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500000017

第17章 佛教的人生价值论(6)

继天台宗之后,慧能禅宗从体用角度阐发定慧关系。《坛经·定慧品》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强调定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慧能禅宗以般若智慧、明心见性为禅,宣扬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提倡单刀直入,直彻心源,见性成佛,即心是佛。后来经过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的传承,禅师们更是把禅法融合在日常生活里,宣传坐住行卧、搬柴挑水、日用操作都可体现禅的生活,从而构成一种随缘任运的主张。

这是对佛教传统的禅定观念的最大变革,是和印度佛教以及中国其他教派的主张大相径庭的。

禅定是人的一种身心活动,是一种由特殊实践和独特经验形成的心理生理现象。它会使一些人产生、调动和释放出人体内部的某种特异功能,从而发生种种微妙的作用,如治病和保健的医疗作用;它能改变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开发智能,制止通常的思想活动,排除对现实世界的种种感受与思维,主观地摆脱世间的枷锁和桎梏,趋向于超越世间的种种追求、想象,从而获得心理的愉悦、心态的清宁、心灵的解脱,使整个身心充满清净、安宁的感觉。因此禅修在佛教徒的修习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修炼禅定,久炼发功,使人的特异功能得到发挥,进入异常状态,而被视为是一种神通力,是人与神相交通获得成功的证明。由于禅定中体验到某种宁静平和的心境,而以为是得到解脱的表现和进入涅槃境界的证明。由于禅定要求摆脱一切外界客观的东西,把心理意识活动完全缩进自身的主观领域,从而导致脱离现实的非分之想,陶醉于某种特殊感觉,是很自然的事情。

3.慧学慧,即智慧,谓能通达事理,决断疑念,观达真理,断除妄惑,从而根绝无明烦恼,获得解脱。

为培养、增加佛教智慧而进修,称为“慧学”。佛教通常把智慧分为三种:(1)闻所成慧,指听闻佛法,学习五明五明:明指学问,五明即五类学问:(1)声明:声韵学和语文学;(2)工巧明:工艺、技术、历算之学;(3)医方明:医药学;(4)因明:逻辑学、认识论;(5)内明:佛学。

(1)闻所成慧,指听闻佛法,学习五明五明:明指学问,五明即五类学问:即从听闻学习所得的智慧;(2)思所成慧,依前闻所得慧而进行深思熟虑,咀嚼融会,条理贯通,是得于自己思索的智慧;(3)修所成慧,依由闻和思所得的智慧,进而修习禅定,由定生明,证悟人生和宇宙的实理,是得于证悟的智慧。由此智慧而断绝一切无明烦恼,进入涅槃境地,成就为佛。慧学的内容极其庞杂丰富,其核心就是对于人生和宇宙的“真实”的论述,也就是佛教哲学所阐述的内容。为尽量减少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内容,如七科三十七道品,组织重复,七科之间内容重叠,其他六科实际上是八正道的具体化。从方法的角度看,是突出地强调培养信徒的坚定的信仰和精勤的态度,对信徒的思想、言论和行为既有消极的防范,又作积极的引导,并采用神秘的直观,以对治一切不符合佛教的认识和思想,同时还十分重视调炼心意,以形成一种特异的心理状态。佛教的这些方法,对于树立和坚定教徒的信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佛教的七科三十七道品和三学,其要义在于道德变革,要求道德的自我完善;在于心灵的宁静,追求安息的境界。它强调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人生的理想境界。应当承认,从历史发展来看,佛教重视个人的道德责任和奉献精神,主张去恶从善,约束自我利于他人,这在道德领域是有某种积极意义的,但是,佛教的善恶是以其宗教需要为标准的,佛教不能正确了解人的社会本质和社会生活,不懂得人们要摆脱苦难,不能只靠什么消灭所谓无始以来盲目求生意志所造成的业力,而是应当改造社会,应当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佛教忽视改造客观世界,强调改变主观世界,重视内心的净化,这是与其世界观以及宗教实践紧密相联系的。

(四)四摄和六度大乘佛教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志愿,认为没有广大众生的解脱,就没有个人的真正解脱,为此它提出了“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口号,相应地又将以个人修习为中心的戒、定、慧三学扩充为具有广泛社会内容的“菩萨行”——“四摄”和“六度”。

四摄,又称为“四摄法”、“四摄事”、“四事摄法”。“摄”,摄受,吸引。大乘佛教提倡以四种行为摄受众生,使众生产生亲爱之心,皈依佛教,故称。四摄是指:(1)布施摄,如众生需要财物的支援,就给他施财物,众生热爱佛法的,就给他施佛法,要根据众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去布施。(2)爱语摄,根据众生觉悟高低的不同情况,善言慰喻和开导。(3)利行摄,做有利于众生的事,行为要合乎众生的利益。(4)同事摄,与众生共同相处,共同行动,以随时对众生进行教化。四摄是主张和众生相处,从财物、言说和行动等方面给众生以利益和教化,从而使众生热爱佛法,皈依佛教。

六度,“度”是梵文Paramita(波罗蜜多)的意译。“波罗蜜多”,又译作“度彼岸”、“到彼岸”、“度无极”。“六度”,也作“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意思是使众生由生死此岸渡到涅槃彼岸的六种途径和方法。这是四摄的扩展,是大乘佛教修习的主要内容,菩萨行的大纲,其具体内容是:

1.布施度:布施是指将自己的一切舍于众生,即用自己的财力、体力和智力去救济贫困者和满足求索者,是既为众生造福成智也使自己积累功德以至求得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布施通常有三种,以财物与人,称“财布施”,以说佛法度人,是“法布施”,以无畏精神救人的厄难,叫“无畏布施”。小乘佛教也讲布施,其目的在于破除个人的吝啬和贪心,以免除来世的困境,是从个人利益和解脱着眼的。大乘佛教的布施则与大慈大悲的教义相联系,用于超度众生,由此布施对象也大大超出人类的范围,扩大到飞禽走兽、虫豸鱼虾。大乘佛教十分重视布施,把布施置于六度之首。在大乘佛教的典籍中,有大量的诸如倾家荡产慷慨施财、慈悲救生、舍身喂虎,乃至太子不仅献出了自己的国家、田园和妻子,而且还自杀身亡献出自己的四肢五脏给众生的寓言故事。这种自我牺牲的道德行为,一方面体现了慷慨、勇敢和崇高,一方面也饱含了盲目、愚蠢和荒唐。佛教还宣扬向寺院和僧人布施,可以获得福,积累功德,甚至于成就正果,借以吸收社会财富,充实寺院经济。同时又从事一些社会救济活动,以收宣传教化的效果。这一些都表现了布施的多重性质和大乘佛教的复杂品格。

2.持戒度:上述五戒、八戒和十重戒等是持戒的重要内容,是极严格的戒条,但是大乘佛教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修行者必须随顺世间的杀、盗、妄、淫,才能体现真正的慈悲方便,才是契合真理。比如,对于残杀众生,使众生遭受苦逼的恶人,就应以慈悲心杀掉他,即使自己因此而堕入地狱,也毫不迟疑。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多数众生免遭惨运,一方面也是对恶人的怜悯,可以使他不再作恶从而免受更坏的果报。又如,对于巧取豪夺,非法获取财富的所有者,也必须夺走他的财富,归还原来的被夺者,以免抢夺者因享用非法得来的财富而加深罪恶,从而有利于拯救他。再如,为了使众生不受杀害、偷盗、奸淫、欺诳,为了救护众生,非妄语不可时,也不妨妄语。还有为了引导异性去恶从善,归入正途,也不妨以悲悯心与之合好。大乘佛教认为,这样的犯戒就是合理的持戒,更彻底的持戒。同时,大乘佛教也放松了对于信徒的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的约束,对于违反戒规的处置也比较灵活宽容。

3.忍辱度:忍辱是要求忠于教义和信仰,安于苦难和耻辱。大乘佛教宣扬,忍受不可忍受的事,是万福之源。它要求信徒必须有坚定的忍耐,经得起各种迫害和苦难,宁愿忍受“汤火之酷,俎醢之患”,牺牲生命,也绝不做有害于众生的事,坚守难行得行、难忍得忍的德行。大乘佛教的这种忍辱观,在一定条件下是一种美德,在一定条件下又是一种非美德。事实上,忍辱有时有利于众生,有时则不利于众生,因此,它作为一种道德行为的普遍准则,也是难以行得通的。

4.精进度:这是要求信徒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喜济众难、普度众生的修行过程中,努力不懈,绝不退却,真正做到修学不厌,教化不倦。

5.禅定度:如前所述,大乘佛教的禅定不专注于静坐沉思,它认为坐禅静定只是一种初学者的方便,更重要的是应当与慈悲智慧相应,从各个方面去实践,做到静定动也定,行止坐卧都定。大乘佛教还强调要把禅定活动贯穿到普度众生的教化事业中去。

6.智慧度:大乘佛教一方面重视用缘起性空的理论去观察认识一切现象的实相,证悟万物性空的“真理”;一方面又越来越强调所谓“度脱世人”的“方便”,主张随机应变,以有利于教化众生为最高目的。为此也重视掌握世俗的知识,以利于教化众生。

大乘佛教在传统的修持方法之外,强调菩萨行要以大悲为动机,要等一切众生都成为佛以后,自己再成为佛,为此增加了布施和忍辱两项,并置于突出的地位,这是其悲天悯人的慈悲观念的突出表现。大乘佛教强调个人的精进努力,一往直前,绝不后退,也就是重视主体的自觉和作用。至于在持戒、禅定、智慧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和重点也都有所变化。

“六度”体现了大乘佛教的伦理道德观念,它以大慈大悲、济度众生为道德的出发点,以克制自我、救助他人为行为的准绳,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人”,即以个人利益和众人利益的统一,一己的解脱和拯救人类的统一,作为社会伦理关系的基本原则,也作为人生解脱的最高理想。大乘佛教在修持方法上的这种显著变化,是佛教日益世俗化的结果,也是为了适应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情况和需要,以扩大佛教的势力和影响。由于这些修持方法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大慈大悲、自利利他、忍辱、精进等,同古代社会的理想化了的道德规范近似、相通,从而在历史上引发过人们的美好善良、利国利民的动机,在先进的人们中激励过英勇奋斗、自我牺牲的热情。这是应当给以历史的肯定的。

道谛是讲怎样生活才有价值、怎样才能实现理想价值的问题,在这方面佛教是充分肯定人生的价值,尤其是道德价值的。它强调人性可以通过精神修炼而变成为另一种东西,人生是可以改造、提高的。它强调要通过去恶修善来改变人生的命运,实现人生的理想人格和境界。佛教主张解脱的方法是辨别善恶观念,制止丑恶思想,根除丑恶行为,保持善良的心意,坚持善良的行为,也就是以思想和行为的善良为教徒修行的指针,而这种善良道德的基础是不自私,不损人。应当肯定,这是由对人类的天性的深刻反思而得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主张,虽然它带有宗教性的倾向。道谛认定一个人境遇、命运的好坏,都是由自己的思想、行为来决定的,这也是有其局部合理性的观点。当然也应当指出,佛教着眼的不是人们的政治、经济的解放,而是抽象的解放;着眼的不是社会的解放,而是个人的解脱;对于个人的解脱,也不是着眼于肉体的解放,而是追求心灵的解脱;对于心灵的解脱,也不是着重于现实的解放,而是追求来世的解脱。这也是一切宗教的普遍局限性,佛教自然也不能例外。

§§§第二节三法印说

前文讲到,早期佛教以为无明即无知是人生痛苦的最后根源,所谓无明就是不懂得人生“无常”、“无我”的道理。为了论证人生是无常、无我的,早期佛教提出了三个命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皆苦”(“一切皆苦”)。这三条合称为“三法印”。

“法”,指法理、佛理、理性。“印”,印证。以此三命题印证是佛法,称为“法印”。“法印”也就是印证、标志。中国佛经翻译家以为这三大义理是佛教同其他学说异流的分水岭,犹如公私文件里所用的印鉴,故称之为“三法印”。这也是后来衡量、判断佛教学说是否正确的标准,也是佛教学说与其他流派相区别的标志。三法印也称“三相”,“相”指特征,“三相”即佛教学说的三个特征。后来,有人在“三法印”之外,又加“涅槃寂静”,这样就成为“四法印”了。同时人们也都认为无常、无我中已逻辑地包括着“诸受皆苦”的原理,正如上面讲的,佛教所谓苦,主要不是指忧愁等情感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痛苦,而是无常逼迫的意思,苦是无常的含义之一。佛教认为,人们的各种恬适、愉快、欢乐,不是一得永得的,而是不断变化,并终归要坏灭的。众生所依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众生所住的世界,都是无常的。既然世间的一切都在无常变化的过程中,也就没有什么美妙欢乐可言。可见无常是苦。再者,由无常又可以导致无我。世间的一切是不断无常变化的,对众生来说,也就是不自在的,难以主宰、控制、支配的,也就是无我的。对众生来说,无常是苦,无我也是苦,苦也是无我。

《杂阿含经》卷一云:“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

众生不懂得这些道理,顽固地执著无常为常,执著无我为我,就永远只能在痛苦中沉沦,在轮回中流转。相反,众生若能洞察无常、无我的真谛,包括洞察无常故苦和无我即苦的道理,就能超脱痛苦和生死,获得解脱,进入涅槃境界。这样也就把“诸受皆苦”去掉,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为三法印了。这“三法印”一直被认为是大小乘佛教的三大纲领,是整个佛学的理论枢纽,是佛法中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

一、诸行无常行,是迁流转变的意思,也就是指一切辗转相依、生灭相续的无限活动。或者说,无限活动的发生、安住、变异、消灭的不同形态,无限活动过程的不断推移,这一切总称为“行”。

行是正在进行的活动,没有不变性,也没有主宰性。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世间一切造作而生的现象,包括各种物质现象、心理活动和形式概念,无一不是迁流转变、不遑安住的,这称为“有为法”。有为法是迁流转变的,所以又称为“行”。也就是说,“行”由迁流转变的意思,进而指世间一切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因而是迁流转变的事物和现象。因万物和现象众多,故称为“诸行”。佛教认为,另外还有一种“无为法”,是并非由因缘和合而生的,是无造作的,如虚空和涅槃等,不属于诸行的范畴。“常”,恒常。“无常”,不恒常,即是变化的。所谓“诸行无常”,简单地说就是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世界上没有湛然常住、永恒不变的事物和现象。佛书上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云云,就是这个意思。

同类推荐
  • 佛教故事选萃

    佛教故事选萃

    本书选取的佛教故事包括:鹦鹉救火、女颜象、弟兄俩、看远不看近、火灾、摩诃罗学祝词、牛奶变醋等。
  •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刊行。黄檗无念禅师,名深有,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诸人之推崇。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卷六收《醒昏录》、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传记资料等。
热门推荐
  • 智力加油大派队(中小学生奥林匹克集训与选拔)

    智力加油大派队(中小学生奥林匹克集训与选拔)

    “中小学生奥林匹克集训与选拔”丛书旨在通过向青少年提供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文化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科学和热爱科学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拓宽视野,不断创新,最终达到提升综合性素质的目的。其中涉及到青少年必须知道的许多知识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现代性,是青少年学习的最佳读本。
  • 重生之将门狂妃

    重生之将门狂妃

    她女扮男装,毅然从军,狂剑天下,成就玄武大陆一代名将!他权倾天下,娶妃从妻,遮天荣宠,只为给她一生平安喜乐!◆◇◇◆◆◇前世,她为爱郎放弃武道,放弃花家剑法的继承,甚至割袍决裂叛出家族,原本以为幸福一生,却不想迎接她的是蚀骨地狱!家姐含笑而来,用家族秘传剑法一剑剑送走她的性命,他冷漠而来,不顾幼子哀求,生生掐断他的喉咙!他说,娶你不过为夺去你的继承权,对你甜言蜜语让我觉得恶心。他说,让你生下这个孽种,不过为让你爷爷不再是你最重要的人。他说,夺你继承权,诛你爷爷,杀你儿子,灭你家族,为的不过我和玲珑厮守一生。家姐笑容灿烂,低低俯首:“妹妹,你真傻!”真相,居然是这样——恨!恨!恨!◆◇◇◆◆◇她重回十六岁,一睁眼星眸如幽暗深渊,指尖掐紧,朱唇紧抿,暗自发誓:今生,一定改写前世!她不会让家传秘法流落他人手,她不会让出继承权,她不会让爷爷含恨死去,她不会让家族破灭,更不会再信他!弃武从文久已,没有任何内劲基础,无用之名在外,她要如何才能奋起?前世的爱郎上门,甜言蜜语海誓山盟,她冷漠一笑,扬言比武决胜负,休夫!家族继承人遴选,内功比拼,武技大赛,她一剑挥洒,一扫旧日名声!外人围攻,家族危在旦夕,她一人一剑狂笑,击退强敌:“犯我者,虽远必诛!”◆◇◇◆◆◇片段:他一袭黑袍从远处走来,黑衣如墨色晕染,衣袂凌飞,一双凤眸似笑非笑,负手而立,睨天下:“什么是狂,不是口中说一说而已,而是骨子里的睥睨天下,是放眼武道无人能敌!说我女人狂是吗,不好意思,她随我——而已。”“嗯?”“嘿嘿,爱妃大人,为夫说错了,是本王随你,随你!”他凤眼流转中,满满是宠溺之色。◆◇◇◆◆◇注:女主成长史,一对一,女强男强,宠文,爽文。◆◇◇◆◆◇推荐维丝完结文:古武:《邪帝宠后》——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寂寞绿卡

    寂寞绿卡

    ”旧金山,对华文作家来说,就是一座勘探人生宝藏的金山。让我们来欣赏这些宝藏吧。,这些来自旧金山的文字都应验了美国作家威廉萨洛扬所说的,“如果你还活着,旧金山不会使你厌倦;如果你已经死了,旧金山会让你起死回生
  • 华盛顿大传

    华盛顿大传

    美国文学奠基人,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以自己真实的笔触,历经数年创作出了《华盛顿传》。这本书的内容详尽、文笔朴实,全面而又清晰地将美国国父的一生向世人娓娓道来。除此之外,它还贯注着作者伴随美国76年的人生体验,所以它不只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伟大而又光荣的“美国建国史”。
  • 十岁赌王皇贵妃

    十岁赌王皇贵妃

    ★★★★★★★★◎◎◎◎◎◎★★★★★★★★京城有三大避,第三避就是舒家丑娃舒子叶。却哪知,丑女就是赌王,只要赢了她就是新一届的王中之王了!”于是,再也没见舒家小女出过府。“果然是赌圣王潇的徒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来来,赌王就是丑女。一赌,赌来声名鹊起;二赌,赌来公主之名;三赌,赌来远嫁他国;那一年,今天是最后的决赛,晚风掀起面纱一角,半边脸上的喇叭花胎记吓死了王大妈。四赌,就赌这一场舒子叶是输是赢!”…“不好了不好了,赌来皇贵妃之位……十岁赌王,以一手赌术叱咤朝堂,引得乱世英雄竞相折腰。同一年,京城大街上时而出现一个戴着半边玉面面具的小公子。★★★★★★★★◎◎◎◎◎◎★★★★★★★★收养仪式(排名不按前后,按领养的时间~):【舒子叶】——亲妈【chm7588】【独孤霄】——亲妈【丄悹雨桐】同样十岁,一个是人人喊打的舒家丑女,一个是人人传颂的玉面赌王。赌王舒子叶在公海被枪击,身体倒进海里…不见了…”【安静】——亲妈【若水血】(雪莲公子,“舒子叶?你是说史上最年轻的唯一一位蝉联三界赌王的女人舒子叶?”“就是她就是她!就在昨天拉斯维加斯的赌场上,祝你一切安好!)【姚乐东】&【夙行风】——亲妈【月宝】(月宝好强悍,养了一对相当难养的娃~妖媚男&狐狸男)【楚瑶琴】——亲妈【蝶舞倾心】(刁蛮公主,不错不错,她的亲亲夫君是哪个?)【舒子岳】——亲妈【蓝舞晴空】(有点小小变态的舒家大哥被领走了,他们大赌咱小赌,鼓掌鼓掌~)【舒子勤】——亲妈【爱紫莲】(舒家老二派头很大,还没出来就被领走了呢!)一场赌王争霸,她又打败了泰国赌王,成就十岁赌王公子夜的盛名。【古晨】——亲妈【马赛克a十四】(猜猜他是谁……)【钱夭夭】——亲妈【相见恨婉】(悍妇被领走了,恋想想给她许配了什么样的人家)先看一看,喜欢就收藏哈~
  • 重生之妻本风流

    重生之妻本风流

    梅飞飞重生了!前一生,她遭遇背叛,受过伤害,这一世,她不愿重蹈覆辙,只求远远逃开。谁想到,等她阅尽美男无数,历经万水千山,一回头,他仍在原地默默等待。片段一:他低低地道:“我真的让你这么讨厌?”她转过身去,从鼻子里不屑地哼了一声:“现在知道也不算晚。”“那我们的承诺呢?梅飞飞!”她全身陡然一震。承诺?原来他也曾是个相信承诺的人吗?可惜,她现在却早已不再相信!片段二:艾洁的声音气急败坏:“梅飞飞!你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对他?你怎么能总是这么残忍?你不知道他爱你吗?!他爱你!他一直在爱你!”“他爱我?你确定他是真的爱我吗?”想起前世的伤害,她冷冷一笑,“那好啊,那么不妨让时间和空间来证明一下!”片段三:“飞儿,我说过,如果有一天,这世上再没有人爱你,那一定是因为,我不在了。”“既然如此,你就该好好活着,净做这种傻事干什么?!”“你这样说,我可以理解为,你终于愿意再一次接受我了吗?嗯?”…本文有宠有虐,有笑有泪,有校园爱情,有都市恋曲。过程貌似NP,结局其实一对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地外生命探索

    地外生命探索

    本书讲解的主要内容为神秘现象,在资料客观翔实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也许其中的观点并不能为读者接受,但是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 身份

    身份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