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500000044

第44章 佛教的认识论(下)(2)

信不能穷理达本,而是达到悟的一种手段,达到了顿悟,闻解就“谢”而不起作用了,犹如果子成熟后从树上掉下来一样。不过,悟解并不能自然产生,必须依靠佛教知识的不断增加,依靠不断地渐修。要用佛教信仰和修持去克制个人思想和行为上的迷乱,以去掉系缚,灭绝烦恼,最后顿悟获得解脱。这就说明竺道生并没有简单地否定从闻见得来的佛教知识,认为顿悟也是需要依靠渐修的。但是闻解是由信仰与修持得来的,并不是自我的彻悟,见解是真正的自我证悟;闻解只是渐修的过程,见解是成佛时的顿悟,两者是根本不同的。在竺道生看来,修行成佛是渐修顿悟的过程,一旦在宗教实践上有了所谓自悟,过去仅从闻见得来的信仰就不再起作用了。

佛典上所讲的修行十种次第等都是佛用来使众生易于理解、接受,使信仰者自强不息、努力精进的,并不是把开悟的境界分成若干层次。渐修的阶次与成佛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竺道生对见解与闻解、悟与信、顿悟与渐修进行区分,是建立在般若学的理不可分和涅槃学的直指心性的学说基础上的。由理不可分而肯定顿悟,强调冥符真理不能渐悟,不是渐悟;由直指心性,佛性在我,理本在我竺道生认为佛性就是理。参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16章;方立天:《论竺道生的佛学思想》,见《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2。,也即见解之事在我,不假外求,重视主体的内在见解——真理的自然顿发,进而肯定悟与信不同,悟不是信。

四、能至与一极竺道生的顿悟说得到大诗人谢灵运(385—433)的大力支持。谢一生笃好佛理,揄扬佛旨,与南朝佛法关系甚深,在南京时曾和竺道生有过交往。他专门辩论顿渐问题的《与诸道人辨宗论》(《广弘明集》卷十八),不仅基本上与现存的竺道生关于顿渐问题的说法相契合,而且还发挥了竺道生的顿悟义。

谢灵运的顿悟说主要阐发竺道生的理不可分义,并且具有自觉地折中儒佛两家的特色。《与诸道人辨宗论》说:

释氏之论,圣道虽远,积学能至,累尽鉴生,不应渐悟。孔氏之论,圣道既妙,虽颜殆庶,体无鉴周,理归一极。有新论道士以为“寂鉴微妙,不容阶级。积学无限,何为自绝”。

今去释氏之渐悟,而取其能至。去孔氏之殆庶,而取其一极。一极异渐悟,能至非殆庶。故理之所去,虽合各取。然其离孔、释矣。余谓二谈救物之言,道家之唱,得意之说,敢以折中自许。

“颜”,颜回。“一极”,指宗极,宇宙实相。“新论道士”、“道家”,皆指竺道生。这段话的意思是,佛教主张,得道成佛的前景虽然遥远,但是只要坚持不断地学习是能够达到的,人生的烦恼断尽(“累尽”),就会产生明确的认识进而悟道(“鉴生”)。儒家认为圣道很玄妙,就是孔丘的高足颜回也只能达到庶几乎圣人的贤者,要努力全面地体认虚无的本体,观照周全,从而得到宇宙的最究竟的道理(“一极”)。竺道生高唱新论,宣传观照(“鉴”)湛然常静的境界(“寂”),是极其微妙、不容有任何阶次(“阶级”)的,要悟就悟,不悟就不悟。通过无限的积学过程,是可以达到成佛境界的,不应自暴自弃。去掉佛教的“渐悟”,取其“能至”;去掉儒家的“殆庶”,取其“一极”,这样有取有舍,就和儒佛不完全相同了。儒佛都是依随方便拯救万物的言教,竺道生兼取两家之说,调和儒佛,也就和佛教的旧说不同了。

谢灵运所谓的儒家体无的说法,实际上是魏晋玄学家王弼等人说的儒家圣人孔子的体无的观点,而不是孔子本人的主张。谢灵运把佛教讲的理和玄学家讲的本体等同起来,把佛教的成佛和中国传统哲学的体认宇宙本体统一起来,主张以体认不可分的本体为佛,顿悟成佛,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来说,这是把认识论和本体论牢固地结合起来,是在当时玄学思潮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折中儒道佛三家的观点。

竺道生的顿悟成佛说,是一种快速成佛法,他是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首先宣传快速成佛法的第一位佛教学者。竺道生和谢灵运的顿悟说中包含了一些重要的认识论观念,如真理的整体性与片面性的关系、直觉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关系、日常学习与顿然觉悟的关系、认识过程中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的关系等,都是值得人们总结和反思的。竺道生的顿悟说,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悟与理的观念为后来一些宗派所继承,成为稳定的思维定向。

慧能禅宗提倡不立文字的顿悟,与竺道生的顿悟说有所区别,但其思路是相通的,所受道生学说的启发是十分明显的。

§§§第三节四重二谛与般若无得

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典籍,经鸠摩罗什译出后,师徒相传,影响很大。至隋代吉藏(549—623)更继承中观学派的思想,著书立说,阐发《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的理论,创立三论宗。吉藏在创宗过程中,在理论上着重发挥二谛、中道和般若无所得等问题,发展了中观学派的真理论和方法论。

一、于谛和教谛真俗二谛作为相对的两种真实的认识,是大乘中观学派组织佛教学说、阐释宇宙万有的实相的基本论纲。吉藏著《二谛义》一书,针对南北朝时众多学派对于二谛的各种异说,提出了于谛和教谛的新说。

自从佛教般若学传入中国以来,二谛说就一直受到中国佛教学者的重视。迄至隋代,三论宗以外的佛教各宗、各派,大都认为二谛是理、是境,也就是说二谛讲的是道理、真理、境界,如说“真谛之理”、“俗谛之理”以及对理的观解所现起的境界。这样就等于说有两种相对的真实存在了。在吉藏看来,佛所说的真实,即真实的理只有一个,不能有两个,只有佛用来说法的形式即教法可以多种多样,如八万四千法门,乃至无量法门。吉藏强调二谛是“教”不是“理”,是在释迦牟尼佛的说教上成立的。他说:“非真非俗为二谛体,真俗为用,亦名理教,亦名中假。……不二为体,二为用。”(《二谛义》卷下)体是一,用是二,理是一,教是二,二谛是教,不二是理。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吉藏又把真俗二谛归结为于谛和教谛。

于谛的“于”是所依的意思。所谓于谛,是说世间一切现象,本来是非空非有的,是不二的,但是“于”(对于)世俗人来说是有,世俗人认为是实有,所以叫做“世谛”、“俗谛”;“于”(对于)出世的圣人(菩萨、佛)来说是空,圣人认为是真空,所以叫做“圣谛”、“真谛”。

凡人与圣人对于非空非有的宇宙万有实相,有着有空或真俗二谛的分别,这所依的真俗二谛就是“于二谛”或“二于谛”,也就是“于谛”。于谛就是“于”万有实相上的凡圣二种不同认识,世俗是“于”凡为实,真谛是“于”圣为实,凡人心中本来并不知真谛,圣人心中原来也没有俗谛,所以,于谛既不是在境、理上讲的谛,也不是圣人为了化度众生而设的“教谛”。

于谛不是教谛,但是用于谛去解释佛法,就成为教谛。教谛是说真俗二谛是佛为众生说法的手段,是化度众生以转迷为悟的工具,是一种言教,并不是说依据客观的境而立有二谛的二理。在吉藏看来,宇宙万有实相本来不是理性思维所能认识的,是不可言说的,只有直观证悟才能把握,但为了启发、教导众生,只好强名强说。所以佛所说的二谛只是言教而不是所证的理。据吉藏《十二门论疏》卷上的说法,“教”的意义和作用有三:一是“破除迷倒,谓遮闭众非”,即破除众生的生灭、常断、有无、来去等颠倒妄见;二是“显于正理,则开通无滞”,真俗二谛本身不是理境,但作为言教也可以起显示宇宙万物实相的理的作用;三是“发生观解”,使众生体会二谛的教义,进而产生对宇宙万有实相的真实观解。由此可知,强调言忘虑绝、非真非俗的万有实相之理是不属于言教二谛的,对言教二谛是不能执著的,这是吉藏提出于谛和教谛的说法的目的。

三论宗人还宣扬,和依“情”而立的于谛不同,教谛是依“智”而立的,是佛依实智与权智两种智慧而立的。佛的实智重在真谛方面,佛的权智重在俗谛方面,二者相当于通常所说的“般若”和“方便”。佛依这两种智慧设二谛之教,使凡人由俗谛有而知真谛空,最后既不执有也不执空,达到无所得的境界。

二、四重二谛为了进一步说明真理只有一个,是不二的,宣传依不二之理而立二谛,以不二之理观二谛不二的道理,批判其他各种异说,三论宗人又把二谛发展为多重化,特立二谛三重、四重的次第之说。吉藏的老师兴皇法朗(也作道朗)立三重二谛说,吉藏在三重二谛说的基础上又增加一重,立四重二谛说。吉藏说:

他(师)但以有为世谛,空为真谛。今明:若有若空,皆是世谛;非空非有,始名真谛;三者,空有为二,非空有为不二,二与不二,皆是世谛,非二非不二,名为真谛;四者,此三种二谛皆是教门,说此三门,为令悟不三,无所依得始名为理(真谛)。(《大乘玄论》卷一)第一重二谛是以有为世谛,空为真谛;第二重二谛是讲空、讲有,互相对立,都是俗谛,非空非有才是真谛;第三重是讲前一重把二(空、有)和不二(非空非有)对立起来,还有二边,不是中道,是俗谛,非二非不二,才是真谛;第四重是讲前三重,包括“非二非不二”的说法,都是一种教法,不能执著,应当舍去,达到无所得境界,才是真谛。

吉藏四重二谛说的特点,首先是每一重的真谛是对俗谛的否定,前一重的真谛就是后一重的俗谛。其次,是连续性的否定,即第二重真谛是对第一重二谛的否定,第三重真谛是对第二重二谛的否定,第四重真谛是对第三重二谛的否定。凡是互相矛盾、对立的概念,都同时加以否定。从方法论来说,这是一种“双遣双非”法的系统运用。再次,在这种系列否定中也表现了正反合的模式,第一重二谛的真谛是对俗谛的否定,俗谛是“正”,真谛是“反”。第二重的真谛是对第一重真谛的否定,第一重真谛原是“反”,第二重真谛是“反的反”,即是“合”。

第三重的真谛又是对第二重真谛的否定。后者是新的更高一级的“正”,前者是新的更高一级的“反”。第四重的真谛是对第三重的真谛的否定,是新的更高一级的“反的反”,即新的更高一级的“合”。这种正反合的思维模式是以否定性为特征的,其理论目的是通过否定性的“合”以破除各种有所依、有所得的看法。最后,是对语言和思维的最终否定,对直观思维的最终肯定。吉藏强调二谛是一种言教,是佛根据不同对象立说的,不能执著为真实。也就是说,对“立”和“破”都不能执著。吉藏认为,前三重二谛都是语言概念表述的,都没有超出有所得的范围,还是俗谛,只有“忘言绝虑为真”,真谛是无法用语言和思维表述的,也就是说,佛教的绝对真理不是一般的思虑和概念所能把握的。这一些也就是三论宗人观察事物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直观思维方式和信仰主义真理观。

四重二谛说以“忘言绝虑为真”,这就涉及了认识领域是否“绝名”的问题。“名”,名言,概念,语言文字。“绝名”,离绝名言,不可言说的意思。名与实、名与理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问题。佛教通常认为表述万物的各种名是假名,但是,无名又难以把万物区别开来,所以又主张对俗谛来说,名不可绝。另外,表述真谛的空、实相、真如、般若,表述佛果的涅槃、常乐我净、寂灭等也都是名,真谛、佛果虽是超名、无名的,但也要先有此类的名,才能去想象、理解、追求、证悟,这样对于真谛、佛果来说,名似可绝又不可绝。这些理论上的困惑、矛盾,一直吸引着佛教学者的强烈关注,他们殚精竭虑,大力探索。吉藏时,佛教界一般认为,就世谛来说,都以为有名可说;就真谛、佛果来说,是绝名,不可说的,有的虽有名说,也是借俗名真,实际上是无名的。但是这种说法又带来了逻辑上的矛盾:如认为是借用世间俗名,那么,名的意义只是世间的,而不是出世间的,也就只是俗谛而非真谛,这是一种矛盾;如果说真谛、佛果所用的名是表示出世间的意义,那么,虽然不是假借,但是不是不可名而是有名了,这又和真谛、佛果的无名说相冲突。吉藏针对当时关于二谛的绝名与否的种种说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真俗二谛都是不绝名的,也都是绝名的。

他在《二谛义》卷下等文中提出绝有四句——“四绝句”,即“俱绝、俱不绝、真绝世不绝、世绝真不绝”。这是关于二谛言说不言说的四个层次:“俱绝”,世谛不说无生灭,真谛不说有生灭,二谛俱不说;“俱不绝”,世谛说有生有灭,真谛说不生不灭,二谛俱说;“真绝世不绝”,生灭和不生灭,世谛说,真谛不说;“世绝真不绝”,世谛说生灭不生灭,实无所说,真谛无所说而无所不说。这是在有名言中绝名言,由无所不说而悟一切不说。如此不说即说,说即不说,从而获得在二谛的绝名与否问题上的自圆其说。吉藏认为,二谛的绝是不同的,世谛的绝是绝实,绝实有的生灭、是非,真谛的绝是绝假,绝假有的生灭、是非。绝实,绝假,都是为了教人体悟言外之意。吉藏说:“若言二谛俱绝者,真谛绝四句、离百非,世谛亦绝四句、离百非。然此义从来所无,唯今家有也。”(《大乘玄论》卷一)真俗二谛都是绝四句、离百非的,都有绝名与不绝名的两个方面,这确是三论宗的独创性新解。从思维形式的角度来说,真俗二谛的绝四句、离百非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宗教的直观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联系与区别。

三、五句与三中三论宗人讲的教谛是真俗二谛并重的,既不偏于俗谛,也不偏于圣(真)谛,二者合起来讲以合乎中道,洞照宇宙万物的实相。这样合乎中道的观门就是中观。三论宗人把中观学派的著名的“三是偈”中的缘起与性空都看成是假名,缘起的有和性空的无都是假名上说的,由此合成为中道。吉藏还在所著《中观论疏》和《大乘玄论》等书中以二谛和“八不”相结合来阐明中道的新内容,提出了“五句”和“三中”,构成了中观的新形式。

三论宗认为,从“八不”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八个方面去体证一切缘起事物的实际,并能在修持中加以正确的运用,就可以达到清净境界。吉藏把“八不”归结为“五句”,如以“八不”中的不生不灭为例,五句是:实生实灭、不生不灭、假生假灭、假不生假不灭、非生灭非不生灭。这五句与二谛相配合,第一句持实有生灭的看法是单纯的俗谛(“单俗”)。第二句持真实的不生不灭的看法是单纯的真谛(“单真”)。

第三句从道理上推论无实生实灭,只有假生假灭,这种看法是以世俗为主显示中道,称为“俗谛中道”。第四句,若认为不生是实不生,不灭是实不灭,这如同实生实灭一样,都是偏见,同样应当否定,所以此句认为生灭既假,不生不灭亦假,这是以真谛为主显示中道,名为“真谛中道”。最后第五句,综合和超越以上二句,认为俗谛中道的假说生灭,应是非生灭,真谛中道的假说不生灭,应是非不生灭,两者相即不离,非生灭而非不生灭,宇宙万有实相就是非生灭非不生灭,这样综合俗谛中道和真谛中道来看,称为“二谛合明中道”。第一、二句是单俗、单真,都是偏见,都不能名为中道,后三句的俗谛中道、真谛中道和二谛合明中道,合称为“三中”

同类推荐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佛教史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从淡泊、立身、烦恼、随缘、平常、 包容、谦逊、信念、精进、学问、交友、生活等方面 ,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 述了佛家和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揭示生活妙理,点 破世俗迷障,以睿智的机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为世人指明人生的方向,是滋润心田的一泓清泉,是治 疗苦病的一剂良方。
  •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历代愿望》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三分册,讲述耶稣的生平故事,对应《圣经·新约》的前4卷。
热门推荐
  •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则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在世”。公元9年,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在位共15年,死时69岁,而新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王莽改制》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
  • 心有灵犀一点通:幽默沟通术

    心有灵犀一点通:幽默沟通术

    泰尔宣称:幽默只是外表,里面藏着温情,这是因为幽默作为人类智慧发展的标志,是人性、人情的表现,是高尚品德的外化,其深层形态是崇高的和滑稽的奇异结合。语言是“伴随着温度”的东西,而幽默沟通术则是使语言“升温”,赢得人心的绝佳方式。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我的郁闷老妈(老妈真烦)

    我的郁闷老妈(老妈真烦)

    老妈最近总处于郁闷之中。要是别人使她郁闷,我还能动用我的“跆 拳道”功夫帮她摆平,或者用肉麻的话语去安慰她。可是……可是……招她郁闷的却是我,呃!为了让老妈不再郁闷,也为了找回自己的快乐,我花了不少的心思,想了很多的办法……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疑案真相(走进科学)

    疑案真相(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魔鬼妖怪的故事

    魔鬼妖怪的故事

    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中永不凋谢的花冠,是与我们少年儿童捉迷藏的小朋友。童话王国简直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万花筒,在那些语言浅显、妙趣盎然的美丽童话故事里,有的蕴藏着严肃的人生准则,富于哲理,发人深省;有的反映了社会的真实现象,揭露了黑暗、鞭打了丑恶;有的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童话奠定了我们的人生基础,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因此应该把那些名篇珍品传给后代,陶冶后代。为此,我们编辑了这套《世界经典童话故事全集》丛书,把世界各国许多童话名篇佳作装在一个美丽的花篮里,让它熠熠闪烁的光辉照耀下一代人茁壮成长,使孩子们梦幻般地度过金色的童年。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修仙之大神潜规则

    重生修仙之大神潜规则

    异世重生,拜师路上差点葬身蛇腹,出去历练,又身中媚毒。坑爹啊,要不要如此折磨她。传说中主角的金手指呢,传说中的大神相助呢。尼玛,好不容易来了个大神,还是残破不堪的破魂体,要不要这样啊。
  • 九转金身

    九转金身

    太古圣文,极道九转。玄门八卦,晓地通天。能者,可上至青冥,下达九幽,一手荡乾坤,只手碎星河。登天之路,仅有一条,欲通过者,唯有杀杀杀!且看一普通少年如何林立星空之巅。九九世界,欲登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