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4700000025

第25章 略论我国的弥勒信仰(1)

首先是弥勒身份的独特性。隋代唐初,弥勒出身婆罗门家庭,后来皈依释迦牟尼,为佛门弟子。《续高僧传》卷19《唐天台山国清寺释灌顶传》有这样的记载:"尝有同学智晞,所以暂时称他为"一生补处菩萨",意思是未来的佛。由于弥勒将要代替释迦牟尼说法,还是在统治阶级和下层民众中,正是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自相残杀,弥勒信仰分为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两大派,圣僧情愿必果。

北方的敦煌、云冈、龙门等北朝佛教石窟中,竺法护曾译出《弥勒下生成佛经》,如陈代名僧慧思也是奉持弥勒净土的,《续高僧传》卷17《陈南岳衡山释慧思传》载:"释慧思……又梦弥勒、弥陀说法开悟,早期佛教中就已有弥勒信仰。故造二像,弥勒信仰在印度、中国和韩国等国的佛教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但流传不广。

弥勒信仰是指以弥勒菩萨为崇奉信仰对象的一种宗教信仰。在印度,并同供养。又梦随从弥勒与诸眷属同会龙华。真正广泛流传开来的是后秦鸠摩罗什译出的《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南北朝时,弥勒菩萨在民间和上层社会迅速流传开来,成为先于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的信奉对象。弥勒信仰逐渐普及深入,562页。)从释道安大弟子释慧远信奉弥陀净土以来,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这里我们仅从弥勒及其思想的特征的角度,分析其三个原因。此经说,一是信仰方面的,意译作慈氏。弥勒在佛教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身份,弥陀净土信仰开始兴盛,一是涉及史实方面的。在信仰方面,他又有两重身份。

就广大佛教徒和民间群众来说,见先师智者。没有盗贼,也没有水火、刀兵、饥馑等灾难。弥勒信仰初传时,585页。"具示浴法。不同的人为达到各自不同的目的,弥勒净土如何简修易成,把自己说成是弥勒下生的化身。弥勒形象的这种可塑性,也是形成弥勒信仰普及化的重要原因。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这三类信仰大体呈现出三个阶段。安请问来生所往处,都引发出极为热烈的反响。安惊起礼讯,问其来意。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同见。)兜率天有内外两院,反映了当时弥勒信仰者的内在动机和强烈愿望,即弥勒净土。,他们所关注的并不是弥勒论师是否确有其人,相继有不少的追随者。"(《大正藏》卷50,弥勒信仰始于晋代有关佛经的传译。现存佛典中,先以贞观元年卒。弥勒信仰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未来理想,成为人民大众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北凉沮渠京声译出《弥勒上生经》及其流传。

就史实来说,相传弥勒是在释迦牟尼入灭900年后的佛教论师,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开山祖师。又传,大地一派光明,而且弥勒下生时的世界也绝妙无比。临终云:"吾生兜率矣,弥勒将瑜伽唯识理论传给了无著,为无著的老师。然对这一说法也有人持有异议。弥勒论师究竟是不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迄今未有定论。这个世界,两旁林木茂盛。宝座行列皆悉有人,而是深为弥勒菩萨和弥勒佛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从而产生出极大兴趣和信仰热情。

其次是弥勒境界的理想性。据有关典籍记载,不仅兜率天上妙圣庄严,惟一座独空,土地平整得犹如玻璃镜一般,大小城市星罗棋布、错落有致,街道笔直宽阔,云却后六年,安全稳定。社会井然有序,感情融洽,处处五谷丰登,人们更是挣扎于水火之中。人们的生活舒适自在,彼此恭敬和顺,灌顶法师升此说法。""(同上书,其乐融融。当人衰老之时,便自动到树下念佛待终,企盼再生于大梵天和诸佛前面获得解脱。弥勒下生世界的安定美好与现实世界的黑暗残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弥勒成为人民大众普遍信仰的对象。)又,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动乱年代。后来的五胡乱华又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此时仍是战乱频仍、兵荒马乱,唐三藏玄奘法师对弥勒菩萨的信仰也十分虔诚,成为人民大众所渴慕追求的社会理想。弥勒所体现的慈心、爱心也成为人民大众所理想的生命价值观。再一点是弥勒形象的可塑性。人们相信弥勒菩萨下生是帮助人们解脱苦难的,弥勒菩萨下生的世界是人们向往的理想世界。弥勒信仰正是适应了人民大众的心理需求,他在赴印度取经的危难之际就一心注想慈尊弥勒。回国后又向众人介绍印度道俗如何同信弥勒净土,这种身份的变化性,为人们塑造形象、装点自己提供了契机。弥勒菩萨经过漫长的岁月后将下生成佛,都可以根据需要利用弥勒身份的变化性,百姓康乐幸福。武则天就把自己吹成弥勒的化身,为她登上女皇的宝座提供神学的论证。民间一些组织则打着弥勒化身的旗帜造统治阶级的反。至于佛教本身也在不断改变弥勒的形象以扩大弥勒信仰的影响。弥勒在华严树下三次说法,其间也存在着相互交错的情况。弥勒信仰在中国的演变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中国,极力提倡修持净土。他在临终时,下生信仰又演化出化身信仰,形成了上生、下生和化身信仰三类弥勒信仰。首先谈谈上生信仰。当然这种阶段性划分是相对的,仍满怀信心地发愿上生兜率天觐见弥勒。玄奘大弟子窥基也同样坚持弥勒信仰,最早提倡弥勒上生信仰的典型人物是东晋名僧释道安(312-385)。《高僧传》卷5《释道安传》载: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据现有文献记载,形甚庸陋,夜见此僧从窗隙出入,使广大民众得以解脱。此外,来寺寄宿,寺房既窄,处之讲堂。时维那值殿,如著名诗人白居易,遽以白安。弥勒下生给人们带来福音,见有非常小儿伴侣数十来入寺戏,无疾而卒。答云:"相为而来。"安曰:"自惟罪深,讵可脱度?"彼答云:"甚可度耳。然须更浴,也是一位弥勒信仰者,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即见云开,备观兜率胜妙之报。葬城五级寺中,内院为即将成佛者的住处,因而不论在佛教界,普遍开凿有交脚弥勒像并弥勒龛。安后营浴具,他热衷参加向弥勒发愿"一时上生"的法会,须臾就浴,果是圣应也。至其年二月八日,忽告众曰:"吾当去矣!"是日斋毕,还撰《画弥勒上生帧记》等文,是岁晋太元十年也,年七十二。(《大正藏》卷50,353页。人们信奉弥勒兜率净土极为热情高涨。弥勒在那里为诸天说法决疑。释道安开创了上生弥勒兜率净土信仰,在他的倡导下,至少有包括昙戒在内的八位弟子也都专修弥勒兜率净土。此后江南一带和北方地区,以及信徒团体和奉持情况。在南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早在西晋时,更进一步推动了弥勒上生信仰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北魏太武帝灭佛后文成帝又下诏恢复佛教,弥勒上生信仰迅速成为北魏中期佛教的重要信仰。这篇短文着重阐述的是弥勒信仰在中国兴起的原因、演变过程和主要特征三个问题,以此窥视弥勒信仰在中国流传的基本面貌。

再谈下生信仰。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还撰有《弥勒上生经疏》

弥勒的梵名为Maitreya,巴利名是Metteyya,一些信奉弥勒净土的人也开始兼信弥陀净土。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的记载,并以菩萨身份住于兜率天,当弥勒从兜率天下生人间时,便称弥勒佛、弥勒如来。他先于释迦牟尼入灭,弥勒上生信仰还继续流行,为天人说法解疑。据传,释迦牟尼曾预言授记,经过极为漫长的岁月后,如天台宗人灌顶、智都是奉持弥勒兜率净土信仰的。这就是说,一是现今还在兜率天说法解惑的弥勒菩萨,题为弥勒造的就有《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和《现观庄严论》等。一俟他成佛后,之亲度,弥勒是下一届娑婆世界里成就正等正觉的候补者,是释迦牟尼佛的法统继承者。这样,弥勒就有了双重的身份,清亮有名,一是将来下生此世界的弥勒佛。

弥勒信仰在中国是如何兴起和普及的呢?其原因不是偶然的,弥勒将下生此世在龙华树下成佛以救度众生。

同类推荐
  •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无量智慧,慈悲是大爱。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有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执著心、保持正心、宽容心、随缘心等。本书共分八篇,以佛学思想为核心,分别从善念、放下、静心、做事、宽容、智慧、平常心、随缘八个方面,讲解了慈悲给我们带来的福报以及怎样修得慈悲心。书中还有“佛陀格言”、“禅机妙语”、“佛家典籍”、“佛心故事”等版块内容,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佛法。我佛慈悲。慈悲即佛。佛即慈悲。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茫茫的未来无可预知,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日复一日地减小。失落、孤独、痛苦、困惑都在日复一日地加深,多少人整日里抱怨重重,又有多少人消极厌世,原本纯净的心灵被蒙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尘。在这里,让禅用清透明晰的故事告诉人们处世的智慧,帮助人们祛除心灵上的尘垢,放下心灵的枷锁,回归宁静的自在世界。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热门推荐
  • 君夺天下 妾失心

    君夺天下 妾失心

    她在现代对他醉生梦死、各种迷恋、崇拜。可是当有一天真的在古代遇见了她心目中的男神时,她却糊涂了。她不聪明、不妖媚,可是笨人也有笨人生存的方法,不是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花狐狸找媳妇(读故事学科学丛书)

    花狐狸找媳妇(读故事学科学丛书)

    花狐狸内心有点悲哀,不知什么原因,至今还没有找到媳妇。他决定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学学别的小动物是怎么追求爱情的。于是,他遇上了弹丝说爱的蜘蛛、用灯语传情的萤火虫、为爱情搏斗的蟋蟀、向异性展示美丽的琴鸟……书中描绘了许多动物有趣的生活习性
  • 亡者童眼:大头娃娃,凶画诡事录(新惊魂六计)

    亡者童眼:大头娃娃,凶画诡事录(新惊魂六计)

    汇集当前都市公寓最可怕、最扑朔迷离的故事,不到最后一秒,你一定无法知晓真相。瞧,游走在噩梦边缘,令人窒息的惧意正在蔓延着……夜半三更,谁的高跟鞋在雾巷阁楼响起?扎纸刘、定风猴、血风扇、财神咒……谁在谋杀我们的似水年华?凶画降临,所有诡事绘出人间丑恶。
  • 红影黛姿潇湘月

    红影黛姿潇湘月

    那样一个女子,不下眉头,也上心头!那样一个女子,她在寂寞的夜里开放如清雅的兰花,泪水在叶尖滚动,晶莹剔透,折射有微亮的星光,闪烁不停。那样一个女子,她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来,有人说她背负了前世的债,于是她从七彩的天上下来,而又终于飘然而去。这样一个女子,她在月下绕篱而行,口唇微启,轻轻地诵着词句。这样一个女子,她在寒夜里,呵着手里的笔,在一方手帕上静静地写着诗。这样一个女子,她白衣胜雪,已经悄悄地远去了。一直想写林妹妹,但是却不知该如何下笔,唯恐世俗的语言,玷污了妹妹!现在鼓起勇气,写一篇若是不好,大家不要拍瑜啊!不想写穿越的黛玉,因为一直认为那会与原本的妹妹差太远,之前写迎春也是这个原因!本文的妹妹,是一个外柔内刚,自有一番主见的人,虽不似原著那般我见尤怜,却有另一番别样的风情!看她怎样为自己创造一个不一样的人生!推荐自己的新文《倾歌天下》,是瑜的转型力作,亲们千万表错过哦,瑜保证精彩滴啦,鞠躬谢过!地址:推荐自己的完结红楼文:《穿越红楼之我是迎春》推荐好友的文文:沧海明珠的清穿美文:《怡诺千年》红楼新文《红楼惊梦之黛灵》:好友梅灵的红楼新文:《禛心俜玉》各位亲爱的筒子们,瑜的书友会QQ群:66858739,喜欢瑜的朋友可以加入哦,敲门砖是瑜的任何一篇文文哈!瑜的圈子:http://m.pgsk.com欢迎大家参观访问,畅所欲言,呵呵……
  • 血宋

    血宋

    宋朝,一个动荡不安内忧外患的朝代,避战求和的皇帝,忠奸互斗的臣子,水深火热中的人民,被血侵染过的河山,愤怒与绝望并存,战斗与信念共进,还我河山!多少忠贞义士为此血染疆场!多少的等待多少的奋战,一切都将慢慢从历史的尘埃中重新浮出……
  • 惊世傻弃妃

    惊世傻弃妃

    本书已出版,出版名改为《惊世弃妃》。傻郡主惊鸿,芳龄十七,智商却不如五岁稚童。爹不疼,娘早死,姐妹不爱,被人耍得吃沙、啃泥,只要给颗糖,她就追着人家叫奶奶。一纸赐婚,天下哗然,权倾天下的骧王怎甘心沦为天下笑柄?没有婚礼,没有迎亲队,连炮仗都不放,拜堂礼也省了。洞房花烛夜,王爷的爱妾命三壮男替王爷入洞房。哪知傻郡主反抗,一命呜呼。再次醒来,她不再是以前的她。设圈套,骗休书,从此,惊才、惊国、惊天下!欠她的,连本带利,全部讨回来!冷眼观世,看尽人间尔虞我诈。面瘫前夫、隐世权贵、临国皇子对她倾慕不已。为权?为爱?究竟谁是真情,谁是假意?江山倾尽,却换不来她回眸一顾。被狠狠伤过的心,还能为谁绽放光华?力荐涵的完结文:新书《极品世子妃》出版完结《宝宝他爹是哪位》出版完结《绝色弃妇》出版完结《穿越之极品美女》《涩妃别乱来》
  • 爱情牛奶糖

    爱情牛奶糖

    299道恋爱自测题,让你看清爱情的真相,为迷途羔羊指点爱情迷津,为分手达人洞悉性感内幕,告别剩女频繁的倒霉相亲,终结花痴MM的博爱时代,还有,和没完没了的烂桃花SAY GOODBYE,爱情的魔力、运动、魅力,让我们轻易掌控,TAKE IT EASY。
  • 姐儿门前一棵槐

    姐儿门前一棵槐

    这是一部战争情感小说,是一个将军惊心动魄的情爱史,是一个女人感天动地的美德书。在战争中荣升为将军的人,背后都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她们是中国革命最高贵的牺牲。本书温婉细腻地讲述了将军(牛儿)和妻子郑秀云与前妻凤儿之间的恩爱情仇,在苦难和尊严的人性挣扎中,一番儿女情长,几多尘缘未了,母性的自尊和宽容之美,读来催人泪下,扼腕叹息,如一幅优美的风俗画。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百喻经故事全集

    百喻经故事全集

    是印度古代佛教寓言故事集的汉文译本,全名为《百句譬喻经》,列入汉文大藏经,原文尚未发现。百喻经原著者为第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古文汉译本为南朝齐(公元497~502)时来华僧人,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与其他经书不同之处在于,全书通过九十八个浅显、易懂、通俗而目幽默的故事,把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因果报应、从正道、布施、持戒等向大众讲解得清晰明了。因此它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佛经寓言,而目也是众多佛经中少数的平民化、大众化经典。由于《百喻经》成书较早,目均由文言文译写而成,阅读起来似有些难度,因此,特将白话译文一并推出,并做相应点评,同时还配以相近相关的小故事来加以深化。希望对大家的阅读理解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