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900000039

第39章 生活观(3)

第二,"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衣食自然具体而典型的体现是"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反映了道教生活观的具体要求。"饮酒忌大醉,饱食终无益"、"财帛生有分,知足将为利"是这种内容的具体表现。唐代孙思邈在《保生铭》中系统地将道教生活观"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的具体内容作了详细论述:

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饮酒忌大醉,诸疾自不生。食了行百步,数将手摩肚,睡不苦高枕,唾涕不远顾。寅丑日剪甲,理发须百度,饱则立小便,饥乃坐漩弱。行坐莫当风,居处无小陈,向北大小便,一生昏幕幕。日月固然忌,水火仍畏避,每夜洗脚卧,饱食终无益,忍辱为上乘,谗言断亲戚,思虑最伤神,喜怒伤和息。每去鼻中毛,常习不唾地,平明欲起时,下床先左脚,一日免灾咎。去邪兼避恶,但能七星步,令人长寿乐,酸味伤于筋,辛味损正气,苦则损于心,甘则伤其志。咸多促人寿,不得偏耽嗜。春夏任宣通,秋冬固肠事,独卧是守真,慎静最为贵,财帛生有分,知足将为利,强知是大患,少欲终无累。《道藏》第18册,第459页。

这里从四个方面表达了"量腹而食,度形而衣"所具有的基本内容:一是"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的主要原因乃为"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饮酒忌大醉,诸疾自不生",是为了避免"百病"而实现"诸疾自不生"的生活理想目标;二是"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的行为体现则有"食了行百步"、"睡不苦高枕","唾涕不远顾"、"理发须百度"、"行坐莫当风"、"每夜洗脚卧"、"每去鼻中毛"、"下床先左脚"、"不得偏耽嗜"等方面;三是不注意"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的主要危害,有"谗言断亲戚,思虑最伤神"、"酸味伤于筋,辛味损正气,苦则损于心,甘则伤其志,咸多促人寿";四是"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生活行为的总体要求是"慎静最为贵,财帛生有分,知足将为利,强知是大患,少欲终无累"。因此,道教认为:"夫所谓圣人者,适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乎己而贪汙之心无由生。"《云笈七签》第2002页。只有达到上述具体要求,才可以实现生活自然所具有的理想目标。

第三,"衣食自然,分定诚宜"。道教认为"衣食自然"体现在其具体的生活行为观方面具有"持之于日用常行"之表现,其本质则体现了生活所具有的天道自然之理。金人《阴符经三皇玉诀》说:"天道自然之理,以参吾自然之性,得之者,持之于日用常行,践履纯熟,须臾无离。阴符之旨,至矣,尽矣,无复加矣。"《道藏》第2册,第799页。说明道教的生活观是建立在"天道自然之理"之上的,以"天道自然之理"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使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时一刻也不离开其生活所具有基本宗旨、基本属性和本质规律。元末明初《道法会元》说:

人生天地之间,衣食自然分定,诚宜守之,常生惭愧之心,勿起贪恋之想。富者自富,贫者自贫,都缘夙世根基,不得心怀嫉妒。学道惟一,温饱足矣。若不守分,外求则祸患必至。《道藏》第28册,第678页。

这里体现了道教生活观中"衣食自然"思想的六个主要观点:一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是"自然"的,这种"自然"体现在"衣食"等方面;二是认为对于这种"自然"的衣食生活具有"自然分定"之特点;三是衣食"自然"体现在人们对于生活的欲望方面应"勿起贪恋之想";四是衣食"自然"之本质则在于遵循生活的本质本然之规律,"富者自富,贫者自贫,都缘夙世根基",并认为这种本质本然之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五是生活"自然"所具有的心态则为"不得心怀嫉妒,惟一温饱足";六是人们如果不遵守生活所具有的本质本然之规律则"祸患必至"。因此,生活"自然"所体现的基本思想是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生活本来的客观本质规律及其特点,顺其本性而为之,使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与生活本然所具有的要求相一致。

二"饮食自然"

——饮食有节

道教的生活观还特别将人们的"饮食有节"作为生活自然标准的基本内容之一。战国或秦汉时期的《山海经》认为:"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道藏》第21册,第786页。"饮食"乃为人们生活的必然要求,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是道教"衣"与"食"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人以食为天",人们饮食状况如何,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要求人们在饮食起卧方面"饮食有节,起居有度"。其具体内容体现在"久饮酒者,腐肠烂胃"、"先饥而食,先饥而饮"、"不欲起晚,不欲多睡"、"体欲常劳,食欲常少"等方面。

第一,"久饮酒者,腐肠烂胃"。饮酒是人们饮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代食品营养学与生命科学都证实适当饮酒对于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保持生命运动的活力具有良好的作用。但是人们的行为习惯由于受欲望之驱动,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很难把握饮酒之"度","饮酒令至醉"从而导致"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以至于"终身百病不除"。魏晋时期《太清道林摄生论》认为:"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暮无大醉。……人勿饮酒令至醉,即终身百病不除,久饮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道藏》第34册,第470页。"忌"表示忌惮或顾忌,要求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不要饱食"、"不要大醉"。由于人们饮食生活习惯具有非自然之行为表现,造成人之生命"半百而衰"。为了避免因饮酒导致"伤神损寿"之结果,魏晋时期的《太清道林摄生论》认为:"饮酒不欲使多,多则速吐之为佳,醉不可以接房,又不可当风卧,不可久扇之,皆即得病也,醉不可露卧。"同上,第468页。这里对于人们饮食习惯中的"饮酒"作了限定:"不欲使多,多则速吐之"。同时,对于"酒醉"之后的行为要求也作了限定,即"不可以接房"、"不可当风卧"、"不可久扇"、"不可露卧",否则"即得病"。因此,《养性延命录》认为:"如恣意以耽声色,役智而图富贵,得丧营于怀抱,躁扰未能自遣,不拘礼度,饮食无节,如斯之流,宁免夭伤之患也!《云笈七签》第707页。"如果"不拘礼度"、"饮食无节"则难免夭伤之患。

第二,"先饥而食,先饥而饮"。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与饮食习惯是道教"饮食有节"的内在要求,其中"饮食有节"具体表现为"不欲饱食便卧",具有"饱食即卧生百病,不销成积聚也"的不良后果。对此,道教认为:"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饥而饮,食毕当行,行毕使人以手数摩腹上数百过,易销,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道藏》第34册,第468页。道教特别强调饮食对于"养性"的作用,认为只有"先饥而食,先饥而饮"才能体现出"善养性者"之必然。同时,这种养性还体现在"食毕当行",应该有足够的运动量,并且"行毕使人以手数摩腹上数百过",才能具有"易销大益人"而"令人能饮食无百病"之效果。《太清道林摄生经》则对于养性之道做了具体论述:"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人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为快也。"同上,第467页。在饮食自然方面道教进一步认为:"人不得夜食,食毕但当行,步计使中,数里往来,饱食即卧,生百病,不销成积聚也。"同上,第468页。这里对于"饮食有节"在"夜食"、"食毕"、"食卧"等方面的要求做了不同的规定,认为"一不得夜食"、"二食毕行步"、"三食卧生病",反映了道教"饮食有节"所具有的具体内容。

第三,"不欲起晚,不欲多睡"。道教认为有必要对于人们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做一些必要的限制,道教"饮食有节"不但体现在其饮食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对于各种不同生活欲望与生活行为习惯的限定方面,并认为从"饮食有节"开始可以推演出一系列需要"生活有节"的生活行为内容,只有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保持如"饮食有节"这样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才能体现出其生命本身具有的自然本质,并使生命之树常青。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指出:

凡食过则结积聚,欲过则成痰癖。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欲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道藏》第28册,第221页。

这里对于"食欲"及生活行为习惯的几种情况和生活饮食应注意的问题作了三个方面的阐述和分析:一是"食欲"不宜过,过则"结积聚"、"成痰癖",会给身体各个器官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反而失去饮食所具有的本来作用;二是对于各种生活欲望如"劳甚逸"、"起晚"、"汗流"、"多睡"、"奔车走马"、"极目远望"、"多啖生冷"、"饮酒"、"沐浴"等内容做了限定;三是通过"酸苦辛咸甘"等五味对于人所具有的危害作了充分表述,认为其具有"伤脾"、"伤肺"、"伤肝"、"伤心"、"伤肾"之危害,并强调此乃生活本然之理,又称之为"五行自然之理"。

第四,"体欲常劳,食欲常少"。道教"饮食有节"之思想还体现在对于"体欲"与"食欲"的限定上,认为生活自然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应当表现在"体欲常劳,食欲常少"。正如北宋时期《混俗颐生录》所说:"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饱。"《道藏》第18册,第513页。这是道教"饮食有节"在"食欲"方面的体现,也是道教生活观对于这种饮食行为的限定和要求。《养性延命录》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房中交接之法,饮食有节,起居有度,不妄动作,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命,寿过百岁。"《云笈七签》第715页。道教认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如果能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度",则对于人们的生命运动演化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并能实现"终其天命,寿过百岁"。对于不遵守道教生活行为的"无节无度"则必将产生"故半百而衰"的消极后果。《云笈七签》卷三十二《善性延命延录》认为:

今时之人则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阴阳,治生起居,无节无度,故半百而衰也。同上,第715页。

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生活自然所具有的内在本质,因而在饮食行为中不注意"节度",作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之行为,从而使生命"半百而衰"。所以,道教认为"饮食有节",保持生命运动演化所具有的本质自然属性,则必须"以欲竭其精,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云笈七签》第719页。体现了道教"饮食有节"生活观的重要内容。

三"六欲自然消减"

——澄心戒欲

"犹太教虽然有神秘主义,但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禁欲。"(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第304页。道教生活观的"澄心戒欲"思想,体现了道教对于人们心理在生活本身自然属性表现方面的要求。生活具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这种属性只有通过人们在心理上达到"澄心戒欲",既不是"禁欲"也不是"纵欲"而是"戒欲",在行为欲望中实现"六欲自然消减",并通过人之主观努力实现生活之自然。"行动的禁欲在尘世上以理性的形象通过尘世的"天职"劳动利约着被造物的堕落(世俗禁欲)"。〖ZW(〗同上。〖ZW)〗现代西方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叔本华的"欲望是罪恶的源泉"参见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69页。思想,与中国道教关于"澄心戒欲"的思想极为相似,而与尼采的所谓"强力意志主义"则形成鲜明的对照。尼采的强力意志具体分为四个方面:(1)追求食物的意志;(2)追求财富的意志:(3)追求工具的意志;(4)追求奴仆的意志。《尼采文集》第9卷,1910年德文版,第298页。道教认为凡符合生活之内在规律,使人之生活行为及行为欲望与生活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相符合则称之为自然。这种"自然"乃为生活之本然,生活自然是人之生活本身具有的内在本质本然属性,体现于人之欲望方面则具有"澄心戒欲"之特征,具体体现在"积善立功,慈心于物","去其欲澄其心",以及"上中下各九戒"等方面:

第一,"积善立功,慈心于物"。道教认为"澄心戒欲"体现在人们的具体生活实践中,表现为"不贪荣"、"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无事而已"等方面,只有做到上述几个方面,才能实现"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老子想尔注》认为:"有荣必有辱,道人畏辱,故不贪荣,但归志于道,唯愿长生,如天下谷水之欲东流归于海也。"《老子想尔注校笺》第38页。这里表现的"归志于道,唯愿长生"是"不贪荣",即"澄心戒欲"所具有的必然之结果,"如天下谷水之欲东流归于海也"自然而然。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认为:

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悯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动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道藏》第28册,第193页。

葛洪在这里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思想:一是道教"澄心戒欲"生活观的基本目的表现为"欲求长生",实现这种"欲求长生"目的之前提条件是"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二是"积善立功"的行为表现是"乐人之吉,悯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动祸";三是在行为心理方面要达到"积善立功慈心"之目标,就必须努力做到"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佞谄阴贼"。对此,南宋禇伯秀在《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中说:"聪明仁义礼乐圣知,八者虽出于人为,各具自然之理,行其所无事而已,亡之不为失,存之不为得也。"《道藏》第15册,第340页。道教的"澄心戒欲"、"积善立功"还表现在"行其所无事而已",这种无所事表现为"聪明仁义礼乐圣知",虽出于人为之行为心理但具有其"自然之理",是道教自然观在生活观方面的体现之一。

第二,"三涂恶业,制而去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眼前的、此岸的特征恰恰是与寻求解脱的人最有关的彼岸的东西。清教对得救的确信:确实感觉到不会失去神恩,是这种禁欲的信仰对福祉单纯从心理上的把握。"(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第17页。道教认为要做到在生活行为心理方面"澄心戒欲",就必须在行为上实现"去其欲,澄其心",是"三涂恶业,故制而去也"的"心理上的把握",才可以体现生活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南北朝时期《太上老君戒经》说:

六情者,六欲也。眼欲淫色,耳欲淫声,鼻欲芬芳,舌欲脂味,身欲桑滑,意欲放决。如此六事皆成乎心,故为之情也。并是三涂恶业,故制而去也,若不检制纵恣,六情生焉,世人所恶,死为鬼之所迫也。

同类推荐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经,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本书以《金瓶梅》解《心经》,使之更加容易理解,开篇先录《心经》全文,标以白话。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讲解。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魔鬼妖怪的故事

    魔鬼妖怪的故事

    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中永不凋谢的花冠,是与我们少年儿童捉迷藏的小朋友。童话王国简直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万花筒,在那些语言浅显、妙趣盎然的美丽童话故事里,有的蕴藏着严肃的人生准则,富于哲理,发人深省;有的反映了社会的真实现象,揭露了黑暗、鞭打了丑恶;有的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童话奠定了我们的人生基础,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因此应该把那些名篇珍品传给后代,陶冶后代。为此,我们编辑了这套《世界经典童话故事全集》丛书,把世界各国许多童话名篇佳作装在一个美丽的花篮里,让它熠熠闪烁的光辉照耀下一代人茁壮成长,使孩子们梦幻般地度过金色的童年。
  • 君爱美人妾爱钱

    君爱美人妾爱钱

    穿越回古代,成为婴儿怎么办?没事,有爹亲,有娘爱,还是个千金小姐,衣食无忧,比在现代当个小白领累死累活强多了。但是在这个一妻多妾制的古代,要想一辈子衣食无忧,光有好爹好娘不够,还得找个好相公。放眼一看,男人很多,各种类型都有,花红柳绿。可是要从中挑出一个好相公,真得很难啊!堪比沙里淘金。金子没淘到,却嫁给了个好色男。他去爱他的美人,咱爱咱的金子。人活在世上想要衣食无忧,还得靠自己。咱会女红,会厨艺,会琴棋书画,会做生意…不靠男人,咱照样能活得逍遥自在。◆◆◆◆推荐《引凤阁》精彩好文◆◆◆◆【邪瞳】北棠【破日】李筝【傲风】风行烈【离婚】风中雀【凰权】天下归元【简随云】草木多多【朕本红妆】央央【庶女无敌】雁无痕【侯门嫡女】素素雪【军火皇后】潇湘冬儿【黑道贵妇】漫天花雨【侯门正妻】沐榕雪潇【祸水皇后-】枫飘雪【皇家小尤物】北宗殿下【君爱美人妾爱钱】夜纤雪【夫君,不安好心】静海深蓝推荐自己的新文:
  • 玉漪碧水续红楼

    玉漪碧水续红楼

    因为喜欢红楼,所以才提笔来续红楼。希望我的这一部新文,能够得到大家的喜爱。这一部文里面写的是:金玉缘成,黛玉走出荣国府,准备回苏州故乡,在回去的路上巧遇到了北静王爷水溶,因此而又引发出了一系列的缠绵荡气的爱情故事来······片段一:水溶没好气儿的向龙泽说道:“太子表哥,你又来了!谁是林黛玉?谁知道她长得是高是矮,是美是丑。我连她长什么样子都没有见过!哪里来的纳妃一说。总之,爱谁谁!这个林黛玉和我一点儿关系都没有!这件事情,太子表哥以后不要再提起了!”片段二:龙泽的心里不禁默默的说道:不管怎么样?溶表弟,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的话,那我只好说一句对不起了,我的太子妃的人选一定是她!无论如何我都一定要争取一下的!片段三:眼前站着的这个男子,黛玉不是感觉不到水溶对自己的关心,自己对水溶似乎也不反感。而且每次只要一看见水溶,自己的心里就会不由自主的砰砰乱跳。这种感觉就连自己看到宝玉也是没有过的。可是那又怎么样?他是高高在上的王爷,自己只是一个孤女,两个人之间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的,因此自己又何必自寻烦恼呢!向大家推荐我已经完结的作品:《续红楼之潇湘情缘》《续红楼之水润玉心》《续红楼之玉水情》强烈推荐好友:人幽若兰的连载文《一水溶玉梦红楼》长河晨日的连载文《红楼逸梦潇湘情》夏轻尘的连载文《红楼之潇湘辞》鹤梦竹影的连载文《鸩妃》纳兰蝶儿的连载文《红楼之禛玉》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邪恶女魔法师

    邪恶女魔法师

    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宿命的主宰?她,代号‘双绝’的黑暗鬼魅,一朝穿越,她,成了她……当希尔公爵府的痴儿大小姐被推下湖,当笑意盈盈的黑夜鬼魅葬身崖底,灵魂的交错,时空的变换,又将为这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当蓝眸再次睁开,纯真无害的笑颜耀了众人的眼,重整家族,她洗去痴儿之名,谁,又曾想到她竟有此能奈?当重视的人受到欺凌,当生命受到威胁,当痴儿不再隐藏,当胖女孩变成美少女,锋芒毕露之时,邪恶的魔法少女,又将掀起怎样的风浪?推荐新文《冷帝毒医》她,淡雅如兰,若空谷佳人一般飘逸出尘,平静的眼眸,激不起半点涟漪。她医毒双修深不可测,却被众人认为是朽木不可雕,废物一名。青山沉寂十年,风云涌动之际,一朝素手轻扬,亦是名扬之时,可谁知,就在她夺去众名男子的心后,却又突然消声灭迹……他寻她千里,待寻得时,她却已是他人妻,黯然伤神望月相思,待知她被离弃,势必把她纳入怀中永不离!他与她指腹为婚,却不知心系之人已是他的妻,待到错放之时,悔恨终身血泪滴……那一袭白衣,夺了众人的心,灼了众人的眼,迷了众人的情,痛了众人的心,到头来,谁能得她一句白头相守永不离?谁又能得她一句生死相随永不弃?我的完结文《至尊武神》这是邪恶魔法师的视频地址:&pstyle=1#CommentPlace群号为:170460405
  • 笔仙惊魂

    笔仙惊魂

    小武、慕凡、柳丝丝、凌菲儿是两对情侣,租住在一套古旧的四合院。因为停电,四人玩了请笔仙游戏,他们犯下笔仙游戏的两大禁忌——追问笔仙的死因、没有送走笔仙。他们被告知,如果没有送走笔仙,笔仙就会一直缠着他们,这是一个不死不休的诅咒。神秘的黑衣老太,诡异的黑猫,邻居异样的眼神,蹑手蹑脚的影子,居住在坟场的房东,幽怨的歌声时不时在夜半响起,四人在噩梦与真实之间穿梭,濒临崩溃……究竟谁被笔仙附体?怎样才能让诅咒消失?一连串恐怖事件背后,是谁在张牙舞爪?
  • 我心爱的小天鹅

    我心爱的小天鹅

    钻戒名表没偷到,倒把自己的钱包、身份证落总裁豪宅里了!“总裁饶命!我愿意补偿你!”“你确定要补偿?”某女点头。总裁扬起一抹神秘的微笑,道:“我家里一应俱全!就缺个老婆!”总裁上下打量某女,目测后,勉强道:“我就将就吧!做我老婆,我就饶了你!”某女气炸!什么叫将就?她好歹也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的美女好不好!
  • 福尔摩斯探案集1

    福尔摩斯探案集1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创作的一部长篇侦探小说,主角名为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又译作歇洛克·福尔摩斯),共有4部长篇及56个短篇。第一部长篇《血字的研究》完成于1886年,隔年与其它作品合集出版于《比顿圣诞年刊》。被多次改编为电影与电视剧。
  • 海底捞的秘密

    海底捞的秘密

    书中深度剖析了“海底捞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海底捞是中国服务业的学习标杆,揭示了海底捞为什么能够做到——“人人都是管理者”、“传递给顾客一份感动”、“把员工当家人看”、“用服务倍增利润”、“有双手就可以改变命运”,力图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等。帮助读者洞悉海底捞的成功奥秘,真正做到“知其然”,更是中国企业经营创新的成功典范。相信本书一定能给中国企业的广大管理者以有益的启示。本书以“海底捞你学得会”为立足点,更“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