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8100000018

第18章 限定:知人论世之助与主观臆测之误(2)

现代学术体系中生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是从陈钟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开始,传统的诗文评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意义,而批评史也才从文学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陈中凡在1927年出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周秦批评史”一章“孟轲诗说”题下提出:“其论诗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又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则注重文学背景及作者之旨趣焉。”开始把以意逆志命题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组成要素来加以研究。这种方式一直延续至今,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论说以意逆志命题仍是如此:“孟子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解。孟子这段话,对于如何理解诗歌的内容提出了较好的见解。”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这种把以意逆志命题作为一种方法理解,是汉宋以意逆志命题诠释传统的延续;而强调“孟子对‘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分别谈的,但二者实有密切的联系。……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在理论上是可取的”,也是对清代以意逆志诠释的认同。

从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的角度看,现代论者既有接受孟子以意逆志命题的方法观念从《诗》到文学扩展的诠释方法,也有认同从孟子观念结构与思想整体限定的诠释方式;这是传统学术背景中生成的以意逆志诠释经验的延续。但同时现代论者开始了以意逆志命题诠释的一个新的方向,那就是把以意逆志命题作为一种历史对象来加以认识,并在现代观念立场上加以批判。

作为整理国故的主力,顾颉刚1923年作《〈诗经〉厄运与幸运》一文,1931年更名为《〈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编入《古史辨》第三册。在文章中,顾颉刚认为孟子提出以意逆志命题“这一番话实在很对。他说诗要探到诗人的心志里,可以见得他的精细。春秋时人说‘赋诗言志’,是主观的态度;他改为‘以意逆志’的客观的态度。有了客观的态度,才可以做学问,所以他这句话是诗学的发端。要是他在诗学发端的时候就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是何等可喜的事!不幸他虽会立出这个好题目,却不能达到这个好愿望。他虽说用自己的意去‘逆’诗人的志,但看得这件事太便当了,做的时候太卤莽了,到底只会用自己的意去‘乱断’诗人的志”。

考察以意逆志命题,顾颉刚的根本目的就是“很希望自己做一番斩除工作,把战国以来对于诗经的乱说都肃清了”。所以,顾颉刚在从“春秋时人”到现在之“我们”的历史整体中认识与评判以意逆志命题。

孟子能够知道“尚友论世”,“以意逆志”,对于古人有了研究历史的需求,确然比春秋时人进步得多了。但既有了研究历史的需求,便应对于历史做一番深切的研究,然后再去引诗才是道理。他竟不然,说是说得好听,做出来的依然和春秋时人随便用诗的一样,甚而至于乱说……他对于诗学的流毒,到了这般,我们还能轻易的放过他吗?

顾颉刚是以历史现象结构与历史事件整体为基础,限定作为儒家学说产物的以意逆志命题的意义边界。在其视野中的以意逆志命题是“用自己的意去‘逆’诗人的志”的语义,也认同“这一番话实在很对。他说诗要探到诗人的心志里,可以见得他的精细”。这种以意逆志命题语义解释与价值评价是以意逆志命题诠释传统经验的延续,但顾颉刚论说以意逆志命题显示的新经验是其历史研究与传统批判的观念立场。立足其历史观念立场,顾颉刚肯定孟子以意逆志命题比春秋时人赋诗言志的断章取义进步;但从其主张“应对于历史做一番深切的研究”的现代目标来说,他更关注的是不放过孟子以意逆志说诗“乱说”的“流毒”。

“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建设的角度看,陈、朱、郭、罗四位先生当之无愧的是这一学科的奠基者,是这一学科贡献最大的开拓者。……应该说,从陈中凡、朱东润、郭绍虞、罗根泽到傅庚生等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完全成立了。”中国文学批评史阐释以意逆志命题的观念背景正是顾颉刚开始的历史研究与传统批判的观念立场。在这种观念背景中,有傅庚生论“文学之品鉴亦以入化为极诣,就有形之文字体味其无形之情愫,彼我互糅,悲喜与共,无差无失,相若而相通;所谓‘以意逆志’,入而与之俱化也”的历史命题引用;有陈中凡论孟子提出以意逆志命题“注重文学背景及作者之旨趣焉”的历史描述;更有朱东润、郭绍虞、罗根泽论说孟子以意逆志说诗的历史批判。

孔子论诗,好言体会,所称述者往往言喻而意得。孟子始言以意逆志,始挟数百年后之意,求数百年前之志,其运用更进一步,然其不能尽合,亦可想见。

以意逆志的方法是由主观的体会,直探到诗人的心志里。……这样论诗,也深能探求诗人之情志,其言亦入情入理。他知道诗人当情感强烈之时,措辞不免有抑扬过甚的地方,类此之处,都不可泥于字面上求之。照他这种以意逆志,对于纯文学的了解,确是更能深切而不流于固陋。可是他这种以意逆志,全凭主观的体会终究不是客观研究的方法。所谓以意的意,本是漫无定准的,偶一不当,便不免穿凿附会,成为过分的深求。孟子论诗所以时多乱断的地方以此。盖他所谓以意逆志者,有时仍不免袭孔门的触类旁通法也。沿袭孔门的触类旁通法,所以虽主张“逆”,主张直契精微,但是终究只能做到意志的探索,而不能蕲其精神之感应。

这种“以意逆志”的方法,虽不甚科学,虽然只是主观的探索,然诗人由热烈的感情之火所迸出来的诗句,是很容易言过其实的,“以意逆志”,确是刺探作者深心的好方法,同时也是认识诗的必需途径。告子篇载有孟子“以意逆志”以释诗的例证……孟子虽然能提出“以意逆志”的好方法,但以自己是“讲道德,说仁义”的哲学家,而不是文学家,由是其意是道德仁义之意;以道德仁义之意,刺探诗人之志,由是诗人及其诗,皆是仁义道德了。……对小弁凯风的解释,还是很客气的“以意逆志”;对于其他各诗的解释,则完全走到“断章取义”的道上;假使硬说是“以意逆志”,那我们只有说是太不客气的“以意逆志”了。……假设这不是“断章取义”,而是“以意逆志”,则其所逆之志,去诗人之志,恐怕有十万八千里。

书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现代论者集中批判孟子以意逆志命题与孟子运用以意逆志方法的主观臆测。这种观念贯穿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过程,也贯通郭绍虞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批评史书写。

他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万章》上)这几句话说的并不错,他能深深探求诗人的情志,知道诗人当情感强烈的时候,措辞不免有抑扬过甚的地方,不要拘泥在字面上推求,所以他的方法也不能算错。但是,“以意逆志”是要在知人论世的条件下才不会错误。而他呢,因为蔽于他的主观主义逻辑思想,根本没有注意到知人论世,因此,他的以意逆志,也就成为主观的体会了。只凭主观的体会是很危险的,愈深求也就愈穿凿,愈附会,愈没有标准,也愈不近真实。……沿袭孟子以意逆志的方法,于是有《诗序》。《诗序》说明诗的本事,也可算是解释的批评。只因他们歪曲了以意逆志的方法,认为只有委屈求解,才得诗人之志,于是《诗序》所说也就是变得根本不可靠,这是主观的以意逆志所发生的危险。

偏于唯心思想的孟子利用它来论诗,那就从科学的推断,变为不科学的主观的臆测,而是文学批评上也就起着不良的影响。……修辞上的夸饰是不能拘泥着看的。所以以意逆志的方法不能说有什么错误。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万章下》)这是更重要的更客观的研究方法。……孔子一样讲诗教,一样讲类推,一样知道文艺作品能起一定的教育作用……但因孔子思想还不偏于唯心观点,所以没有大流弊。而孟子则不然,凭主观的愿望,用主观的猜想,想把现实主义的文学曲解成为为王道服务的文学,这就不合事实了。不但如此,主观附会的缺点还会影响到论世知人的方法。

郭绍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都注重对孟子以意逆志理论与方法所具主观臆测特性的批判。这种对主观臆测的批判贯穿整个20世纪。1984年,李泽厚、刘纲纪强调“不论世知人,不了解诗的作者的时代和思想、生平,所谓‘以意逆志’容易陷入主观臆断”。1987年,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所著《中国文学理论史》关注“所谓‘以意逆志’仍然有其弊病。这里的‘意’是说诗者的‘意’,而‘志’则是作诗者的‘志’,以说诗者的‘意’去逆作诗者的‘志’,就难免不带主观的成分”。“本来孟子并没有把‘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联系起来,但后人有鉴于‘以意逆志’容易流于主观臆测,就使二者互为补充,结合成更加完整的理论。”1993年,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修订版也关注到把“以意逆志”的“意”解释为读者之意:“‘说《诗》者’的‘意’因‘说《诗》者’的不同而不同,这样评论作品就不会有客观标准,就难免会主观武断,牵强附会。”

从语义的角度看,现代论者把以意逆志命题理解为主观臆测,是与传统解释相似。“‘意’往往强调为一种玩味体悟、反复潜沉的心理体验活动。这从清人注杜书名可以佐证:浦起龙的《读杜心解》、王嗣奭的《杜臆》。此外,《杜臆原始》还明确将‘意’训为动词的‘臆’:‘臆者,意也。’作动词看待,‘意’就是意料、意想、揣测、体悟的心理活动;就是古人所谓臆解、心解。”但主观臆测的语义在新的观念背景中显示的是一个充满危险、缺乏价值的方法,它是追求客观的科学方法的对立面。这种论说呈现新的论题就是评说孟子,并在论说孟子的基础上认识以意逆志;其取掉了孟子圣人地位,也去掉以意逆志命题的经典法则意义。

同样是对以意逆志命题有效性的关注,现代论者限定其有效性与清人不同。现代论者批判主观臆测方法而形成的是在历史整体的视野中限定以意逆志命题。这种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在语义上诠释以意逆志是一种主观臆测,在对象上把以意逆志命题作为一种历史对象,在思想观念上批判孟子及其以意逆志命题与方法的主观臆测特质。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建构的是作为历史事件存在的孟子以意逆志命题。以意逆志命题作为一种与现代产生价值隔离的历史存在而被关注,其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是放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被审视的。因此,以意逆志被看作是孟子提出的一种具有主观臆测特质的方法,具有相对的有效性与历史局限性。中国文学批评史开始的这种认识,不同于赵岐、朱熹等论者把以意逆志命题作为经典法则、圣人格言。

历史观念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中以意逆志命题诠释的基础。在现代历史视野中历史与伦理的分离、观念与事实的分离,形成了“尤其危险的,是孟子歪曲了以意逆志的方法”新观点;产生了“孟子会说‘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但他自己是最不会‘论世’和‘逆志’的”新论说。把孟子与其命题分开,把其理论命题与具体实践分开,在新的历史观念中诠释孟子以意逆志命题。客观科学的方法既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建构以意逆志命题内涵的话语工具,又是评价以意逆志命题的价值标准,还是以意逆志命题的方法对立面。

整体上看,在孟子思想整体中与知人论世命题统一以限定以意逆志命题,清人凸现了以意逆志是知人论世之辅助方法。在历史观念整体中批判主观臆测方法以限定以意逆志命题,现代论者强调了孟子以意逆志为主观臆测之危险方式。

虽然顾镇与顾颉刚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与学术观念,但他们以孟子观念结构、思想整体或历史现象结构、历史事件整体的不同论域完成了对以意逆志命题的边界限定;其是传统经学与现代史学的不同学术框架中对传统以意逆志命题的整理与反思。

$第二节 学术转向与文化转型中以意逆志诠释

整体上,关注以意逆志命题的有效性问题,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呈现了以意逆志是知人论世之辅助方法到主观臆测之危险方式的不同诠释。为什么出现边界限定的诠释方式?同时又有不同限定方式生成不同诠释?这种边界限定的诠释方式产生与不同限定路向的选择,来源于学术转向与文化转型。清人的诠释与现代学者的研究,相对汉宋论者的诠释传统而言都是一种学术转向,但现代研究的学术转向还有着文化转型的历史语境变化。

一、学术转向与清代以意逆志诠释

在孟子思想整体中与知人论世命题统一以限定以意逆志命题,清人凸现了以意逆志是知人论世之辅助方法。其对以意逆志命题的这种理解,直接针对的就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诠释内涵。

针对朱熹建构的以意逆志读书法,顾镇首先把以意逆志说诗之法与读书穷理之法区分开,强调“书曰:‘诗言志,歌永言。’而孟子之诏咸丘蒙曰:‘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后儒因谓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又谓少间推来推去,自然推出那道理。此论读书穷理之义则可耳,诗则当知其事实,而后志可见,志见而后得失可判也。”

在后世论者眼中,朱熹去序言《诗》使用的方法就是孟子以意逆志方法。“孟子曰:‘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集传》去序言诗,求诗人之志于千载之上;以意逆志之说也,本乎孟子者也。”但宋人强调的是“考亭以意逆志于千百世之下,大破汉儒之彀”。后有人提出:“不知朱子何为以己意逆料之于千百载之下,尽小序讲师训诂而废之。此予之所深惜而怅叹也。”清代更关注包括朱熹在内的“后儒”去序言《诗》“务为以意逆志之法,而伥伥于去圣千年之后,将何所据以论其世而知其人乎”。

因此,在反对宋人开创的去序言《诗》的背景中,清代论者形成了把宋代去序言《诗》的方式归纳为“以意逆志”;并在孟子思想整体中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统一起来,限定以意逆志命题的有效性。

虽然谱之失者数端而已,余固非有大失也。后儒病其阂隔,并序而弃之,务为以意逆志之法。而伥伥于去圣千年之后,将何所据以论其世而知其人乎。

朱子以《诗》求《诗》,是就《诗》之字面文意以得是《诗》之何为而作。正孟子以意逆志者。或问:“子何不有取其说且加正焉?”余曰:“以意逆志,须的知某诗出于何世与所作者何等人,方可施吾逆之之法。”

清代汉学的先驱阎若璩归纳朱熹去序言《诗》的以意逆志特征,以及强调知人论世前提下以意逆志有效性的论说,显示了清代论者理解以意逆志命题的基本立场。

同类推荐
  • 吃透道德经

    吃透道德经

    《道德经》概念上的意义,要大过它的本质与内在。很多人在深奥、晦涩的印象前望而却步,只片面地记下 “上善若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法网恢恢,疏而不失”之类的句子,仿佛《道德经》是一本可以窥探宇宙奥秘却难以翻开的神书。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哲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于它能够给人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 孔子与儒家学派

    孔子与儒家学派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从儒学广角、宋明理学发展背景,以及阳明学的内在机制上来探讨阳明心学与当代新儒学的关系。作者在阐述孟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儒学大师心性之学的基础上,对王阳明“以心为本的实践道德说”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进而以梁漱溟的新孔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唐君毅的道德儒学、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贺麟的新心学为个案,具体探讨了阳明心学的内在发展——当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与阳明学的思想联系。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热门推荐
  • 表小姐驾到

    表小姐驾到

    某男伸手一拉,表小姐猝不及防摔进池塘,请大家多多收藏,来人,穿越到前世——大将军的孤女。有比她更悲惨的前世了么?四岁丧父、八岁母亡、九岁本尊死翘翘。石头再漂亮也不能搓揉,“你说珠联璧合是吧?让我想想你这颗黑珍珠是做面膜好呢?还是下锅送过我舅母做美容药呢?”小输一回,无虐,一对一的狼宠!现代警花,执行缉毒任务遇难,表小姐有肚量往下咽。——某男面不改色,表小姐口袋里的钱尤其动不得,谁要动了,表小姐会十倍欺诈回来!悲剧会继续上演?不可能!现代表小姐,看我如何逆转乾坤!复仇不是她本意,上门挑衅她就不客气了。”表小姐怒道:“臭不要脸的狐狸求雌性,休想!第一公子要上门。”跟表小姐一起古代爱,一定是缺乏女人爱!干脆算替世人收妖吧!出来祸害人世,不收天理不容!经典对白:王爷来求婚,美气不减,没门儿!妖孽腹黑男求表白,滚……慢着,表小姐的目光直直停在腹黑男身上,“那是个误会某女抱胸看着被过肩摔的腹黑男人,庭院深深无人诉!寄人篱下无所依,何况是表小姐这块硬石头?所以赐婚……拒绝!钱包再憋屈也不能抢啊,妖孽打包到家门哦!泱泱掩面飘走……,心下直骂这妖孽,他笑:“你跟我可真是珠联璧合。给我赏他百只母狐!”
  • 实用工商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工商文书写作大全

    本书详细介绍了实用工商文书的写作方法及类型,按其文体格式划分,有表格式文书、申请报告类文书、章程及合同类文书、申诉答辩类文书四大类。打开此书,找到你想要的文体,按图索骥,轻松搞定!
  • 异能女皇

    异能女皇

    紧急通知:本文已经加入半价促销活动,一次性订阅全文的全部V章节,可享受半价优惠,谢谢大家的支持!////////////////////////////////////////////////////////女主介绍:她,没有名字,只有一个代号——Y17(拾柒)。她是科学家发明培育出来的人造人。她与正常人一样,就是多了点平常人没有的异能,不过就是,轻轻动一动手指,风火雷电冰霜雪雨之类的。【卷一】:登基为帝,“祸乱”天下。“你会求雨吗?”“我会下雨。”她就是发挥了一个好宝宝精神回答了一个问题,用不用把她当神看啊!更不用将皇帝这个费神伤脑的位子丢给她坐啊!冲着有个美艳绝伦的大帅哥宰相辅佐的份上,她坐就坐了,近水楼台先得“玥”嘛!对国家大事,她可是一窍不通,不过这后宫三千嘛,她到是想整顿整顿,全部换成美男还不错哟。(某女一脸的激动,加憧憬及向往无限。)昭告天下,广招美男,终日玩乐,不理朝政,真乃一祸水也!【卷二】:七国来访,收服美男。皇旁位子才刚刚坐稳,其它七国国君便齐齐来访,虎视眈眈。靠!这七位不是冲着她好色加无能的大名来的吧!?哼!本女皇不给你们点阳光看看,你们怎么知道什么叫做灿烂!不管是,傲如孔雀,纯如绵羊,霸如苍鹰,暴如雄狮,妖媚如狐,冷残如狼,高贵如凤。本女皇,全收了!〖精彩内容呈现〗“诸葛玥,你真不愿入主本女皇的后宫?”拾柒看着眼前的男人,从始至终,他从都不曾将自己放在心上吗?这个事实为她来说,打击也太大了吧?“臣,不能,多谢女皇抬爱。”是不愿,亦或是不能?“你不愿意嫁我也行,我嫁你吧?”拾柒走上前,扑倒在诸葛玥怀里。没有什么男人能逃得过她的手心。众大臣一脸大汗,这样一来,娶和嫁又有什么分别?〖精彩内容呈现〗“拾柒,你看我的第一眼,就动心了吧。”妖媚的男子不顾众人惊讶之色,走到拾柒面前,眼中媚波流转,一把拉过拾柒,扶上她的艳若芙蓉的脸庞。指尖划过,拾柒起了一身鸡皮,真是个妖媚的男人!狐狸都妖媚不过他。不收了他,上对不起天,下对不起地,中间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拾柒,尝到被电的感觉了吗?”妖媚的男子吐气如兰,更加贴紧拾柒。“你的电力太弱,不如试试我的?”拾柒挑挑眉,修长的手指停留在男子的唇上。
  • 武印乾坤

    武印乾坤

    大千世界,神乎其神。世间修炼,无穷无尽,皆为踏足巅峰。诸神天明,唯江河在奔腾;浩荡劫难,独陵天霸世界!荒域少年江陵,为觅真正的自我,报血仇,寻真爱,以杀意启程,征服群雄,争霸大陆,在这个你死我亡的时代亡命挣扎。为亲情,他可不顾生命;为爱情,他能放弃世界!他,只是一个人,不是神,但在这诸天浩劫的地域,他却能一步一步的走向傲视群雄,群芳环绕的人生……
  • 夫君好坏

    夫君好坏

    另:以下为各色美男简单资料简介柳家大少:柳忆南:温文的外表,然内心却腹黑成性。所谓人不可貌相,大致就是说他了。“你干什么?”是夜,潜入她的房间,吹灯上床。“呵,我只是想试试,我对你有没有感觉而已。”某男温和回答。柳家二少:柳秦枫:绝美外加无可挑剔的外表,一双桃花凤眸,潋滟勾魂。邪魅如他,妖艳如他,乃是绝代祸水。“你干嘛?”“我是你的夫君,你说我干嘛?”轻轻吐出一口气,低声呢喃,“猎物,你今晚就别想逃了。”柳家三少:柳寻双:风流成性花公子,妓院乃是他的安乐窝,柳府乃是他的灾难窝,成天流连妓院,一月也不见他几次。可谓把‘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诠释的淋漓尽致。“你干什么?”“呵,没尝过嫂嫂的味道,所以今晚…”某男一脸欠扁的回答。柳家四少:柳幕白:绝美冰美男一个,柳家唯一一个对她不屑之人。不就是不小心撞了他一下吗?有必要这样吗?只见他皱着好看的眉头,冷冷的吐出一个字:“脏。”说完转身离去。柳家五少:柳傲波:绝美外表,眸中却邪气横生,此乃典型恶魔。“你干什么?”“呵,生宝宝啊!”某人一脸理所当然的回答。柳家六少:柳冰烨:风华绝代,光彩夺目的摄人心魂。“你干什么?”她发现这句话都快成为她的口头禅了。“呵,小丫头。如此良辰,如此美景,你说我干什么?”美色当前,绝美无双,她忍,她吃。狗血般的穿越,穿越后成为柳家二少奶奶,穿越后,发现身体全裸,下一秒,那邪魅男人一个挺身,冲进了她的体内。然而,这个男子据说是她的丈夫。丈夫就丈夫,看你长的这么祸国,俺就收了,免得以后祸国殃民。而第二日,她就发现全府看她的眼神有点怪异,不明所以的她,也就随了他们去了。第三日,她就被千夫所指成为‘贱人’,她不明白,继续忍。第N日,她被人指责红杏出墙,她忍无可忍,这么些美男便宜,她也不贪了,决定卷铺盖走人。顺便席走大量的金银钱财。出府生活逍遥似神仙,古有男子逛花丛,现有女子逛草丛。何谓万草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她总算了解到了。哇咔咔!!水有视频啦!!!华丽丽的登场,感谢月婷亲,帮水做的视频!!!地址是?pstyle=1有兴趣的亲们,可以去看看,嘿嘿!!!入坑的亲们请注意,本人疯狂开坑中,入坑要慎重啊!!!到时别怪某水没提醒啊!!!另:本文过程不定,结局看情况而定,而美男多少更是看情况而定!!!
  • 不朽音魔

    不朽音魔

    立不朽道统,争众生气运,创万代功业,立诸天之巅。长生路漫漫,众生争渡,流星璀璨,苍生如蝼蚁,天地为棋盘,一本天地音魔录造就叶尘的音魔之路,且看叶尘如何颠覆众生。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听说我曾爱过你

    听说我曾爱过你

    是自己死缠烂打追回来的男人,所以秦曦对沈宁远百般隐忍。她为他放弃所有,孤身跟到他的城市,忍耐他奶奶的刁难,接受他朋友的嘲讽,隔三差五送他相亲,换来的却是习以为常。她在医院拿通知单时,他正跟奶奶安排的女人吃家宴。他的狐朋狗友戏弄她时,他在一边看着,说:“别小气,他们只是开玩笑。”她终于决定分手,他终于害怕失去,一切已经脱轨的走向,是否还能挽回……"
  • 溺爱娇妻

    溺爱娇妻

    他羞辱她在先,她愤怒地将红酒泼在他描金深邃的俊脸上,于是他与她结仇。他是商界之骄子,名流之翘楚,却在他身上发生过那般可笑的事。在几年前,他的订婚宴上,未婚妻莫名消失,令他在一时成为夜城最大的笑柄!自古有云,红颜祸水。于是在那之后,他对女人淡心,绝情。面对身体日渐虚弱的奶奶逼婚,他岑冷的唇勾起了一丝淡淡的弧度。夜城最奢华高端的露天吧台里。在几次让他很不爽地邂逅后,在那天缱绻的夜色下,或许,他心里已经有一个目标了.....她是家道中落的落难千金,妈妈病重急需几十万手续费。当他找到她,提出用五百万买她的婚姻的时候,她只知道自己已别无他法.....他曾送给她一对同心圆钻戒,却没有告诉她其中的寓意。钻石代表永恒,同心圆则代表相遇!他深爱过她,失去过她,她亦是如此,不过依然深爱。但幸好,在爱了千回百转之后,他与她在五年时光的情虐里,相遇、相爱、终于相守,此生无憾
  • 红楼之追玉逐天

    红楼之追玉逐天

    她本天外的仙草,却因守护之情和灌溉之恩下凡。这一世的她可否在了结所有前尘旧事后伴君走天涯?他本天上最尊贵的仙,却因绛株之故降下凡尘,不料因有心人的安排投胎到异世,当记起所以前尘往事时,发誓上穷碧落下黄泉也要寻到绛株,来到红楼的他可否掳获爱人的心,可否在这个乱世护得她一生平安?前世宁静的相处,虽然没有生死的承诺,却有千年的相守相依。今生世俗的阻碍,是否可以携手看红尘,是否可以共渡续前缘…一篇单纯的关于妹妹的文。第一次写文,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