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城市品质
城镇建设上水平实质是提升城市品质,而城市品质可以归结为繁荣、舒适。所谓“繁荣”,就是具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支撑、完备高效的高要素聚集能力、实力雄厚的自主创新能力;所谓“舒适”,就是具有魅力彰显的城市规划建设、适宜人居的良好生态环境、底蕴深厚的独特文化。
一、加强顶层设计,作好城市规划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城市建设管理的基础。提升城市品质首先要作好城市发展规划。当前,结合河北省实际,作好城市规划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城镇化和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为主线,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中心城市群建设,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城乡规划,改进规划决策机制,强化规划实施和监督管理。
(一)加强区域统筹规划
河北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编制环京津卫星城市带发展规划,作好环京津地区间的规划衔接。尤其要编制产业、旅游、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作好与京、津新城规划的对接,建设高标准卫星城市。要按照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科学确定主城区与相邻组团的职能,统筹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城乡接合部和规划区范围内镇、乡、村庄的规划引导。
(二)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发展规划
河北省要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环境基础以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来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的目标,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将城市发展建立在与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上,按照自然环境和资源环境的条件来谋划城市发展。
(三)努力打造精品工程
河北省要加强对历史、人文、建筑风貌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通过方案比选、专家论证、公众参与、规委会审议等环节,严格把好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关,不断提高城市设计、景观整治规划设计水平,展现独特的建筑形态和空间环境。
二、完善城市设施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体现城市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既包括物质层面的自然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如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也包括非物质层面的城市功能承载能力,如城市吸纳力、包容力、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等。它是城市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的有机结合体。
(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要改变传统的资本拉动型、资源消耗型、管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基本原则,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的高新技术产业,更加注重城市建设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机统一,将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贯穿于城市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同时,开发以太阳能、风能、沼气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利用价格、税收、财政等政策,引导新能源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城市的空间分布及规模与经济布局,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形成
密切相关。要加强城市与区域统筹发展、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的关系,在更广阔的空间领域和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城市聚集效益和辐射效益,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从而提高城市总体的综合承载能力。要统筹考虑经济布局、就业岗位、人口居住、资源环境以及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注重优化整合城市群,加强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消除低水平盲目竞争,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和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综合承载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要完善交通、水电、通讯、住宅及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基础公共设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水平。推进地下管网布设与地下空间利用、推进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统筹建设、统一管理、综合协调。调整和优化城市建设投资结构,引导城市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完善和配套现有设施,重点加强城市供排水管网、燃气管网、供热管网、共同沟、防灾设施等的改造和建设,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重点流域城市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大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力度,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增加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供给。
三、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各项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管理的任务逐渐加重,管理的难度日益加大。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实施精细化管理已成为提高城市品质的迫切要求。
所谓精细化管理,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从而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一)系统化
城市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精细化管理,就必须从优化系统开始,建立从城市规划、建设施工到城市各项功能(生活、交通、环境、商业、教育、文化、治安等)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的一套完整的体系。要对城市管理流程体系进行系统设计,使整体资源协调配合,还要考虑整体流程的各个衔接点和流程的配合,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等细节问题。同时,建立一体化运作的城市管理精细化目标考评体系,有效整合现有城市管理力量,做到管理目标明确、责任到位、整体联动、提高效能。
(二)规范化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方法,确保这一方法有效运作则需要建立起规范化、流程化的管理制度框架,构筑“制度化”的“刚性”管理环境。制度为城市管理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支撑框架,要在城市管理的各个领域逐步建立完善规范的制度体系,把各项管理内容精细化、标准化,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三)数据化和科学量化
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建立科学量化的标准和可操作、易执行的作业程序,以及基于作业程序的管理工具,如城市管理规划数据化、管理对象数据化、作业标准数据化等,强调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分析、用数据要求、用数据检验,提高城市管理作业质量和城市管理效率。
(四)信息化
信息化源于计算机与现代化通信技术,它在管理中的应用解决了决策与调度的高效化、沟通与控制的实时化、存储与检索的条理化等问题,实现了多点沟通与即时沟通。实施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信息化,通过建立统一的城市管理电子档案、电子监控等信息网络体系,构建有效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城市管理对象数字化、管理评价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四、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加快产业聚集做城市就是做产业。世界城市发展史和产业发展实践表明,城市和产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源泉,没有产业,城市的发展就如同无源之水;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没有城市功能的完善,产业发展就失去了竞争的基础和保障。
(一)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政策保障,为产业聚集提供条件
通过加强水电、交通、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城市综合效益和网络效应,促进生产要素、人口、企业向城市聚集,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承载力。同时,依靠相关扶持政策保障,促进资本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商品市场以及城市其他行业的兴起和繁荣,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有序转移,吸引和聚集更多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
(二)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目前在一些地方,为争夺资源和生产要素,往往“画地为牢”,形成地方保护主义行政壁垒,阻碍了产业的正常发展。
必须打破这种壁垒,整合城市群区域内土地、资本、人力等要素市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企业提供更多、更便利的生产要素和更广阔的产品市场,利用市场力量促进产业成长。
(三)建设中心城市群,带动辐射周边广大区域
通过壮大完善已有的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强化城市发展与产业选择之间的有机联系。城市要根据本地的比较优势,站在构筑城市群、产业集群角度规划各自的优势产业,承接、黏合城市群内优势产业资源。协调中小城市间建立更加专业化的产业发展布局,以产业聚集促进城镇化,通过城市群区域内市场一体化、资源要素配置一体化推动城市群整体产业结构的高度协调,从而使城市间产业联系更紧密,比较优势更明显,使各项产业的发展形成集聚合理、层次科学的格局。
五、建设幸福城市,着力改善民生
提升城市品质,最根本的目的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只有为人民群众提供理想的安身之所、生活之便、创业之需,使群众生活质量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不断提高,才能真正提升城市品质,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好城市发展进程中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确保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共享发展成果。要建立合理的城市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剩余劳动力;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努力实现住有所居;要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大城镇的绿化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生活功能;要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扩大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加强教育、卫生、福利、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导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
六、发展繁荣文化,提升文化品质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品质、城市特色、城市个性、城市魅力,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个文化问题。
(一)强化城市文化功能,加快城市文化设施建设
要在制定城市规划的同时着手制定城市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对文化设施的布局、规模、周边环境治理等内容统一安排,统一部署,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要把建设高标准影剧院,功能设施完备的综合性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积极谋划,强力推进。
(二)突出城市文化风貌,建设特色城市
要认真研究城市的地理地质条件,梳理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系和时代精神,确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文化定位,在城市建设中突出审美意识、精品意识、特色意识,彰显城市个性。要发挥专家学者作用,组建由建筑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文化学者参加的城市建设艺术委员会,对重要建筑的外形设计、体量、建筑位置、周边环境,进行严格评估和考察。
(三)重视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弘扬城市文化传统
要增强文化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保护措施。要重视保留一定数量的历史文化街区,突出城市原有风貌和地域特色。要组织和协调专门人员进行历史文化资源和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研究、继承工作,注重城市文脉的传承。注意加强对现代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工业遗产的普查和评估工作,编制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合理利用工业废弃设施,有效保存工业文化遗产。
(四)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的城市文化业态
设立文化产业引导扶持专项基金,采取资金补贴、贴息、返税、政府采购、委托加工等方式分门别类扶植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发挥政府职能,通过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合理配置文化资源,使文化产生有效的生产力。积极筹集社会资金,建立联营、合资、合作、捐赠、捐助制度,形成全社会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态势。积极发展内涵丰富、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文化产业项目,在确保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演艺业等传统文化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加快“动漫”、“网游”、网络服务、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服务、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大力开展特色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
活跃城市文化产品的生产,安排不同层次的文化演出,为市民提供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娱乐性强的文化活动。统筹兼顾不同层次和群体的文化需求,重点关注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低保家庭等社会成员的文化生活,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以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为载体,实施经常性、多角度的文化引导,提高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在校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综合素质。
相关链接
1.河北省保障房建设:自2008年以来,河北省已经累计解决48.2万户居民住房困难,其中廉租住房保障13.7万户,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8万套、棚户区改造住房26万套。2010年,河北省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5.44万套,改造10.8万户棚户区居民住房,新增廉租住房补贴1.81万户,农村危房改造5.16万户。
2.环首都经济圈:2010年10月底,河北省提出了建设环首都经济圈的设想,根据京冀政府达成的共识,双方将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打造环首都经济圈目标。计划中的环首都经济圈包括环绕北京的张家口、承德、廊坊、保定四个地级市,以及涿州市、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滦平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广阳区、安次区、固安县十三个县(市)。这些城市群首尾相连,全长999.5千米,面积达到27060平方千米。
3.城市群:指在一定地理或行政区域内,由一两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并带动周边一定范围内的一批中小城市,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区域城市群或城市带。
4.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