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600000039

第39章 佛 道兼融的王畿理学(2)

他对心之私欲作了这样的比喻,说:“心之有欲,如目之有尘,耳之有楔也。”(卷一七《虚谷说》,第614页)遂使耳不聪,目不明。又像顽石之封闭真金,使真金不能显现精彩。“吾人本来真性,久被世情嗜欲封闭埋没,不得出头。譬如金之在矿,质性混杂,同于顽石。”(卷一六《南谯别言》,第578页。)了使良知得到发明,复现其虚寂空灵至善之本体,就须除去心中私欲。正像洗去目中之尘,拔掉耳中之楔以复耳目聪明一样,“如去尘拔楔而复其聪明之用也。寡欲之功存乎复,观复则天地之心可见,而万物之芸芸者归其根矣”( 卷一七《虚谷说》,第614页。)也如炼矿冶金一样,“不从烈火急烹猛炼,令其销熔超脱,断未有出矿时也”( 卷一六《南谯别言》,第578页。)如经过急烹猛炼,最终,“真性离欲始发光明,真金离矿始见精彩”( 卷一六《南谯别言》,第578页。)以,“吾人之学,只时时致良知,不为私欲所蔽,则光明自显,本体自复”( 卷一六《胡栗里别言》,第584页。)

王畿指出,障碍良知发明的私欲并不仅仅指淫邪,而是包括更广的内容。他说:“尝闻忿不止于愤怒,凡嫉妒偏浅,不能容物,念中悻悻,一些子放不过,皆忿也。欲不止于淫邪,凡染溺蔽累,念中转转贪恋,不肯舍却,皆欲也。”(卷四《留都会纪》,第325页)又说:“古人云:所欲不必声利富贵,只心有所向,便是欲。苟审于所向而窒之,以禁于未发之豫,是谓复其心之本体,以达天德。斯为不悖于见一之训耳。”(卷二《书进修会籍》,第288页)对以上这些私欲,应该清除得越彻底越好,丝毫也保留不得。他说:“圣人自然无欲,是即本体便是工夫。学者寡欲以至于无,是做工夫求复本体。”(卷九《答季彭山龙镜书》,第414页)其有欲,故须寡之以至于无欲;因其有妄,故须反之以复于无妄。自然无欲无妄者,圣人也。勉强以求至于无欲无妄者,学者之事也。”(卷九《答章介庵》,第412页。)畿说,致知工夫与求知识不同。求知识是愈多愈好,用的是加法;致知工夫用的是减法,是减担(负担),而不是增担。“良知不学不虑,终日学,只是复他不学之体。终日虑,只是复他不虑之体。无工夫中真工夫,非有所加也。工夫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尽,便是圣人。”

(卷九《答章介庵》,第412页。)此处所说要减的东西,指的就是人的各种私欲。把私欲减尽,便是圣人了。王畿认为,与私欲相联系的还有“意”( 在王畿哲学中,对“意”的说法并不统一。在《天泉证道记》中,认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都是无善无恶的;而在《答吴悟斋》等条中,却认为意之动有善有恶,在许多地方都被置于与私欲相联系的地位,而是恶的。此文所引皆属此类。)“意”也是蒙蔽良知不能发明的障碍。他说:“人心之体,本无不善。动于意,始有不善。一切世情见解嗜欲,皆从意生。”(卷一六《陆五台赠言》,第575页)夫心本寂然,意则其感应之迹。知本浑然,识则其分别之影。万欲起于意,万缘生于识。意胜则心劣,识显则知隐。故圣学之要,莫先于绝意去识。”(卷八《意识辨》,第400页)又说:“良知原无一物,自能应万物之变。有意有欲,皆为有物,皆为良知之障。”(卷一六《鲁江草堂别言》,第584页。)良知人人所同具,无间于善恶,只缘动于意,蔽于欲,包裹盖藏,不肯自悔自改,始或失之。”(卷二《桐川会约》。第291页。)此,为致良知,既要去欲,又要绝意。这是致良知的两个着力点。

用什么方法去欲绝意,以复至善之良知呢?王畿认为,方法之一就是静坐。他说,这只是“权法”,而不是唯一的方法。这是“先师所谓因以补小学一段工夫也。若见得致知工夫下落,各各随分做去,在静处体玩也好,在事上磨察也好。……盖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原是变动周流。此便是学问头脑,便是孔门教法。若不见得良知本性,只在动静二境上拣择取舍,不是妄动,便是着静,均之为不得所养。”(卷四《东游会语》,第316页。)

尽管静坐是致良知的“权法”,却不失为一个重要方法。王畿将它作为圣人入悟的途径之一。他说:“君子之学,贵于得悟。悟门不开,无以征学。人悟有三:有从言而入者,有从静坐而入者,有从人情事变炼习而入者。得于言者,谓之解悟。触发印证,未离言诠。譬之门外之宝,非己家珍。得于静坐者,谓之证悟。收摄保聚,犹有待于境。譬之浊水初澄,浊根尚在,才遇风波,易于淆动。得于炼习者,谓之彻悟。摩砻锻炼,左右逢源。譬之湛体冷然,本来晶莹,愈震荡愈凝寂,不可得而澄淆也。”(卷一七《悟说》,第612页)并说其师王守仁就是相继经过此三个途径,才获得彻悟的。“先师之学,其始亦从言入,已而从静中取证,及居夷处困,动忍增益,其悟始彻。”(卷一七《悟说》,第612页)

静坐被认为是去除私欲的有效方法。王畿说:“夫主静之说,本于濂溪无极所生真脉路。(本注云:无欲故静。圣学一为要,一者无欲也。一为太极,无欲则无极也。)”(卷五《书同心册卷》,第344页。)人心未免逐物,以其有欲也。无欲,则虽万感纷扰,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一念枯寂,而未尝静也。”(卷三《答中淮吴子问》,第304页)

静坐又是遣虑息缘,收摄放心,使精神凝定的重要方法。王畿说:“吾人从生以来失其所养,思虑内营,声利外汩,逐境流注,常失于动而不自觉。不得已教之静,主遣虑息缘,使精神向里窥见本来虚寂之体,而后道可几也。吾党肯从静中摄养,收其放心,从事于德性之学,未必非入道之因,对病之药也。”(卷八《天根月窟说》,第396页)盖缘平时此心做主不定,未免向外驰散,未免借此以为收摄,时时求慊于心,方是集义所生,方是达本穷源。”(卷一二《与张含宇》,第478页。)说:“今日良知之说,人孰不闻,然能实致其知者有几?此中无玄妙可说,无奇特可尚,须将种种向外精神打并归一,从一念独知处朴实理会,自省自讼,时时见得有过可改,彻底扫荡,以收廓清之效,方是入微工夫。”(卷二《斗山会语》,第273页。)说:“吾人此生干当无巧说,无多术,只从一念入微处讨生死。全体精神打并归一,看他起处,看他落处,精专凝定,不复知有其他。此念绵密,道力胜于业力,习气自无从而入,杂念自无从而生,此是端本澄源第一义,所谓宗要也。”(卷一一《答李渐庵》,第455页)以上王畿所说私欲蒙蔽良知,使之不能显现发明,必须用静坐等方法去欲绝意,方能复其本来虚寂空灵之本体。通过静坐,既可除去私欲,又可克服一切杂念,使精神打并归一,精专凝定。这些说法,也非儒家本有的学问,而是融摄佛、道修炼理论而来的。

三、以性兼命,以神驭气的修性法

王畿不仅广泛汲取佛、道思想论述其良知本体和致良知说,而且又汲取道教的内丹思想阐述其修性理论。其所用范畴、术语以至理论结构,几与道教的内丹学没有多大差别。

他说:“既为天地间第一等人,当做天地间第一等事。第一等事非待外求,即天之所以与我性命是也。吾人若不知学,不干办性命上事,虽处衣冠之列,即是襟裙之牛马;绮语巧言,心口不相应,即是能言之鹦鹉。与禽兽何异!”(卷五《申约后语》,第334页。)认为,性命之学是千古圣人之学:“圣人之学,复性而已矣。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而万物备焉。性其生理,命其所乘之机也。故曰天命之谓性,此性命合一之原也。”(卷一四《寿邹东廓翁七帙序》,第534页。)此学者修习性命是成圣成贤的入门之路。他说:“所谓性命两字,乃入圣贤血脉门路也。自性自修,自命自固。为性命之心重一分,嗜欲自然轻一分。全是性命之心,种种嗜欲自然淡息得下,所谓持衡之势也。”(卷九《与屠竹墟》,第428页。)

王畿认为,性命之学以“性命合一”为主旨。他说:“性与命本来是一……孟子从性命重处立法以示人,正是性命合一之宗。世儒分属气质、义理,便非合一之谓矣。”“立命正所以尽性,故曰有命焉。论性而不及命,君子不谓之性也。……尽性正所以至命,故曰有性焉。论命而不及性,君子不谓之命也。”(卷八《性命合一说》,第396页)说:“世之养生则异于是。裂性命为两端,分内外为二物。或迷于罔象,或滞于幻形。甚至颠溟浊乱,惟躯壳渣滓之为徇,岂唯不知圣人之学,所谓并老氏之旨而失之者也。‘尝无欲以观其妙,尝有欲以观其窍’,‘万物芸芸以观其复’,非老氏之言乎?‘观妙’即未发之中,性宗也;‘观窍’即发而中节之和,以情归性,而机在我,命宗也。”(卷一四《寿邹东廓翁七帙序》,第535页)

性命合一的中心是以尽性为主,或以性兼命。他说:“夫儒者之学,以尽性为宗。性者,万劫无漏之真体。只缘形生以后,假合为身,而凡心乘之,未免有漏。故假修命之术以炼摄之,使涤除凡心,复还无漏之体。所谓借假修真,修命正所以复性也。即以养生家言之,性以心言,命以身言。心属于乾,身属于坤。身心两字即火即药,一切斤两法度,老嫩浅深,皆取则于真息。真息者,性命之玄机,非有待于外也。是故尽性以致命,圣人之学也;修命以复性者,学者之事也。及其成功一也。若谓儒者之学不足以养生,而别取于命术,是自小也。”(卷一四《寿史玉阳年兄七十序》,第536页。)人问养生家有性命双修之旨,是何道理?他说,修命是为下士而设,若上士则只须修性即兼了命。“夫性命本一,下士了命之说,因其贪著,而渐次导之云耳。若上士,则性尽而命实在其中。非有二也。”(卷一七《示宜中夏生说》,第623页)说,修命是为修性打基础,目的还是为了尽性。“近有方外传圜中术者,彻头彻尾只以了性为宗。性是万劫不坏之真体,所谓无漏清净法身。只缘历劫虚妄,凡心不了,故假修命延年之术,以为炼养复性之基。徒守后天渣滓,不究性源,到底只成守尸鬼,永无超脱之期,上品先天之学所不屑道也。”(卷九《与魏水洲》,第408页。)

王畿认为,修习性命就是修习身心和身心之神、气。他说:“仰观俯察,类万物之情,近取而得之,不越乎身、心两字而已。心即乾之阳也,身即坤之阴也。心中之神,身中之气,即坎离之交也。神、气之往来,即六十卦周天之法象也。”(卷一五《易测授张叔学》,第556-557页。)说:“乾属心,坤属身,心是神,身是气。身、心两事即火即药,元神、元气谓之药物,神、气往来谓之火候。神专一则自能直遂,性宗也;气翕聚则自然发散,命宗也。真息者,动静之机,性命合一之宗也。”(卷四《东游会语》,第315页)

在身与心、神与气二者之中,心、神是主宰,须以心统身,以神驭气。他说:“夫人之所以为人,神与气而已矣。神为气之主宰,气为神之流行,一也。神为性,气为命,良知者,神气之奥,性命之灵枢也。良知致则神气交而性命全,其机不外乎一念之微。”(卷一七《同泰伯交说》,第622页。)“魏伯阳作《参同契》以准《易》,为万世丹经之祖。以乾坤为鼎器,以坎离为药物,以坎离交媾为火候,皆寓言也。究其窍妙,不出于心息相依之一言。心之依息,以神而驭气也;气之依心,以气而摄神也。神为性,气为命,神气浑融,性命合一之宗也。”(卷一五《易测授张叔学》,第557页)

王畿认为,在神、气的关系问题上,儒、道两家各有侧重。“盖吾儒致知以神为主,养生家以气为主。戒慎恐惧是存神工夫,神住则气自住,当下还虚,便是无为作用。以气为主,是从气机动处理会,气结神凝,神气含育,终是有作之法。”(卷一《三山丽泽录》,第259页)说:“吾儒之学主于理,道家之术主于气。主于理则顺而公,性命通于天下,观天察地,含育万物,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主于气,则不免盗天地,窃万物,有术以为制炼,道而用之以私其身,而不能通于天下。此所谓毫厘之辨也。”(卷一四《寿商明洲七帙序》,第546页)

王畿也讲鼎器、药物、火候。除上引曾经涉及外,在其他地方也有很多论述。如说:“乾为心,心属神,所谓性也。坤为身,身属气,所谓命也。乾坤为鼎器,心中一点真阴之精,身中一点真阳之气,谓之坎离药物,药物往来谓之火候,故曰身心两字是火是药。真息谓之性根命蒂,一切药材老嫩,火候衰旺,往来消息,皆于真息中求之。密符天度,以火炼药而成丹,以神驭气而成道,非两事也。”(卷一六《书查子警卷》,第600-601页。)说:“戒慎恐惧乃是孔门真火候,不睹不闻乃是先天真药物。先师所谓神住则气住、精住,而仙家所谓长生久视在其中矣。此是性命合一之机,直超精气当下还虚之秘诀。”(卷一七《示宜中夏生说》,第623页)说:“戒慎恐惧则神住,神住则气住、精住,虽曰养德,而养生亦在其中。老子云:外其身而身存。”(卷四《留都会纪》,第323页)

类似这些说法,还有不少。无须考证,也能看出它们主要是融摄道教内丹学而来。可见王畿理学既汲取融合了佛教思想,也汲取融合了道教思想,是佛、道兼融的思想产物。过去一些儒学家讥评王畿理学“近乎禅”,实只说出了王畿理学特色之一半。把它的全貌实实在在地摆在读者面前,当是现代学者的责任。

(原载《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1期)

同类推荐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用“文如其人”形容南怀瑾先生恰如其分。他的为人如同他的文章,朴素而雅致,随和而亲切,于平凡中自显不凡,他的文章如同他的为人,文学而多连,杂采而博贯,于随适中自见精神,人文合一,正是大师境界。
  •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是什么人?有没有可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耶稣这个人?这本惊世骇俗的书,不仅提供了耶稣存在的事证,甚至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所理解的耶稣。它记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调查,可以说是新近最。晾人的考古发现:在耶路撒冷陶比奥区出土的第一世纪犹太坟墓,埋葬的就是耶稣与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以及儿子……从墓中遗物一窥耶稣的生活、死亡,以及他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无疑让人兴奋不已。曾获艾美奖雅各布维奇和古生物学者佩雷格里诺系统而严谨地分析实物证据,与列为正典或伪经的《福音书》比对,建构了耶稣家族第一幅完整的画面。他究竟是什么人?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个异于以往面貌全新的耶稣。
  •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肝炎百问百答

    肝炎百问百答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肝脏的主要功能、引起肝炎的病毒种类、病毒性肝炎的分类、肝炎的传播途径、肝炎的治疗方法等。
  • 雅声楚韵唱渔樵:李雅樵诞辰88周年纪念文集

    雅声楚韵唱渔樵:李雅樵诞辰88周年纪念文集

    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和评点李雅樵先生表演艺术的著作,不仅有李雅樵先生传记和部分纪念性文章,也有其表演艺术、唱腔艺术和艺术心理分析文章,以及李雅樵先生代表剧目的评点文章等。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轻松拥有魔鬼身材:女人瘦身计划

    轻松拥有魔鬼身材:女人瘦身计划

    俗话说得好: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一件风格独特、款式美观的服饰,不仅能为你的身姿增光添彩,还可以有效地遮盖你形体上的缺陷,同时显示你的身分和修养。聪明的女人不仅借助化妆品和服饰装点自己,同时更注重自身的体形和匀称,这正如那些正在减肥的女性,心中只有卡路里再少一点的想法。这是因为纤细、平胸、瘦薄的骨感体型女性,在很长的时间里代表着时尚;因为在T型台上表演的时装模特儿都是这般身材瘦削、曲线不甚分明的形象,使之成为女人们追求的新时尚。这种身材的女性不仅能承受种种生活的负担,而且显得更自信、更独立、更富有女性的魅力,其高雅的气质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
  • 腹黑皇帝:皇后被软禁

    腹黑皇帝:皇后被软禁

    她刚穿到古代,身边就有俩帅哥,王爷帅,皇帝更帅。这王爷为毛每天都来看她,每天进门就喊:皇嫂,我来看我侄子了。某女黑线:你侄子还在我肚子里呢。悲剧的是,她被皇帝软禁了。不行,这皇帝跟她有过节,她得逃啊!某皇帝阴险道:让她逃,天下都是朕的,她能逃哪去!
  • 降服薄情CEO

    降服薄情CEO

    “只是个女人而已,远比不上集团的利益,”男人冷酷的声音传出。新婚之后,然后被送给另一个男人,留下一句:我愿你永远不识后悔的滋味。从容离去,接着,再也遍寻不着。三年后,名动全球的商场笑修罗雪倾世出现在男人面前,有着一张和那个女人一模一样的脸,却更多的是冷漠。女人笑的妩媚:“你要做我男人吗?”男人无言以对,女人耸肩,转身离开,嘟囔一句:“你不愿意,那我找别人好了。”
  • 修罗煞妃:凤傲九霄慑天下

    修罗煞妃:凤傲九霄慑天下

    她是七月十四鬼节出生,命带煞气,克爹害娘,人人唯恐不及,虽是嫡女,却遭家族鄙弃,被丢入贱民窟长大,地位连族中婢女都不如!一朝穿越,凤眸微睁,杀气四溢,强者之魂在这身子上耀眼重生,风华绝代!她是佣兵界叱咤风云的杀神,清冷傲然,狠厉肃杀,又怎甘被人轻践,又岂能苟延残喘?再度回府,才华尽显,惊才艳艳,史无前例“阴阳之体”,五系全才,闪瞎你们的狗眼!龙有逆鳞,狼有暗刺.,触之必怒,窥之必死!既然有胆子敢招惹她,那么就要做好等死的准备!这一世,她必将活出个自我,活出个精彩,站在世界的最巅峰,笑点江山,傲视九霄!
  • 深度昏迷

    深度昏迷

    我是一名普通的银行柜员,某日接到了一笔陌生的汇款,随即卷入到一起连环谋杀案当中,死者包括大学生,富二代,房地产开发商,银行高管,以及保险推销员等,情节诡异蹊跷,场面恐怖血腥,我和刑警队长王满一起反复调查,险象环生,终于迫使真凶认罪伏法。
  • 从零开始读懂博弈论

    从零开始读懂博弈论

    博弈论是在西方哲学、经济学、心理学、信息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出来的思维利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博弈,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都能够运用博弈论来寻找最佳的解决之道,用博弈智慧来指导生活决策。《从零开始读懂博弈论》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博弈论的基本思想及运用,通俗易懂,饶有趣味,并寻求用博弈的思维智慧来指导生活和工作。读者可以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中轻松领会博弈思维的精髓,获取开启人生智慧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