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300000035

第35章 罗汝芳:泰州学的终结(3)

因为在他看来,“仁”是一种人文精神、道德意识的集中表现,而“礼”作为一种人文制度,毕竟只是成就“仁”的补充手段。故他又说:《大学》、《中庸》二书若“一字以蔽之,则仁而已矣”。这是因为,“仁”之一字是孔孟宗旨,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概莫能外。

令我们关注的是:“仁是归重在《易》”这句命题。当近溪说孔子一生独重“仁”、“礼”,而两个字“常相为一套”的时候,他是就孔子“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而言的,而当他说“仁是归重在《易》”之时,则是将《论语》的“复礼”与《周易》的“复,其见天地之心”的两个“复”字贯穿起来说。其云:

《易》所以求仁也。盖非《易》,无以见天地之仁,故曰:

“生生之谓易。”而非“复”,无以见天地之易。故曰:“复,其见天地之心。”我们知道,“复卦”之复与“复礼”之复,在具体所指上是不尽一致的,“复礼”之复,是指回复或恢复,属于后天人为的结果,含有“失而后复”的意思。相比之下,“复卦”之复则与此不同,它是“天理自然”之“复”、“天机自动”之“复”,不涉及人为的意识作用,而是指宇宙存在的根本原理,是生生不息之理的自然表现。从“一阳来复”到万物萌生,“复”便是宇宙生化的开始,也是阴阳变化的端倪。同样,在人伦社会、日用常行当中,也有个“复”,这便是“复个善”。近溪认为,这两种“复”在根本原理上是完全相通的。

因为,“复”是“生生之理”,而“仁”也是“生生之理”,所以孔门的“求仁”宗旨与《周易》的“复卦”又可“统之以‘生生’一言”。意谓“生生”观念是打通“复”和“仁”的依据。正是在此意义上,“求仁”之关键在于一个“复”字,故云“仁是归重在《易》”。

四 仁即是心

至此我们已经明了,孔门宗旨在于“求仁”,此乃近溪坚持的一个观点。那么什么是“仁”呢?近溪常以孔子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来进行解答。对于何谓“仁者人也”的问题,近溪有一基本界定:“仁为天地之性,其理本生化而难已;人为天地之心,其机尤感触而易亲。故曰:‘仁者人也。’此个仁德与此个人身,原浑融胶固,打成一片,结作一团。”这是说,仁是天地之性,人是天地之心,仁之理具有生生不已之特性,而人之心尤有感应之能力,故仁德与人身原自浑融一片,仁与人原自浑然一体。

近溪还认为仁是根植于人心中的“真种子”,他说:“今日为学第一要得种子。《礼》云:‘人情者,圣王之母也。’必本仁以种子。

孔门教人求仁,正谓此真种子也。”所谓“种子”,当然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意谓在“人情”这片可以成就圣王的田地里,必须要有“种子”的存在,而“仁”作为天地之性,正是人情中的一点“真种子”,同时也是孔门“教人求仁”的一点“真种子”。近溪接着指出:

然其正经注脚,则却曰“仁者人也”。人即赤子,而其心之最先初生者,即是爱亲,故曰“亲亲为大”。至义礼智信,总是培养种子,使其成熟耳。仁作为人心中的“真种子”,具体表现为“爱亲”和“亲亲”,这是赤子之心“最先初生”的一点真实感情。“仁者人也”,是指“人而不仁非人也”,仁是“天地之性”,同时也是人的本质;“亲亲为大”,则是指人的一种道德情感,是赤子之心的具体表现。因此,孔子对“仁”字的“正经注脚”就是两句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而“义礼智信”这些具体的德目则是“培养”仁之种子,“使之成熟”的条件。

我们知道,孟子对“仁”有一个定义:“仁,人心也。”意即“仁”是内在于人心的本质。近溪的“种子”说应是顺着孟子这一思路而来。不过,近溪更为强调的是:仁是人心中的一点“真种子”,是人身中的“主宰”。正是由于仁在心中,仁在身中,故能保证“心不放失”,如果人能把握住这个自身的“真种子”,“便心即是仁,仁即是心;内则为主宰,发则为正路矣”。又由于“心是活物,应感无定而出入无常,即圣贤未至纯一处,其念头亦不免互动”,所以“仁”作为人心之种子、人身之主宰,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仁”是决定人心之走向的关键性因素。

那么,仁与心又是什么关系呢?近溪认为仁不能直接等同于“应感无定”、“出入无常”的经验之心,从根本上说,仁之全体就是“浑然本心”、“良心之知”,显然仁具有本体的意义。前面所说的“种子”或“主宰”这类比喻性的说法,其实也就蕴涵着仁便是心之本体这层意味。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仁即是心,心即仁”。重要的是,由于仁即心体,而心体属于本体概念,所以仁又是一种“虚名”,它必然有实际的指向。结论是,仁是虚名,孝弟是实。他说:

“仁义之实,只是爱亲从兄。”“爱亲”指“孝”,“从兄”指“弟”。

唯有“孝弟”才是构成“仁义”的实质内容。近溪又说:

盖天下最大的道理,只是仁义。殊不知仁义是个虚名,而孝弟乃是其名之实也。今看人从母胎中来,百无一有,止晓得爱个母亲;过几时,止晓得爱个哥子。圣贤即此个事亲的心,叫他做仁,即此个名而已。三代以后,名盛实衰,学者往往知慕仁义之美,而忘其根源所在。……今即《孟子》七篇看来,那一句话离了孝弟,那一场事曾离了孝弟?陈王道,则以孝弟而为王道;明圣学,则以孝弟而为圣学。这个观点非常重要。近溪通过对仁孝之名言虚实的关系界定,强调了一个观点:仁义之道德价值必须在具体的孝弟行为中才能得以落实。孝弟既构成仁义的真实内涵,同时也是实现仁义的根本方法。

在他看来,由于“三代以后,名盛实衰”,导致人们只在名义见解上讨论、想象,却忘却了实现仁义的根本方法就在于孝弟,甚至忘却了成就内圣或外王都离不开孝弟这层道理。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近溪为何要强调“孝弟慈”之观念在道德实践论上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孝弟慈

一 孝弟慈

承上所述,“求仁”、“孝弟”不仅是孔孟宗旨,其实也是近溪思想的宗旨。不过,近溪往往以“孝弟慈”并称,构成了其独特的伦理学思想体系。他说:

由一身之孝弟慈而观之一家,一家之中未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由一家之孝弟慈而观之一国,一国之中未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由一国之孝弟慈而观之天下,天下之大亦未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又由缙绅士夫以推之群黎百姓,缙绅士夫固是要立身行道,以显亲扬名、广大门户,而尽此孝弟慈矣;而群黎百姓虽职业之高下不同,而供养父母、抚育子孙,其求尽此孝弟慈,亦未尝有不同者也。……总是父母妻子之念固结维系,所以勤谨生涯,保护躯体,而自有不能已者。其时,《中庸》天命不已与君子畏敬不忘,又与《大学》通贯无二。这是说,从家庭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整体性来看,孝弟慈是人人皆有、天生具备的,既是“自不容已”的人伦情感,又是“天命不已”的道德天性。由此,《中庸》的“天命之性”与《大学》的“孝弟慈”正可彼此贯通、互为诠释。近溪强调孝弟慈是推之于一家、一国乃至天下,由“缙绅士夫”乃至“群黎百姓”,由“供养父母”乃至“抚育子孙”的普遍道德法则。也就是说,孝弟慈不仅是家庭伦常关系的基本要素,更是“治平天下”的基本原则。

有弟子向近溪提问:“治平天下,其礼乐法制多端,今何只以孝弟慈为言?”这个问题很朴实。其意是说:从“治平天下”这一社会问题的角度看,难道“孝弟慈”便能代替各种具体的“礼乐法制”吗?应当说,这一问题触及了家庭伦理原则与社会礼仪规范之间的关系问题。对此,近溪作了长篇回答,其基本要旨是:从王者经纶天下的角度言,“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相对而言,“乐”和“法”只是“礼”的一种辅助手段,不可与“礼”并言;但是“礼”有经礼和曲礼之分,重要的是礼之经, 《大学》便是整部“礼”之“大经”;而《大学》是圣人精神(“圣心”)之体现,圣人《论语》“孝弟”才真正是《大学》“治国平天下”的骨子。结论是,不是礼乐法制而是孝弟慈才是治平天下的根本大法,其他诸多礼乐制度则是这一根本大法的具体体现。可见,近溪把“孝弟慈”提到了治国平天下的高度。他又说:

此个孝弟慈,原人人不虑而自知,人人不学而自能,亦天下万世人人不约而自同者也。今只以所自知者而为知,以所自能者而为能,则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人自法之,便叫做明明德于天下,又叫做人人亲其善、长其长,而天下平也。近溪认为,孝弟慈既是处理家庭内父子兄弟之关系的法则,同时也是内在于人心中的自我“法则”,孝弟慈不仅仅是行为法则,更是根植于人心的心性原理。如同“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一样,孝弟慈便是内在于人心的良知良能。由此可见,孝弟慈作为治平天下的行为原理,其依据则是人心的良知良能。

严格说来,孝弟慈作为行为原理,其内涵并不等同于良知本身。

近溪之意在于强调:孝弟慈这一伦理观念如同良知一样,是先天赋予的,生而具足的;从其根本特征来看,孝弟慈作为一种先天的道德意识同样也具有良知良能的那种“不学不虑”之特征,是“自知”、“自能”的,也是“自生”、“自法”的,而非后天的经验意识所能强制安排,亦非后天的社会环境所能扭曲改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孝弟慈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法则。故近溪又说:

此三件事(指孝弟慈)从造化中流出,从母胎中带来,遍天遍地、亘古亘今。今试看此时薄海内外,风俗气候,万万不齐,而家家户户谁不是以此三件事过日子也。只尧舜禹汤文武,便皆晓得以此三件事修诸己而率乎人,以后却尽乱做,不晓得以此修己率人。……却不知天下原有此三件大道理,而古先帝王原有此三件大学术也。由此可见,后人之所以称近溪思想“以孝弟慈为的”,是有一定道理的。的确,在近溪看来,孝弟慈是人类社会乃至万千世界的普遍原则,是尧舜以来,圣人所讲的“三件大道理”、“三件大学术”,既是家家户户依此“过日子”的法则,同时也是“帝王修己率人”的“规矩”,是使人人都能成就“大人”、“君子”的保证。总之,人之作为一个人,原是父母所生,“既是个人”,就必须“立身传道”,如何“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呢?就必须首先明白“其为人孝弟”的道理,然后还必须“负荷纲常,发挥事业,出则治化天下,处则教化天下。必如孔子《大学》,方是全人”。显然,孝弟慈不仅是人之初生时从母胎中带来,而且还是成就自己一生、实现“全人”之理想境界的依据。

近溪有一个坚定的政治信念:不仅应以“孝弟”成就自己,更应当以“孝弟”齐家治国、“治化天下”、“教化天下”。在他看来,这就是孔孟以来“为政以德”、“道之以政”的儒学传统。所以他说:

“只一心为政,便万善咸集,此善政所以不如善教之得民,而政刑所以不如德礼之‘有耻且格’也。何况此心良知,人人皆同,处处皆同!”在他看来,再好的“政刑”也不如道德教化来得有效,因为“政刑”作为一种外在强制并不能唤醒人的善良本心,相比之下,“为政以德”的教化则是以“此心良知,人人皆同”作为自身依据的,由此便能唤醒人们的道德意识、善良本性。因此,孝弟慈既可从道德上讲,也可在政治上讲。从内在人心的角度讲,孝弟慈即是天生具足的良知良能;从外在教化的角度讲,孝弟慈又必须落实在“为政以德”上,而不能泛泛而谈。故近溪强调指出:

若泛然只讲德学,而不本之孝弟慈,则恐于民身不切。而所以感之、所以从之,亦皆漫言而无当矣。若论“以德为政”,却有个机括。俗语云:“物常聚于所好。”又曰:“民心至神而不可欺。”今只为民上者实见得此孝弟慈三事是古今第一件大道、第一件善缘、第一件大功德。在吾身可以报答天地父母生育之恩,在天下可以救活万物万民万世之命。现现成成而不劳分毫做作,顺顺快快而不费些子勉强。心心念念言着也只是这个,行着也只是这个,久久守住也只是这个。在近溪看来,孝弟慈不仅仅是家庭内的伦理行为方式,而且也必然外化为政治行为方式。反过来说,治理天下的政治理念、社会理念也必须建筑在孝弟慈的基础之上。否则,所谓“德学”便会脱离“民身”、“民心”。再从哲学上说,孝弟慈作为一种道德意识,是每个人天生具备、现成圆满的,故而容不得丝毫做作、一点勉强。

近溪从诸多的伦理规范中抽出孝弟慈,将其提升至本体的地位,并视其为人伦社会中的“第一件大道”,是人生中的“第一件善缘、第一件大功德”,与儒学重视“德政”、“德学”之传统观念正相契合。

要之,孝弟慈不仅是个人的道德情感、家庭内的伦理法则,也应当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政治理念。反之亦然,社会治理等政治问题完全可以按照人伦关系的一般法则———孝弟慈来加以解决。

总而言之,《大学》的孝弟慈就是《中庸》的天命之性、《孟子》的良知良能、《论语》的“为仁之本”,甚至是《周易》“‘生生’一语化将出来”,而生生不已之天地生化原则“是替孝父母,弟兄长,慈子孙,通透个骨髓”,这是因为《周易》中的“生生”原理正是父母、兄弟、子孙乃至人类与宇宙能够彼此感通、互为一体的根本依据。由此可见,孝弟慈是贯通四书的普遍原理,且有易学思想作为其义理根据。从其言说的形式来看,近溪将良知本体等抽象观念落实在具体的道德情感上来加以叙说、推演,突出了良知所具有的道德情感的层面;从这套言说的结论来看,德性、德学、德政以及民身、民心、民命等涉及社会政治伦理等一套价值观念都可在孝弟慈这一基本伦理情感中得以真实的体现。其理论意义在于:他通过对儒家经典文献的意义发掘,揭示出孝弟慈具有贯通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普遍价值和意义,进而丰富了儒学的孝弟思想以及注重人伦亲情的人文传统;同时,与本心良知等抽象的道德观念相比,孝弟慈这套言说方式无疑具有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世俗性特征,是以真实的个体生命、道德情感作为其理论依据的,因而孝弟慈作为一种伦理学说,可以打通“缙绅士人”与“群黎百姓”的界限,也不受家族/社会、道德/政治的局限,而成为普遍性的道德法则。应当说,近溪的有关孝弟慈的学说,既是建立在“不学而知、不虑而能”这一良知观念的基础之上,同时又是对阳明的作为先天判断准则的“良知”作了更具“世俗”意味的解释,是对阳明心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其思想风格的主要表现。

二 赤子之心

上面提到时人对近溪宗旨所作的归纳中,都提到“赤子良心”或“赤子之心”是其思想宗旨之一。大量史料显示,在阳明后学中,对“赤子之心”的强调,莫过于近溪。他从《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一语中提示出“赤子之心”这一概念,以此作为良知本心的一种“通俗”解释,其目的在于为“仁孝”原则寻找理论依据。在他看来,光说“仁,人心也”还不够,因为“人心”复杂多变,从人心发生的源头上看,唯有诞生之初的赤子之心才是纯粹无瑕、浑然至善的,人心之有“孝弟”,即可从人人都曾亲身经历过的“赤子之心”中得到见证。更为重要的是,在近溪看来,人性至善这一抽象观念可以在作为经验事实的赤子之心中获得证明。从工夫修为的角度讲,既然《大学》即是“大人之学”,既然“大人”就是“不失赤子之心”,因此若要成就大人、完善自我,就必须回归赤子之心的本然状态。

同类推荐
  •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是亘古难题。乍一看本书的名称,专门研究人生哲学的人,可能会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以为又遇上了一位现实版的唐·吉诃德;一般世人,则可能感觉到这一问题好像是不难回答的。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的哲学”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方立天教授的这本《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描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内容,勾勒了中国佛教哲学体系,是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进文化产生的热情。
  •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臬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
  •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培根“关于真理”、“面对死亡”、“宗教信仰”、“论复仇”、“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方面的人生哲学。
  •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随笔包括了尼采对哲学、科学、生命、自由、偏见、家庭、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见解,充满了心理学的洞见和艺术的奥秘,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恒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思想和生活。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邪王的沉睡王妃

    邪王的沉睡王妃

    男主腹黑情深,是害!”某爷不悦道:“本王那不是溺爱,女主机智聪慧,更是风华绝代的倾世美男。是宠爱!”;王妃入府,第一次,王府从此鸡飞狗跳;两军阵前,两人在王府里打起来;第三次,某爷:“天下和命都可以给你,也是四王府里的丑陋王妃,唯有念雪,也是夜幕下的绝顶杀手,不能给你”。情深的爷:“王爷,欢迎入坑!,两人在皇宫里打起来...她是腹黑无双的翩翩公子。任他江山如画,你说过溺爱不是爱,只愿携手天涯,两人在马车里打起来;第二次,但求相守一生,更是一笑倾城的绝代佳人;他是不学无术的纨绔王爷,共白发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造梦空间

    造梦空间

    天地经由六千八百年已来,由于狂风暴雨的忽的袭来,它造成了混沌空间未知世界的最终形成。未知世界,是不祥之物,无畏勇士和魔术师之外无人涉足,由于传说他们来到这里,不料此处为怪物繁晰之地,几经周折他们遇到了商队,那么在这茫茫的混沌世界又有多少离奇事在等着呢?
  • 丑女大翻身:爱情180磅

    丑女大翻身:爱情180磅

    肥肉……粗腿……这些在帅哥男友驾到之前统统都是浮云啦,瓦滴瘦身计划现在才刚刚开始捏!神秘富家少爷pk180磅贪吃没耐心的小肥妹,瓦滴“人参”不要“杯具”!
  • 三国大航海

    三国大航海

    李宗吾云,刘备厚,曹操黑,孙权又厚又黑。面对这个又厚又黑的叔叔,作为孙策的独子,孙绍表示压力很大。他隐忍,他藏拙,可是无数的牵挂让他无法独善其身,超出时代的眼界让他无法遮掩自己的光芒,没有实力就没有尊严,面对厚黑叔的步步紧逼,孙绍拍案而起,誓与厚黑叔战斗到底。东风吹,战鼓擂,要比厚黑谁怕谁?水密舱,螺旋浆,本来就领先世界的大汉水师如虎添翼,纵横四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谁,拿走了我的安琪儿

    谁,拿走了我的安琪儿

    “我不想死,我不想死!我明明还有好多好多话要对你说,还有好多好多事情都还没有做!我不甘心就这样死了!所以我真的不想死!不想死!”我抱着叶子晴,哑然无语。只能任由那泪水,湿了衣襟,侵蚀胸膛,灼伤心口。她说,她不想死……而我,无能为力……
  • 笑死人不偿命(大全集)

    笑死人不偿命(大全集)

    汇集各路最新的段子与笑话,让你捧腹不止,包你乐开怀!尽在《笑死人不偿命》。
  • 中华词源(超值金版)

    中华词源(超值金版)

    每一个词的背后郜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故事,每一个俗语的形成都记录着一段历史生活。在故事中r解词汇的历史、典故、深意,使你成为一个更懂表达和倾听的人。《中华词源(超值金版)》精选汉语中妙趣横生的近千个历史典故,可以让广大读者朋友充分体会词语的奥妙,了解历史的真相。为完成《中华词源(超值金版)》,我们参考研究了大量专业书籍,从人类灿烂的文明中撷取最光辉、最耀眼的词语典故一一辑录在此,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词语的来源。
  • 异界国之守护

    异界国之守护

    天之将变;梦幻花开,乾坤倒转;灭世一出,武战长空;苍穹再现,空瞳立世,尽皆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