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41

第41章 唯识学的实践理论(2)

3.身业的现业果化:世间众生由于有领受身业,所以能领受过去所作的善恶业而感得苦乐果。当知如来的成所作智,现变化身领受化业也是如此,就是如来示现种种身,领受变化可作的一切本事、本生、难修诸行。佛于过去生中所做的事叫本事,佛于过去生中所受生类的差别叫本生,佛于过生中所修种种难行苦行叫做难修诸行。或佛在现生中发现有类行者以修苦行为解脱因,佛为化导这类众生,特先现变化身,示修种种苦行,进而告诉苦行行者,非唯苦行能得菩提,还要定慧才能至菩提。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语化亦分为三,即:

1.庆慰语化:世间众生,特别是人类,总归是要说话的。但每个人说出来的话,使另外一个人听了感到欣慰欢喜,如是辗转相传的,大家论说这个“话”,没有哪个不生大庆慰,是为庆慰语。当知如来从成所作智起变化身现微妙音,使一切众生,亦变现佛的音声,并且听到佛的这样微妙音声,感到有种说不出的欣慰欢喜,哪怕是浅智小慧的众生,听到佛所宣畅的种种随所乐法,亦认为说得很好,生起清净的信心。至于智慧高的众生听了,自是更加欣慰无已。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2.方便语化:世间众生用方便语,能令其他一切众生,从不正当的道路上,走上正当的道路上来。如说这是应该做的,那是绝对不可以做的,以此方便对人演说,使人知道这是对的,从而依你所说而行,这就达到运用方便语所达到的目的。当知如来从成所作智起变化身,作种种方便语以教化众生,也是如此。如佛所建立的正学处,告诉人们戒是佛弟子所应学处,假定不如法遵守清净戒行,佛就对放逸懈怠的人加以毁责,希望他能改过,从此如法守持;对不放逸的人加以赞叹,使他更能戒行严净。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3.辩扬语化:世间的众生亦经常辩论,从不断的辩论中,使不清楚的道理更为清楚,所谓“真理愈辩愈明”就是此意。所以正当的辩论,在显示真理方面,是有其重大作用的。当知如来依成所作智起变化身,从变化身发出种种辩论语业,也是如此。佛陀说法,有时不免使众生发生疑惑,为了解除众生的一切疑惑,不得不用辩论的方式,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宣说种种的义理,务使众生疑惑得以消除,确认佛宣说的是最契合于正理的,是值得人所信受的。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意化分有四种,即:

1.抉择意化:世间众生有抉择的意业,就是运用意的抉择力量,认为对自他有利的事,就尽力去做;如觉与自他有损的事,就避免去做。像这样的避恶以行善,就是意的抉择作用。当知如来的成所作智与意相应时,生起意业,同样有种抉择作用。但佛所抉择的,就是抉择众生的心行,有八万四千这么多的差别,而这八万四千诸垢尘劳心行差别,能障八万四千波罗蜜多、陀罗尼门、三摩地等。为了对治心行差别的诸尘劳垢,佛陀特别说八万四千法门。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2.造作意化:世间众生有造作意业,因而能造种种不同的善恶业。任何善恶业的造成,都是由意识的构画分别。假定没有这样的意识,所有的善恶业是不能造成的。当知如来成所作智相应的意业,亦能从变化身上,造出种种意业,以化度不同种类的众生。为什么会如此?因与意识相应的成所作智,能观察众生所行之行,而众生的所行所为,不出身、口(语)、意的三业活动,而这种种行为活动,如来能一一观照清楚,告诉众生十恶业是不可行的,十善业是可行的。行善有得,作恶有失。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3.发起意化:世间众生有发起的意业,所以有发起诸业的功能。诸业,在此主要指身、语二业。众生的身、语活动,不论是身体上的往来进止的种种动作,还是口头上的种种语言的吐露,都是由意业的推动而后才成的。当知如来成所作智相应的意业,能起化意业也是如此。特别是佛陀语言的宣说,都是宣说种种对治法,以对治众生各式各样的烦恼病障,使诸众生听到佛所说的华丽而巧妙的语句,生起高度的爱好之心,并且乐意依照佛所指示的去行,对治自己内在不良的心理。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4.领受意化:世间众生有领受意业,所以能领受由善恶业所招感到的苦乐果。如所造成的是善业,就领受快乐的果报;如所造成的是恶业,就领受痛苦的果报。当知如来成所作智的相应“思”能起受意化业,不但领受三世无量法义,且于一一法的实体,亦能如实了知。所以对于一向、分别、反问、默置的四种记别,都能无颠倒地记别恰到好处,使诸众生所应领受的分别领受。由此证知佛的化业,时常在随逐一切众生,没有一时一刻离开众生。如来以是善巧方便,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第二节) 转依义

转依,梵文ās′rayaparivr·tt或as·rayaparavr·tti,为转所依之意思。亦作所依已转、变住。转,转舍、转得之义;依,指使染净迷悟等诸法得以成立之所依。转依,即转舍劣法之所依,而证得胜净法之所依。由修圣道,断灭烦恼障、所知障,而证得涅槃、菩提之果,此二果即称为二转依果或二转依妙果,此乃修习之最殊胜境界。所断除之烦恼、所知二障,即是所转舍之法;所证得之涅槃、菩提二果,即是所转得之法。故《成唯识论》卷一谓:“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或依即是唯识真如。”从中可以看出瑜伽行学派的转依宗旨,用作为解脱的代替语。所谓“转依”,就是从人们与生俱来相续不断的意识着眼,认为人们的意识、认识的转变,会影响行为,亦会使整个的认识和环境都发生转变,众生亦随着这种转化而成佛。这是佛学中最有典范意义的哲学,将佛教哲学发挥到了的极点,达到了宗教思想的高峰。

《成唯识论》卷九对“转依”之解释有二说:(1)依,乃染净法之所依,即指“依他起性”;转,乃转舍“依他起性”上之“遍计所执性”,而转得“依他起性”中之“圆成实性”。此系从三性上说明人之思想应如何自世间转向出世间,对于缘起现象不应执为实我实法,而应见到唯识真性。(2)依,指生死与涅槃所依之唯识真如;转,乃灭除依于唯识真如之生死,而证得依于唯识真如之涅槃。此系直接从对唯识真如之迷悟的认识上,说明如何自生死苦而达涅槃乐。此种转依,均通过阿赖耶识中种子之消长生灭来实现,转舍烦恼障种子即转得涅槃果,转舍所知障种子即转得菩提果。据此,可以得出如下三点对“转依”的认识:

第一,转依是唯识学上的不共义。唯识的主张,凡是世间、超世间的有漏和无漏法,都不能离开能变的识而独自存在。这一理论在唯识学上是肯定而不许否定的。宇宙中的现象界和国家、社会、种族、阶级以及天堂地狱,一切的一切,都是众生各自本识中的共相种变现的共同或非共同的现行;出世间的如无漏的菩提与涅槃,亦由修行者尽舍识上的杂染种现而显而生。总而言之,举凡所有,莫不以“识”为存在的根本。那么,无上的佛陀和三界的众生,都是建立在一“识”字之上,不待更言了。心识圆明就是佛,心识迷昧就是众生。虽有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说教,然而又有一定的界限,此界限盖即已转依与未转依而已。如是之理,求之佛教其他宗派(学派)绝不可得!在非唯识学的经论中,寻获对“转依”二字的诠释甚深之义,殊胜之义,纵然有相同的意思或者诠释,但绝没有唯识学的诠释圆满。

第二,转依是唯识学的最高目的。要想得圆满的转依果,除非成佛;而成佛又非得圆满的转依不可。那么,圆满的“转依”也就是无上的佛果了。一般学大乘佛法的最高目的在成佛;而学唯识的最高目的在转依,所以“转依”是唯识学上的最高目的。这绝不是夸大狂言,如《成唯识论》说“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如斯二转依果”,是任何人也不能否认的。从《成唯识论》的全部组织上看,也可以得到一个确实的了解,以转依义置于修习位之末稍,究竟位之起,介乎两位之间,作为佛与菩萨差别的关键。半得转依者谓之菩萨,满得转依者谓之佛陀,于此可见转依在《成唯识论》之地位和价值,那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第三,转依是唯识学产生的根源。佛陀出世的目的,是为救度一切人、非人类之众生,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默,无不是摄化的方便。他所遗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无一不是教导有情修心办道而趋佛道。《解深密》、《华严》、《楞伽》等经,都是在教导众生成佛,然而成佛必须得到圆满的“转依”。所以《解深密》广示三自性和三无性,为非空非有中道之教。而三自性中,以依他起性为遍计、圆成之所依,非三亦非一,非一更非三。有情善了通达,观见遍计之迷,便得圆成了悟。在《楞伽》则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圆满遍说,正智与真如乃遣虚妄之分别而证;二无我理,乃除三性中之遍计以显。而《华严》则曰“三界唯心”,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总而言之,凡是唯识的经教,都是为众生得到“转依”而宣说的。无著、世亲等菩萨,秉着一贯的宗旨,而造《摄大乘论》、《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等,扫荡印度各种外道及遍执粗劣的二十部小乘,圆成近代佛法应付新思潮的独特的瑜伽行学派之唯识学。《成唯识论》说及转依,论说为“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得四智”。《摄大乘论》说得更好:“为转所依,为欲证得一切佛法,为欲证得一切智智,入唯识性。入唯识性,非先说唯识不可,而说唯识结果在为入唯识性。”换言之,为得“转依”而说唯识。所以说“转依”是瑜伽行学派产生的源泉。

转,是一件事;依,是一种法;转依两件事合成的一个名词。转,又有能转智,所转障,所转得之三法;依,复有染净依,迷悟依,或依他起之三说。《成唯识论》卷十,举出转依有四义:

一、能转道:指证悟转依之智,即厌制烦恼、所知二障种子之势力而使之不作用之能伏道及断灭种子之能断道。

能转的法,就是一种能断烦恼的力,明白点说就是“智慧”。因为智慧能够观察“事”和“理”;并能判断其是或非;有断惑证真之力故,总称为无分别智。指舍离主观,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于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境智冥合,平等而无分别之智。亦即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之世俗认识,唯对真如之认识能如实而无分别。此智属于出世间智与无漏智,为佛智之相应心品,此智有加行智、根本智和后得智三种之别:

1.加行智:是准备阶段的智慧,以闻思所成慧和修慧一分为性,缘于诸佛菩萨所说正法教理;依教修习观察法性,渐遣一切世俗假相,能够引发根本智故,名加行智。亦称寻思之慧,乃道之因。

2.根本智:乃相对后得智而言,由加行智遣相既尽,而起真实无漏之智,亲证真如,乃正证之慧,乃道之体。此后能生后得智,故名根本智。此智乃诸智之根本,以其能契证真如之妙理,平等如实,无有差别,故亦称无分别智。于《摄大乘论释》卷八中,称此智乃为正证之慧。盖于此智远离各种推求考证之行解,亦无分别之智用,然此智之任运可烛照法体,契会真理,故为正证之智慧。又以此智为智之正体,而非化用,故又称为正体智,乃十波罗蜜中之般若波罗蜜。

3.后得智:又作无分别后得智,乃根本智后之所得,乃出观起用之慧,乃道之果。智体无漏而有分别,变似真如,观其空性(空性之体,即是真如,又名法性),而与根本智有异。于十波罗蜜中,与后之方便善巧等四波罗蜜相配。据无性之《摄大乘论释》卷八载,此智可分为五种:(1)通达思择,于真决定,于真现观,故称通达;由后得智思择如是所得通达,即于中自内审察此事如是,故称通达思择。(2)随念思择,谓于后时随念通达,念言“我曾通达是事”,故称随念思择。(3)安立思择,谓从此出,如所通达为他宣说,故称安立思择。(4)和合思择,谓以总相观缘一切法,由此观故进趣转依。或转依已,重起此观,故和合思择。(5)如意思择,谓智现前,随意思惟,一切如意如令地等变成金等,故称如意思择。后得智与断道有关,《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后思惟所缘故,令彼所断(根本智断),更不复起。又前智能进趣修道中出世断道,第二智(后智)能进趣世、出世断道,无有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

加行智为有漏智,根本、后得二智为无漏智。这三种智,也就是断惑证真的道体,所以在《成唯识论》中,统名之为“能断道”及“能伏道”。能断道者,其道永断二障之种子与现行;能伏道者,其道仅能渐伏或顿伏二障之现行。能断道为三智中的根本智,兼取后得智;能伏道则通三智。加行智有漏,后得智带相,不能正断惑故,说为能伏道摄,乃当然之理,自不待说。而根本智性唯无漏,正能永断“二障种子”,如何亦说为能伏道摄呢?据实而说,根本智可以全断二障,但程度上有尚未能全断二障的,如初地见道时之根本智,只能断除一分。可确定是证真的,不能不说是根本智,所以亦可将其摄入能伏道中。

二、所转依:指转依时之所依;有保持染净法种子(持种依)之“根本识”,及为迷悟法所依(迷悟依)之真如。

1.依他起性:现在探讨转之“所依”。依,在唯识学有两说,第一种说法为依他起。因为依他起性的本身,具有遍计执和圆成实的两面。在凡位以遍计所执为主,圆成实则隐而不现,而依他起则随之成染;在圣则圆成实尽露,遍计全归乌有,依他起亦即成为圆成实之依他起,全是清净。随遍计执的染依他,就是烦恼、所知二障;随圆成实的净依他,就是涅槃与菩提。转舍了依他起上之烦恼遍计,便得依他起性上圆成实之涅槃;转舍依他起性上之所知,便得依他起性上圆成实之菩提。以依他起性,乃转舍得之所依止,故立转依即依他起。

2.持种依与迷悟依:此是第二种说法。“持种依”者,就是第八根本识,能含藏一切有漏无漏的种子,故又名“种子依”。有漏种子称为杂染种子,无漏种子称为清净种子,这两类种子,阿赖耶识中无始以来,平等具有。但在凡位因为有漏种子有强力的熏发,唯是有漏现行,全无无漏。若有一时圣道生,灭除所有染污种子,熏发无漏,则无漏种子现行,即是“四智菩提”。“迷悟依”者,就是真如,就是清净法界。真如何以为迷悟之依呢?因为众生烦恼殊胜,真如隐覆,不达真理,便生一切有漏有过失之法,因此迷昧愚痴,永远流转于生死轮回,故真如为迷悟依也。这两种所依,非是对立的两法,而是互成关系的,如舍去二障种子,菩提能生,涅槃亦能显,舍除真如之迷,亦复能生菩提,能证涅槃。然而一定要说两种,盖显大菩提果,由阿赖耶识净种子出生,大涅槃果,由弃烦恼自显也。

同类推荐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从淡泊、立身、烦恼、随缘、平常、 包容、谦逊、信念、精进、学问、交友、生活等方面 ,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 述了佛家和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揭示生活妙理,点 破世俗迷障,以睿智的机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为世人指明人生的方向,是滋润心田的一泓清泉,是治 疗苦病的一剂良方。
  •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经,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本书以《金瓶梅》解《心经》,使之更加容易理解,开篇先录《心经》全文,标以白话。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讲解。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闲妻当家

    闲妻当家

    宣传楠的新文:《天下为媒》―――――★―――――★―――――★――――――她,是黑道上赫赫有名的“玲珑管家”,包办组织里的一切事务。“白影”的二当家,却是操心劳碌命。即使这样,还是得不到信任。由于功高震主,最后落得个被顶上大BOSS暗杀的下场。所以在这一世,她便要没心没肺地过活,才不要像上一世那样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她只要偷得浮生半日闲便可。她的人生目标是“不求最娴,只求更闲”。她叫姬七娴,是天焰皇朝第二大门庭姬家的小女儿。很好!很强大!家庭背景不用说,既不用为生计奔波,又不用担心哪天家族太过耀眼而遭皇帝猜疑,遭旁人嫉妒。毕竟这是第二大门庭,上头还有个第一。身份也不错,庶出的小女儿,也不会有什么人关注。名字就更妙了,娴——谐音不就成了“闲”吗?看来注定了,老天也允许她此世逍遥一生了。啥?姬家老头子也就是她老爹要她去参加选秀?行,她去,反正只要选不上就行。啥?她家五姐要与她换新郎?行,换就换,反正都是嫁人,随便哪个都成。可是,这只称作她老公的生物难道是为了彰显他雄性的特征,所以有那么多房姬妾吗?而且,她也是其中姬妾之一。好吧,妾就妾吧,只要让她闲闲地过完这一生就行。只是,为什么还不放过她。她只不过选主母时去晚了那么一点点,就被人阴成了当家主母,要担负起整个后院的职责。那个谁谁,你要主母家印?好!马上奉上!顺便将这主母的位置也打包送给你!★★★★★★★★★★★★★★★★★★★★★★★★★★★★★★★★【yynn1990】亲耐滴为《闲妻》建了群群号:【66734720】喜欢就来玩玩哦~果果的强群:128332704感谢辰夜为闲妻做的视频么么◆◇◆◇◆◇◆◇◆◇◆◇◆◇◆◇◆◇◆◇◆◇◆◇◆◇◆◇◆◇◆◇感谢亲爱的童鞋们给小楠送花花跟钻钻,谢谢大家的支持!
  •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以历史主义为原则,对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主要理论范畴一天命观、经学政治指导思想、大一统政治格局、德治治国方略、纲常伦理规范、民本固国执政方策、政治变革对策等概略性地试作哲理梳理,以时间范畴为经、历史时序为纬,论析儒学乃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中心支柱,以民为本执政哲学期许维护大一统政治格局、伦理纲常政治秩序,在时易治变中推行以德治国方略,建构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精神。
  • 二十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

    二十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

    男人,二十几岁时最怕别人说自己没长大?三十岁以后最怕别人说自己没出息?你二十几岁,染色体决定了你的生存方式是战斗! 男人在二十几岁怎样做,决定他三十岁以后怎样活!男人想在三十岁以后得到,就得在二十几岁做到!二十几岁敢要,三十岁以后得到。二十几岁敢赌,三十岁以后能赢。这就是《二十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至尊神王

    至尊神王

    龙组强者萧云飞重生异界,却成了浪荡公子哥,受尽鄙视。世间冷眼、群狼环伺,无法磨灭快意恩仇强者之心,传武道,融功法,逆天改命,任你宗门林立强者如云,我自有华夏神功傲绝异界。
  • 向李渔学快乐生活

    向李渔学快乐生活

    此书侧重诠释李渔《闲情偶寄》的“颐养部”,用当代人的观念对其进行重新解读,以古今中外的事例来谈健身养生及风月韵事,重在说实话说趣话,契合当今重生活重时尚重休闲之风气,可谓大俗大雅好玩可读。书的最后附了一篇写李渔跟两位红颜知己的文字《当李渔爱上乔姬和王姬》,算是从另一角度阐述了行乐和止忧的关系,李渔本人就在实践他的理论,或者说他在体验着他的生命历程,只是这种体验,并不全是美好的一面。
  • 天火巨澜(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天火巨澜(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精神底蕴之所在,是民族长盛不衰之根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本套丛书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以一个全新角度纵览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全书以全新史料,记述了上溯古代,下至公元1912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外交、法律、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详实,存真去伪。并由历史国学权威学者、专家最终审定。
  • 让你成为最美、最可爱的女人

    让你成为最美、最可爱的女人

    人生并非苦旅,不要总是把境况看得那么糟糕。调整情绪,放飞心情,你会发现,每一天都是精彩的一天,每一天都可以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这样,连疾病都会远远地躲着你。 当然,人都会有疲倦的时候,这就需要我们适时清理自己的情绪,大声宣泄自己的不满,而不是压抑着自己的情绪。要面带微笑地对所有人说:“不用担心”。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全新的挑战,男人们也很少有喘息的机会,他们需要“另一半”的温柔、关心、体贴和宽容。 以上这些,你都做到了吗?
  • 太后的秘密

    太后的秘密

    被五岁小孩叫“母后”,那是晦气,穿越成一个十九岁的太后,那是霉气。天下初定,根基未稳,敌国进犯,边关不宁....这...这...好像跟她这个现代人没一丁点关系都没有吧,为什么她需要留在宫里劳心劳力受侮辱?姑娘她不干了,翘宫。她发誓,翘宫是故意,遇到那个在月下吹箫的神秘男子,不是本意。一不小心发展出感情不是本意,滚到床上更不本意。***【第一卷】江山美人在宫里,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摄政王她是垂帘听政的太后在宫外,他是相思楼醉酒唱相思的面具公子她是一曲动天下的神秘蒙面女怎样的身分都逃不开彼此的吸引他甘愿为她放弃江山,又为她而重夺江山换来的却是她的不理解,离宫出走以及,强大的报复心痛之余,他只能有暗夜里默默的舔着伤口****他犹豫不决:“夺得江山真是惟一的办法吗?”她倾城一笑:“我会把他找回来,如果你还了他皇位,那我就跟你走!天涯海角,生死不渝!”【第二卷】寻找之路五岁宝宝之死让她下定了不报血仇誓不为人的决心可是寻找之路何其艰辛?尤其要找的还是恨透自己的前夫!当她出现在他面前,爱妃之死重现眼前,他红了双眼,欲置她于死地甚至为了复仇,而与坤国皇帝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却让她发现了另一个惊天秘密原来下情盅竟是他所指使?从头到尾,他们都不过是棋局上的子而已爱就要占有,爱就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甚至不惜陷她于不义吗?这样的爱,她要不起……**他愤怒:“这样为你,还不够吗?”她凄绝一笑:“陷我于不义,也是为我好吗?”【第三卷】谁主天下一个为子报仇,一个为情而来兄弟对峙,一触即发至爱面前,情难自制大军压阵,高座庙堂上的他惨淡一笑:“原来这就是逆天的代价!”“我会如约还了他帝位,你是不是还会跟我走?”他轻声呢喃“你杀了烨儿,还妄想我会原谅你吗?”她冷哼,红颜一怒火冲天此时,他才发现,人生有太多的意外,太多的不可预期一旦拉上了弓,就再回不了头**天外一隔霜成山,回眸相见梦相隔。江山、美人,到底孰轻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