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900000018

第18章 天人感应(4)

第三,"辰之于天,人之体魄"。天人感应具有意志、意念的能动性。由于天人之间具有同构同体的属性,使得人在观察天地宇宙构成方面,还赋予天具有人的主观意志。鲍云龙编著的《天原发微》认为:"日月在天如人之真心命门,阴阳之本也。五星如人五脏,诸星如人支骸精血,辰之于天则人之体魄是也。"《道藏》第27册,第649页。这里的"日月"如人之"真心","五星"如人之"五脏","诸星"如人肌体各"支骸"等,是人通过其特有"意志"、"意念"而产生的主观臆想,将天之构成与人之肌体构造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人与天之同构,并进而认为天具有人之性格与功能属性,是一种将天拟人化的天象观。因此,天人感应实际上是人通过其主观能动想象力营造天人同命同运的"人即小天地,天地即大人"的生命存在与运动之环境,使"天"与"人"之间相互感应,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一个互动过程。所以,人在天人感应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是和其天气与人之生理变化密切相关的,只有在天人感应中顺应天道之自然,发挥人之创造想象和认知才能,并从中吸取和借鉴有利于人的因素,才能使"人"的生理和肌体、心理意识在天人感应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天人感应和宇宙天体变化虽然有着自己特有的感应规律和内在运动机理,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天人感应中的作用是不能被疏忽的,只有调动人在天人感应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天人感应最大限度地造福于人类,最小限度地危害于人生,这是探讨在天人感应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之作用的意义所在。

四"五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

——天人感应的生命生理性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天气、气候及季节的各种变化对于人体的各个器官及相应系统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早期道教运用了传统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包括人体疾病在内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盖建民《道教医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天人感应对于人体的影响具有其生理生命科学意义,这种生命科学意义之渊源乃为"天道",天人感应不但影响人之肌体五脏的运动与变化,而且会进一步影响人体"生老病死"等养生与健康。其思想主要表达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因天时,调血气者"。天通过对人血液循环系统等方面感应而影响其生命生理性。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人之"血气"、"喜温而恶寒",在"天温"、"天寒"、"天虚"等情况下所表现的"扬"、"沉"、"流"、"固"等特征方面。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在《修真精仪杂论》中说:

天温日明,则人血气淖液而卫气扬;天寒日阴,则人血亦疑沍而卫气沉。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沍而不流,温喜而去之。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从,则阳气固,贼邪不能容,此因时之孕也。月始生,则人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宝,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者也。若此时犯冒虚邪,则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起至骨入则伤五藏。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道藏》第4册,第957页。

这里的"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者也"是根据宇宙天体的运动对人之生命血液循环系统感应而产生的生命生理运动,表现了天人感应所具有的对于人体生命生理内在运动的渗透与干预功能。其中"血气者"所具有的"寒则沍而不流,温喜而去之"等喜温而恶寒之特征,以及"天温日明,则人血气淖液而卫气扬;天寒日阴,则人血亦疑沍而卫气沉"等方面,则表现了天人感应对于人之生理,即血液之流的影响。并通过血液变化之影响而产生的"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起至骨入则伤五脏"等生命生理之变化,表达了天通过"血液系统"的影响而对于人体"骨"、"五脏"等生命肌体器官健康所带来的不同变化。

第二,"五脏六府,以应天道"。天通过对于人之经脉等方面的感应而影响其生命生理性。这种感应表现了"十二经脉者""应天道"以及"十二经脉者"所具有的生命科学之功能。《黄帝素问灵枢集注》中说:

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道藏》第21册,第406页。

这里人之所以"生"、"病成"、"人治"、"病起"、"学始"、"工止"等都是由于"十二经脉者"、"五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造成的,天人感应对于人之肌体的影响变化是通过"天道"而进行的,"天道"的运动变化规律影响并促进人之生命生理之变化,使"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等;"外有六府以应六律"。使天人感应对于人之生命生理变化的影响表现为对于"十二经脉"之影响,这种影响是道教医学在认识生命科学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具有应用医学、预防医学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

第三,"感天三虚,脾神失守"。"天道"对于人体健康的感应是多方面的,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双重性质,既具有生命科学所具有的生理生命意义,又具有天道运行所具有的宇宙运动规律。天人感应对于身体"生老病死"影响的渐进过程是从"血气"、"肌肉"到"骨"、"五脏"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渗透和干预,并警告人们在处理天人关系中注意"天忌不可不知"。道教《黄帝内经素问遗篇》认为:

人气与天气不及即感天人气虚及又虚也。人气虚而天气虚也,又遇饮食饱甚汗出于胃;醉饱行房汗出于脾。脾胃汗出即精血减少,感天虚而作三虚,脾神失守。先有病于脾,次遇天虚,脾感天重虚,又遇汗出而减其精血,乃故三虚也。《道藏》第21册,第484页。

"三虚"体现了天人感应对于生命所具有的渗透与渐进作用,这种影响表明天气的不同变化对于人体的各种生理指标所带来的变化感应是渐进的,即由生到死、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人在天人感应中所表现的"虚"是由于"天之虚"对于人感应的结果,这种感应对于人的生命之虚,以及生命生理的各种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体现了天人感应对于生命健康的直接作用。

第四,"四时经脉,天气顺行"。天通过季节的变化来影响人的生命生理性。天人感应对于人之生命生理的影响,还可以从季节的"春夏秋冬"运动和转换,以及对于"脉弦"、"脉洪"、"脉浮"、"脉沉",即"四时之经脉"来表现对于生命生理性的影响。道教《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认为:

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谓四时之经脉也。从谓天气顺行,十二辰之分,故应十二月也。十二脉谓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之脉也,以气数相应,故参合之。《道藏》第21册,第39页。

这里的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之脉,是由于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转换而对人体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同时,"人气与天气同失守"而导致"人致死"。《黄帝内经素问遗篇》认为"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天亡,可得闻乎?人气与天气同失守,即鬼邪干人致死也。"同上,第483页。可见,宇宙运动演化所表现的季节变化在天人感应中对于人的生命具有"天气顺行"、"气数相应"之功能,并进一步认为这种感应具有让"人致死"之功能。

第五,"十二经脉,应十二月"。天对人体生命生理变化的感应具有天人合一的内在必然性。道教天人关系的本质属性具有天人合一之特征,这种天人合一影响到人"生老病死"的各个方面,并在生命运动的各个阶段起着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在道教的认识论中虽然是朦胧与模糊的,但却具有生命科学和生物科学的意义,其基本原理与本质属性体现了天与人所具有的自然"合一"性。天人感应所表达的是天与人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是理解天人感应关系的基本点:"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道藏》第21册,第109页。《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又说:"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节谓节气,外所以应十二月,内所以主十二经脉也。"同上,第109页。道教认为这种天对于人生命生理变化的感应和渗透是多方面的,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天人之间的同构、同源、同体、同乐、同寿而达到合一,使天人感应在天人关系中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和效果。

§§§第三节天人感应的社会理想及目标追求

天人感应不但表现为天体与人体的生命生理感应,而且还表现为人通过天人感应实现美好的社会生活理想的追求。《太上妙始经》认为:"天道之法自然,是以人生之时,施行善恶而罪福自应,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也。"《道藏》第11册,第433页。天人感应是以"天道"为法,由于天道的影响而导致"施行善恶而罪福自应",这是由"天道"运动规律所决定的。明代危大有集《道德真经集义》曰:"天祐之吉,无不利。盖天之道,未尝分别取与,为善则善气生焉,恶则恶气生,自然相应也。"《道藏》第13册,第629页。天人感应的内容和目标是达到"人天"之间的"善恶"与"罪福"相互感应,并形象地将这种带有天人意志和愿望的感应比作"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这种"善恶祸福"感应是道教追求天人自然关系的美好和谐的社会生活理想愿望,反映了道教在天人关系上的良苦用心。

一"人性与天性契同"

——天人感应的伦理观

天人感应对于"善恶祸福"的追求和希望是道教天人观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和观念,其理论基础是善恶伦理法则和道之运动规律,体现了天人感应所具有的伦理观念。"天人相感产生了对于人类命运的必然性规范,天人相感成为了一套命运必然性的理论根据。"杜保瑞《哲学基本问题》,第198页。其内容包括"善者致善,恶者致恶"、"善恶变化,定其基址"、"端正清静,至诚感天"等三个方面的重要思想。

第一,"善者致善,恶者致恶"。道教早期著名经典《太平经》中论述了天人感应的伦理观:"天地之性,自古到今,善者致善,恶者致恶,正者致正,邪者致邪,此自然之术,无可怪也。"《道藏》第24册,第351页。天人感应伦理观的道之基础是"天地之性",离开了天地所具有的道之客观基础,天人感应是不存在的。"善者致善,恶者致恶"的天人感应伦理观从时间方面则体现为"自古到今"持续而不断,其所表现时间的持续性使天人感应伦理观的内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规律性,其内容要求则为"善者致善,恶者致恶,正者致正,邪者致邪",是天人感应的理想目标,体现了天人感应伦理观的人文要求。而"善者致善,恶者致恶"又是天人感应伦理观的基本规律,体现了道教天人感应"善恶祸福"所具有的"此自然之术,无可怪也"基本感应的内在属性。

第二,"善恶变化,定其基址"。金代道士侯善渊注《黄帝阴符经注》曰:"人性与天性契同,善恶变化无不定其基址。"《道藏》第2册,第824页。这里的"善恶变化""定其基址"反应了道教对其伦理法则的认识,人性与天性所具有的伦理关系是道教天人感应中人与天之间彼此发挥作用和影响的重要依据,天人感应本身具有道之运行法则和环境伦理规则,是决定天人感应善恶变化的"基址",人性与天性之间在这种"基址"之上彼此"契""合""分""离"。凡是人性与天性契合者则为善,凡是人性与天性分离者则为恶。道教对于天人感应所具有的善恶伦理认识,是建立在人性与天性是否"契合"这一"基址"基础之上的,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天人感应所具有的伦理思想的"契合"观,显示了道教在天人感应方面特有的伦理观。离开了道教天性与人性之间的契与合,天人感应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伦理基础和客观标准,天人感应就没有得以存在的社会生活目标。道教将天人感应的这种生态伦理"基址"运用于制约和规范人之伦理行为,是道教天人感应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人感应伦理原则对于人之伦理行为的基本要求。

第三,"端正清静,至诚感天"。天人感应伦理观的内容是建立在天人环境伦理思想基础之上的人为伦理观,这种人为伦理观是对于人之伦理行为的规范和要求,体现了环境生态意义,其本质是道教对于天人感应所具有的环境伦理内容的把握和运用,这种具有环境伦理性质的天人善恶感应规则又被道教称之为"自然之术"。"故人心端正清静,至诚感天,无有恶意,端应善物,故能致端应也。诸邪用心佞伪,皆无善应,此天地之大明微也,子知之耶?善恶皆有应也,不调和者致不和,此天之明效也。"《道藏》第24册,第351页。所以,道教的天人感应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心端正清静,至诚感天,无有恶意,端应善物,故能致端应也",被认为是天人感应所具有的"天地之大明微"。而所谓"善恶皆有应"、"天之明效",是对道教天人感应伦理观基本伦理法则简单而明确的界定,是道教天人感应伦理观的重要体现。

二"人为善于地上,天上亦应之为善"

——天人感应的善恶观

天人感应善恶观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性善"、"性恶"思想基础上的一种天人观,这种善恶思想所表达的是人天之间共同具有的性善与性恶的内在本质属性与行为的外在要求。杜保瑞在《哲学基本问题》一书中认为:"董仲舒对于人性气化结构的称述是宇宙论进化的人性论,但因仍有仁善本体的优位贞定,故而亦仍保留了人性成德的普遍性可能。"杜保瑞《哲学基本问题》,第8页。道教在天人感应方面的善恶观既是天人感应规律的体现与要求,又是中国传统"仁善"伦理思想在天人关系上的必然反映,体现了道教对于天人关系方面趋善而避恶的一种良好愿望。"对于善恶报应,《太平经》则称天地及人身中皆有众多之神,受天所指使,鉴定人的善恶,掌管人的命籍。凡人间的善恶之事,上天无不知晓,并赏罚分明。"谢路军《中国道教源流》,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

第一,"人为善恶,天亦应之"。道教的天人感应善恶观是天人之间具有共同追求的一种感应关系,这种感应关系表达了人与天"善恶"属性的运动轨迹,它不但是天人所追求的理想伦理目标和最佳关系定位,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天人之间所具有的内在本质规律及行为运动模式,是人们建立和把握天人关系的行为基点。《太平经》认为:

地上善,即天上善也。地上恶,即天上恶也。故人为善于地上,天上亦应之为善;人为恶于地上,天上亦应之为恶,乃其气上通也。五气相连上下同,六甲相属上下同,十二子为合上下著,无有远近皆相通。《太平经合校》第664页。

同类推荐
  •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刊行。黄檗无念禅师,名深有,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诸人之推崇。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卷六收《醒昏录》、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传记资料等。
  •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收录了胡适论述中国佛教及禅宗的文章。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然而,说到对佛教和禅宗的研究,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大学者,胡适先生的通彻见解,是无人能出其右的。他的开创之功,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研究佛教禅宗的学者们。全书对于佛教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研究。
  •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茫茫的未来无可预知,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日复一日地减小。失落、孤独、痛苦、困惑都在日复一日地加深,多少人整日里抱怨重重,又有多少人消极厌世,原本纯净的心灵被蒙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尘。在这里,让禅用清透明晰的故事告诉人们处世的智慧,帮助人们祛除心灵上的尘垢,放下心灵的枷锁,回归宁静的自在世界。
  • 沉思录III

    沉思录III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传世名作。此书详细阐述了友谊与义务、善良与社会、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这样的语段让我们在觥筹交错、霓灯闪烁间坚定地认清自己而不至误入歧途。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
热门推荐
  • 成功的起点

    成功的起点

    ,成功的起点,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在于在面对各种事时合理的处理。使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 8种成功个性

    8种成功个性

    你知道哪8种个性可以帮助你获得成功么?你知道你具备了哪几种么?你想获得成功么?这本书将要告诉你。
  • 兴唐

    兴唐

    我是唐朝的最大纨绔子弟。我是唐朝的皇太子。我是武则天的长子,有可能被母亲第一个干掉的儿子。(重要提示,还原当时真实历史,所以有11、萝莉养成、御姐控……,不喜欢的,请莫进入)
  • 弃后归田:携子寻良夫

    弃后归田:携子寻良夫

    前世的她,卧底特警,却惨遭背叛。穿越成为一朝冷宫废后,有一个三岁的儿子。为了生活柴米油盐她出宫‘谋’生。为了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她小心翼翼的为帝王家出谋划策。大隐隐于市,科考选举,教书育人。小隐隐于林,策马江湖,柴米油盐。PS:穿越,乔装改扮,爽文,妈咪宝贝,女强,种田文,柴米油盐,淡定从容
  • 穿越豪门贵妇

    穿越豪门贵妇

    王莉莉五年前跪在佛前求一个好offer,损友问,为何不同时求个好姻缘,王莉莉曰:做人不能太贪心,一样一样求,佛才能满足你的心愿。王莉莉五年后跪在佛前求一个好姻缘。佛曰:这个姑娘心比较实,给她一个好姻缘吧。于是,王莉莉穿越了,成为了一个已婚妇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皇朝末日:五后传奇

    皇朝末日:五后传奇

    战火纷飞,皇权倾扎,叛乱阴谋,猜忌陷害,英雄末路……与权力相比,亲情、爱情孰轻孰重?覆巢之下,道义忠奸孰是孰非?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人性在险恶中挣扎,在无边的绝望中期待黎明到来。魏晋南北朝北周时期,随国公杨坚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达到取代周王朝的最终目的,扶持了众人认为最没出息的鲁王赟做太子,并将女儿嫁给赟。就在事情按照理所当然的方向进行的时候,先后出现的尉迟炽繁和齐王宪,搅乱了两个人的情感世界,悲剧就此发生。传奇英雄一般的人物齐王宪,深得民心,然而为了皇权的平稳,坦然赴死,用悲剧结束了辉煌的一生。但,齐王的死并没有换来天下太平,反而加速了皇朝的衰落,内忧外患,权臣倾扎,皇族叛乱……宣帝用残暴的手段一次又一次镇压之余,不顾连年战乱百姓疾苦,纵情声色,只闹得天下分崩离析,从此北周走向风雨飘摇的衰亡。为了抑制杨家不断扩张的势力,满足自己的欲望,宣帝在皇后杨丽华之后,又同时册立了四位皇后,形成了五后同朝的局面。五后家族为了各自的利益,争斗愈演愈烈,局势更加紧张,五个皇后,出身不同,却因为命运走进了同一个皇宫,历经繁华沧桑,各自的命运又将如何?爱情、亲情,在权力的欲望中变得不堪一击,人性在扭曲的夹缝中艰难的生存,当皇朝末日来临时,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
  • 明星正能量

    明星正能量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情场之路、职场之路、心灵之路,皆是歧路多多。生如梦幻泡影,须臾即变。如何行进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如何把成长路途中的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如何探究到那最真实不虚的部分,是每个人或迟或早都要面临的选择,也是一门生命的功课。本书介绍了国内诸多一线明星们的能量转化之道。正如李光洁曾在接受访问时说:任何事情都看你从哪个角度看,人生就像多棱镜,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颜色。从这个角度看,是阴霾和晦涩的,转换个角度,也许就看到了明亮的色彩。萨提亚也说过:改变是可以发生的,并且需要内在的改变。
  • 世界上最伟大的员工精神

    世界上最伟大的员工精神

    《世界上最伟大的员工精神》为职场中的每一个人提供了一套标准,我们可借此标准评判出哪些员工是真正优秀的员工。同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员工精神》还提供了相应的提升方法,企业可以按照这套标准和方法来培养员工,员王则可以以此作为提升自己的最佳参考书。
  • 解放军精神:企业员工军事化训练必备读本

    解放军精神:企业员工军事化训练必备读本

    “一切为打赢,一切看战果”——现代企业的竞争法则! “解放军精神”是“保证完成任务”的一声承诺,是对纪律的无条件服从,是跨越困境的拼搏精神,是时刻处于待命状态的危机意识,是抱团打天下的团队精神。解放军精神——最完美的现代职业精神典范,助推企业发,缔造卓越团队,练就职场“斗士”。
  • 空的城

    空的城

    我们的生活很热闹,喧嚣、繁华还有浮躁,我们看上去一点也不寂寞,我们有很多的朋友。但是我们却不能主张任何人的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