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300000012

第12章 王艮:泰州学的创立(12)

其实在历来有关泰州学的研究中,大家都知道在“出处”问题上,心斋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命题:“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时人归结为“出入为师”之说。就当时所引起的强烈反响来看,这一命题简直可以说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命题。前面我们引用的“道既不行,虽出,徒出也”这段话,就是承“出则为帝者师”的问题而来,当时有人向心斋质疑道:“‘出则为帝者师’,然则天下无为人臣者矣”,这个问题很朴素,也就是说,如果出仕做官都是抱着做帝师的目的,那么又有谁来做皇帝的臣子呢?由此可以看出,心斋的上述命题对于当时的士人来说,无疑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对于儒家“出处”问题的基本了解,换言之,“出入为师”可以说是两千年来儒家政治观念史上的一个新突破。针对上述提问,心斋答道:

不然。学也者,所以学为师也,学为长也,学为君也。帝者尊信吾道,而吾道传于帝,是为帝者师也。吾道传于公卿大夫,是为公卿大夫师也。不待其尊信而炫玉以求售,则为人役,是在我者不能自为之主宰矣,其道何由而得行哉?道既不行,虽出,徒出也……这个回答很简洁明了:我们士人做学问,就是为了成为老师,也是为了皇帝,因此一旦出仕为官,作为君之臣,如果皇帝相信吾道,而吾道又能传达给皇帝,于是也就成为了“帝者师”。若将这里的意思略作引申,这就等于是说,所有的臣子都是“帝者师”,因为道理明摆着:吾人之道就是天下之道,帝王亦不得不“尊信”之。但是,臣之于帝,不是将“吾道”向帝王“求售”,这里有一个时机问题,心斋显然是意识到了孔子的“待价而沽”的说法。依心斋之见,“出,则必为帝者师”,不是说出仕为官者向皇帝急于求售自己,恰恰相反,应当采取以静制动的策略,等待时机;如果帝王对吾道未能“尊信”,那么即便吾欲“求售”,也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会落得个成为“人役”的下场。在这里自然会联想到前面提到的阳明的一个说法:“为仕非为役”。这是说,出仕做官不是为皇帝做劳役,而是为了实现“天下有道”的理想。而要实现这一理想,一切都取决于我,否则的话,“其道何由而得行哉?”

以下一段话,则从另一侧面显示了心斋有关出处问题的基本看法:

“君子之欲仕”,仁也; “可以仕则仕”,义也。大人之事毕矣。孟子曰:“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孔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待价而沽,然后能格君心之非。故惟大人,然后能利见大人。这段话的重点有二:第一,出仕为官必须“待价而沽”,不可盲目“求售”,用朱子的说法,就是不可“枉道以从人,炫玉而求售”;第二,出仕为官的目的是“格君心之非”,亦即将皇帝的行为引向合乎“道”的正轨。而且,在选择程序上,前者应当优先。这个看法是相当冷静的。他告诫士人在出处之际需要非常慎重,在把握住了“可以仕则仕”的时机之后,然后才有可能将“格君心之非”诉诸实施。

而在心斋看来,孟子所说的“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的“大人”,也就是“帝者师”。

对于“出入为师”的另一个基本质疑是:“好为人师”。在心斋《语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或曰:“出必为帝者师,处必为天下万世师,毋乃好为人师欤?”先生曰:“学不足以为人师,皆苟道也。故必修身为

本,然后师道立而善人多。如身在一家,必修身立本,以为一家之法,是为一家之师矣;身在一国,必修身立本,以为一国之法,是为一国之师矣;身在天下,必修身立本,以为天下之法,是为天下之师矣。故出必为帝者师,言必尊信吾尊身立本之学,以起人君之敬信,来王者之取法,夫然后道可传亦可行矣。庶几乎!己自配得天地万物,而非牵以相从者也。斯出不遗本矣。处必为天下万世师,言必与吾人讲明修身立本之学,使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夫然后立必俱立,达必俱达。庶几乎!修身见世,而非独善其身者也。斯处不遗末矣。孔孟之学,正如此。故其出也,以道殉身,而不以身殉道。其处也,学不厌而教不倦。本末一贯,合内外之道也。夫是谓明德、亲民、止至善也。”应当说,在心斋所留下的文字中,这段文字对于“出入为师”之问题的解答最为全面,其中涉及心斋的一些基本思想,这里有必要对此略作分述。

首先从“好为人师”这一质问说起。这句话原典出自《孟子》,用在质疑“出入为师”,实在是非常恰当的,而且另有旁证表明这一质疑在当时很有普遍性。导致这一质疑的理由很明显:不论是“出”还是“处”,都是他人的老师,岂不是“好为人师”的典型吗?

然而对于心斋来说,这一理由的陈述却与他的本义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心斋对于“好为人师”这一疑问以《礼记》的“学为人师”之说做了回应,按他的理解,“学不足为人师,皆苟道也”,其语气是十分强烈的,而且应该看到他的这一理解其实是以下展开论述的一个重要前提。接着他从“身在一家”、“身在一国”、“身在天下”这三个方面,并结合他的“修身立本”的格物思想,坚持认为只要以“修身立本之学”贯彻始终,那么就必能为家国天下“立法”,由此也就必能成为家国天下之“师”。在这个意义上,“出,必为帝者师”,就是指吾人修身立本之学足以唤起人君尊信天下之道,并能为“来王者”所“取法”,这就叫做“出不遗本”,意谓这是出仕为官的根本之所在;另一方面,所谓“处,必为天下万世师”,则是指以吾人修身立本之学为根基,将此推行于天下、传承于后世,由此就能实现立必俱立、达必俱达的理想,从而避免“独善其身”的偏向,这就叫做“处不遗末”,意谓不忘天下、修身见世。最后,心斋的结论是:孔孟之学所欲阐明的正是上述的道理,因此吾人出仕为官必须做到以道殉身而不以身殉道,退居山林则必须做到学不厌而教不倦,这就叫做“本末一贯”。

从以上心斋所述可以看出,他一方面并未彻底抛弃“得君行道”的传统意识,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必须等待时机,以使人君尊信吾道;另一方面,心斋也意识到绝不能消极地等待时机,即便是在士不得志、不容见世之时,也应该积极地以讲明修身立本之学为己任,同样可使“道行天下”、“兼善天下”,就此而言,心斋也确有“以道觉民”的传统意识。

这里本来还应对心斋所谓的“以道殉身而不以身殉道”略作分析,但我准备放在“明哲保身”一节中再来详谈这个问题。此处仅以心斋以下之言为例,作一简单提示:

大丈夫存不忍人之心,而以天地万物依于己。故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出不为帝者师,失其本矣;处不为天下万世师,遗其末矣。进不失本,退不遗末,止至善之道也。危其身于天地万物者,谓之失本;洁其身于天地万物者,谓之遗末。有心于轻功名富贵者,其流弊至于无父无君,有心于重功名富贵者,其流弊至于弑父与君。此处所言“进不失本,退不遗末”,便是上述心斋在回应“好为人师”时所发的大段议论的主要旨意,不过须注意的是,这里心斋所强调的两句话:“危其身于天地万物者,谓之失本;洁其身于天地万物者,谓之遗末。”此前一句话便可与“以道殉身而不以身殉道”合观。一言以蔽之,心斋此说的真实涵义无非就是“必不枉道以从人,炫玉而求售”的意思,如若不然,则必然危及于身,则是“失本”,并最终导致“以身殉道”。然而这里马上会产生一个问题:自孔孟以来,儒家不是一直宣扬“杀身成仁”吗?心斋反对“以身殉道”不与“杀身成仁”正相悖逆吗?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结合他的“明哲保身”说来谈,此不具述。

若作一提示的话,在我看来,心斋之意在于指出,若为天下之存亡,可当别论,若为求君以售吾道而不成,于是以身殉道,这便成了为君而失身,如此则万万不可。故此,他又有这样一个重要表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这里对于“殉身”还是“殉道”的前提条件已经交代得非常清楚。对于心斋来说,如果“天下无道”,那么“杀身成仁”之行为不但是可以允许的,而且也是义不容辞的,他曾明白地说过:“天人感应,因体同然。天人一理,无大小焉。一有所昧,自暴弃焉。惟念此天,无时不见。告我同志,勿为勿迁。外全形气,内保其天。苟不得已,杀身成天。”由此可知,心斋虽然口口声声地宣称“安身”、“保身”,其实在他的意识深处仍然保持着儒家的这样一种观念:当国家天下面临危难存亡之际,理应保持大义凛然的气节,而绝不允许有丝毫的“洁身自好”、“临难苟免”之想。

关于上述心斋反对“独善其身”,而主张“修身见世”,这里也须略作说明。心斋此说显然意识到了孟子的一个观点: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这里所说的“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以及“独善其身”、“兼善天下”,其实是儒家的一种处世哲学。即便在“不得志”的情况之下,也允许略为变通,以“独善其身”的方法保持住“穷不失义”。但是“独善其身”毕竟只是一种“权”法而已,而不是处世原则,更不能成为避世厌世、遗弃人伦的借口。正是基于这一立场,心斋强调了“修身见世”的正面意义。

关于心斋的“出入为师”说,心斋弟子王一庵有一个颇得要领的说明:

问《遗录》“出入为师”之说。曰:“先师此语,本无可疑。

‘出,则必为帝者师’,言人不可轻出,必君相信之果有尊师共道之意,方可言出。否则,恐有辱身之悔,非止至善之道也。

‘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言当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讲学明道以淑斯人,若息交绝游,徒为无用之隐,非大人不袭时位之学也。”这里所谓“必君相信之果有尊师共道之意”然后可“言出”,意思是说,唯有确认了人君是否有与臣“共道”之意,然后才可作出抉择,显然“共道”是其中的关键词;换言之,亦即意指“君臣共道”,此说已颇有一点“君臣同治天下”的意味了。不过,这里又附加了一个“尊师”的条件,此即上述心斋一再强调的人君须“尊信”吾道之意。看来,士大夫不可轻易言出的理由却在于人君的身上,必须等到人君于吾道已有“尊信”之意,“方可言出”。不用说,这正是我们在上面已看到的心斋之论“出入为师”的主旨之一。至于“必为天下万世师”的理由,更不待赘言,因为所谓“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讲学明道以淑斯人”,本来就是儒家知识分子的共同意识,这一观点无须等到明代中期以后才会出现。依我之见,这也是“以道觉民”这一传统观念的另一种表述方式而已,所不同者,在阳明学时代,所谓“讲学”,已有了另一层重要意涵,其讲学的内容、对象及其规模乃至方式,都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有很大的差异。最后应指出,心斋的“出入为师”说在明代心学史上有一定的独特地位,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主要是负面的,因为有大量史料证明,来自心学外部的批评且不论,即便从心学思想圈的内部来看,心斋此说也遭到了激烈的反对,可能除了泰州一派以外,这一观点是相当孤立的。尽管“君臣共道”以及“以道觉民”这些观念可以为士大夫所普遍接受,但是“帝者师”这一说法本身就会遭到士人阶层的过敏反应,以为不免会导致“南面抗颜”。上面我们所介绍的王一庵的一个说法:“今海内有话柄云:‘凡出心斋门下,大抵好为人师’。”即道出了其中的信息,基本上是可以确信无疑的。现在再举一例,可以大抵了解“出入为师”说至少在士人阶层并不受欢迎。前面提到的胡庐山对心斋本人虽表尊崇,称其为“一时杰出”,然对泰州后学却颇有微词,其中一条重要理由便是泰州后学个个都“好为人师”,他指出:“今之学者,未少有得,则皆好为人师,至南面抗颜,号召后生,猖狂鼓舞,自为大于一时。”这段话显然是冲着“出入为师”而来。针对心斋此说,胡庐山还特意下了这样一个转语:“予则以为圣人出为帝师,而未尝不师天下后世;处为天下后世师,亦未尝不师帝。是故,时潜时跃,时见时飞,而未尝有家舍。用舍行藏,莫不在天地万物。”显然经此一改,语意全非,复非心斋此说之旨意。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解读士人阶层的这种过敏反应,所谓“好为人师,至南面抗颜,号召后生,猖狂鼓舞”,所谓“往往放达自恣,兴化士以是不信学”等等批评,似乎适以反证“出入为师”说在下层社会造成了广泛的反响。不过,就心斋的“出入为师”而言,此说毕竟是针对士阶层而来,是就士人的出处问题而发,这一点不容置疑。当然,如果我们抛开社会效应这一层面,单就其思想内涵来看,那么则应承认心斋的“出入为师”说在阳明心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我们也只有将此论点与心学运动中出现的“政学合一”的观念叙述合而观之,才能对它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作出相应的了解和适当的评估。

四 明哲保身

心斋在44岁时,写下了《明哲保身论》一文,阐发了一个独特的思想观点:“保身之道”。与“淮南格物”所揭示的“安身”说一样,“明哲保身”构成了心斋思想的一大特色,亦与上述“以道殉身而不以身殉道”之说有着某种内在的理论关联。我们先从该文撰述的历史背景说起,由此可以明了明哲保身这一思想言说与历史情景之间的关系。

据《心斋年谱》记载,嘉靖五年(1526)丙戌,阳明弟子王臣(号瑶湖,生卒不详)为泰州守,邀心斋主讲于安定书院,是年冬,王瑶湖将转官北上,心斋作《安定书院讲学别言》一文,十月,又作《明哲保身论》赠别瑶湖,《年谱》曰:“时同志在宦途,或以谏死,或谴逐远方。先生以为身且不保,何能为天地万物主。因瑶湖北上,作此赠之。”心斋卒后,瑶湖作《奠文》,忆及两人的交往,其中说道:“癸未之春,予试春宫。君时乘兴,亦北其辕。琅琅高论,起懦廉顽。偕寓连床,忘寐以欢。”这是说两人相识于1523年,即心斋北上京师讲学之时。接着又说:“君既南归,予官贵土。师曰乐哉,义聚仁辅。公庐我诣,时亦枉顾。真见实际,频亲晤语。惟时泰郡,多士聿兴。谬予问学,莫知其盲。予曰惟君,宜主斯盟。”可知时任泰州守的王瑶湖对心斋寄予了厚望,希望他出来主持一方讲坛之盟。在该文末尾,瑶湖继续说道:“保身之论,爱我孰逾!翰迹在筪,之增吁。”提到了心斋所赠的《明哲保身论》,瑶湖非常感激这番相赠之谊。

然而令我们注意的是《年谱》所交代的一个背景:“时同志在宦途,或以谏死,或谴逐远方。”不难了解,这应当是心斋作“明哲保身论”的一个直接原因。这一记述究为何指,文中并没有详细的交代,但显然与嘉靖初年在朝廷发生的“大礼议”之政治事件有关。

围绕这一政治事件,阳明一直保持沉默,然而阳明弟子中因此事而发迹者有之,因此事而遭贬谪放逐者亦有之,如黄绾(字宗贤,1477—1551)属于前例,邹东廓则属于后例,他一度被逮下狱,寻谪广德。然而发生于嘉靖三年七月的轰动朝野的“左顺门”事件,对心斋来说,无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议礼派”的意见已初步形成“公议”,而以何孟春及杨廷和之子杨慎等人为首的反对派集合了230余名官员,集体伏跪于皇宫的左顺门以示抗议,世宗怒,逮134人于狱,杖五品以下180余人,死者达17人,这是明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官员集体被杖事件,其惨烈之程度可谓空前绝后。

同类推荐
  • 每天一堂哲学课

    每天一堂哲学课

    人生就是完成自己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哲学,哲学无处不在,其实它并不深奥,越是简单,越有智慧,越有解脱烦恼的力量。以生活为琴,以知识为谱,与哲学大师一起修行。每天一堂哲学课,浸润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情感。
  • 沉思录

    沉思录

    本书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 魏晋玄学“三大派”

    魏晋玄学“三大派”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魏晋之际,儒家经学受到严重挑战,玄虚之风大为兴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魏晋玄学“三大派”》讲述在我国历代的学术思想中,可以说玄学是最具有内在意蕴、对文人最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一种思维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为三个派别:何晏、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此三者即为魏晋玄学“三大派”。
  •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培根“关于真理”、“面对死亡”、“宗教信仰”、“论复仇”、“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方面的人生哲学。
  •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本书是从叔本华的诸多著作集中选取了数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内容涉及人生、哲学、美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基本反映了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血嫁

    血嫁

    长公主之女楚合欢,年少轻狂,手握长鞭,傲世扬言:世间男儿能与之匹配者唯秦剑。父母双亡,家财尽骗,那十里红花,奢华盛宴,是她永远无法磨灭的心殇。夫君怀中娇媚新妇是她心尖最锋利的刺,是俯首认命,还是绝地反击?秦剑,西凌三少,俊若芝兰玉树,心比天高。他说,楚合欢你享受惯了,除了青楼妓院,你能去哪儿?我不想去逛窑子的时候,无意间嫖了自己的前妻。爱恨缠绵,几番辗转,是过客,还是归人?冷凌风,凉州蛟龙,大地苍狼。商海沉浮,战场披靡,情场苦战。她说:『嫁,下刀子都嫁。』他说:『娶,落砒霜都娶。』**********《血嫁》于2011年11月11日光棍节正式在当当上市,当当网已经有货,敬请支持,另外请买书的亲们,下完订单操作成功之后,记得再去点“写评论”,点亮那五个星星,可别点漏了,星评对我也很重要,十分感谢!购书地址如下:http://m.pgsk.com/m.pgsk.com?product_id=22533754&ref=search-1-pub血嫁之楚漫云《笑看云舒》龙七:同人不同命,别人娶一个能挣钱的,我娶一个跟我干架的。她楚漫云就是一个悍妇。楚漫云:同命不同价,人嫁,我也嫁,却嫁一个娘娘腔。龙七:想我再娶你,将你的凉州城做嫁妆,我许考虑一下,毕竟你也那么老了。楚漫云:想我再嫁你,拿整个商州做聘礼,我也不屑一顾,毕竟男人,娘成你这个样子,也没什么用了。秦厉:六宫无妃,后位虚待,龙床静候,与你共掌江山,一生一世一双人。楚漫云:想我要你?可以。用江山为嫁妆,你亲自嫁来凉州,我也许会勉为其难吃回头草,否则你可以去死了,有多远,给我死多远。某国皇子: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在我眼里,你永远那么温柔,谁瞎了眼说你是悍妇?如果他敢再说,我让他做真正的瞎子。楚漫云:不是哪个男人都值得我柔情尽付,我只在我深爱的男人面前温柔。【【推荐月的文:】】《狼笑》(完本)《御风》:(完本)《失心欲女》(完本)《七宠》(完本)[友情推荐]:忆冷香:《玄武女帝的后宫》清风逐月:绝色凤华》风云小妖:《第一妾》简红装:《刁妾》宋喜超人气:《黑道女教师》风云小妖:《王爷个个太狂野》尹蝶颜:《绝滟修罗》宝贝鹿鹿:《冷宫凤后》叶子的味道:《婚外情》风行烈:《无双》任逍遥:《悍夫猎妻》当往事不如烟:《狂妄庶女》
  • 幻日

    幻日

    一个纯朴天真的少年,一个家破人亡的少年,一个资质平庸的少年……由于种种原因,阴差阳错间踏上修真的道路。一切是偶然还是冥冥中的注定,乱世之中,妖魔横行。面对私欲,苍生,又该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妖、魔定为邪?诛邪定为正?正邪有别,人亦有好坏。坚持自己的道路,只道是沧桑易变,本性难欺。难道就只有正道才能诓扶正义,即为苍生,是妖是魔又有何异?还是傲视苍穹的仙?那仙之路又何寻?
  • 修仙剑尊除妖杀魔:帝剑仙魂

    修仙剑尊除妖杀魔:帝剑仙魂

    在尘世间的一个小镇,有一个少年,心中一直有个修仙的梦想,想要成为一代剑仙。但是因为相士的预言,他却不能如愿,直到有一天,命运的安排让他的人生开始改变……深藏于暗处的邪恶至尊……未知的上古力量和惊天的阴谋……那封印万年的古剑,和御有无穷灵力的仙魂……都在召唤着这少年踏上不凡之路!
  •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一个网名叫做“痞子蔡”的男孩与一位网名叫做“轻舞飞扬”的女孩的网恋故事。两人由网上相识、相恋,却在彼此感情日深的时候,痞子蔡忽然得知轻舞飞扬患了绝症。她终于离去。而这病情轻舞飞扬是早已得知的,她预先在网络的bolg上留下了与痞子蔡相识以来的日记,记录下对他的点点滴滴,让痞子蔡去读,去回忆。这部小说的语言非常之诙谐幽默,而情节又是非常之伤感,尤其是结局,这就造就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味道。
  • 中共党史珍闻录

    中共党史珍闻录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影响了整个世界。这样的一个政党革命、改革与建设的历史,堪称人类历史上的思想宝库,它传递出的智慧与感悟必将是厚重而深刻的。白云涛编著的这本《中共党史珍闻录》完整系统地回顾了党的历史,全书主要包括:中共中央从上海秘迁瑞金始末;瞿秋白与《多余的话》风波;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共两党争夺人才的较量;中共“理论家”陈伯达政治沉浮记等内容。《中共党史珍闻录》从框架结构设计到内容材料选取再到语言表达,群众都竭力突出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特点,是当前鲜见的广大党员“愿意学、学得懂、用得上、用得好”的最基本、最权威的党史读物。
  • 亡者归来

    亡者归来

    哈格雷夫家的儿子雅各布在8岁那年意外溺死。然而五十多年后的一天,他们亲手埋葬的儿子再一次站在了家门前,声音样貌一如五十年前那个生机勃勃的小男孩。世界各国的死者纷纷重现人间:惨遭谋杀的家庭、二战时期的纳粹士兵、声名远扬的法国艺术家……恐惧日益蔓延,世界一片混乱。面对和自己昔日亲人一模一样的归来者,有人选择了欣然接纳,有人则拒之门外。从坟墓里归来的亡者们,究竟是久别重逢的亲人,还是入侵人间的魔鬼?
  • 神级大妖孽

    神级大妖孽

    神朝,世家,宗门,诸强争霸,英雄辈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大世!一代强人叶骏,因一把吸血的匕首穿越到异界,得绝世传承,从此开启了一段传世之旅!战世家,灭宗门,破神朝,弹指间强虏灰飞烟灭!
  • 雾修

    雾修

    张枫是个普通的散修,只因修为被废,无意中进入一个奇异的空间,改变了修炼功法,使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就了他的辉煌霸业。
  • 豪门冷少:恩宠新妻

    豪门冷少:恩宠新妻

    知道会遭到情敌的百般蹂躏,如果月汐知道爱上蓝枫是自己的宿命,她依然不会后悔最初的选择。果照、暗杀、屈辱……每一次让她痛不欲生的伤害都让他们的心更近一些,他们能不能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