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500000037

第37章 王学在浙中的展开与挫折(7)

再者,讲学交友乃龙溪的人生至乐,曾声称:“吾人在世不可一日无学,尤不可一日无友。”[264]“吾人在世……岂能一时离得朋友?”[265]并认为:“吾人出来与四方朋友交接,乃是求益,不是专去教人。”[266] “取友求益,原是己分内事。”[267]但如此重友好学的龙溪,在大量评论同门师兄师弟的同时,居然对评论绪山如此吝啬,这很难说是正常的。又再者,龙溪讲学的足迹曾踏遍大江南北,在浙江境内,无论浙东还是浙西,亦都留下过他的印记[268],而惟独绪山的故乡余姚,尽管设有闻名遐迩的阳明讲学处中天阁,但却从未见他前去讲学授业,这对常被时人相提并论的钱、王二人来说,也不能不说是反常的。而在笔者看来,所有这些反常,都与两人面和心不和的微妙关系有密切联系。

其次,从绪山一方来看,在阳明在世时,绪山就对龙溪很是不服,许孚远说:“龙溪王子所著《天泉桥会语》,以四无四有之说判为两种法门,当时绪山钱子已自不服。”[269]阳明去世后,绪山不仅不把龙溪视为“师道有赖者”,声称“吾师开悟后学,汲汲求人,终未有与之适体承当者。临别之时,稍承剖悉,但得老师一期望而已,未尝满其心而去也。数十年来,因循岁月,姑负此翁。所幸吾兄(指念庵)得手,今又得水洲(即魏良政)共学,师道尚有赖也。”[270]而且还在一些场合对龙溪屡有微词,有意无意地向外界透露自己与龙溪之间自“天泉辨正”后仍在继续着的意见分歧。所以,其父心渔翁死后,他不找就在身边的龙溪为之撰墓铭、写祭文(包括心渔翁诗集序),而是不远千里去求助于甘泉、东廓和念庵等人,《心渔翁传》则更是交由阳明的早年弟子马明衡去写[271],这即使不是故意之奚落,也恐难逃后人之质疑。[272]后来编撰《阳明年谱》,绪山又居然把修改考订这样的大事交给对阳明行实并无太多了解的念庵去做[273],并声称“谱草,承兄改削,编述师学,惟兄与同”[274],视念庵为自己的志同道合者,而把一直跟随阳明的龙溪撇在一边。[275]尽管他也找了一些诸如阳明“事业多在江右”,“直笔不阿,莫洪先若”[276]等理由,来为选定念庵寻找根据。但实质上,是绪山在《年谱》的编撰原则上同于念庵,而与龙溪发生了分歧。[277]具体地说,就是绪山认为“年谱贵传事实”[278],故坚持学术与事功并重的方针,而龙溪主张学术重于事功。譬如,绪山尝以孔子有三千之徒而仍受“非笑诋訾”为例,说明“天下之大也,其能自拔于俗,不与众非笑诋訾者,仅三千人焉,岂非空言动众,终不若躬身见于政事之为易也”[279]的道理,并且指出:“若以文字之心观之,其(指收录阳明‘政事之迹’的《别录》)所取不过数篇。若以先生之学见诸行事之实,则虽琐屑细务,皆精神心术所寓,经时赞化以成天下之事业,千百年来儒者有用之学,于此亦可见其梗概,又何病其太繁乎?”[280]因此故,绪山遂“与吾党二三小子……相与稽其行实终始之详,纂述为谱”[281]。然时人却对此做法颇有微词,认为“其文未备学,士大夫有余憾焉”[282]。绪山认为:“吾师学敦大源,故发诸政事,澜涌川决,千态万状,时出而无穷。是稿(指《三征公移逸稿》)皆据案批答,平常说去,殊不经意,而仁爱自足以沦人心髓,思虑自足以彻人机智,文章又足以鼓舞天下之人心;若金沙玉屑,散落人世,人自不能弃之,又奚病于繁耶?”[283]而龙溪则认为:“夫儒者之学,务于经世,但患于不得其要耳。……周流变动,无为而成,莫非良知之妙用,所谓浑然一体者也。”[284]并试图通过邹东廓来提醒绪山说:“绪山兄此番趋教,专为老师年谱一大事。今年再不成稿,日后益难起手矣!然亦须此学打并归一,绝无疑贰,下笔方得其精神。盖学术既明,一切事功特其余事。而即事功为学术,何啻千里?”[285]在绪山为编纂《年谱》日夜操劳、费尽心力的时候,龙溪居然轻描淡写地说:“然欲成此稿(指《年谱》),须吾辈各各自信此学,纵横权实,信手拈来,了无疑碍,信得老师妙手不涉安排,学术事功打成一片,将精神描写出来,方可以信今而传后耳!”[286]甚至还想先做通《年谱》编者之一罗念庵的工作,以达到孤立绪山的目的:“得绪山兄书,云与兄(指念庵)商订《年谱》,已有次序。学术事功,须混作一项,提掇学术处详明曲尽,而于事功种种应迹,正是此学术下手处,使人读之,则可以默证此学之精微,方是传神手笔。不知兄以为何如?”[287]究其原委,乃是因为绪山把事功视为“精神心术所寓”,即学术思想的基石,而龙溪则把事功当作“学术下手处”,即学术思想的运用。因此,绪山注重的是阳明在“忧患颠沛”、事上磨炼过程中的教学之“三变”,而龙溪关心的则是师门学理的发展与传播。龙溪的这一立场,对同门的影响颇大,几乎完全把绪山的主张给覆盖掉了。比如王塘南就非常赞赏龙溪的看法,指出:“阳明先生善用兵,亦是气禀偏长于此,即使于此不能擅长,于道亦何损哉?”[288]对后人广为称道的阳明擅长用兵的事功壮举有点不屑一顾。而在这样的思想驱使下,龙溪自然会认定:

“其(指绪山)于师门之秘,未敢谓尽有所发。”[289]在学术上瞧不起绪山,当是龙溪对绪山采取回避态度的原因之一。

最后,从王门的整体利益来看,绪山由于把过多的精力投放到阳明学的基础资料性工作上,加上龙溪的不合作态度,所以在授业讲学、学派传承方面损失颇大,不仅他本人受到冷落[290],而且其门人后学也鲜有所获。绪山的入门弟子之少,在阳明高足中实属罕见。据笔者统计,《明儒学案》中单独记在绪山门下的弟子仅有兰溪的徐用检[291]、吴中的王师观、泾县的萧念和歙县的程大宾四人[292],而学于龙溪、绪山二人的则有查铎[293]、萧良幹和张棨。

除了《明儒学案》所记述的,还有个叫黄金色(九成)的弟子,颇得绪山的器重,所谓“绪山大器之,黄因执贽为弟子,愿终身禀学焉”[294]。然清人钱林却在《文献徵存录》里说:“余姚自王守仁始信致良知,同里钱德洪受其学以授沈国谟,国谟授韩孔当、邵曾可。

曾可子贞显颇受父业。廷采,贞显子也,少补诸生,游孔当门,复学于黄宗羲,遂笃志儒术。”[295]似乎绪山亦有自己源远流长的学脉之传承。其实,这是钱林的误记。绪山死于1574年,而该年沈国谟刚出生,何以“授学”?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绪山不仅在南中,而且在浙中甚至其家乡余姚,都未形成自己的学术圈和影响力[296],更谈不上在广泛辐射力和亲和力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学脉和人脉。

也许这就是同门当中几乎无人为绪山撰写寿序、祭文等纪念文字的原因之一吧!而这种现象在阳明的高足弟子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同样,本章开头所言的后人对绪山的评价属先回避[297]、后拔高的现象,也可能是受到了这种话语环境的影响。绪山与龙溪关系不和所造成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削弱了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浙江的讲学运动和学派传承。罗念庵在谈到阳明去世后其学说在各地的传播状况时曾不无自豪地说:“在吉有东郭、双江诸公,在抚则先生(指陈明水)为倡首,盖浙中所未有也。”[298]此言虽有褒扬江右而贬低浙中的嫌疑,但毕竟道出了浙中王门在阳明去世后所面临的“窘迫”。而造成这种局面的责任人,钱、王二人虽皆难辞其咎,但主要责任,也许还得由绪山来负,因为他毕竟兼阳明同乡、远亲近邻、晚年高足、王府管家、著作主编、会讲主持[299]等于一身,而这在同门中是无人能与其比肩的。

【注释】

[1]《念庵集》卷一五《善山何公墓志铭》。按:邹东廓更是把何、黄视为江右王学的两面旗子:“维善山子偕黄子正之岿立赣江,树兹赤帜……融群淆以归大同,共了师门一脉之绪。”(《东廓邹先生遗稿》卷一一《奠何善山先生文》)邹的评价似有过誉自谦之嫌。

[2]《两浙名贤录》卷四《理学·徐曰仁先生》。

[3]王阳明《从吾道人记》中记述了何秦(善山初名秦,后名廷仁)接引浙西“隐儒”董澐进入王门的全过程(详见本书第7章)。

[4]《黄宗羲全集》第7册,253、523、518页。

[5]《龙溪集》卷首。

[6]据《心斋年谱》记载:“是年春(嘉靖三年),四方学者聚会日众……未几,阳明公谢诸生不见,独先生(心斋)侍左右,或有论诸生,则令先生传授。会守庵公寿日,先生告归上寿,阳明公不听。”(《王心斋全集》,72页;按:《明儒学案》卷三二《泰州学案一》亦有“来学者多从先生指授”之说)说明阳明在越讲学时,为接引来自各地的源源不断的求学者,曾请多人担当过“教授师”的角色,而心斋亦属其中之一,故其打算归乡为父祝寿,因教授应接不暇,而不为阳明所允诺。那么,为何除钱绪山等四人外,像王心斋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却不被作为“教授师”之代表而言及呢?笔者认为,这恐怕可以从心斋在越时间较短(心斋于嘉靖二年初春赴会稽侍阳明,两年多后即离开会稽赴广德)以及泰州王门在时人眼里并非王学之正宗等缘由中得到合理之解释。

[7]参见《王阳明全集》,167、187页。

[8]《罗念庵先生全集》卷一二《甲寅夏游记》。

[9]《东廓邹先生遗稿》卷六《简黄勉之》。

[10]在明人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次钱、王并称的记录,以至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同为浙中乃至整个王门的领袖级人物,用焦竑的话说就是:“绪山、龙溪两先生,皆文成高弟,狎主道盟。”(《澹园集》,482页)徐乾学即据此认为:

“时士大夫率务讲学为名高,而德洪、畿以守仁高第弟子,尤为人所宗。”(《明史列传》卷七〇,3314页)。

[11]《龙溪集》卷二〇《绪山钱君行状》。按:据李材说:“大率资性笃实者近毅,而意气激昂者近弘,古人以此两个字任道……大率近毅者不患不守,患在展拓不开;近弘者不患不任,患在把持不固。”(《观我堂集》卷一六《答蔡可行书》)“毅”即“沉毅”,“弘”即“明朗”。阳明以“沉毅”、“明朗”为绪山、龙溪定性,可以说为我们比较两人的思想性格提供了指导性路径。又按:龙溪所撰《绪山钱君行状》的可信度很高。吕本曾说过:“今读龙溪书公(指绪山)事,无一字不可信而传者。”(《期斋吕先生文集》卷一二《绪山钱公墓志铭》)所以在绪山著作大部散佚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把该《行状》当作考论绪山行实和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12]薛侃:《研几录》下,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九,509页。按:“耸发”

与“省悟”应属同一性质的范畴,有“超悟”之意,而“汲引”即劝诱、引导之意,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绪山讲学的目的,除了“悟道”,还有“入德”,所谓“良知至微而显,故知微可与入德矣”(《王门宗旨》卷一〇《绪山语抄》);而“入德”便须“循循善诱”。对于薛侃的这一评语,我想是否还可借用王时槐在杭州谒见绪山、龙溪时所讲的一段话而换一视角来加以解读。其曰:“钱公论学谆切,王公谓平常心是道,不可过求。”(《王塘南先生自考录》隆庆四年庚午条)“谆切”反映的是一种学习态度,而龙溪所强调的则是一种学习方法。也就是说,“善汲引人”是由绪山真切纯笃的学习态度而致,而“善省悟人”则是由龙溪明爽通解的学习方法所致。所以吕本说:“(绪山)公早闻良知之说,既深造而自得矣。又推其所得以觉人,几遍天下,使天下之人莫不心悦诚服。”(《期斋吕先生文集》卷一二《绪山钱公墓志铭》)

[13]《黄宗羲全集》第7册,537页。

[14]《刘宗周全集》第3册,390页。

[15]《黄宗羲全集》第7册,254页。按:黄宗羲又说罗近溪是“解缆放船,顺风张棹”(《黄宗羲全集》第8册,3页),陶奭龄则说近溪之学为“悬崖撒手,不挂一丝”(《小柴桑喃喃录》卷上),陈懋德序近溪文集亦谓其是“撒手悬崖,去来自在”(《罗明德公文集》卷首),说明“撒手悬崖”与“解缆放船”是属于同一序列、意蕴相同的概念。也就是说,龙溪的“悬崖撒手”即等于“解缆放船”,而与绪山的“把缆放船”正好相对。一“解”一“把”,确实形象地反映了钱、王二人不同的学术性格与境界。吴震认为:绪山“把缆放船”,“反映的是一种拘谨小心的性格”,而“解缆放船”则“意味着一种开放的思想性格”(《阳明后学研究》,117、146页)。说绪山“拘谨小心”,这是实事;但“把缆放船”在绪山那里,却自有其深意。绪山在回答门人有关先儒“操则存”(《孟子·告子上》)之思想时说过:“操如操舟之操。操舟之妙在舵,舵不是死操得。操军必要坐作进退如法,操国柄必要运转得天下。今要操心,却只把持一个死寂,如何谓之操?”(《王门宗旨》卷一〇《绪山语抄》。按:颜元的《四书正误》卷六亦录有绪山的这则语录,惟文字略异,说明颜元很欣赏绪山的这一思想。又,“操舟”说乃当时学界譬喻“操”之功夫的常用术语,如罗近溪弟子杨起元曰:“譬之操舟然,吾儒捩舵理楫于波涛之中,二氏乃只顾提撕于高岸之上,处身虽殊,则求治之理则一。”(《太史杨复所先生证学编》卷首《论佛仙》))龙溪亦有与之相近的说法:“操是操习之操,非把持也……譬之操舟,良知即是舵柄,舟行中流,自在东西,无碍深浅,顺逆无滞,全靠舵柄在手,随波上下,始能有济……若硬把捉死,手执定舵柄,无有变通,舟便不活。”

(《龙溪会语》卷六《天山答问》)“良知便是做人舵柄……若信得良知过时,纵横操纵,无不由我。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龙溪会语》卷四《留都会纪》)而且《龙溪集》中也有把操舟之喻换成操兵之喻的记载(参见卷七《新安斗山书院会语》)。说明绪山、龙溪二人都是在自由活泼的前提下强调“操”之工夫的,所不同的,只是绪山在“操舵”的同时,为保证船只不出意外,还主张“把缆”;而龙溪则主张“解缆”,因为既然已有了“舵”把方向,“缆”这根保险就显得多余了,不仅多余,甚至还会成为阻碍舟行中流的“死舵”。也就是说,绪山反对的是“死操得”,即僵化地“把持一个死寂”,而龙溪则更进一步,不仅反对“执定舵柄”,而且主张在“由我”“纵横操纵”的同时,“悬崖撒手”,使船只“自在东西”。所以绪山又把“心操”比作“如明珠走盘,终日圆转,不离于盘”(《徐爱·钱德洪·董澐集》,133页);这与龙溪所强调的“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也”(《黄宗羲全集》第7册,270页)的思想,在侧重点上明显有别。另外两人对“舵”的关注程度亦不尽一致:龙溪是说“有舵”,强调“信”良知之舵,而绪山注重“操舵”,强调“操舟之操”;龙溪所谓的“操非执定”,即绪山的“不是死操得”之意,但龙溪强调“不为所牿”,而绪山看重“操舟之妙”。尽管他们两人都反对“死操得”,且都有“复还活泼之体”的愿望,但绪山担心的是“离盘”,所以强调“操舵”;而龙溪担心的是“拘管”,所以强调在“有舵”的前提下“纵横操纵,无不由我”。从这一意义上说,黄宗羲对两人的把握还是相当准确的。据刘宗周说:“白沙先生之学以自得为宗,他自信如舟之有舵,操纵在手,全不费力。”(《刘宗周全集》第2册,402页)这与绪山“舵不是死操得”的思想是一致的。说明不能简单地把绪山的“把缆放船”思想理解为“拘谨小心”。罗念庵《赠钱绪山》诗云:“此行不是寻常别,为向春风自放船。”(《念庵集》卷二二, 《四库全书》集一二七五,510页)在我看来,绪山的“把缆放船”,其实就是在这种自由心态和宽松环境下的“自放船”;而龙溪的“撒手悬崖”,则是“信得良知”过后的一种激情释放。

[16]《思复堂文集》,43页。

[17] 《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515~516页。按:光绪《余姚县志》卷一七《艺文上》全文引用了陆桴亭的这段论述,足见后人尤其是绪山家乡人对浙西陆氏这一评价的高度重视,目的则无疑是为了凸显绪山为救正王门之弊而向正统朱学的滑转。

同类推荐
  •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是一个让人莫测高深的词汇,一提起它,就令人联想到某种至高无上的智慧,还有一张与这种智慧相连的刻满岁月年轮的脸。哲学真的是这样让人望而生畏的吗?这本小书将会回答我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什么是哲学?哲学家们想的都是些什么问题、哲学家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读过这本书后你会发现,哲学原来有着这样一张生动有趣的面孔,而你自己也曾经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过!
  •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 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 政治学

    政治学

    《政治学》被公认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也是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本书是一部以王阳明的心学形成历程为主线的人物传记,将他的生平、心学以及现代励志概念结合起来,更深层次地、更独特性地介绍王阳明其人其学。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它深入浅出,幽默有趣,是有关王阳明的著述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
热门推荐
  • 民国的角落:嬉笑怒骂民国人,闲言碎语大历史

    民国的角落:嬉笑怒骂民国人,闲言碎语大历史

    张鸣老师有关民国历史的文化随笔,以另类的视角和举重若轻的笔触,将民国时期历史中的大小人物和各色轶事生动勾勒,鲜活展现。本书是别样的辛亥与五四、军阀那些事儿、民主与选举的变奏,引领读者反思中国封建文化、西方文化给中国历史、给国人,乃至当下的社会带来的影响。
  • 第一佣兵女王:斗破姻缘

    第一佣兵女王:斗破姻缘

    “师父,您是喜欢徒儿的柔情似水,还是迷恋徒儿的性感身材呢?”洛倾城嗲嗲的问道,眼神含情脉脉的。“为师喜欢扑倒你!”“.......”某人黑线,无语,风中继续凌乱去了!她本是现代一绝世高手,杀人如麻,素有玉罗刹之称。一朝穿越不但沦为他人解蛊的肉鼎,被人骗身又骗情。遭人陷害,被人拍卖也罢了全拿当她废物?修魂废材?爹爹要杀她?族人鄙视她?狠好!一鞭挥出,气势如虹,打尿你们这群狗眼看人低的废物们!天不容她,好,那她就逆之。人要杀她,行,那她便诛之。既然非要逼她走上一条绝境,不让她安生的过日子,那她便——翻手为天,覆手为雨。笑看苍生,割地为王。成为一代绝世女奴王吧!
  • 穿越成江湖侠女

    穿越成江湖侠女

    推荐清清的新坑《妖帝》,女强文(非女尊),欢迎亲们去捧场,链接地址:《凤翔》简介:有一种人,一念之间,可灭苍生;转念之间,又可救赎天下。他,江湖人称“绝心公子”的绝心宫宫主冷绝心,男颜倾城,却冷血无情,挥手间江湖动荡,江山血染,只因他——即是她。断情崖边,涅磐之时,她凄然一笑,颠倒众生:“自此,世间便再无纳兰凝馨。”雪山之巅,重生之时,她挥剑断发,仰天长笑:“欠我情的,我要他们用一生的痛苦来偿;欠我债的,我要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来还。”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机关算尽,弄权朝堂;她,血洗江湖,惑乱天下,傲视群雄,俯瞰苍生。“此生,我只为你一人绾发,只因你是我认定的妻。”他,梨涡浅笑,温润如玉;“倘若你认定你我之间只是交易,那么我的酬劳便是你的一生。”他,银发红眸,冷颜邪魅;“你只有一个选择,与我并肩逐鹿天下,否则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将你毁了。”他,桀骜不驯,腹黑成性。亲情、爱情、深仇,孰轻孰重?江湖纷争、朝堂争斗、血海深仇,何去何从?他,他,亦或是他,谁能与她携手一生?本文正剧,虐情、虐心,不喜慎入。女主粉强大,男主亦不差,悬念重重,阴谋多多,痴爱缠绵,生死几许?过程np,结局待定。清清亲手制作的小说视频新鲜出炉,地址:云承月番外《两世情缘》的视频地址:清清与李筝、萧萧十香、天下归元、宁芯几位作家朋友的圈子,希望亲们多去踩踩,多多交流:墨吟天下http://m.pgsk.com/读者群:凤翼天翔群号:40894776,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讨,敲门砖:书中任意人名**********友情链接***********秦拾言《靡情》笑看花《剑杀》水色璎珞《夫君各个都是狼》懒雪《男科女医生的穿越生涯》孤月如我《终极红楼》汐奚《替身罪后》翼妖《狂女》◆◆◆◆◆推荐《引凤阁》精彩好文◆◆◆◆◆【傲风】风行烈【帝凰】天下归元【囚凤】君子颜【商君】浅绿【妖帝】诸葛云清【月下欢】凤歌绝唱【第一娇宠】爱朵朵【狂颜三嫁】李筝【再嫁皇后】漫天花雨【夫君要出墙】孑羽遗风【玉魂挽红楼】梅灵【总裁的叛妻】静海深蓝【11处特工皇妃】潇湘冬儿【四人行必有我夫】央央【爹地请你温柔一点】北棠【穿越红楼之黛倾天下】雁无痕【江山如画,红颜堪夸】素素雪
  • 狐狸王爷擒烈妻

    狐狸王爷擒烈妻

    一穿到古代就挨了下人的一顿鞭打?她可是堂堂王妃!这丈夫嫌弃,下人横行,小三嚣张的情景是怎么回事?身处异世,且看她收服下人,调教小三,休掉暴龙王爷,欺她之人她定然不饶!
  • 吴版倚天之长相守

    吴版倚天之长相守

    自小我就爱倚天屠龙记里赵敏与张无忌的爱情,那时只觉女子当做赵敏,而一生良人应寻无忌。长大后看了原著,陆陆续续看了九版倚天,终是只爱这一版。夜深人静,感念无忌敏敏的爱情,亦为儿时懵懂不知愁的痴意作个纪念,写下这个同人后续,愿与一起喜欢的吴迷一起分享。那时的无忌,给了我对于爱情最初最美好的向往。今亦是。
  • 惊世盛宠

    惊世盛宠

    某女嚣张曰:“你是我的,给我安分点,明天把所有性别为女的,不是奴婢的,全部赶出府,一个不准留。不然……我就玩遍天下美男!!!”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像奥普拉一样成功:从问题少女到传媒女皇

    像奥普拉一样成功:从问题少女到传媒女皇

    奥普拉·温弗瑞,一位美国尽人皆知的大人物,一位打动亿万人心的魅力女郎,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传奇人生而又颇受争议的美国黑人女性。她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一个偏僻的小镇,凭借着自身非凡的个人魅力,在访谈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赢得了美国和世界亿万电视观众的喜爱。她不仅是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娱乐界明星、商界女强人,也是慈善活动家,是“美国最便捷、最诚实的精神病医生”,是美国的亿万富婆。在2003年的《福布斯》世界100富翁排行榜上,奥普拉在美国黑人亿万富翁中名列第一位。对于她的成功,有人称之为“奥普拉现象”。那么,她的身上到底有什么魅力?为什么成功总是与她如影随形?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笏山记

    笏山记

    《笏山记》六十九回,是清末长篇小说中的一部奇书。主线是一位叫颜少青的才子如何建立笏山王国,成为笏山王。笏山是小说虚构的一块与世隔绝的地域。本书兼有侠义、言情、公案、战争、理想等类小说的成分小说的吸引力在它曲折离奇的战争故事,以及在战争中夹杂着颜少青与十五位女子之间的爱情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