任何欺负!欺你者,杀无赦!
  • 再嫁之盛世嫡妃

    再嫁之盛世嫡妃

    雕花的木案上一顶小巧的暖炉,在寒冷的冬季带着几许温暖,却不能温暖凌小小已经寒冷到麻木的心房,从炉里钻出来的袅袅青烟伴随着丝丝清香,却也让凌小小慵懒惬意的倚在榻上,神情是淡漠的。而她眼前的男人神情则是有着几分不安,有些不知所措的看着眼前的凌小小。气氛有些诡异,也很尴尬。罗海天轻轻地咳嗽了一声,打起嗓子:“小小,我有话想和你说。”他示意两边伺候的丫头退下,可是凌小小……
  • 道神

    道神

    剑道天才,转世重生,覆灭王朝,横扫四方!修帝经,肉身无双,徒手抗神兵,一剑光寒千万界!为兄弟,两肋插刀,火海刀山,肝胆相照!为红颜,征战天下,血染八荒,至死不渝!血雨腥风,扬眉淡笑,指剑问群雄,谁敢与我一战?雄鹰下山,猛虎冲天,谁主沉浮,唯我道神!你命由我不由天,灭你只在挥手间!
  • 宝藏新探(走进科学)

    宝藏新探(走进科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海洋探测、海洋潜水和海洋打捞方面的本领也在突飞猛进。这一方面可以使人类更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各种各样的海底沉宝寻找者提供了方便,使他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水下技术去找到海底沉宝。
  • 孩子一定要去的50个地方(中国篇)

    孩子一定要去的50个地方(中国篇)

    本书为中国篇,编者在中国精心遴选了50个地方,既有祖国的名山大川,也有祖国的人文奇景。在这里,我们把它们串联了起来,组成了一幅完美的旅行大画卷。本书是父母朋友与孩子外出必备的旅游指南书,也适合孩子单独阅读,以增长他的人文知识,丰富他的人生阅历。
  • 中国古代文人传说

    中国古代文人传说

    读文人传说故事可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许多故事本身就如诗如画,令我们读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读文人传说故事还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位,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陶冶。当然读文人传说故事最大的收益是可以使我们增长智慧,特别是那些文人墨客之间的唱和往还,文人墨客与官僚政客之间斗智斗勇,与风尘女子们的恩恩爱爱,与僧侣、道士之间的友谊与纠缠,这些传说故事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当时那些时代的丰富生活画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们比真实的历史更生动,也更全面,比真实历史更能使我们得到教益和收获,也是更能令我们感动的活教材。
  • 中流自在心:季羡林首次谈修身养性

    中流自在心:季羡林首次谈修身养性

    终其一生,季羡林先生勤于修身养性,保持内在平和,为人处事、工作生活无不豁达得体。提起季老的品德修行,常常让人想起一句话——“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读罢《中流自在心》,读者会有真切的感受:季羡林先生之所以为世人所敬仰,不只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人品与道德。读者能够从《中流自在心》所选文章中,领会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和谆谆教诲,获得指导个人生活的智慧,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高素质的人、好心态的人,受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