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8100000003

第3章 开创:以意逆志元命题(1)

本章主要论述孟子以意逆志命题是怎样提出的、为什么提出的,审视在孟子思想背景及其时代知识谱系中以意逆志命题的意义空间、理论价值;并在中国文化诠释传统的语境中关注其影响与效应。

$第一节 说《诗》者,以意逆志

所谓以意逆志命题指的是记载于《孟子》文本中一个完整的论断形式:“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思想观念的主要载体。虽其成书时间、编者身份有诸多说法,但《孟子》是后世接受、理解与研究孟子思想观念的主要文本依据。

一、以意逆志与断章取义

《孟子·万章上》记载了孟子教导万章、咸丘蒙之事。“此篇论万章论孝,盖以明者当明其行,而行莫大于为孝。”其中解答咸丘蒙疑问,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命题。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在《孟子》文本中出现的这个以意逆志命题是孟子反驳咸丘蒙而提出的,而且命题本身包括破与立两个层面的意义结构:一是反对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二是主张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因此,产生以意逆志命题的这种辩驳语境及其命题自身的语义结构,成为后世理解以意逆志命题的关键点。现代论者普遍认为孟子是反对断章取义而提出以意逆志,并把以意逆志作为断章取义的对立面来解释其内涵。

咸丘蒙是断章取义,孟子却就全篇说解。……而在对咸丘蒙的一段话里,更明显地表示了他的主张。“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便是指断章取义而言,他反对那样的说诗。

在这里,孟子通过对两首诗的解读,说明解释诗,不能断章取义,要从诗的整体出发,以自己对诗的理解去接近作者的本意。

孟子用以纠正“断章取义”、“以辞害志”解释方法的,是立足语境以把握全篇的解释方法和关注诗人而“以意逆志”的解释方法。

朱自清、童庆炳、周光庆等不同研究领域的现代学者,在不同视野中关注孟子的以意逆志命题。但他们一致认同孟子反对断章取义而提出以意逆志的历史事实。

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命题是否是反对断章取义?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来源于断章取义一语的多义性。断章取义在中国古代文论论域中有本义与引申义两种不同语义。首先,断章取义是《诗经》学的专门术语,其本义是指赋《诗》、称《诗》的现象及其方法。“赋诗断章”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庆舍之士谓卢蒲癸曰:“男女辨姓,子不辟宗,何也?”曰:“宗不余辟,余独焉辟之?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恶识宗?”

春秋赋诗以断章为主要形式,这种传统的延续下来,在言论中称《诗》、引《诗》也是如此。汉代孔安国《孝经·开宗明义章传》有“断章取义,上下相成”,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有“寻诗人拟喻,虽断章取义,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被鳞次”。宋朱熹《诗序辨说》:“序之失,……不察其断章取义之意耳。”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凡例》:“此特为断章取义,非谓全诗大旨可以臆断也。”以及顾镇《虞东学诗·诗说》:“断章取义当用之论理论事,不可用以释诗也。”《四库全书总目》称:“又以《左传》引《诗》不皆与今说《诗》者同,因取所载一篇一句,悉裒集而阐论之,以蕲合于断章取义之旨。”在这种语境中的使用也是把断章取义作为一种赋《诗》、引《诗》的现象与方式。《孟子》文中也有多处截取《诗》文本中的某一章一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是传统“以诗言志”用诗观念的延续。

这种传统语境中的断章取义,使用过程中逐渐引申出一般理解方法层面的含义。在现代语境中,断章取义指的是一种无效、不当的理解方法:“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而只是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因此,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断章取义”一语有两种不同语义的内涵与语义色彩。断章取义有指赋《诗》、称《诗》的现象及其方式的专门术语含义,又有贬义色彩的孤立截取字句不顾全篇的不当理解方法的普通术语内涵。故而,所谓的孟子反对断章取义而提出以意逆志的说法,就具有两种不同的所指。一种含义是孟子反对断章取义的赋《诗》、引《诗》现象而提出以意逆志的说《诗》任务。另一种含义是孟子反对不顾全篇内容只是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意思的理解方法,而提出以意逆志的理解方法。上述含义所建构的无论是引《诗》与说《诗》目标的对立,还是片面理解与整体理解方法的矛盾,都是现代论者的现代建构。

当时,在外交、内交等各种不同的场合,引诗的活动相当普遍。但在引诗活动中,人们不尊重诗的原义,用《左传》的话来说,是“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孟子对这一现象不满意。同时,《诗》所表达的观念与现实也确有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也是孟子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解诗的方法提出的背景情况。……在这里,孟子通过对两首诗的解读,说明解释诗,不能断章取义,要从诗的整体出发,以自己对诗的理解去接近作者的本意。

以片面理解与全篇理解矛盾、引诗(从引《诗》到引用诗句)与解诗(从解《诗》到解说诗歌)对立的观念为出发点,“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命题的辩驳语境与语义结构,在现代论者视野中呈现为反对咸丘蒙也就是反对断章取义的引《诗》、断章取义的理解方式。

整体理解方法与片面理解方式的矛盾,引诗与解诗的对立,这些现代论者自身观念前提成为孟子说《诗》与咸丘蒙引《诗》的对立,也成为孟子以意逆志的说《诗》理论主张与言论引《诗》实践的矛盾。

孟子反对断章取义而提出以意逆志的说法是现代论者自身视野的产物。现代论者可以把“以文害辞、以辞害志”理解为断章取义,也可以把断章取义解释为片面理解。因此,在现代论者自身视野中能够合理有效地诠释孟子“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命题,客观上具有反对片面理解的意义,但不能论说在孟子自身观念视野中孟子提出以意逆志反对断章取义。

无论是断章取义的引《诗》现象、引《诗》方法还是断章取义的理解《诗》的方式,孟子都不曾反对。更重要的是在孟子语境中以意逆志与断章取义、说《诗》与引《诗》没有矛盾对立的关系。

首先,断章取义的引诗现象、引诗方法在《孟子》文本中随处可见,《孟子》记载孟子引称《诗》的章句三十多处。孟子提出的说《诗》新论题与已有的引《诗》传统方式没有对立,它们在孟子语境中是一种延续,服务于共同的政教目的。

其次,孟子没有片面理解与整体理解的方式对立,不仅在《孟子》文本中多处凭借《诗经》章句来理解圣人心志,就是理解《北山》之诗孟子也是抓住“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关键句。从现存的《北山》一诗看,孟子与咸丘蒙不同,也不是片面理解与整体理解的不同,而是伦理指向的理解深度差异。《北山》之诗、《云汉》之诗,孟子感受的都是志、心;是其伦理视野中的忧父母之心、忧民之心。

可以说,孟子语境中以意逆志与断章取义没有对立关系;只有在现代语境中,二者才是对立的理解方法。与断章取义对立所建构的以意逆志现代论说问题与阐释空间,不同于孟子本身提出以意逆志命题的论说问题与阐释空间。孟子视野中的以意逆志不是作为断章取义的对立面提出的,以意逆志与断章取义没有矛盾对立的关系。因此,理解孟子以意逆志命题的含义不能在作为断章取义对立面的这种现代观念基础上展开,应该回到孟子语境中去。

从《孟子·万章上》的上下文来看,以意逆志命题是服务于伦理主题、运用于辩说语境的一个命题。在主题与语境方面,以意逆志与断章取义是高度一致的。二者的意义生成的具体语境是同质的;其内涵也是相关的,而不是矛盾对立的。

伦理论辩是以意逆志命题生成的具体语境。使以意逆志命题成为可能的,也就是使之成为特殊命题的语境。从《孟子·万章上》的语境看,咸丘蒙提出伦理难题,孟子以以意逆志命题解决。咸丘蒙以《诗》的章句提出普遍原则来衡量舜的特殊事例的方式,提出了伦理问题。孟子既不回答伦理问题,如在《尽心》篇中阐释的舜处理为天子与人子的方式,也不质疑普遍原则的适用性;而是否定咸丘蒙此《诗》句所引出具体意义,并进一步否定以文害辞、以辞害志的方式而提出以意逆志的方式。

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从论辩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孟子没有针对咸丘蒙所问舜的问题,也没有针对咸丘蒙所引《诗》的问题;而是以否定其前提的方式来教导咸丘蒙。从现代视野看,孟子以意逆志命题提出了“说《诗》”的论题不同于传统的断章取义引《诗》论题;可以说孟子偷换概念,有意混淆说《诗》与引《诗》的不同。但从《孟子》的语境看,孟子的以意逆志命题服务于在论孝主题中使用《诗》文本。与断章取义相同,孟子解说《诗经·北山》“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也是一种伦理意义建构。断章取义的引《诗》与以意逆志的说《诗》服务于相同的伦理论说主题。

二、以心求心的以意逆志

回到孟子的历史语境是理解孟子以意逆志命题含义的起点,在孟子的思想结构中展开是解释孟子以意逆志命题的关键。

关于以意逆志命题含义的现代论说方式常常是以解释“意”、“逆”、“志”等字义的方式实现对以意逆志命题的理解。其常先罗列赵岐、朱熹、吴淇等等论者的解释,最后提出合理的解释。所谓的合理就是论者观念视野中的理,其常常是一种论者自身所认同的后起观念。赵岐、朱熹与吴淇的理解差异,“这正反映出他们的解释学思想的不同,而当代的一些研究者,或阐扬赵、朱的观点,或申论吴氏的见解,实际上也就显示出他们解释学思想的差异”。

孟子(371-289? B.C.)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第四章),朱子(晦庵,1130-1200)解释孟子“以意逆志”的涵义说:“逆者,等待之谓也。如前途等待一人,未来时且须耐心等待,将来自有来时候。他未来,其心急切,又要进前寻求,却不是‘以意逆志’,是以意捉志也。如此,只是牵率古人言语,入做自家意中来,终无进益。”朱子的解释受到后儒的批判,德川时代(1600-1868)日本儒者西岛兰溪抨击朱子的解释尤其有力,他说:“心无古今,志在作者,而意在后人,由百世下,迎溯百世曰逆,非谓听彼自至也。”我们可以说,朱子对“以意逆志”的解释近于现代主义的立场,相对而言,西岛兰溪则探取近乎后现代主义者的立场。

朱熹提出:“逆者,等待之谓也。”西岛兰溪认为:“由百世下,迎溯百世曰逆,非谓听彼自至也。”把“逆”解释为等待与迎溯的不同,来源于诠释者不同立场所认同的不同诠释学思想。所谓的词义训诂是在诠释者认同的诠释学观念中生成的。以意逆志命题中意、志、逆等等关键词的多义性,在不同的视野中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凸现出不同语义内涵与思想特色。现代诠释者在现代视野中建构孟子命题的论说问题与阐释空间,而忽视孟子本身提出以意逆志命题的论说问题与阐释空间。

在孟子的思想论域中展开是理解以意逆志命题的不可或缺的维度。孟子思想结构是生成以意逆志命题的观念前提,也是以意逆志命题含义的思想历史边界。因此,理解孟子以意逆志命题的内在含义,需要突破字词诠释的方式走向思想诠释;更需要突破以现代视野单向循环的思想诠释而走向孟子视野的重建,从而呈现现代视野与孟子命题的双向循环。

在孟子的思想主题与方法观念之中,心性论与学问观是其以意逆志命题生成的观念基础。“从儒家人性论所含蕴的意义来看,一旦在修身、治学方面伸衍展开,就必然会导致‘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之说的产生。”“‘以意逆志’只有在儒家人性论的渗透之下,在孟子‘求放心’与‘推此心’的思想结构中,才可能顺理成章地产生;这是儒家人性论在修身治学方面伸衍的必然结果。”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提出“学问之道无他,求放心而已矣”,学问在孟子的视野中包括说《诗》、为《诗》在内的人生实践。从人皆有心的立场,针对失却本心的现实,孟子提出求其放心、推广此心的为学之路。心是人禽之别的本质:“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仁义礼智根于心”;心是圣人君子的关键:“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心也是人人可为尧舜的基础:“圣人与我同类”,“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因此,在以圣人自居、以道统担当为己任的孟子视野中,心成为学问的对象与目标。

因此,孟子提出的“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命题所追求的“志”、“得”,在孟子语境中就是心的一种呈现。

“志”在传统学术话语中是不必解释与转换的,赵岐、朱熹等人诠释以意逆志命题只是把“志”具体化为《诗》人之志或圣人之志。只有在现代语境中才作为意图、见解、思想、感情的内涵来理解,这种解释使得“志”失去了在孟子语境中所具有的特定语义内涵与思想空间。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回到孟子语境,孟子所论的“志”与作为人的本质的仁义、心相关,这种观念在传统语境中延续,如赵岐注“志,心所念虑也”,朱熹注“志固心之所之”,王夫之论“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而在现代语境中“志”被理解为志向、意志。

王子垫(齐国的王子)问道:“士干什么事?”孟子答道:“士要使自己的志向高尚?”问道:“怎样才算使自己的志向高尚?”答道:“实行仁道和正义罢了,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拿了过来,是不义,一个人居心应在哪里呢?仁便是;所行之路应在哪里呢?义便是。居心在仁,行事在义,大德之人的工作便齐全了。”

同类推荐
  •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本书通过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求知格物、创立“心学”的经历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深刻分析了心学中蕴涵的强大能量。比如,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不过世事多艰,我们在生存过程中太多次违背良知,导致良知被遮蔽,不能发挥它的能量。作者希望读者能从王阳明的智慧中学习到取得成功的正确方法,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在浮……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写法上摒弃了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写起的传统,直接从《诗经》、老子、孔子讲起。考证先哲生存年代,辩识古人著作真伪,还原先秦诸子本来面目。既不随意藏否,也不轻薄评议古人,言必有据,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显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风范。此外,本书考证先秦各家流派的师承、变迁痕迹及递次演进的脉络,可谓“一本书读懂诸子百家”之作。
  • 儒教与道教

    儒教与道教

    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化区,即基督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儒家伦理文化区,前三大文化区都是以宗教为中心形成的,而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文化区,虽然其内部也存在宗教,但整个文化区的凝结核心却是儒家的伦理文化,一种以家庭文化为基础的文化。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的哲学”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方立天教授的这本《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描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内容,勾勒了中国佛教哲学体系,是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进文化产生的热情。
  • 管子

    管子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该书内容庞杂,年代久远,流传中多遭窜乱,自西汉刘向“定著为八十六篇”之后,李唐以前已缺失十篇之多。《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在先秦诸子中,“襄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可以说,它是先秦时独成一家之言的最大的一部杂家著作,是研究先秦尤其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热门推荐
  • 傲娇总裁追美妻

    傲娇总裁追美妻

    江宁远很自信地说,“潇潇,你果然喜欢我!”沈潇向天翻了个白眼。江宁远说,“我吻你,你有感觉。”沈潇说,“是啊,想打架也是一种感觉。”江宁远故作吃惊,“床上打架,正合我意!”总之——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沈潇斗自找死路;与江宁远斗不求活路。江宁远:有事找老婆,没事找老婆沈潇:有事宁远干,没事干宁远
  • 成功社交72法则

    成功社交72法则

    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依赖于外力的,要想倍受瞩目,要想创建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必须得注重内在人格的修炼。正所谓:肚中有货,不骄不躁,不怕没有伯乐寻不着千里马,气宇轩昂,平易谦逊,不愁身边不环绕仰慕的群众。
  • 女修天下:逆天红颜

    女修天下:逆天红颜

    穿越修仙异界,家破人亡,她誓要变成最强者复仇雪恨!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少女踏天之路就此展开,为了挽救心爱之人的性命,她欲修天改命!女强+女修。大家多多支持!简介无能,精彩在内容!前面六十五章为江湖篇交代故事起因,喜欢看女主修真的孩童们请耐心看下去。(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娇袭

    娇袭

    叶家庶出三小姐绝色容颜,却被人嫡母和两位姐姐利用了个彻底最后死在了发卖的路上转世重活,原主却拒绝重生,便宜了一缕来自现代的魂魄不奏是捧杀嘛,不奏是利用嘛谁利用谁啊?培养出一代绝世好爹拥有一手精湛制药绝活叶曼青眼睛弯弯地咪咪笑这出戏,演得不赖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心理大师:弗洛伊德(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心理大师:弗洛伊德(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打怪升级在都市

    打怪升级在都市

    新书《随身带着地狱》已经上传,书页中间有直通车,恳请兄弟姐妹们多去投几张推荐票。
  • 誓不再婚

    誓不再婚

    五月二十日,她最讨厌的一天,尽管也是二十三年前的今天她来到了这个世界。520,还记得小时候母亲梳着她柔软微卷的发丝,变换出可爱美丽的发髻,在她耳畔轻声细语——小洛儿,生日快乐,瞧我们小洛儿的生日真有意思,代表着妈妈爱你。她高兴的扭过头凑在母亲的脸上,吧唧一声送出自己的香吻,也不怕扭转间新梳的美美发型会不会弄乱。可是,这一天却是她的梦魇,她不知道为什么老天总选择这个日子让她受尽折磨与委屈,……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