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600000013

第13章 四川客家人的“耕读”思想和实践(1)

一、外来移民与清代四川教育的复兴

(一)清初四川文化教育的“浑朴时代”

清代四川的文化教育经历了从浑朴时代到文盛时代的发展历程。清初四川人口锐减,经济萧条,文化更是落后。反映在乡试配额上,四川与贵州、云南一样,被列入“科举小省”。由于官学田主要用于资助办学或赈济贫寒学生,因而学田的多少是衡量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从学田方面看四川教育更是落后。雍正二年(1724)学田最多的是直隶(1188余顷),最少的是四川(3顷多),前者是后者的396倍;乾隆十八年(1753)学田最多的是湖南(7300余顷),四川只有23余顷,倒数第二(仅多于云南),两者相差317倍。四川学田数目的稀少反映了官学教育的萎靡不振。许多方志更是对文化教育的落后状况记载颇多。例如文教曾经发达的华阳县康熙初“时蜀遭罹兵燹,文献荡然,人罕言学”。万源县“县属开辟最迟,风气闭塞,文化落后,无可讳言。在昔科举时代,乾嘉后始知重学”。巴中县清初“人鲜业儒,不尚功利;农惟力穑,不重工商;男子务习劳动,妇女不饰铅华”。

为迅速恢复经济,政府采取了鼓励移民四川的政策,“四川省民少而荒地多,嗣后流寓之民情愿在川省垦荒居住者,即准予其子弟入籍考试。如中试之后回原籍并往别省居住者永行禁止”。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并给予入籍科举考试的资格,是清政府鼓励移民入川的特色政策。清顺治时期规定,“如祖父入籍在二十年以上,坟墓、田宅俱有的据,方准入试”。这说明,“入籍”在清代一般指寄居地置办一定的产业和有祖先坟墓,且居住超过20年的移民,则可以获得当地的户籍。但清初四川是例外的,移民落户没有产业和时间的限制,目的是为了恢复四川经济与文化。这些外来移民对清代四川经济文化的复兴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乾嘉以来四川文化教育的“文盛时代”

随着清初移民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到乾嘉时期,四川的文化教育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四川的文化进入所谓的“文盛时代”。史载,乾嘉后“民物蕃庶,国家右文,人重科举,士竟帖括,父诏其子,兄勉其弟。虽至寒畯,亦趋于学,应试弥多,人才增盛……男耕女织,家世其业;老师宿儒,终身教授,此为文盛时代”。在文盛时代,“国家承平日久,人家多以购书为急务”。于是社会出现明显的分化,出现农与士的分离,“自国初插占以后,多东南楚粤之民,于时勤务农桑,野处之秀,出秉耒,入横经,风犹近古,今则农与士分途”。这反映了“湖广填四川”后四川文化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这表现在:第一,四川的书院和义学大多在乾嘉后得到发展。清代康熙时四川建书院33所,雍正时期11所,乾隆时期120所,嘉庆时期51所,鸦片战争之前,四川共建书院263所,占总数的47.6%。四川清代书院数量名列全国第2名。清初四川书院的恢复和义学的创建标志着四川文化教育的复苏,诚如洛带镇广东会馆的山门楹联所云:“遗风喜见人文蔚起;瑞气伫看甲第蝉联”。第二,学额的增加。清代科举录取名额由朝廷根据地方的文风高下、钱粮、人口多寡等因素确定学校规模和录取名额。如顺治15年规定府学20名,大学15名,中学12名,小学8名;康熙时规定府学25名,大学20名,中学16名,小学12名;1723年四川成为人文最盛之地,规定学额为大学照府学,中学照大学,小学照中学。录取名额的增加意味着文风日盛,是四川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反映。第三是科举人才的增加。据统计,康熙四十五年(1706)四川省仅中进士2人,占总数的0.74%,到光绪十二年(1881)四川中进士人士达13人,占总数的4.11%,清末四川中进士人数是清初的5.5倍。

(三)清代移民对四川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

清代人口迁移,对科举人才的地域分布产生积极影响,对四川文化教育的复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移民与土著在心理上有明显的区别。清初移民属于生存——发展型移民,不安于现状,富有冒险精神,往往能在逆境中奋起;而土著由于固守桑梓,安于现状,环境稳定,在经济、语言文化上有优势感,很易产生惰性心理,难以激起奋发精神。兹以理番的土著与移民的比较为例。理番县“客籍汉人,性耐劳苦,至俭朴,或挖药,或烧碱,或事农耕,储积小本,渐事贸易,而致中人产者,实繁有徒”。而“土著汉人,多数习于怠惰苟安,除少数能业农桑外,余多失业”。吕实强对土著和移民在文化心理上的特点作了比较。他认为,清代四川的土著居民多衰萎不振,新籍移民则多富朝气,有进取之力。并认为“居留愈久者,愈较萎靡,鲜有振兴”;而“入籍愈后者,愈能振作其精神,发挥其潜力”。其原因在于,“惟以移民而来者,多轻弃家跋涉,殆至其地,又须刻苦勤恳,勤劳不息,方可以维持其生计”。经数代之后,方可望进入安定而谋求发展,此种开拓精神,对其子孙自当有深切的影响。“惟清朝移入者,则起初功名甚少,光绪时,大为增加,于清末民初,更蓬勃纷起”。清人对此也有认识。即“士大夫多以白衣起为公卿,而宦家子弟多不肯向学,以有所籍也”。正如索维指出,一定的条件下,压力具有创造性。汤因比强调安逸对文明有害的道理,他指出文明的起源是面对环境变化的挑战而进行应战的结果,太舒适的环境会导致惰性,而逆境则对人群提出新挑战,激发人的创造性,文明才得以产生。四川移民凭着积极进取的朝气,开疆立业,推动四川文化教育的发展。事实上也如此。清代四川的科举人才多出生于清初白手起家的移民家族。张杰根据《清代硃卷集成》收录的91份四川乡试硃卷履历发现,在能明确其祖籍来源的履历中,有46人祖籍为外省移民,占总数的50%以上;在29份会试硃卷履历中,有10人祖籍为外来移民,占总数的30%以上。说明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中,外来移民对四川文化复兴起重要作用。《清代科举家族》所收录的四川外来移民的20个科举家族中,能明确其祖籍来源的移民家族中,四川客家有5家,占25%。

二、四川客家耕读思想

耕读文化是科举制度的产物。科举制度的推行提高了各地士子学习文化的积极性,打破了士庶分野的状况,使大批出身寒微的农家子弟有机会进入士绅阶层,推动了我国耕读文化的发展。宋代后,耕读成为我国农业社会文化的主流。耕读文化是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最初模式,是一种自耕自读的教育模式。农耕时代的平民既耕又读的生活方式,成了中国农业社会普遍的生计模式。耕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是中国特定的农耕时代的文化产物。

所谓“耕读传家”就是通过耕田力作奠定发家基业,进而督课子孙,勤奋苦读,获取功名;也就是说解决了生活上的温饱之后,可以读书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而有经济条件的家庭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而今东山范氏对新时期的耕读有新的诠释。范氏认为“耕”就是当农民耕田,“读”就是教育子孙要学知识、学科学,做一个有科学头脑的新型农民。

尽管耕读是中国农业社会最普遍的生计模式,但客家无疑是耕读的典型族群,耕读几乎成了客家生活世界的全部内容。客家人多生活在封闭的山区丘陵地带,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耕读在客家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客家人长期居住在封闭的山区和丘陵地区,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加上客家把自己看成是中原先民的后裔,因而客家更是以“耕读传家”自居。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为在不同的环境中求生存,体验到刻苦耐劳、容物覃人、耕田读书和天足健步的重要性。“刻苦耐劳所以树立事功,容物覃人所以敬业乐群,而耕田读书所以稳定生计与处世立身,关系尤大。有生计,能立身,自然就可久可大,客家人的社会普通可说都是耕读人家”。“客人的生产事业,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务农,所谓耕读传家是他们一贯的传统政策”。因而,土地和书香是客家人亘古不变的两大梦想。

在四川,相对湖广人而言,客家耕读之风比较浓厚。前文也提到客家对居住地的选择反映了客家人的耕读为本的理念。因为从居住环境看,客家人入川定居首选民风淳朴的耕读环境,民风淳朴的人居环境既有利于“耕”,也有利于“读”,是客家人耕读传家最理想的生活环境;从实践看,事实上,四川客家人善耕也重读,这在下文将进一步阐述。

“耕读为本”思想主要包含了“以末致富,用本守之”和“耕可致富,读可荣身”的内容。

(一)“以末致富,用本守之”

“以末致富,用本守之”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价值取向。农本思想成为我们理解客家耕读文化的关键。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土地是财富的重要标志。客家人认为有土地和农业资产才是光大祖德、安身立命的根本。有经济头脑、擅长多种经营者,往往在发家之前从事商贸活动,发家后很快把资金转到土地投资上。有些族谱对客家后代买田也给予奖励。如龙潭范家规定,凡有买田置地,契价在1000两以上者,奖钱500文。“盖广置产业以光前烈,其勤俭足嘉惠耳”。在传统农耕社会的四川,由于人均耕地少且商品率低下,商业风险大,不如地租收入丰厚稳定,经商致富后,不是把主要财力致于扩大再生产,而是去购置田产,在观念上认为这样才稳当。“县人以买田收租不耕而食为自然收入,最普遍之源泉……县属商业不甚发达,投资多败……故资本收入不及土地收入可靠。”客家人也不例外。不管其致富的方式是力农致富、农商致富或农工致富,在致富后,多把资金投入土地中,唯独客家人有独到的理解。康熙五十九年(1720)入川简阳的钟宏予,靠勤俭起家,60岁时已成当地的富族。在力田之余,钟氏一家还经营了盐店和屠行,生意颇好,但就在生意发展的黄金时期,钟氏“将盐店、屠行出顶,其器械大半相送,不日顶出,将钱收回”。其原因在于“第恐后人瞒心昧己,纵饶裕必不可长久,倒不如生意莫做。依祖规耕读传家,自有出头日期”,从此钟氏“家务亦极顺畅,资财日见丰饶”。钟宏予看来,经商固然能发家致富,但俗话说得好“无商不奸”。长期从事商业活动,“恐后人瞒心昧己”,有损家风,于是将商铺低价转让,继续买田置业,走耕读传家之路。“试看那不读书的人家,不但粗蛮,不知礼仪,子弟飘流浪荡,虽家累千金,不旋踵而销亡矣。亦不得因未成名之故,遂淡了送子心肠,那读书求敦实行,不单为功名也。”俗话说“书田无税子孙耕”。在钟宏予看来“门风要紧”,关键是要读书识礼。因为钟宏予回广东时,其族人曾告诫他:“钱可积,书宜读,门风要紧。此数语兄回川必常挂齿颊,以训子孙”。从此可看出客家善于经商,但有轻商的观念,这与我国古代的“厚本抑末”或“重农轻商”思想不无关系。众所周知,孔子所传正统的儒家观念,其实是贱视艺、工、商等职业的。喜欢慎终追远的客家人以中原望族而自矜,时时都要把自己看成是农耕时代耕读传家的正规军。

(二)“耕可致富,读可荣身”

“耕可致富,读可荣身”反映了客家人“首士次农”的职业观。在“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中,“士”和“农”一直被看成是正当的职业。如龙泉驿同安乡江氏,“盖人生所务,不外士农工商。首士次农,余非正业”。如张氏规定:“凡我族人当以耕稼为定业,诗书为定习。”钟宏予规定:“人有本务,不外耕读二事。盖勤耕则可以养身,勤读则可以荣身。”受自然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客家人单纯依靠山地农副业的生产方式,要求得生存,必须勤于耕稼;要求得发展,只有读书仕进,舍此别无选择。“耕”为生存之本,是读的基础;“读”是迁升之路,是耕读的最终目的和追求,体现了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统一。这使客家认定晴耕雨读、文武双全是最理想的人生模式。在客家人看来,文武双全,就是能耕能读。东山客家有句歇后语叫“狗屎做鞭——文(闻)也文不得,武(舞)也武不得”,就是对耕读的鞭策和对不耕不读的嘲笑。客家的耕读生计模式体现了客家对教育发展的祈求。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传统农业社会的理想追求,而晴耕雨读是传统农业社会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因而“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是对耕读传家的最好诠释。“耕读为本”思想一直成为客家族谱的祖训。祠堂是宗族耕读文化的标志,耕读为本的思想在客家祠堂中也有明显反映。如东山廖氏祖祠两侧对联:“念先祖沐风浴雨来西蜀,披星戴月建基业;愿后代勤耕苦读居天府,艺精技熟创革新”;“惟建基业,艰难险阻锱铢必计;欲守成规,勤俭耕读半文不奢”。在耕读思想的指导下,客家祠堂兴办的私立学校是客家耕读文化的具体实践。最有代表性的是金堂陈氏创办的崇本小学,其校门图案是锄头和书本,象征耕读为本。

三、善耕的四川客家

(一)四川客家居住的地理环境

清代的“湖广填四川”运动从康熙十年(1671)正式开始,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川金川之战时为止。由于地缘优势,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湖广人捷足先登,先占领良田好地。故清初“插占”起家的垦田大户多为湖广人或土著。客家人入川比湖广人晚,迟到的客家人只能落足于贫瘠的山坡荒地上或寄人篱下,为人佣耕,从而出现“客家住湖广”的现象。客家有“住山不住坝”的说法,即坝上“湖广人”,山上“土广东人”的居住格局。因此,在东山区黄土、三河、石板滩等乡镇的客家人被湖广人称为“山上的人”,而客家人称他们为“坝上人”。说明客家居住环境不如湖广人,生活在丘陵地区的“土广东”成了乡巴佬的代称。

兹以东山地区为例,说明四川客家居住的地理环境。东山区境内低山、丘陵、平坝兼有,但以丘陵为主,龙泉山横贯其中, 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地势起伏不平,属黄土层,土地贫瘠,以黏土为主,透水透气差,有“晴时一把刀,下雨一包糟”之说;在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性降水,严重缺水,“不过灌溉全用塘水,若天不雨,插秧便成问题,所以东山区每年栽秧的秧田,只能占其全区二分之一,鲜有能全数栽秧者,农业是靠天吃饭”。

同类推荐
  • 趣谈语言文学

    趣谈语言文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人们也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语言文学亦有深厚的功底,诸多名著让人目不暇接。《趣谈语言文学》以细腻的文笔,带领我们慢慢品读诸多经典之作,让我们在文学的殿堂寻找到那份已远去的宁静与淡然。
  • 你早该这么读日本:3000年来剥得最彻底的日本史

    你早该这么读日本:3000年来剥得最彻底的日本史

    时间跨度数千年,从诸神创世到明治维新前的历史;人物涉及成百上千万,从高天原的神灵到难以定论的神武天皇,从大权在握的女天皇到美艳绝代的宫妃,从奇谋异策的豪杰到权重朝野的将军……各色人等,一个个惟妙惟肖;事件不胜枚举,从诸神创世到神武建国、大化革新、仿效汉唐、源平合战、德川幕府。一幕幕内乱纷争、勇武好斗的惨剧;一桩桩争权夺势、君臣反目的闹剧;一件件家族情仇、父子相残的悲剧……以全景视野扫描日本历史,透析她错综的步伐、曲折的轨迹,更清晰、更完整的了解日本千年历史的传奇与真实。在潇洒流畅的笔锋中启悟智慧,在幽默诙谐的解析中知史明鉴。
  • 中国人的吃

    中国人的吃

    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可见中国人是最讲究吃的,古代即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中国是出美食家的国度,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全世界惊叹。孔子堪称第一位美食家,他率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号。本书作者从个性化的角度,对中国人的饮食进行了剖析,力图透过饮食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菜肴、小吃作了生动的描述,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休闲读物
  • 趣味文化常识竞赛题库

    趣味文化常识竞赛题库

    精心编就1000多道形式新颖、内容精彩的知识竞赛题,内容涵盖人们应该懂得而又易于掌握的各门各类知识。既突出知识性,又把知识性同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和谐地融为一体,增强可读性,让读者游弋在逸闻趣事点缀的知识星空里,自由翱翔,体味知识带来的无限乐趣。
  • 解读《权经》

    解读《权经》

    权力是封建时代人们争夺的核心,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只有深谙权力之道,才能成为权力场上的获胜者。作为权力场上的“佼佼者”,冯道对权力的认识和体悟当有“不凡之处”;作为权力场上“奇迹”的创造者,冯道的《权经》也必有“过人之见”。 《权经》分“求权”、“争权”、“用权”、“固权”、“分权”、“夺权”、“拒权”、“让权”等八卷。作为专门研究权力的学问,它是系统而全面的,囊括了权力的方方面面、各个要点,可以说是无一遗漏;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的“权力”专著,它的权威性和深刻性又是无人能比的,毕竟冯道不是在空谈,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不仅是权力的“理论大师”,更是权力的“行动大师”。
热门推荐
  • 她是他们的妻子

    她是他们的妻子

    《她是他们的妻子》一书的审美世界是由阳刚血性和阴柔温婉两条河流交汇而成的。作者对军事题材的独特的富于时代水准的崭新处理联系在一起,他是新派战争小说家中的中坚。他善于写战争,他出生红军家庭,他的父亲曾是一位红军战士,而他的母亲则是蒙族,他有一半蒙族血统,他的身体里流淌着好斗嗜血的天性。他的小说总是被一种莫名的悲壮苍凉的气息裹挟着,血性人物形象在他的小说中是一个基础性的审美元素。笔下人物的命运似乎不是操纵在历史的必然性的手中,也不是操纵在大自然的威猛之下,更不是掌握在现代理性精神和知识素养之中,而是支配在一种血性的人格之中。
  • 穷人好办事:创富与成功需要掌握的办事方法

    穷人好办事:创富与成功需要掌握的办事方法

    过去常说,一无所有的人办事,一个字:难。正所谓“人穷办事难”。贫穷失败、怀才不遇的人说话,一个字:轻。正所谓“人微言轻”。其实,办事不难,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决定办事成败的并不完全是你所拥有的关系、背景和财富。有那么多成功和富有的人都曾经一贫如洗,但最终靠着自己的奋斗精神和办事绝招,一步一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前程。本书概括起来将从三个方面提升你的办事能力:第一,树立正确的办事心态;第二,办事才能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第三,把办事当成人生的挑战和乐趣。
  • 重生之闲妻不闲

    重生之闲妻不闲

    前世,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程诺,忽略了除工作以外的所有一切。然而,工作遭遇不顺,婚姻走到尽头,家庭发生巨变。重生后,程诺痛下决心:家庭为主,工作为辅,做一枚闲情逸致的闲妻吧。却不料,闲妻不闲,生活中的突发事件陆续登场——阴险伪闺蜜,傲娇小三,极品亲戚,纷纷来袭。离婚墙头草丈夫变成了忠犬,重遇万人迷妇产科教授陆哲彦。总之,逗比来袭,女主冷静!真爱是后盾!
  • 傲世修神

    傲世修神

    一个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穷人;一个看透世间的穷人,在他纵身跳下山崖时,却没有死。而且还意外的踏上修神之路。为了替师报仇,而走上一条强者之路。且看他如何成为一代强者的!
  • 太上魂道

    太上魂道

    汉隶三本书:鸿蒙之始、体尊,太上魂道,寻求简体出版,有看上的加我QQ:641253536 汉隶新书锻骨已经上传,书号:2209652简介:以骨为胚,能否,锻造最强神兵?下方有直通车↓↓↓↓↓↓
  •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融汇了古罗马三位思想巨人的全部智慧精华,共分为三篇,比之同类书,内容更加详实,思想更加深邃,理解更为透彻。关键的是,能让读者在一《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思想的迸发,给生活于嘈杂现世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启迪。
  • 醉红楼之溶为玉狂

    醉红楼之溶为玉狂

    谁是妖,谁是孽,若真有前世今生,他们的相遇是轮回、天意抑或承诺?水溶:他本统领众魔的龙,遨游三界,偏因惊鸿一瞥,情根深种,瞒天过海、辗转尘世,不惜造下千年悬案,只为相守!贾宝玉:天界的神瑛侍者,人间的怡红公子,身陷金玉良缘,心念木石前盟,流尽相思红豆,能否引来她为他轻唱一曲《题帕三绝》?甄宝玉:假作真时真亦假,真、假宝玉,真、假幻境,世事皆有真假,唯有假不了的情缘,最终尘落何处?黛玉:绛珠仙草,沦落凡尘,不改灵性,看一个如精灵般的黛玉,一个穿越版的黛玉是如何续起曹公八十回后的红楼,看黛玉,如何逍遥于贾府、王府、皇宫、江湖。还有他、他、他……且看芸芸众生,如何演出这,可叹可叹的《红楼十三曲》:遨游三界,情根深种,都只为惊鸿一瞥,趁着这风云起、天地乱、用心机、吞日吐月。因此上,演出水木缘的红楼又一梦。看过我写第一篇红楼文的对我的文风应该相当熟悉,此文是不同于第一部红楼的另一篇红楼文,此文水溶超强大、腹黑,妹妹相对较弱,却也有扮猪吃老虎之嫌,看妹妹如何吃定超强势的水溶,呵呵…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文文推荐区:【推荐咱的新坑】《我家娘子》【推荐咱的完结文】《相公栽了》,腹黑文、宠妻篇!《夫子栽了》,腹黑文、逆天篇!《太子栽了》,腹黑文、励志篇!《醉红楼之水溶绛珠》,温馨似水《醉江湖》,五个故事,体裁不一【以下文文精彩之极、值得一看】推荐<逍蜃居>好文:《狂兽》萧家小卿《绝配》晴天小时《天下为媒》西楼小楠推荐二篇诱咱入潇湘的大神级文:《难耐相公狂野》芝麻酥《染指帝师》丫丫有点闲
  • 错嫁,先婚后爱

    错嫁,先婚后爱

    在云大校道旁的一家西餐厅,靠窗的一桌坐着两个年轻漂亮的女生。卫子凌端起咖啡悠然的品尝着,却不料对面的女生扑通的一下跪在地下,捂脸声泪俱下的哭求道:“卫小姐,求求你,我肚子里已经怀有君临的孩子,我不想孩子未出生就失去了爸爸,做一个见不得光的私生子,请你谅解一个做母亲的心情。”“你先起来吧。”卫子凌将咖啡放回在桌面上,脸色有些绷紧。妙倩微喜的坐回到自已的座位上,揉捏……
  • 人造地震

    人造地震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
  • 新娘酷又拽

    新娘酷又拽

    十三岁,她喊他大叔,十四岁,她总爱破坏他的好事,十五岁,一杯药酒,她设计了他,从此爱上狼与小羊的游戏,十六岁,他傍上了别人,她离家出走。二十岁,她成了他的情人,原来,她一直逃不开,从他买下她的那天开始,一切都已经注定,就算拼命想躲都躲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