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300000031

第31章 秦汉津桥(八)

汉代拱桥的建造,是桥梁工程史上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创举。正是以汉代的拱桥为基础,后来发展演化出在世界桥梁史上久负盛誉的我国古桥艺术中最为多姿多彩的不同风格的拱桥的造型。

索桥又称悬桥、桥,竹索桥又称笮桥。索桥一般是在山崖陡立,水流湍急,难以立柱作墩的条件下得以发展的桥梁形式。

《汉书·西域传上》记述“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的乌秅国的交通条件:“其西则有县度,去阳关五千八百八十八里,去都护治所五千二十里。县度者,石山也,谿谷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云。”颜师古注:“县绳而度也。县,古悬字耳。”又杜钦说大将军王凤曰:“又有三池、盘石阪,道者六七寸,长者径三十里。临峥嵘不测之深,行者骑步相持,绳索相引,二千余里乃到县度。畜队,未半阬谷尽靡碎;人堕,势不得相收视。险阻危害,不可胜言。”据《水经注·河水一》所记法显的经历,“二千余里”应为“二十余里”之误。《水经注·河水一》:“释法显曰:度葱岭,已入北天竺境,于此顺岭西南行十五日,其道险岨,崖岸险绝,其山唯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欲进则投足无所。下有水,名新头河,昔人有凿石通路施倚梯者,凡度七百梯,度已, 蹑悬过河,河两岸相去咸八十步。九译所绝,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也。余诊诸史传,即所谓罽宾之境。有盘石之隥,道狭尺余,行者骑步相持,桥相引,二十许里,方到县度,阻险危害,不可胜言。”“以绳相引而度”,估计近似于独索吊桥或称溜索桥、溜筒桥。这是西境的索桥,在我国西南地区索桥的发展也较早。据《太平寰宇记》卷七八,茂州“梁普通三年置绳州,取桃关之路以绳为桥,因作州称”。南北朝绳州地当汉代蜀郡蚕陵,在今四川茂汶西北。

秦汉时期西南地区多有以“笮”或“筰”命名的部族和地区。《史记·西南夷列传》:“自嶲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最大。”《汉书·地理志上》说,越嶲郡有定莋、莋秦、大莋诸县。“定莋”,颜师古注:“本筰都也。”《元和郡县图志·剑南道中》:“昆明县,本汉定莋县也。周武帝之定笮镇。凡言笮者,夷人于大江水上置藤桥谓之‘笮’,其定笮、大笮皆是近水置笮桥处。”笮字从竹,原当为竹索、竹缆。《太平御览》卷七一引《纂文》:“竹索谓之笮,茅索谓之索。”据《华阳国志·蜀志》,李冰在蜀郡造七桥,其中夷里桥“亦曰笮桥”,桥以竹索为之。《太平寰宇记》卷七二:“苲桥去州西四里,亦名夷星桥,又名笮桥,以竹索为之,因名。”《水经注·江水一》:“江水又东别为沱。”绵虒县“即汶山郡治,刘备之所置也,渡江有笮桥”。是岷江也有竹索桥。《隶释》卷一五《蜀郡属国辛通达李仲曾造桥碑》中有“造此笮桥”语,是为汉代建造索桥的确切记录。

陕西留埧有所谓樊河,旧有铁索桥,明嘉靖八年(1529)碑刻称,系樊哙于汉高祖元年所建,故名樊河桥。然而至今未见确切记载和考古资料证实秦汉铁索桥的存在。但是当时冶铁工艺已经相当进步,金属链条制作技术在秦代已比较成熟。《说文·革部》:“鞁,车驾具也。”段玉裁注:“鞁所包者多。靷其大者,《封禅书》言:‘雍五畤,路车各一乘,驾被具;西畤、畦畤,禺车各一乘,禺马四匹,驾被具。’‘被’即‘鞁’字也。”据发掘报告,秦始皇陵1号铜车马上的鞁具“有牵引、控御、止车以及马身上的装具等不同的类别,绝大部分由青铜构件制作而成,但是也有少部分鞁具如勒、缰索等由金质、银质的构件制成”。2号铜车马的系驾鞁具和1号铜车马的鞁具“基本相同,都是铜质或金、银质构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61、193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7月)其中靷、辔、韅、、缰、胁驱、络头、颈靼等大都是用一节节金属构件组成的“链条”。《汉书·王莽传下》:王莽地皇二年(21),“民犯铸钱,伍人相坐,没入为官奴婢。其男子槛车,儿女子步,以铁锁琅当其颈,传诣钟官,以十万数”。颜师古注:“琅当,长锁也。”元人戴侗《六书故》:“今人以锒铛之类相连属者为链。”《后汉书·崔骃传》:“董卓以是收(崔)烈付郿狱锢之,锒铛铁锁。”可见铁链的应用在汉代并不罕见。有的学者根据这些条件,推想“公元前2世纪时的樊河桥已可能是铁索桥”茅以升主编:《中国古桥技术史》,114页。。西晋伐吴时,楼船东下,“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晋书·王濬传》)。由此推测,汉代在水面较为狭窄的江河横系铁索,技术上不会存在很大问题。明人杨慎在《南诏野史》一书中,也记录了关于汉代铁索桥的传说:“兰津桥在景东厅城西南兰沧江。两岸峭壁飞泉俯映江中,地势险绝。以铁索系南北为桥,东汉明帝时建。”

秦汉时期还有一种应用比较普遍的桥梁形式,这就是浮桥。

关于黄河上第一座浮桥的记载,见于公元前541年秦后子奔晋,“造舟于河”(《左传·昭公元年》)。参见王子今:《“造舟为梁”及早期浮桥史探考》,载《文博》,1998(4)。后子的路线“自雍及绛”,桥址或在蒲坂津,或在汾阴津。这座浮桥是用后即废的临时性浮桥。《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初作河桥”。这是黄河上第一座相对正式的浮桥。张守节《正义》:“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陆敬言在《自然科学史研究》4卷1期发表的《蒲津大浮桥考》一文中主要利用唐以后的资料讨论蒲津浮桥问题,没有涉及后子浮桥的位置,也没有提出蒲津浮桥即秦昭王所建的确切证据。但是我们根据秦汉道路走向以及与之相关的津桥位置的勘定一般比较合理因而可以经受历史考验的事实,可以认为张守节的推断大致可信。《后汉书·西羌传》:汉和帝永元五年(93),贯友代聂尚为护羌校尉,攻迷唐,斩获八百余级,“收麦数万斛,遂夹逢留大河筑城坞,作大航,造河桥,欲度兵击迷唐”。迷唐于是远依赐支河曲。永元十年(98),“和帝令迷唐将其种人还大、小榆谷,迷唐以为汉作河桥,兵来无常,故地不可复居,辞以种人饥饿,不肯远出”。足见这座黄河浮桥的重要的战略意义。另一座著名的黄河浮桥,则是西晋时期由杜预主持修造的。

东汉初年还曾成功地在长江上修建浮桥。《水经注·江水二》:“汉建武十一年,公孙述遣其大司徒任满、翼江王田戎将兵万,据险为浮桥,横江以绝水路,营垒跨山以塞陆道。光武遣吴汉、岑彭将六万人击荆门,汉等率舟师攻之,直冲浮桥,因风纵火,遂斩满等矣。”造此浮桥的目的在于加强防守,然而最终在强攻下失利。《后汉书·岑彭传》记述荆门浮桥形式:“横江水起浮桥、斗楼、立柱绝水道。”后岑彭、吴汉军乘风火攻,“风怒火盛,桥楼崩烧”。

此外,史籍中还可见乐嘉城颍水浮桥《三国志·魏书·邓艾传》:毌丘俭起事,邓艾出兵,“兼道进军,先趣乐嘉城,作浮桥”。 、洛阳洛水浮桥《三国志·魏书·曹爽传》:“宣王部勒兵马,先据武库,遂出屯洛水浮桥。”又见《蒋济传》裴松之注引《世语》:“济随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太平御览》卷七三引《魏略》:“洛阳城西洛水浮桥,三处三柱,三公象也。”、潼关渭水浮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击马超、韩遂,“乃多设疑兵,潜以舟载兵入渭,为浮桥,夜,分兵结营于渭南”。、成都沱江浮桥《后汉书·吴汉传》:吴汉“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为营,作浮桥,使副将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河南,相去二十余里”。、邺县漳水浮桥《太平御览》卷七三引《郡国志》:“漳水,建武十一年造紫陌浮桥于水上。”等。

战国秦汉时期,铁器的普及大大促进了建筑工程对石料的应用,为石桥的大量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一变化,对于桥梁的实用、经济、美观,有着划时代的进步作用。石拱石梁桥的发展,延长了桥梁使用期限,减少了维修更新费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水平。

除木桥和石桥外,当时还有因地制宜,就地取其他材料构筑桥梁的情形。诸葛亮曾在武功水作竹桥。《水经注·渭水中》:“《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长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 《后汉书·班超传》:“焉耆国有苇桥之险。(焉耆王)广乃绝桥,不欲令汉军入国,超更从它道厉度。”李贤注:“由带以上为厉,由膝以下为揭,见《尔雅》也。”联系到河西汉代长城遗址有夯层中夹芦苇层的情形,可能苇桥之得名,也在于利用芦苇作为辅助建桥材料。

同类推荐
  • 日本在华的间谍活动

    日本在华的间谍活动

    这是一本亲历者书写的、深刻揭露抗日战争前后一段时期内日本间谍在华活动的著作。作者万斯白是意大利人,后加入中国籍。曾在张作霖的特务机构工作,并亲历了张作霖被日本暗杀事件。后因家人被日本劫持,不得已加入日军特务机关并为其效力。因仇视日本军国主义、同情中国的抗日力量而被日本人痛恨,后逃往上海,并发表了本书。书中记录了他在日本特务机关工作期间的种种经历及见闻,揭露了日本间谍在华活动的大量秘密,如日本间谍在中国的组织及活动、张作霖如何被杀细节、日本人在中国如何压榨民脂民膏等。
  • 峡江地区汉晋墓葬文化因素分析

    峡江地区汉晋墓葬文化因素分析

    《峡江地区汉晋墓葬文化因素分析》是索德浩在硕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出版的,前后历经数载,反复补充了不少资料,是今天研究长江流域汉晋以来墓葬考古和相关历史背景的一部颇具参考价值的著作。
  • 资治通鉴故事精选大全(超值金版)

    资治通鉴故事精选大全(超值金版)

    在文化史上,《资治通鉴》不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共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可以与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相媲美。重现著名战役的金戈铁马,本书由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也有对著名历史人物精彩的点评。本书精选《资治通鉴》中著名篇章,展现了历代朝代的兴衰更替,为使情节更完整、故事更生动,在合理翻译的基础上,对原作进行了适当的加工,其内容多为军事政治方面的史实,能帮助读者更了解我国的历史,获得阅读上的快感
  • 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

    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

    楚汉相争,为何最终刘邦坐拥天下?指挥千军万马尚游刃有余的韩信,竟死在一个女人之手!两朝栋梁的周亚夫,为何落了个”不反地上,亦反地下”的罪名?书生难开国,草莽却成英雄,这又是什么道理?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时代,两汉历史蕴藏了无尽的智慧,其中有关谋略、有关人性、有关处世……
  • 大宋一品驸马

    大宋一品驸马

    宋开国十年,南北尚有四国未平,燕云十六州犹在敌手。柳味穿越成一落魄郡主的驸马,势要在大宋搅动风云。
热门推荐
  • 造化之门

    造化之门

    这是一个支离破碎的角落,这是一个被遗忘的世界。那一天,是宁城最失意的时候,那一天,他被硬生生的带到了这里。这个角落因为有了宁城,将在浩瀚星空中留名,这个世界也因为有了宁城,将在无尽宇宙中精彩!
  • 就告诉你一个人

    就告诉你一个人

    在当下时尚的文学消费潮流中,能够挽回文学精致的写作和阅读,曾热爱过文学的人。张扬短篇小说大概是有效的方式之一。本书精选了衣向东20篇优秀短篇精华,其中《就告诉你一个人》更是一部显示作家优秀才能的短篇小说。,大概都不会忘记欧·亨利、都德、契诃夫、海明威、鲁迅、汪曾琪等作家的短篇作品,即使是“先锋”、“现代”、“后现代”的作家,也不乏短小精致的传世之作
  • 蔓陀萝

    蔓陀萝

    鲍贝:居杭州。中国作协会员,二级作家,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出版长篇《爱是独自缠绵》,《红莲》,《伤口》;中短篇小说集《撕夜》;随笔集《悦读江南女》,《轻轻一想就碰到了天堂》等。
  • 朦胧悲喜

    朦胧悲喜

    安明法的《朦胧悲喜》正是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在宣扬酒文化的同时,劝诫大家饮酒适量,避免贪杯后朦朦胧胧地误事、坏事、出丑。在他选择出版的小说中,虽然因酗酒出丑、坏事的篇幅不多,但是仍然让我们不难看出其劝诫人们适量饮酒、不能酒驾的良苦用心。至于书中收入的酒后奇遇的侥幸人物,我们也只能从吕蒙正所说的时、命、运方面理解,进而从作者的这种构思中看到其朴实善良、爱憎分明的内心世界,看到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良好意愿。
  • 超越生命的选择:思想者随笔(萨特卷)

    超越生命的选择:思想者随笔(萨特卷)

    本书是萨特哲学及生活的通俗汇编,全书内容是从萨特大量的哲学著作、戏剧、散文、随笔、传记的精选摘录而成的,并将存在主义哲学的精髓贯注其中,重点突出萨特的人道主义情怀及高昂的人生态度:对抗任何可能压制我们生命本身的外部力量,实现我们自由的选择并承担。本书在保留原作思想深刻的同时,力求行文浅显易懂,与读者的现实人生紧密联系。
  • 弗洛伊德12:文明及其缺憾

    弗洛伊德12:文明及其缺憾

    纪伯伦生命中曾有两位红颜知己,对他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这位年长纪伯伦的异国女性,在纪伯伦生命最艰难、最晦暗的时候给了他巨大的帮助,注入给纪伯伦的绝不简简单单是金钱,而是一种高山流水的能量。在所有纪伯伦的通信中,从来没有这样巨大数量的书信写给特定的一个人。纪伯伦蒙受她的照顾,迅速在异国成长。因为命运的安排,这对高尚的精神情侣未能在一起。纪伯伦临终前,把所有的画作全部送给了玛丽。因为这些画全都来自于玛丽的精神指导。本书收入了纪伯伦致玛丽的信179封,玛丽致纪伯伦的信72封,纪伯伦日记3篇,玛丽日记34篇。读者今日有幸一睹他们之间的通信,真是莫大的福气。
  • 倦寻芳

    倦寻芳

    视她如珠似宝的南朝皇室,在兵临城下时,将她当作了和亲的祭品。少年时那场青山翠竹间的纯真恋曲,竟是一段无可挽回的情错。当她被迫成为北朝宫妃时,曾经的海誓山盟,换来他轻蔑一笑,袖手旁观。她指天立誓:她受的所有折辱,将要他十倍偿还!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能力培养指导(学生素质规范教育)

    能力培养指导(学生素质规范教育)

    常说,人要有能力,并且能力要越强越好。那么能力需要怎样培养呢?快来看看《能力培养指导》。本书搜集了大量有关于能力培养的散文,其中包含了很多生活鲜活的故事和实例,富含哲理又发人深省。包括《对朋友要豁达大度》、《乐观能驱走黑暗和困难》、《从孤独中寻找力量》等。
  • 家庭休闲娱乐百科全书:收藏鉴赏休闲娱乐

    家庭休闲娱乐百科全书:收藏鉴赏休闲娱乐

    人类在采集打制石器的过程中,发现了各色“彩石”之美。按照万物有灵观念认为美石——玉是山川的精华,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灵性。被用来作为氏族图腾物,氏族首领的标志和祭祀祖先、鬼神的仪礼用品。过去文物器物学著作,常根据《周礼》记载界定玉礼器六种,现依据考古学新成果,将各种礼制活动供奉和仪杖品,代表鬼神和权利、等级标志物玉器归纳为礼制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