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这是一句多么响亮的红色口号。它是毛泽东向全体共产党人发出的伟大号召。
多少年来,在无数场合,“为人民服务”被无数遍地传诵。是否真诚地为人民服务,已成为检验真假共产党员的试金石。
(一)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延安追悼一位普通的八路军战士而提出的。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在这个追悼会上,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名叫张思德。
张思德出生在四川仪陇县六合乡韩家湾的佃农家中。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但他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在长征途中,张思德曾经两度经过人迹罕到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后,张思德被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当班长,在数年的通讯工作中,他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准确无误。
1940年初夏,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军民施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张思德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的深山老林中烧木炭。苦战了三个月,经过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运输等数道繁重的工序,终于把八万斤烧炭运到了延安。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张思德随警卫营到南泥湾开荒。他带领全班战士,克服生活上的许多困难,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同时,还照常担负通讯工作,白天生产劳动干了一天活,不顾劳累,在夜里又长距离步行送信,完成通讯任务。
1942年冬,张思德从南泥湾调回延安。不久,因部队整编,他这个班长被调到另一个班当普通战士。对此,张思德毫无怨言,服从革命的需要,不计较个人的得失。1943年初夏,张思德被调到枣园内卫班,在毛泽东身边担任警卫战士。
1944年,组织上再次派张思德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他正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
张思德同志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的事迹也很平凡,但是平凡中却见伟大。最令人感动的就是他听从党的安排,服从组织的分配,党叫干啥就干啥。他不讲条件,不讲报酬,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专一行,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诺言。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参加了张思德这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毛泽东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从此以后,“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响彻了中华大地。
1945年5月1日,毛泽东为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烈士纪念碑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的这几句话正是张思德等一批热爱人民,真诚为人民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优秀共产党人的写照。
(二)
一位普通战士,没有做出任何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却得到党的高度赞扬,成为亿万军民学习的楷模。更重要的是他所创造的“为人民服务”精神代代相传,不断地发扬光大。什么是“为人民服务”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即是对人民无限热爱,对人民高度负责,为人民无私奉献,勇于同危害人民的一切行为做斗争,在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牺牲一切保护人民。
正如一首歌中所传唱的:
为人民服务,是真诚的付出;
为人民服务,是忘我的投入。
为人民服务,是用生命注解的书;
为人民服务,是用心灵开拓的路。
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为什么能够战胜无数艰难困苦,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原因就在于它得到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在于它始终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心甘情愿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她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淡泊名利,廉洁奉公,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国家的关系,甘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为人民服务”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党的“三个代表”的一个“代表”,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坚持全意全心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保障。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毛泽东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毛泽东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
—邓小平
毛泽东的这一经典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它科学地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比之如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与土地。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都是通过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取得的。
(一)
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就是全党学习的出色榜样。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放在首位。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能动员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筑成了真正的铜墙铁壁,坚持开展人民战争,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从而验证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作为党的核心领导人,要制定正确的政策,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以知民意,听民声,解民心。为此,毛泽东经常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他说:“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1941年,他主持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号召全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建国后,警卫部门出于对毛泽东安全的考虑,对他的出行作了诸多限制,毛泽东颇感不适。他对警卫说:“把我和群众分隔开不行啊!我见不到群众就憋得发慌。”为弥补直接调查的不足,毛泽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来信,要求把它“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的态度”。
毛泽东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智慧都是从群众那里来的”。因此,他常常以满腔的热忱,虚心向群众学习,汲取群众智慧。毛泽东发表的很多著名文章,包括提出的很多方针策略,大都是向群众学习的结果。譬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他花两个月时间,向湖南五县农民学习的结果;兴国调查和长冈、才溪两乡调查,是他向这些县乡群众学习的结果;论十大关系的著名讲话,是他用四个半月时间听取九个省、市及中央三十四个部委汇报的结果。
毛泽东把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执政的根本标准,凡是群众不高兴、不满意的,他都努力纠正。1941年6月3日,雷电打死了正在出席县长联席会议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又击毙了一户农家的一头驴。这位农民逢人便说,老天爷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保卫部门闻讯,要把这件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毛泽东知道这件事情后,立即加以阻止。他说:“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原来,群众发牢骚是对负担过重不满。他从群众的咒骂声中深刻反思,通过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等措施切实解决了群众负担过重的问题。对于群众痛恨的腐败问题和官僚主义问题,毛泽东都从不姑息迁就。从局部执政时期开始,直到去世,他一直在同这两种现象作斗争。井冈山时期,他批准处决了谢步升等一批腐败分子,新中国建国后,他又处决了刘青山、张子善等一批贪污犯。对于侵害群众利益的官僚主义行为,毛泽东也曾多次严加批评。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他在批评了几起官僚主义事件之后明确表示:“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
毛泽东同人民群众心连心,人民的悲喜哀乐,都时刻牵动着他的心。毛泽东说他平时不爱落泪,只在三种情况下流过泪。第一种情况就是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1954年淮河大水,得知淹死了很多人,他哭了;1975年,河南再遇水灾,他又流下了痛心的泪水。1960年是三年困难时期最艰难的一年,这年12月26日,是他67岁生日,这天夜里,他久久不能入眠,他对卫士说:全国人民遭了灾,我哪里睡得着?当看到人民群众的好事、喜事时,他便会兴奋不已。1958年6月30日,当他从《人民日报》看到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时,便“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欣然写下了《送瘟神》七律二首。
历史唯物论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而不是帝王将相创造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创造力也是无限的。英雄产生于群众,但不能离开群众,脱离了群众,他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中,围绕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总结出了一系列理论、政策、工作方法和独特经验,这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为此做出最大贡献的正是毛泽东。在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上,毛泽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关心群众,爱护群众,顺应群众意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向群众学习,体现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毛泽东不仅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论倡导者,而且是这一主张的模范实践者。毛泽东提出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思想,仍是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向前进的宝贵财富,永远也不会过时。
今天,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关键就在于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这项任务,深刻阐述了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工作方法等党的优良传统,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对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是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的根本性保证。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泽东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一名言已传遍海内外,它是毛泽东在延安撰写的纪念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的文章中提出来的。它已成为优秀共产党员的行为准则。
什么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说到底就是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一种奉献,一种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党和人民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一种品质,一种心中有群众、办事想群众的高贵品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一种道德追求,是一种追求至善的重要体现。
(一)
中国共产党从一切为人民的根本宗旨出发,一直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作为处事的原则和准绳。难能可贵的是,援助中国人民开展反对日本***斗争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也是实践“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优秀代表。
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是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著名的外科医生。1936年德意***侵犯西班牙时,白求恩曾亲赴前线,为反***的西班牙人民服务。1937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他又率领一支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38年4月白求恩来到延安,不久转往晋察冀边区。
在晋察冀边区,白求恩和他率领的医疗队立即投入到抢救伤病员的工作中,以年近50之躯,多次带头为伤员输血,最长的一次竟连续为115名伤员做手术,持续时间达69个小时之久。“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你们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这是1938年6月白求恩与聂荣臻元帅见面时说的话。其时,白求恩刚到晋察冀边区不久,看到他不分昼夜地工作,部队领导和医院同事担心他的身体累垮,提醒他注意身体和休息。然而,这样的提醒多半都被白求恩挡回。
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边区,条件极其艰苦,战地手术台的帐顶经常被敌人炸弹的气浪震得东摇西晃,随时都有倒塌伤人的危险。同志们劝白求恩去隐蔽一下,白求恩拒绝说:“前线的战士,能不能因为空袭而停止作战?我们的战斗岗位就是手术台,一定要坚守阵地!”
白求恩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在战地医院,还是在战场上,只要是有伤员的地方就有白求恩的身影;包扎伤口,抢救伤员,给伤员输血,他样样都冲在最前面。“闹革命不能先顾个人安全,如果为了个人安全,我就不到中国来了。只有消灭***,才有最可靠的安全。共产党员不能为个人安全着想!”
白求恩不仅是一个党员,同时还是一个战士,更是一个医生,一个医术高明、有着高度人道主义责任感的外科大夫。虽然他来自加拿大,但他从不以外国专家自居,高傲自大,盛气凌人。在中国的两年多时间里,白求恩耐心地将他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的中国同行,还谆谆教导他们:“一个医生、一个护士、一个护理员的责任是什么?只有一个责任,就是使我们的病人快乐,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恢复力量。你必须把每一个病人看作是你的兄弟、你的父亲,因为他们比父兄还亲——他们是你的同志!”
1939年11月12日,因抢救伤员时感染病毒,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人民的好儿子,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诺尔曼·白求恩,在河北完县逝世。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工作的,听到白求恩逝世的消息,无不为之恸哭失声。
(二)
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撰写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毛主席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损人利己是不道德的行为,无私利人则是高尚道德的行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道德滋养,才得以繁衍壮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自觉拒绝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的意志和决心。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共产党人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自己的利益”。每一个共产党员在“利人即是利己”、“人民的利益中应当包含着个人的利益”等似是而非的问题前,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忘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我们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都应当牢记毛泽东的教诲,像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那样,一心一意为人民,为着人民的利益,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时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间”
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焦裕禄
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浓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焦裕禄
“时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间”,这是一句党员干部经常说的流行语言。它朴素地反映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那一天起,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巩固自己执政基础的根本措施,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自己工作好坏的标准,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党员和领导干部工作中的第一要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都是这样实践自己的理念,并且涌现出了无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优秀共产党员。农民致富的领头人焦裕禄就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曾说:“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那是个冬天的黄昏。北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担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过了会儿,他又走回来,对办公室的同志们严肃地说:“在这大风大雪里,贫农下中农住得咋样?牲口咋样?”接着,他要求县委办公室立即通知各公社做好几件雪天工作。
这天,大风雪刮了一夜。焦裕禄的屋子里,电灯也亮了一夜。
第二天,天刚亮,焦裕禄就召开了会议。他说:“同志们,你们看,这场雪越下越大,这会给群众带来很多困难。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风雪铺天盖地而来。北风响着尖厉的哨音,积雪有半尺厚。焦裕禄迎着大风雪,什么也没有披,火车头帽子的耳巴在风雪中忽闪着。那时,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痛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现在他全然没想到这些,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子,踏着积雪,一边走,一边高唱《南泥湾》。他问青年人看过《万水千山》这个电影没有,他说:“你们看,眼前多么像《万水千山》里的一个镜头呵!”
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风雪中,他在九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在许楼村,他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这里住的是两位无儿无女的老人。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瞎子。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老大爷眼里噙着泪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来逼租,撵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焦裕禄安慰老人说:“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里,兰考受灾受穷的面貌一定能够改过来。”
有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是百姓的福气,是全党的骄傲。尽管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已近半个世纪,但是人民会永远会记住他们。
(二)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消灭剥削,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日子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依靠群众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发展历史表明,共产党人总是时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间。一心为了人民谋幸福,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创造幸福未来。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多年以来,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时刻牢记党的嘱托,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一生都在身体力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热爱人民、心系人民,始终对人民群众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这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近几年来,每到危难时刻与关键时刻,共产党人总是冲在最前面,长江抗洪、抗击非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在每次抢险救灾中都是共产党员冲在最前线最危险的地方。正因为如此,我们党赢得了民心。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战胜灾害的巨大动力。
“向**同志学习”
向**同志学习!
—毛泽东
学习**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
“向**同志学习!”这是毛泽东1963年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近50年来,它已深入人心,成为激励人们特别是青年进步的强大动力。
**,是当代青年的楷模。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他也是一位普通的战士,他的生命也很短暂,然而他的身上却闪耀着一种伟大的精神——**精神。这是为什么?就是他全心全意地实践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日记中的一段话。这段朴实无华的语言即是**精神的真实写照。
(一)
**1940出生在湖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母亲、哥哥、弟弟,都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手里,是邻居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新中国的建立,使**翻身解放了。从此,他对新社会、对共产党充满了热爱。这种热爱化作了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激情。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60年1月8日,**应征入伍,1961年8月被提升为运输连四班班长。1962年1月,被批准晋为中士军衔。在人民军队的大熔炉里,**迅速成长。他进一步实践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要有机会,就为人民做好事。在此前后,他在《前进报》发表了《在毛主席的哺育下成长》、《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等署名文章。
1962年2月**被选为党代会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工程兵十团代表大会。数日后,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当年5月被共青团抚顺市委评为抚顺市优秀校外辅导员。从此,他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也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有一次,**在沈阳车站换车,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马上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又有一次,**冒雨去沈阳,为了赶早车,5点多起来,带了几个干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没走多远,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里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向车站走去。他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到车站。上车后,他见小女孩冷得发抖,便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并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到沈阳后,还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
过年放假时,**考虑到服务和运输部门是最忙的时候,就叫上同班的几个同志,一起请假后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这个帮着打扫候车室,那个给旅客倒水。
1960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天,**肚子疼得很厉害,他来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回来,见一个建筑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地施工,原来是给本溪路小学盖大楼,便情不自禁地推起一辆小车,加入到运砖的行列中去,直到中午休息。
1960年8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被记了一次二等功。
望花区召开大生产动员大会,**上街办事正好看到那场面,他赶忙取出存折上攒的200元钱,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去捐献。接待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后来又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灾区人民。
**入伍两年多,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受嘉奖多次。他的照片、日记和模范事迹,通过报纸、电台作了广泛的宣传。**陆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热情赞扬他的来信后,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光荣应该归于党,归于热情帮助我的同志,至于我个人做的工作,那是太少了,我这么一点点贡献,比起对我的要求和期望还是很不够的……”
1962年8月15日上午8点多钟,淫雨霏霏,**和他的助手乔安山驾车从工地回到驻地。他们把车开进连队车场后,**不幸被倒下来的方木杆子砸在右太阳穴上,当场扑倒在地,昏过去……虽被及时送进医院,但由于颅骨损伤,导致脑机能障碍,年仅22岁的**还是英年早逝了。
**逝世的噩耗传来,无数人震惊了,悲痛不已。8月17日,在抚顺市望花区政府礼堂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近10万人护送**的灵柩向烈士陵园走去。
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生前所在班为“**班”。1963年3月1日,朱德题词:“学习**做毛主席的好战士。”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同志学习。”***题词:“学习**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周恩来题词:“向**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此后,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掀起向**学习的热潮。
(二)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一句话,不知被我们重复了多少次,每一次都会发自内心的感慨和心动。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这就是**精神。**精神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地奉献自己。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
**精神是我们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精神对提高全国人民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无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几十年来,在我们国家里,涌现出数不完的**式的先进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着**精神。新时代的**精神,已经成为**和**式的先进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结晶,已经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展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理想人格。
也有人说,在市场经济时代,**精神已经过时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无论在什么时代,无私地奉献,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都是一个人的高尚品德,它也永远不会过时。市场经济绝不是“自私自利”的经济。它仍然需要关爱他人,仍然需要弘扬无私奉献的人的美德。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邓小平
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邓小平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的一句经典语言。这句简练、朴实的话语,闪耀出巨大的政治智慧。它令人深省,令人深思,是对“左”倾思潮下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左”的认识的一个重大的思想解放。
(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直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无论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还是在改革开放后所遇到的迷茫和困惑,都表明我们对这一重大问题并没有真正搞清弄懂。
邓小平曾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这既是对“文革”当中“四人帮”一伙“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谬论的批判,又是后来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的直观、简洁而又深刻的概括表述。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实践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经过深入的思考之后,他做出了科学的回答。
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1978年9月16日,他在听取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
1980年4月12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说:“从去年起,我们就把工作着重点转到了建设上。我们要把这条路线一直贯彻下去,决不动摇。经济发展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问题,要付学费。现在我们正在摸索比较快的发展道路,我们相信这方面是有希望的。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1980年5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谈话时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1984年6月9日,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1985年8月21日,邓小平在《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一文中说:“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过去我们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又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那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那个革命搞了三十几年。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
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中说:“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当然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一文中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1987年10月13日,邓小平在会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时说:“我们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我们国家来讲,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1988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1990年初,邓小平总结了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问题的原因:“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1990年底,他又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二)
邓小平同志始终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汲取脱离中国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教训,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我们党通过实践探索深刻地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也不是社会主义的对立物等。这些都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得出的科学结论。
我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存在,就要求中国共产党要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解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