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5100000059

第59章 九变篇(4)

“有所不击”是为了“有所击”。不击的是不影响战争的整体目标,可打可不打之敌;而击的是敌军的要害,歼灭必须歼灭的敌人。孙子说:“兵以诈立,以利动”(《军争篇》)这是兵家运用“军有所不击”谋略的关键。在充满诡诈的战场,兵家只有从战争全局和战略目标出发,灵活用兵,趋利避害,主动放弃可打可不打之敌,才能集中力量打击敌人主要目标,从根本上影响战争进程。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匈奴冒顿单于带领40万人马,攻打晋阳。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抗击来犯之敌。匈奴见状,佯装败北,引诱汉军追击。刘邦派去侦察的人回来报告说:“匈奴的部下,大多是老弱残兵,实在不堪一击。”大臣刘敬不同意这种估计,认为这是匈奴施的“示弱之计”,千万不可追击。但刘邦轻敌,生怕放跑了匈奴,就急急带了一队骑兵,孤军深入追了上去。岂知刚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就遭到匈奴40万大军的围攻。这时刘邦才知中计,率军拼死杀出一条血路,退至平城的白登山上,被匈奴兵团团围住,陷入了绝境。这是刘邦不懂得“军有所不击”盲目轻敌所致。后来多亏谋臣陈平设计用黄金珠宝行贿匈奴王后,并以美人计使匈奴网开一面,才得以生还。

战场上的“军有所不击”,不仅仅对“佯北”的“饵兵”不可攻击,还包括出于战略上的需要,对有些能够击败的敌军,也暂不要去打击它。毛泽东在平津战役中,对张家口、新保安等地的国民党军队采取“围而不打”的方针,就是成功运用“军有所不击”的范例。

1948年11月,在华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已成惊弓之鸟。当时辽沈战役刚结束,淮海战役正激烈展开,蒋介石手中唯有华北部队可作机动的兵力。蒋介石见全国战局不妙,已作了收缩退兵的准备,企图用华北集团一方面阻止我军南下,另一方面退守华东,扼守长江天险。为了不让敌人逃跑,毛泽东命令我东北人民解放军于辽沈战役结束后快速入关,配合我华北部队,出敌不意将华北之敌实施战略包围。又命令我军在两星期内对张家口、新保安敌人采取“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方针,同时,毛泽东又令华东战场我军对杜聿明集团残部暂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这样就可以稳住敌军,完成对华北敌军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使华北敌人陷入收不拢、逃无路的绝境。战役发展完全和毛泽东所预料的那样。我军先是将敌人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塘沽、新保安、张家口五个孤立据点,截住其西窜或南逃的通路。而后“各个击破”,攻克新保安,解放天津,又兵临北平,迫使傅作义将军率部投诚,和平解放北平。至此平津战役结束,我军消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解放华北地区。

毛泽东巧妙运用“军有所不击”的方针,对张家口等地的敌军“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对杜聿明集团残部又延缓最后歼灭的部署,从而稳住了华北敌军,为最后歼灭和和平改编华北敌军打下了良好基础,真是棋高一着,匠心独运,将孙子“军有所不击”谋略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城有所不攻”是孙子在《九变篇》中提出的兵家应变的又一谋略。什么样的城邑不一定要攻占呢?汉简《孙子兵法》佚文有详细解释:“城之所不攻者,曰:计力足以拔之,拔之而不及利于前,得之而后弗能守。……及于前,利得而城自降,利不得而不为害于后。若此者,城虽可攻,弗攻也。”大意是说,不一定要攻占的城市是:估计我方实力足以破之,但破城以后对前进并没有好处;占领后又难以坚守(这类城市攻之无益)……若将部队开到它的前方就可以造成有利的态势,敌人会自动投降,即使形势不利,也不会危及我方的安全,对这样的城邑虽可攻取,也不要去攻占。可见,“城有所不攻”主要是从整体的战略考虑,不能见城就攻。有些城池,可能是敌人引诱我方的陷阱;有些城邑,防守严密,兵力雄厚,又据险关,难以攻占。还有一些城市即便能够将它攻克,但考虑到取之无大益,甚至有大害;弃之无大害,甚至有大利,就不如先搁置一边,暂不攻占。总之,“城有所不攻”的核心,其一是避开敌方陷阱和锐兵之势,攻其兵寡势弱之所,乘势取胜;其二是放弃不影响战略目标,取之无大益,弃之无大害之城寨,集中兵力攻克敌要害之所。

有所不攻是为了有所进攻,兵家用兵在瞬息多变战场,只有懂得应变智谋,因时、因地、因敌、因势而变,才能巧谋制敌,克敌制胜。

“地有所不争”也是孙子提出的兵家应变谋略。兵家用兵,谁都想占地夺城,扩大领区,这样物质、人力都得到了补充。然而,有些地区地旷人稀,资源贫乏,军队占领了又难以生存;有些地区不属于战略要地,对此类地区的攻击,既不能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又难以牵制敌人行动,反而使自己陷于被动;也有一些地区,敌军设防严密又有所戒备,我方难以与之正面交锋。所有此类地域,都应避免正面进攻,属于“地有所不争”之列。

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曹操、刘备、孙权为谋取荆州,上演了一场龙虎斗。先是赤壁之战后,东吴的周瑜想乘胜北进,攻取南郡、荆州,岂料吴、魏双方引起一场激战,刘备乘虚而入,兵不血刃巧夺南郡、荆州等地。为争夺荆州,孙权与周瑜又施美人计,以招亲名义欲把刘备骗至东吴幽禁,以换取荆州。可刘备、孔明早有准备,将计就计,使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当时孙权想兴兵进攻刘备,谋士张昭劝道:“主公如忍不住一时之忿,与刘备互相残杀,曹操会乘虚而入。不如我们派人到许都,推荐刘备为荆州牧,曹操以为我们两家团结,不敢贸然攻打东吴。之后,再用反间计,让刘备与曹操互相讨伐,我们坐收渔翁之利,荆州就有可能为我们所得。”孙权深以为然,派华歆带奏表前往许都。

曹操见了华歆后,听说刘备已攻占荆州,一时惊慌失措。其部属程昱看穿了孙权的用意,向曹操献策道:“丞相可施离间计,向兵帝推荐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并留华歆于朝廷重用。这样孙权为得到南郡、江夏,定会兴兵讨伐刘备,孙、刘火并,我们可乘虚谋利,将他们各个击破。”曹操依计行事,孙权、周瑜为争荆州果真与刘备兴兵征战,自此,刘、孙在赤壁之战中形成的联盟破裂,魏、蜀、吴陷入混战之中。

在这场争抢荆州的混战中,曹操棋高一着,破坏了蜀、吴联盟,可见即使如荆州等战略要地的争夺,也应审时度势,服从于更高的战略利益。

君命有所不受

君命有所不受。

《孙子兵法·九变篇》

将帅在前方挥师搏杀,其用兵布阵却受制于远在千里之遥的君主,而古代交通与通讯工具又十分落后,君主的命令往往与战场形势不符,结果难免导致兵败。所以,孙武明确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观点,认为带兵将帅在作战时必须要有充分的指挥权,这种指挥权应相对独立,不应受到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干扰。

显然,孙武并不是一味主张抵制君主的命令,因为将帅是受命于国君组建军队出征的,应该听从国君命令。但是,如果君令不符合战场上的形势,将帅就不能盲目地执行。按照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四变》解释:“君令有所不行者,君令有反此四变(指以上途有所不由等)者,则弗行也。”可见,孙子所言“君令有所不受”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如他本人概括的“战道必胜,主曰无胜,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地形篇》)

要做到“君命有所不受”,必须具备三条:第一,将帅要具备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要能应敌变化,明白什么样的道路不能走,什么样的敌人不能打,哪些城池不一定要攻,哪些地方不一定要争。也就是说,要懂得战争规律,这样才能区分君命与战情是否相符,才能根据战情,通权达变,“君命有所不受”。第二,将帅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只要对战争全局有利,就要敢于违抗君命,不怕承担责任,即使招致杀身之祸也无所畏惧。孙子说,将帅必须“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地形篇》)第三,“君命有所不受”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主在军事上的瞎指挥。这种瞎指挥有三种表现:“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谋攻篇》)如果君主不乱指挥,君与将的关系就不应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依辅,也就不必“君命有所不受”了。

战场上形势瞬息多变,善于因势利导的兵家,对于君命,需要针对战场上的具体情况,决定“受命”还是“有所不受”。

公元227年,魏国新城太守孟达秘密联结蜀吴谋反。屯军于宛城的司马懿获悉后决定平叛。按规定,司马懿发兵需上报远在洛阳的魏主奏准,但这样一来需半个多月,贻误战机。于是司马懿违抗君命,先斩后奏,用8天时间赶了1000多里,等魏主获悉孟达反叛的消息,司马懿已攻克了新城。

同类推荐
  • “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役(上)

    “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役(上)

    已经被战局搞得晕头转向的希特勒又赶紧下达“从加来开往诺曼底的装甲兵和步兵立即停止前进”的命令,这样,配有重型装备和久经沙场的德国第15集团军依然留在了加来。希特勒的决定在关键时刻救了盟军,如果第15集团军进入诺曼底战场,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 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

    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

    在整个20世纪,能用“命运决战”来形容的,非“二战”莫属。正是这场战争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战役,让人刻骨铭心、回味无穷。不列颠上空,战鹰搏击;大西洋海上,狼群猖狂……无尽的灾难让人们看不见曙光,暗无天日。莫斯科红场、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火炮齐鸣,殊死抵抗。世界格局在战争中逐渐改变。从西西里到诺曼底,盟军敲开了纳粹的大门;从库尔斯克到易北河畔,苏联红军战战告捷。第三帝国在硝烟中轰然倒塌。从中途岛到硫磺岛,从菲律宾到冲绳……在海陆空各个空间都留下了双方厮杀的身影。
  • 烽烟尽处

    烽烟尽处

    所有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无论是非对错,都已经成为历史,无法改变,也不能改变。所有生活在过去的人,无论贤愚不肖,都已经成为逝者,不必涂抹,也无法涂抹。历史只是过去留下来的记录,无论后人喜欢与否,都将存在。正如白垩纪的化石,经历数十万年光阴变换,依旧鲜活如生。
  • 大决战:辽沈战役

    大决战:辽沈战役

    反映的是解放战争的主体——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情况。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在北平至沈阳的铁路线,即北宁线上打响,首要目标是切断国民党向东北地区运送军队和武器弹药的运输线,形成我东北野战军对国民党军队关门打狗的局面。结束的时间以1948年11月1日我东北野战军进驻沈阳为标志。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自南昌起义诞生以来所打的第一次大战役。它打出了规模,打出了威风,打出了信心,打出了经验,打出了为以后的两大战役服务的重要基地。该次战役,不仅战胜了国民党军队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消灭了当时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中的两大主力共47万军队,解放了整个东北,使得全中国战场上国共双方的军力对比发生了决定性变化。
  • 孙子兵法(大全集)

    孙子兵法(大全集)

    全书十三篇,《孙子兵法》,从十三个方面详细讲述了行军打仗的要诀与智谋,共五千九百余字。也称《兵策》、《吴孙子》、《孙子十三篇》。《孙子兵法》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珍宝
热门推荐
  • 谁能让我忘记(原创经典作品)

    谁能让我忘记(原创经典作品)

    善读精品美文,拾取久违的感动;体悟百味人生,感受成长的’陕乐。阅读其间,时而在惊险悬疑的案件中悚然而惊,时雨为体察入微的真情潸然泪下,时而又涌动着想针砭时弊的激情……掩卷而思,人性的美丑,世事的善恶,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天地劫动

    天地劫动

    在众神山顶,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殿,名‘众神殿’。在大殿之中,坐着两排被众生称为神灵的人物,正中央便是诸神之王,其中男的俊俏潇洒,女的绝色妖娆,然后天地大变……
  • 武尊

    武尊

    拥有一套神奇体术的白五帝,开始自己彪悍的不需要解释的热血之路。神秘的异能者,强大的武帝,至尊的战神,战斗的天下。星际时代,武者的天下,争霸!
  • 倾城小丑妃

    倾城小丑妃

    听闻,若家有女个个倾城,名撼西凉。其中三女若倾城,却因丑颜无比,风头最盛娘早死,爹不爱,若家人人嘲讽鄙视不待见!【腹黑王爷】:“天下可以再夺,而你却不可能再得。你叫我如何放手?”若倾城嘴角微翘,“那么握紧了就不要再放手,不然,呵呵......”【谪仙神医】:“若是我早遇上你几年,你说,你会喜欢上我吗?”若倾城眉眼抽搐,“你没有发烧吧!一大早怎尽说胡话!要不我给你看看。”【风流太子】“别傻笑了,说吧!这次又要我帮什么忙?”若倾城继续“傻笑”,“其实也没有什么,就是想借借你的兵权玩玩。”盈盈如水的眸底闪过一丝狡黠......在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使用的名称为《倾城丑妃》
  • 遇见你,已经很不可思议

    遇见你,已经很不可思议

    在你和他之间,在某一个平凡的瞬间,你有那么小小的自卑和尊严,他在你面前,时常会觉得我跟他合适吗?我配得上他吗?我和他的生活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吧!《遇见你,已经很不可思议》小说中的女主,白天是一个半吊子的编辑(如我),夜晚是一个半吊子的歌手,像夜猫子一样出没于亢奋场所。这样的生活,并无太多话可说。生活的重量有时不打招呼就落到某个人的肩上。她热辣辣风火火地生活,内心的落寞无暇自怜。只是,爱情来了。还是那样一个光辉四射的人!爱情让每个领取它的人都无法不抒情。于是,就有了这个小说。不知道你会怎样,反正看到故事最后,我被打动了。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索爱:轩少的小邪妻

    索爱:轩少的小邪妻

    当爱情来的时候,他却失之交臂。当爱情远走的时候,他却只能孤独的看着她幸福。她说:“曾经,我是多么的深爱你!”如今,她挽着他人的胳膊,笑意盎然的离去,如同那一阵夏风,带着了他的情,他的心。
  • 修罗战神

    修罗战神

    加入佣兵团百战成圣,逆天修炼成辉煌战神!,获百年兽魂及上品宝丹凝聚出气海,冲破身体封印得无上功法和武技,三族大会一战成名,废材少年刑决得神秘高人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