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300000060

第60章 附录二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1)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输入,一次是古代印度佛教的传入,另一次是后来的西学东渐。佛教的传入,从汉到唐,大约经历了8个世纪。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同时,在这个既冲突又融合的动态联系中,也表现出了某种阶段性。就佛教来说,大体上经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抗衡和融汇三个阶段。相应地,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佛教也大体上错综地经过了影响、排斥和吸收三个阶段。不同文化的交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里程碑。正是在儒、佛、道诸家的多元融汇和各家思想的多向演化的历史洪流中,佛教日益民族化、中国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并大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时,中国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并没有“印度化”,也没有“佛教化”,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观今宜鉴古”。本文按照历史发展进程,着重从文化的深层结构——思想的角度,阐述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力图从中总结外来文化和本土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的某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以有利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

佛教自汉代开始传入我国,后经三国、西晋,迄至东晋,王朝更迭频繁,社会处于不断变更之中,国家对外开放,佛教乘此变动之际、开放之机,逐渐流传,并为人们所接受。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佛教的迎拒,表现出巨大的独立性、主动性,从而强烈地影响了佛教的面貌,左右了佛教的发展。中国文化潮流是相继演变的,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给予当时佛教的影响最大。同时,由于佛教的不同领域、不同派别具有很不相同的内容,因此又分别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类别,并与之合流。从历史演变过程来看,在汉代,佛教是在宗教观念上依附道术,在政治伦理观念上迎合儒学。在魏晋时,佛教则着重依附于玄学,由此而逐渐扩大流传,并反过来又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内地,上层统治者完全是以中国固有的神灵和方术去看待释迦牟尼佛和整个外来佛教的。当时人们多把释迦牟尼佛和黄帝、老子相提并论,视为同类的神,并列为祠祀崇拜的对象。汉光武帝的儿子楚王刘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贵族,史载他“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后汉书》卷42《楚王英传》)。“浮屠”,即佛。“祠”是修筑祠坛举行祭祀。汉桓帝刘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皇帝,他在宫中设华盖以祠黄、老、浮屠(见《后汉书》卷30下《襄楷列传》)。这是把佛教教祖释迦牟尼看作为和被尊为道家的创始人黄帝、老子一样。这种相混再前进一步,就是把佛看为地道的“神仙”了:“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理惑论》)在这里,佛实际上被说成法术多端、神通广大、变化莫测的仙人。

当时,中国人也有以黄老学派的“清净无为”的理论和治术去理解佛教的宗旨的,“谓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后汉书》卷30下《襄楷列传》)。把佛教的戒杀、禁欲说成是崇尚清净无为,而与黄老之道相沟通。实际上,佛教的戒杀、禁欲是作为消除人生痛苦的修持手段,与道家所讲的顺应自然变化的“无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当时佛教学者也称佛教为“佛道”、“道术”,谓“道有九十六种,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理惑论》)。佛教是九十六种道术中最高的一种。这种视佛学与黄老之言一般无二的看法,实际上是以“道”视“佛”。

佛教的传播需要依靠佛经翻译,特别需要依靠和当时思想潮流相呼应的佛经的流通。汉以来随着不同译经家的出现,译出了不同的经典,形成了安译和支译两大系统:安译即安世高系,是小乘佛教,重修练精神的禅法,比较接近神仙家言;支译即支娄迦谶系,是大乘佛教,宣传空宗般若学理论,比较类似玄学。相传,安世高共译出佛典30多部,其中最重要的是《安般守意经》和《阴持入经》。所谓“安般守意”,是讲通过坐禅来细数出入气息,防止心意散乱,同道家的胎息吐纳之术或民间的气功相近。安世高在《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上就将“安般守意”分开解说:“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这种完全不符合原意的牵强附会,是为了攀附道家学说,便于自身的流传。《阴持入经》是阐释佛教的基本名词概念,在翻译时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如在翻译五类构成人的因素时,采取了汉代学者的阳尊阴卑、阳仁阴贪的观念,译为“五阴”(“五阴”:指色(物质)、受(感受)、想(理性活动)、行(意志活动)、识(认识功能和结果)。),意谓人身是贪欲之源,以含贬义。又题为三国吴陈慧撰的《阴持入经注》,以“元气”喻万物产生和变化的根源,以木、火、水等喻五阴六情。这都充分地反映了佛教对当时流行的道家、阴阳家思想的依附。

支娄迦谶曾译出《般若道行品经》,把本体“真如”译为“本无”。三国时支谦重译该经,名为《大明度无极经》。“大明”、“无极”取于《老子》的“知常曰明”和“复归于无极”。“度无极”是“波罗蜜”的意译“到彼岸”的意思。老子的“无极”是指宇宙的最原始的、无形无象的本体,也就是“道”。支谶、支谦认为,成佛就是通过佛教智慧而达到与“道”相合,也即与“本无”(“真如”)相合。这样成佛就是体“道”,而与老庄学说趋于契合。又谓:“夫体道为菩萨,是空虚也。斯道为菩萨,亦空虚也。”(《大明度无极经·行品第一》)“道”和菩萨体道都是空虚。这不是道家的观点,但也是迎合道家所谓“道”玄妙虚无和“至人”淡泊无为之作。支谶、支谦探求人生的真实,认为反归本体“道”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这正是以老庄思想理解佛理的反映。

魏晋以来,以老庄思想为主干的玄学本体论兴起,论本谈末,说无讲有,蔚为思想界一时风尚。由于玄学的强大影响,直至东晋后期,以宣传“空”(“无”)为中心的佛教般若学,始终是佛学的主流。玄学家探求宇宙本体,但往往与人格本体相混同。有的强调宇宙本体的虚静而一,有的侧重于对宇宙万有多样互殊的把握,也有的重视将宇宙本体观念落实到对人格本体的自觉,玄学家思想的矛盾、分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佛教般若学思想在演变中的分化。佛教般若学的流传经过了“格义”、“六家七宗”和僧肇“不真空论”等几个阶段,这也是佛学从依傍玄学到补充玄学的思想发展过程。

“格义”是直接用老庄哲学的名词概念比附、解释佛教经文名相,借以量度(格)经文正义。如“格义”的倡导者竺法雅,因学佛的人对中国传统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对于佛教思想了解很少,他就把佛教思想和传统思想联系起来加以解释。又如慧远对听众讲佛教的“实相”(事物的真实本相)的道理,大家愈听愈糊涂。后来慧远就借用庄子的道理作解释,听众也就觉得明白了。

“六家七宗”是佛教般若学的不同流派。“六家”指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六派,其中本无又分出本无异宗,合称“七宗”。按基本观点来分,实际上主要是三派:本无、心无和即色(识含、幻化、缘会可归入此派)。这些派别的区别大体上是和魏晋玄学各派的分歧相呼应的。以其中影响最大的本无派来说,它的基本观点是主张一切事物的本性是空无的,“本无”两字即取自贵无派玄学家王弼的“有之所始,以无为本”(《老子注》第40章),这是借用玄学家的语言,来论证自己的世界观和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心无派代表人物支愍度,另立心无说,主张“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僧肇《不真空论》)认为物质现象是存在的,但在主观心理上不能执著。这种带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观点,是和裴的“崇有论”学说相通的。以支道林为代表人物的即色派,主张形形色色的物质现象不是自己形成的,没有自体,不是实有的。郭象主张“生物者无物,而物自生耳。”(《庄子·在宥注》)支、郭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史载支道林“拔新理于向、郭之表”,也表明他的思想脱胎于向秀、郭象一派的痕迹。般若学以空(无)为事物的本性,和玄学的本体论相通,然般若学的“空”的本意是就事物存在的不真实而言的,其间又有所不同。姚秦译经大师鸠摩罗什的重要助手僧叡说:“自慧风东扇,法言流咏以来,虽曰讲肄,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出三藏记集》卷8《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批评“格义”违背了佛教的本义,“六家”偏离了佛教原意。实际上,这是援玄(道)入佛的必然结果。“以斯邦(中国)人老庄教行,与方等经兼忘相似,故因风易行也。”(道安:《毗(鼻)奈耶序》)这表明佛教只有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相协调才能流行,僧侣主义总需凭借唯心主义理论才能传播。

鸠摩罗什的学生、佛教哲学家僧肇在《不真空论》中对上述三家般若学理论作出评判,指出本无派过分偏重于无,心无派没有否定外界事物的存在,即色派还没有认识到物质现象本身就是空(无)的。他认为这都是把“有”和“无”对立起来,各落一边。般若学的看法应该是非有非无,有无双遣,亦有亦无,有无并存,即合有无以构成“空”义。僧肇的“不真空”唯心主义理论,提出了相对主义的双向思维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思辨模式,并以有无统一而区别于玄学以有无为本末对立的理论构架,因此,不仅成为对以往中国佛教般若学的批判性总结,客观上也是对魏晋玄学的某种批判性总结,这也是佛教由依附玄学到发展玄学的标志。

佛教不仅在宗教和哲学上依附方士道术、老庄哲学和魏晋玄学,而且也在政治伦理上竭力迎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印度佛教经典涉及大量的伦理道德学说,宣传父子、夫妇、主仆等之间的关系应是平等的,主张相互尊重,自由对待。这显然和中国儒家所主张的身份高下的服从支配关系、绝对隶属关系截然不同。为了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在东汉安世高译《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西晋支法度译《善生子经》、东晋僧伽提婆译《善生经》等佛经中,对社会的人际关系,都通过选、删、节、增等手法,作了和儒家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一套纲常名教相适应的调整。(参见[日]中村元:《儒教思想对佛典汉译带来的影响》,载《世界宗教研究》,82(2)。)又如,敦煌写本《诸经杂缘喻因由记》第一篇,叙述莲花色尼的出家因缘,但缺莲花色尼出家的关键一环的叙述,即莲花色尼因屡次出嫁,而和自己所生的子女不复相识,以致后来竟和自己所生的女儿一起嫁给自己所生的儿子。莲花色尼发觉后,极度羞愧,因而出家为尼。此中有关情节因和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不相容,而被略去。(参见《陈寅恪文集三·寒柳堂集》,151~15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80。)总之,汉译佛典一开始就不得不向儒家伦理观念作妥协、调和,同印度佛教的伦理思想相背离,形成为和儒家伦理相协调的中国佛教伦理观念。不仅如此,三国时康僧会还通过编译《六度集经》,把印度大乘佛教的慈悲观念和中国儒家的仁爱思想加以沟通,宣扬“仁道”说,“为天牧民,当以仁道”(《六度集经·遮罗国王经》)。仁道的内容包括爱民尊老、孝事双亲、反对虐杀、反对贪残,以配合儒家的政治伦理观念,达到治世安民的目的。东晋慧远更是明确地提出“儒佛合明”论,说:“常以为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内外之道,可合而明。”(《沙门不敬王者论》,《弘明集》卷5)。佛教和儒家名教在民心教化和社会治理两个方面可以相互配合而彰明。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两种不同文化,彼此的精神实质是迥异其趣的。佛教自传入中国之日始,就与中国文化发生摩擦。但是,中国人早期对佛教面目的认识模糊,佛教力量很弱,又主动地依附中国的道术、玄学和儒学,因此,矛盾、冲突没有激化。东晋以来,随着翻译佛教经典的增多,译文准确性的提高,佛教日益显示出自己的独特面貌,这样就愈来愈明显地暴露出原来按中国思想理解佛教所带来的思想矛盾,就有一个坚持印度佛教原意还是继续用中国传统思想去讲佛教的问题,也就形成了两种文化的鲜明冲突。再者,随着佛教思想的各个方面陆续介绍过来,其中有的超过中国文化,有的则落后于中国文化;有的适应当时社会机体的需要,有的则不适应当时社会机体的需要,这样和中国文化的界限便愈来愈清楚,双方的直接对立点愈来愈多,就促使了两种文化的多方面冲突。还由于佛教在流传中力量逐渐增强,影响日益扩大,独立性增加,依附性减少,因此也就加大了冲突的规模。特别是中国佛教还涉及政治领域,又形成寺院经济,这也就有一个与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的现实利害关系问题。这种政治经济的矛盾与两种文化的差异结合在一起,有时甚至爆发对抗式的冲突。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在南北朝时期曾进入全面总爆发的阶段,有些重大冲突甚至延续到隋唐时代。

从《弘明集》、《广弘明集》等记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典籍来看,两种文化的冲突集中表现为佛教与儒家、道教的冲突。冲突的问题涉及广泛的方面,在哲学思想上有“生死”、“形神”之争,有无因果报应之争等;在伦理道德上有“沙门应否敬王者”之争、中外国民性格之辩,这类礼制与夷夏问题的斗争,又与君权和神权的问题相联系着;在流派关系上是儒、道、佛三教的高下优劣之争。下面就其中某些冲突略作介绍,以从中窥见两种文化冲突的某些特点。

“生死”、“形神”之辩:生死和形神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是人生哲学的重要问题,也是外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在哲学上的最根本性分歧。对于生死问题,儒家学者一般持合乎自然规律的看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有成必有坏,一切生物有生必有死,人类也一样。道家看法不同,《老子》一面讲“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老子》第13章),人身是人生一切患累的根源;另一面又讲“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第59章)。认为保养好人的精神和身体,可以长生。后来庄子发挥了《老子》前一种思想,汉初的道家则发挥了后一种思想。魏晋玄学家除嵇康主张“长生久视”外,多数是发挥庄子的思想。道教的思想特点也是“长生久视”,认为经过修炼,形神都可以不灭,可以永远存在下去,可以长生成仙。中国传统思想通常用“气”来说明生死,并联结生死与形神的关系,认为生死是气的聚散,气聚为生,气散为死。

同类推荐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以讲述圣经故事的形式将《圣经》中最具智慧的经典故事和箴言精选提炼出来,并用智慧的语言全新诠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的精髓, 它是一本让你阅读方便且完全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启迪人生的智慧书。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热门推荐
  • 逆仙

    逆仙

    男主候易是后羿的转世,现在是新蜀能源集团的总裁,还曾经做过侦查兵,这时蜀山现世,男主作为蜀山的门生,代表政府跟师门交涉,为了破毁黑洞,拯救地球,一众仙人与世人合作,然后男主前往仙宫找到了拯救地球的办法,借助政府的力量,传播仙炼诀,让普通人也能快速修炼成仙,集结灵气,然后男主几经辛苦,找到所有神器之魂,并让破天弓融合了所有神器之魂,注入收集的灵气,破开黑洞,但自己也消失了,从盘古那里的得知了一切,最后男主为打破轮回,救出了女涡,可惜轮回还是继续了,男主又重新开始了。
  • 淡定的人生才幸福

    淡定的人生才幸福

    本书从人生、态度、工作、心灵等方面入手,探究淡定的奥秘,寻找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淡定的方法。
  • 龙妃凤舞:龙王,你好坏

    龙妃凤舞:龙王,你好坏

    “母后,我的头上为什么会有小角?”宝宝睁着好奇可爱的大眼睛奶声奶气的盯着她问。她傻眼了,顿时哑口无言。“母后,为什么我会有尾巴?”宝宝摸着可爱的小尾巴瓷声瓷气的询问她。她看着他摇摆的小龙尾,再次无语。“母后,我的身上有好多片片喔,为什么母后没有?”正在洗澡中的宝宝摸着身上的金黄色小粼片,睁着迷惘的圆溜溜的眼睛问道。她怔住了,因为她是人,他是龙。天啊,她怎么能告诉宝宝,她和他不一样,就因为他是一条龙,是她珠胎暗结,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小龙人。她灵魂出窍,然后在海边被好色又邪恶的龙王纠缠,在海面上欢爱数夜后。没料到,她已经珠胎暗结,身怀龙种,十月怀胎,她生下了小龙人,却不知道宝宝他爹是哪一个海的龙王。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天才御兽师

    天才御兽师

    寒无邪——亦正亦邪,一曲笑天,万兽诚服!她是所有仙人眼中的仙界废柴,在父亲家族受尽白眼,被赶出家族后,她却发现,她的身上拥有强大的神秘力量——上古天赋!选本命法宝之日,被所有人取笑的废物戒指,竟是上古神器,内有妖孽至极的——美男器灵!她的一身仙骨,引来无数兽类想要吃她,她的天赋竟可以让灵兽、仙兽、神兽从琴音中得到修为提升,在琴音提升修为的诱惑之下,兽兽们竟一个个死皮赖脸的缠着她!-----花海中突然发出一道冲天的蓝色光束,像是什么从花海中诞生,天邪小心的靠近花海中间,目光瞬间呆住……乌黑的发丝犹如丝绸般柔美,未着衣衫的完美身躯被长发半遮半掩,白皙如凝脂的肌肤带着点点星光,高挑的身材,完美的身形,只是一个背影,就已经让万花失色。“你是谁!”她始终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瞬间面红耳赤,害羞的转过身去。“你不是说我藏头藏尾的吗?现在能够看得见我了,为何还要转过身去?”邪魅的声音带着一丝微醺的蛊惑,蓝色的眸中闪过一丝悲伤,但他很快就掩饰去了眼中的悲伤,“我是这枚戒指的器灵。”【一滴泪,解开尘封千万年的封印,千万年孤寂的灵魂,终于不再寂寞,他以为那只是预言成真,却不记得,一开始这就是他成为器灵的目的,只为等她的出现。】-----雪白无害的小兔子,化身成为萌男,眨着闪亮蛊惑的大眼睛,“主人,我饿了,让我‘咬’一口!”冰狐化身成为绝美的冰山美男,极其别扭道:“你的琴弹得不错,只要每天弹一曲给我听,我便…随便你怎么样!”哗啦一身,衣衫尽去,一脸视死如归,献身求曲状。金鹰化身为金色戎装的神武美男,男人味十足道:“主人,我会誓死保护你!不过”他的眸中闪过一丝阴谋的光芒,眯起眼睛道:“先得让我‘美餐’一顿!饿着,可没力气保护你!”鹿王化身的温柔美男,挂着和煦的微笑,解开腰带,缓步逼近,腼腆道:“对你的内疚,不知如何弥补,我想了很久,也许这……才是最好的弥补方式!”妖孽的蛇王,眯着至毒至魅的双眸,吐出舌头舔了舔下唇,一脸饥肠辘辘:“要是一个男的弹出如此好的琴音,本王还没兴趣呢!本王愿意跟着你,对你可是莫大的恩赐,你敢不要我!”【如此兽兽,层出不穷……】-----“她在五岁时,我就定下了!从小萝莉好不容易调教成万人迷!谁也不能动她!只有我可以‘吃’她!”啪啪啪,N个耳光,火山爆发后,一个个美男变回可怜的兽形。
  • 贵族学院:腹黑少男少女

    贵族学院:腹黑少男少女

    在苏倾辰消失了一年后,我没有想到在圣斯塔贵族学院会再次遇见他,还是一样极致俊美的长相,可是我却渐渐发现他的不一样…花花公子莫俊熙接连不断地出现在我的眼前,通过莫梓茜,我却看不透他接近我到底隐了几分假意,又存了几分真心……当两个一模一样的少年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的世界瞬间崩塌……
  • 出逃新娘:夫君来追我

    出逃新娘:夫君来追我

    才穿越就成亲?还是被逼的?那个,新郎帅么?什么?就是这个满身酒气的男人?果断撞飞,夺门而逃!那个谁,你要是真心喜欢偶的话,就来追吧!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