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200000004

第4章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4)

王夫之(1619—1692),湖南衡阳(治今湖南衡阳市)人,是清代重要的思想家,著名学者。《读通鉴论》是他晚年的力作。像胡三省一样,王夫之也是带着亡国的悲愤撰写此书,他著书的目的就是要真正地以史为鉴,通过《资治通鉴》深刻地反省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他对“资治通鉴”意义的阐发超越前人,他认为所谓“资治”,“非知治知乱而已也,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也”。以史为鉴,不只是因之照见历史的得失而已,还必须对这些得失加以深刻的思考,“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为治之资”(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下册,955~956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又认为历史要起到“资治”的作用,要做到“述往以为来者师也”,就必须写出“经世大略”,“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王夫之:《读通鉴论》卷6《光武》一〇,上册,135页。)因此,王夫之读《资治通鉴》,非常注重总结“经世大略”,如“知人安民,帝王之大法也”(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1《高宗》八,下册,626页。);“故能用人者,可以无敌于天下”(王夫之:《读通鉴论》卷10《三国》一一,上册,270页。);“明君之治,择守令而已,守令不易知,择司铨司宪者而已”(王夫之:《读通鉴论》卷30《五代下》一六,下册,935页。);“人君之待谏以正,犹人之待食以生也。绝食则死,拒谏则亡”(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5《宪宗》六,下册,760页。);“法贵简而能禁,刑贵轻而必行”(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2《玄宗》一,下册,651页。);“非法之难,而人之难也”(王夫之:《读通鉴论》卷4《宣帝》一七,上册,88页。);“一代之制,各因其时”(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1《高宗》八,下册,624页。);“事随势迁,而法必变”(王夫之:《读通鉴论》卷5《成帝》八,上册,105~106页。);“损其恶,益之以善,而天下遂宁”(王夫之:《读通鉴论》卷30《五代下》一三,下册,932页。)。同司马光一样,王夫之亦认为“君臣、父子,人之大伦也”(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8《五代上》二〇,下册,889页。),“名教之于人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18《后主》二,中册,538页。),强调纲常之制、人伦教化是治国的根本。

此外,王夫之论《资治通鉴》能够从客观事实出发,突破前人成见,指出司马光叙事立论中存在的问题。如对于唐中叶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二王八司马”的革新运动,过去史家都“极其贬诮”,《资治通鉴》中亦以“邪党”(《资治通鉴》卷236《唐纪》五二,16册,7617页。)称之,王夫之认为“平心以考其所为”,这种态度是不公正的。“二王八司马”集团“自执政以后,罢进奉、宫市、五坊小儿、贬李实,召陆贽、阳城、以范希朝、韩泰夺宦官之兵柄,革德宗末年之乱政,以快人心、清国纪,亦云善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5《顺宗》,下册,751页。)。又批评《资治通鉴》关于唐代“牛(僧孺)、李(德裕)维州之辨”的议论,不是从当时的客观实际出发,而是根据现实政治需要来评断古人,有违于历史著述的基本原则。他说:“牛、李维州之辨,申牛以诎李者,始于司马温公。公之为此说也,惩熙丰之执政用兵生事,敝中国而启边衅,故崇奖处之说,以戒时君(司马光在边防问题上,一贯主张交邻以信,反对轻开衅端。唐文宗时,吐蕃维州(治今四川理县东北)副使悉怛谋举城降唐,时任西川(治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市)节度使的李德裕主张受降,然后深入西戎腹心,洗雪以往屡败之耻;宰相牛僧孺不同意,认为如失信于吐蕃,会招来大祸。文宗最终采纳牛僧孺的意见,下诏李德裕将维州城还给吐蕃,并护送悉怛谋及所偕人众回吐蕃。结果,悉怛谋等至边界时,被吐蕃全部杀害。12年过后,武宗会昌三年(843),李德裕任宰相,追论此事。《资治通鉴》记李德裕追论维州之事时,司马光特意写了一段“臣光曰”,认为“德裕所言者利也,僧孺所言者义也”(《资治通鉴》卷247《唐纪》六十三,17册,7978页)。)。夫古今异时,强弱异势,战守异宜,利害异趣,据一时之可否,定千秋之是非,此立言之大病,而温公以之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6《文宗》四,下册,790页。)总之,治史以求“经世大略”,“览往代之治而快然,览往代之乱而愀然,知其有以致治而治,则称说其美;知其有以召乱而乱,则诟厉其恶”(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下册,955页。),这就是王夫之治史的目的,评史的境界。读者通过《读通鉴论》再反观《资治通鉴》,会对历史上治乱兴衰之迹,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读通鉴论》全书30卷,依朝代和帝王顺序编排,每一朝代或每一帝王之下分为若干篇,每篇选取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评论。卷末另附《叙论》4篇,集中说明该书的著述目的和指导思想。现有中华书局1975年舒士彦的校点本,阅读起来很方便。

四、《资治通鉴》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编年体史书的特点

与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为中心不同,编年体史书是以时间为本位,按时间顺序排列史事,因此一个人的事迹,或一个历史事件,会被编排在不同的时间下,有些长时段的史事,会分散在不同的卷次中;前面提到,司马光为了读史的方便,在编写时,已经尽量注意前后照应,首尾完整,但在依时系事的原则下,不同的事件被排列在一起,而相同的事件被隔绝分开的情况,仍会给阅读带来不便,《通鉴纪事本末》的编纂,很大程度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这次编选教材,在每一个小题确定之后,在选文上也十分注意将有关的材料尽量集中,删去与之无大关系的其他记事,但要注意的是,这并非《资治通鉴》原书的面貌。

2.《资治通鉴》纪年的方法

《资治通鉴》作为以时间为本位的编年体通史,如何处理历史纪年是个大问题。关于《资治通鉴》的纪年问题,有几点需要说明。首先,《资治通鉴》采用当时第一流天文历法专家刘曦叟的《长历》为纪年依据,依《长历》来辨定旧有史籍记事的时间(朔闰、甲子),故历法上的错误较少。其次,《春秋》记事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季节),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左氏传序》,见《文选》卷45,5册,203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资治通鉴》作为贯通古今的编年体通史,还要以年(号)系君(主),以君系朝(代),故其顺序为朝代、帝王、年号、季、月、(干支)日,如《唐纪》九太宗贞观三年(629),“秋,八月,己巳朔,日有食之”(《资治通鉴》卷193,13册,6065页。)。再次,《资治通鉴》记载从战国到五代一千多年的历史,其间列国对峙或分立的时间很长,朝代变更、皇帝改元的情况很多,给编年体通史的纪年带来难题。对此,《资治通鉴》的处理办法是只取一国、一帝(即一种)年号,对同时存在的其他年号不予注出。在古代,史书年号的选用涉及以哪个王朝为中心、为正统的问题,宋代史家对此争论得很激烈。统一时代的纪年问题不大,但三国、南北朝、五代这样分裂的时期,用谁的年号纪年就是一个问题。司马光采取了比较客观务实的办法,先理出一个历代王朝的传承系统,然后就以这些朝代的年号纪年,所谓“借年纪事”,执简御繁。在《资治通鉴》卷六九《魏纪》一的一段“臣光曰”中,司马光对此作了说明:然天下离析之际,不可无岁、时、月、日以识事之先后。据汉传于魏而晋受之,晋传于宋以至于陈而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以纪诸国之事(胡三省注云:“‘魏’下当有‘晋’字。”),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

在《答郭长官纯书》中,司马光又解释说:“但以授受相承借其年以记事尔,亦非有所取舍抑扬也。”(司马光:《传家集》卷61《答郭长官纯书》,1094册,546页。)所以,我们在《资治通鉴》中看到,三国鼎立时期,只用曹魏的年号来纪年,不用蜀、吴的年号,南北朝则全用南朝年号,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隋灭陈,陈亡后,始用隋的年号开皇十年。《资治通鉴》的这个纪年办法,存在一些问题。且不说当时的一些学者从正统观点出发,对《资治通鉴》记三国历史以曹魏年号纪年加以非议(他们认为应该以刘备的蜀汉年号纪年,如朱熹在他的《通鉴纲目》中就是这样做的),从读史的角度来说,这种方法也是有缺点的。一部史书既然写南朝,也写北朝,甚至北朝的事情写得比南朝多,不分注北朝年代,就使读者茫然不辨;纪年为南朝,记事则为北朝,很不方便,也不合乎事实。(参见柴德赓:《资治通鉴介绍》,25~26页。)关于《资治通鉴》纪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皇帝改年号的问题,有时同是一年,会有两个、甚至多个年号,比如,上半年是一个年号,下半年则改为另一个年号,对这种情况,《资治通鉴》也只选一个,就是最后一个,以求整齐划一,眉目清晰,但这个办法也有不便之处。举例来说,公元710年这一年,唐朝历史上实际有三个年号:先是上接唐中宗(李显)景龙三年(709)的“景龙四年”;到六月,中宗被毒杀,少帝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又为“唐隆元年”;不久,临淄王李隆基起兵,睿宗李旦即位,七月,改元为景云,又为“景云元年”。在《资治通鉴》中,本年纪年从一开始就称景云元年,上接中宗景龙三年,其余年号皆未分注。胡三省感到有必要加以说明,在“景云元年”之下,加了一条小注说:“是年六月改元唐隆,七月改元景云。”(《资治通鉴》卷209,14册,6639页。参见《新唐书》卷4《中宗本纪》,109~113页同书卷5《睿宗本纪》,115~117页。)这样的胡注,对我们阅读《资治通鉴》是有帮助的。

3.加强自主学习能力

《资治通鉴选讲》是大学通识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其目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普及,还在于传统文化经典、古籍原著阅读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本书的基本体例由专题式的单元、选文、注释、讲评、思问录和延伸阅读六个部分组成,每一个单元都有一篇导论性质的解题文字,帮助读者了解这一单元的主题和基本内容;每篇选文之后的讲评则是对选文主旨及其内容的分析和点评。尽管每篇讲评各有侧重,各具风格,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揭示问题、理清线索、引起思考、指导进一步阅读学习方面,选文讲评与单元解题、思问录以及延伸阅读,是相互联系、相互照应的,其总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把握选文内容、了解和关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问题,并指示进一步学习与研究的门径。

为了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原文,辅助自学,本书为每篇选文编写了详备的注释,也希望学生借助注释拓宽自主学习的范围,进而能够利用有关的工具书和专业文献,独立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切实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想真正领略《资治通鉴》的魅力,首先应该透彻地理解原文,不仅把握其段落大意,而且准确地理解关键的字词,仔细体会司马光遣词造句的用意与风格。另外,可以选择一些《资治通鉴》的名篇佳段反复诵读,这样既有助于透彻地理解原文,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文章写作能力。

延伸阅读

宋衍申.司马光评传.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

李昌宪.司马光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顾栋高撰,冯惠民点校.司马光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0

瞿蜕园.通鉴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柴德赓.资治通鉴介绍.北京:求实出版社,1981

陈光崇.通鉴新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张煦侯.通鉴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刘乃和,宋衍申主编.资治通鉴丛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同类推荐
  • 先秦时期的权谋游戏

    先秦时期的权谋游戏

    此书淋漓展现了历史的治乱兴衰、人物的成败得失:最深刻的儒家智慧,从征服人心入手,谋圣而不谋智;最刻毒的法家智慧,以法、势、术为核心,用阴谋和强权控制民众;最圆融的道家智慧,通过“不争”,以心智王天下;最超脱的佛家智慧,在面对在世与超世、做人与成佛、求佛与求己中选择追求内在本心……
  • 大元王朝1

    大元王朝1

    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详细解读了元朝的历史,使成吉思汗、忽必烈、元顺帝、耶律楚材等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今人的面前;将蒙古军西征、丘处机与成吉思汗以及蒙元历史上的各种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对于今人正确认识元朝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三国大航海

    三国大航海

    李宗吾云,刘备厚,曹操黑,孙权又厚又黑。面对这个又厚又黑的叔叔,作为孙策的独子,孙绍表示压力很大。他隐忍,他藏拙,可是无数的牵挂让他无法独善其身,超出时代的眼界让他无法遮掩自己的光芒,没有实力就没有尊严,面对厚黑叔的步步紧逼,孙绍拍案而起,誓与厚黑叔战斗到底。东风吹,战鼓擂,要比厚黑谁怕谁?水密舱,螺旋浆,本来就领先世界的大汉水师如虎添翼,纵横四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历史上群星闪耀的时刻

    历史上群星闪耀的时刻

    本书分为中国篇和外国篇,展述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在那已然褪色的画卷中,将纷乱交错,遥不可及的人与事呈现出来,虽然不尽详述,但也可从中追寻到历史曾经的蛛丝马迹,在未来的方向中偶尔回首过去的沧海桑田。
  • 超级战神(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超级战神(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本书综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解密资料,在有关专家和部门的指导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为线索,贯穿了大战的主要历史时期、主要战场战役和主要军政人物,全景式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恢宏画卷。
热门推荐
  • 涩女不剩

    涩女不剩

    她为了救白血病晚期的双胞胎妹妹,与素不相识的他,有了共同的孩子。签订了那份价值千万的合约,出卖的是身体?是灵魂?是生命?收获的是亲情?是爱情?还是耻辱?当唯一的亲人远行,当一直守护在身边的人离去……失去了生活目的和动力的她,能否在越陷越深的红尘里拔身而起,找回迷失的自己?曾经的他和他,还有他,谁才是她的归宿?推荐好友的文《舞场妖精》为了揭开早年给她心里留下重创的死亡秘密,她孤身一人,化身“舞场妖精”,穿梭在豪门子弟之间,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贞操。从一个“有人生没人养”贱女子,摇身变成了身份尊贵的楚氏集团继承人——在那场明争暗斗的家族权力争夺中,她才是最大的赢家?酷似初恋情人的花心大少爷,被誉为音乐界天才的钢琴王子,十八般武艺深藏不露的“贴身保镖”?——在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仇中,是谁,一直相伴,风雨无悔、不离不弃?
  • 感恩工作为了谁

    感恩工作为了谁

    职场中不懂感恩便无法感受工作散发出来的巨大魅力。懂得感恩,我们才会在它的召唤下坚守岗位,热诚奉献,精益求精,积极学习,努力进取。
  • 赢在恰到好处

    赢在恰到好处

    没有人否认精明强干者藐视陈规旧俗,也没有人否认天才都有一定的叛逆性,但任何事都不能做得太过分。为人处事如果太过分,就容易走极端。一个易冲动、爱走极端的人,不仅不会取得成功,而且会把已经取得的成功葬送掉。所以,永远不要走极端,要恰到好处。
  • 驭夫魔后很猖狂

    驭夫魔后很猖狂

    她,温柔无害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无情很辣的心,只要出手必定带血而归,然而,在她最没想到的时候,一把利器刺进了她的心脏,耳边响起鬼魅般的声音:“我说过,下一世定将带你入魔。”但一朝穿越,当她再次睁开眼睛时耳边是愤怒的辱骂声和嫌弃声,她是不祥之兆!呵,只有软弱的人才会用天当借口,谁敢轻她,辱她,伤她,她定将杀他,废他,灭他!(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残坠2号街:误恋酷千金

    残坠2号街:误恋酷千金

    她曾是人人敬仰的千金,现在沦落到卖报纸为生。却在考上格圣利学院后,慢慢露出了她的本性。打架造反成了她的习惯!她的性格令人着迷,她的身世令人难猜。一下子碰上七个帅男,呃……她是不是走桃花运了?这些感情是捉弄人,还是真心真意?当心逐渐沉沦,扯开的却是一个深不见底的伤疤……
  • 春之舞曲

    春之舞曲

    父亲入院,母亲不堪重负,她被卖到了刘家,深宅大院里,那颗柔软的心渐渐冰封,直到冷酷的他出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