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33

第33章 唯识义(2)

总的来说,七地以前的菩萨、二乘有学圣者及一切异生(凡夫),这八识的三名完全具有。菩萨八地以上和二乘无学,我执伏灭、永不现行,阿赖耶识的名称舍去了,只有后二位的名称存在。到了佛果位,二障种子习气都已永尽,则只有阿陀那一名存在了。

2.果相:果相即异熟识。此识能引三界六趣四生善不善业的异熟果故,故名异熟。此即显示第八识不共的果相,即有情之总报也。因是善恶,果是无记,异因而熟,故名异熟,亦有三类差别:

(1)变易而熟,种子有一个变化过程,才能变成果,即辩证法上讲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因变异之时,果方熟故。此义通余种生果时,皆变异故。

(2)异时而熟,因与果不同时,如形相、味道、体积等,与因异时,果方熟故(时间不同)。今者大乘约造之时,非约种体许同世故。

(3)异类而熟,因是善恶,果是无记。因性与果性不同。与因异性,果酬因故(性质不同故)。

若异属因,即异之熟;若异熟果,异即是熟。异熟即识,熟属现行;异熟之识,熟属种子,故余能变不得此名。按理无记果应是无记种子所感,但无记种子的力量下劣不能感果,所以必须靠强有力的善恶种子的力量才能感果,故有界、趣、苦、乐的不同。

3.因相:即一切种子识,此现行识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散,故名一切种,此即显示第八识不共的因相。此识虽有同类因、俱有因、相应因、能作因等义,但同类等因皆通余法,所以今偏说此识所特有的持种功能,为此识的因相。这是因相种子义,是万法唯识的根据,乃有诸法染净缘起之根本也。有漏染法的流转,依种子而起;无漏清净之还灭,亦依之而生。《成唯识论》以护法等论师,详而分别也。

二、所缘行相门

所缘行相门说明第八识的能缘与所缘,凡是心法若不具此二义,则不成故。

具有认识作用之主体为“能缘”,被认识之客体对象为“所缘”。缘乃依赖、依靠、攀缘等意,表示心识非独立自起,必攀缘外境(客体对象)方能产生作用。唯识学又称能缘为见分、所缘为相分;而以能缘之法,分为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三者。能缘产生作用时,见分缘相分,自证分须缘见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缘自证分。

此识之自体,以了别为行相。行相者即能缘心行(缘)于所缘境之体相,也就是识自体缘所缘境的能缘作用。换言之,即异熟识于所缘的相分上,有了别的作用,名为行相。故唯识学立四分说,以说明心作用的分限区域。在十大论时,对于心识的各有所见,在本书第三章《唯识思想在印度的演变》中已经讲述到了。安慧论师立一分说,即自证分;难陀等论师立二分论,即见、相二分;陈那论师立三分说,即见、相、自证分;护法论师更立见、相、自证、证自证四分说,称之为四分家。

1.相分:又作相取分。相,即相状;所缘之义。为认识之对象(客体);亦即被主体之心,所认识之客体形相。相分有四种:(1)实相名相。体即真如,是真实相故(实相无相者,谓无遍计执相)。(2)境相名相,谓第八识与六识相缘而为境界,为能与根心为境故。(3)相状名相,谓世间有为之法皆有相状,均为第八识所变现。此唯有为法有相状故,通独影及带质,唯是识之所变。(4)义相名相,谓能诠教下所诠义理之相,亦皆为八识所变现。即能诠所诠义。此相分,于四种相中,唯取后三相为相分之相。又相分有二:(1)识所顿变,即是本质(小乘及外道,谓境是极微所成,即为渐变,唯物学派属之。……本质即八识中种子习气)。(2)识等缘境,唯变影缘,不得本质。

2.见分:又作能取分。见,即见照;能缘之义。为认识之主体(诸识之能缘作用);亦即认识、照知相分之主体作用(于自所缘,有了别用)。此见分有五类:(1)证见名见,即根本智见分。(2)照烛名见,此通于根、心(即眼、耳等六根、六识),以根、心俱有照烛义之故。(3)能缘名见,此通于内三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能缘自证分),以内三分俱皆能缘之故。(4)念解名见,以念见所诠义理之故。(5)推度名见,以能量之心推度一切境界之故。

3.自证分:又作自体分。自,自体之义;证,证知之义。即自体上证知见分之作用;亦即自体能证知自己之认识活动(见分缘相分之作用)。

4.证自证分:即证知自证分之认识作用,亦即自证分之再证知。

于八识中皆各具有此四分,为人类认识作用时所必须具备者。例如度量一事物,应有“能量”(见分)作为尺度,亦应有“所量”(相分)作为对象,更应有“量果”(自证分)以得知大小、长短等,而将自证分之“量果”再加以证知,则为证自证分。上述四分为护法论师所提倡,为法相唯识学之正义。

另就四分熏习种子而论,七转识熏习第八识之种子时,见分熏能缘种子,称为见分熏,二者总称用能熏。自体分熏其种子,称为自体熏、体能熏;证自证分则无能熏之势用。此外,见、相二分称为外二分,自证、证自证二分则称为内二分;实则内二分系根据外二分之推论,外二分系为四分说之基础,其目的在证成“唯识无境”。

所谓唯识无境指万法唯识所现,意谓唯有识而无外在之对象,系唯识学之根本学说。唯识,梵文vijaptimatratā;无境,梵文anartha,亦作无外境。vijapti为由vijā(知)之“催起相”,为语基vijapaya衍生之语,指识之显现。《唯识二十论记》以“唯”是否定外境,故“唯识”一语意谓无境。盖识之显现乃阿赖耶识由无始以来分别熏习所致,由此显现所取之外境与能取之我,故《大乘庄严经论·求法品》述及唯心者有二种显现,即所取与能取之显现。《摄大乘论本》所相分说依起相为十一识,然皆不过是阿赖耶识所显现,并无实在之外境与认识外境之主观。是故三界诸法皆唯识,离识并无实在之外境。即世界一切现象皆为内心所变现,心外无独立之客观存在。《成唯识论》本卷一载,外境随缘而施设,故非有如识,内识必依因缘生,故非无如境,即指诸法随人之情识设置而非实有,所缘之境,唯识所现,诸法皆不离心。

自唯识现观之次第而言,首于暖、顶之位了知唯有识而无外境;其次,于世第一法位亦了断识之判别作用,于见道通达无所判别会得之法界。由《摄大乘论本》卷中论述四种理由,可得了解一切识为无境之理:(1)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傍生及诸天、人同于一事,所见有种种差别故。(2)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如于过去、未来、梦、影像有所得故。(3)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若有境,于其中能缘义,识无颠倒,不由用功即得真实智故。(4)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此三种即:①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得静虑者,随胜解力诸境显现。②得奢摩他、修法观者,唯作意随诸境显现。③已得无分别智,无分别智现前时,一切诸境皆不显现。

此外,唯识学归纳“有外境论”为三种,而加以批判,据玄奘大师译之《观所缘缘论》载,第一宗说诸极微为境;对此,极微为实体,故为生识之因,然识无极微之形相,故极微非境。第二宗说诸极微之和合为境;对此,识上虽有极为和合之形相,然和合者并无实体,不能成为实之生因,因此和合为境不能成立。第三宗说诸极微之和集为实体且有粗细大相,可成唯识之境;对此,若和集有实体,则一一析除其构成部分,应现同一相状,但如瓶则非然,故和集非实体。以上批判三宗而确立唯识无境之理。

三、心所相应门

心所相应门很简易,是说第八识无始以来,乃至未转依前一切果位,恒与作意、触、受、想、思五个心所相应,是遍行心所摄故,到佛果位,与二十一种心所相应。

四、五受相应门

遍行五心所中之受心所,特列“五受相应门”。受心所可以领纳顺违俱非之境,有苦、乐、忧、喜、舍五受。领纳顺境相,适悦身名乐受;适悦心名喜受;五识名身,意识名心。领纳违逆境相,逼迫身名苦受;逼迫心名忧受。领纳中客境相,于身心非逼非悦,不苦不乐名舍受。此识唯与舍受相应,不与余受相应。为什么呢?一是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违顺境相,不能微细且一类相续而转,故唯与舍受相应。二是此识是真异熟,随强的善、恶业势力转,不待现缘,故相应受唯是异熟受。三是此识常无转变,被第七识恒执为自内我,若与苦受等变异受相,便有转变,不能成为常一我见之对境,故唯与舍受并。其余四受之行相粗显,明了能分别,有间断变易,故不与彼相应。相应唯舍受。

五、三性门

一切法的性质不出善、恶、无记三种,无记又可分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此乃三性门所摄属。

善,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招可爱果之法体名善。恶,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招不可爱果之法体名恶。无记,善不善有爱非爱及殊胜自体,可记别故,说名为无记。否则不可记别为善不善之法体,不能招感爱非爱果,不能为此世他世损益,故名无记。有覆无记者,覆即障碍、覆蔽义。能障圣道,不能隐覆自心,故名有覆。虽有障碍隐覆之作用,但不能招爱非爱果,故名有覆无记。反之,为无覆无记。

阿赖耶识只酬过去善恶业因引生真异熟总报果体故,唯是无覆无记性摄。此识为轮回流转之主体,如果是善恶等法,流转还灭应不得成。即三善趣体是善,应不生恶,不生恶故,应无流转。三恶趣体是恶,应不生善,不生善故,应无还灭。又因此识是善染法之所依,若恒是善,应不为恶依;若是恒恶,亦应不为善依,互相违故。又因此识是所熏处故,若是善染,如极香不受臭熏,极臭不受香熏,故此识是无覆无记。

六、心所例同门

与八识相应的遍行五心所,例同心王,心王如是,心所亦如是。心王具如下之义:

1.触等五心所,亦为前业所感,是真异熟。

2.所缘行相,亦微细难知。

3.其所缘境,亦为种子、根身及器界。

4.相应之法亦是触等五心所。

5.其性亦是无覆无记。

6.到阿罗汉位方究竟舍。

但是,心王缘彼烦恼,心所却杂彼彼烦恼。其余义中,心所无所执藏义,不例自相。无持种义,不例因相。非了别行相,故不例行相。受与受不相应故,不例受俱。没有生起转识波浪相故,不例因果譬喻。所以,于心王十义中,便得例同果相、所缘、三性、伏断及所缘行相不可知可门。

七、因果譬喻门

第八识是众生流转三界五趣的生死根本,虽是一类相续,常无间断,但非常住。如果它是常住的,则坚密而不能接受诸法熏习。实际上,阿赖耶识从无始以来,前因灭后果生,念念生灭,前后变异,能受染净一切法的熏习,故非常住。虽念念生灭变异,而非断灭。若是断灭,则不能持诸法种令不失坏。事实上,此识从无始以来,一类相续无有间断,能持诸法种子,故非断灭。非断非常,即是恒转,故《唯识三十颂》云“恒转如暴流”,是将譬喻来显这第八识生灭相续非断非常义。

有如暴流,总有新漂溺,此识亦能持烦恼业等,漂溺有情,使众生于生死暴流中轮转不息。暴流遇到风等缘,起诸波浪,而水流不断。此识亦如遇到众缘,起眼等前七转识,而恒相续。暴流可漂水下之鱼虾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然,与内种子外相续法,恒转相识,显示此识无始以来因果非断非常。故得名“因果譬喻门”。

八、伏断位次门

此门在最初“三相门”中之自相已出阿赖耶识体,明其断舍的位次。这断舍门,是舍阿赖耶名,不是舍第八识体。

《唯识三十颂》云“阿罗汉位舍”。阿赖耶识的得名,正取三藏义中的我爱执藏义,因为二乘人到了阿罗汉位,断尽了此识中的烦恼粗重,不再执藏此识为自内我,从此永舍阿赖耶的名称。

阿罗汉,梵文arhat,意译为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等。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者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二乘无学果及菩萨无学、佛果三位皆已断尽烦恼障,应受人天之妙供养,永不复受分段生死。因此,三乘无学皆可通称阿罗汉,皆舍阿赖耶名。关于这点,《成唯识论》中有三解:一是指二乘无学果位回小心转大乘之渐悟菩萨,必定不退转,不起诸烦恼障,故不成就阿赖耶识,这是从二乘无学果位说,包含在阿罗汉位中。二是指八地以上的菩萨,虽未断尽烦恼的种子,但无漏法相续,缘执此识我见、我爱等永不现行,不再执藏识为自内我,故舍阿赖耶名。三是初地以上菩萨,虽未断尽俱生烦恼,而缘执此识之分别我见、我爱,永不现行,不复执藏为自我内我故,不名阿赖耶。此三说中,前二为护法之说,后一为难陀论师之说。

第八识一般总称为阿赖耶识,但因第八识有其不同的意义,所以在唯识学的经典中,因其意义的不同,立有种种名称,现举七种常见的异名如下:

1.所知依,这是《摄大乘论》开头就讲到的。所知,是指染净的一切法,而这一切法的所知,就是阿赖耶识。或说染浄一切法,皆阿赖耶识而建立,所以阿赖耶又名“所知依”。

2.阿陀那,这是《解深密经》所讲到的。欲色界有情的生命体,不用说是由可去业力之所招感。但是作为生理机构的五根,所以在一期生命中,得以活泼的存在,并且引起一种觉受,原因是由于阿陀那识的执持,如果阿陀那识不执受有色诸根,有情生命立刻会崩溃,成为一具无生命的死尸,所以阿陀那识的功能不可缺。

3.种子识,经论中都讲到。染净诸法是由阿赖耶识所变现的,而阿赖耶之所以能变现一切诸法,都是由于种子识,遍能任持有漏无漏种子,假定没有种子识的遍能任持,能生诸法的种子早就散失,哪里还能变现诸法。

4.异熟识,这是引业所感得的有情总报真异熟体,三界五趣四生的有情总果报体,完全由这异熟识而得。

5.心,赖耶同时还可以叫心,心是种种积集的意思,有此积集的种子心识,染污意即前六识才得生起,假定没有的话,诸法无有转变现起的可能。赖耶为诸法种子积集的处所,也因诸法的熏习,赖耶因之而存在,所以特又将它名之为心。

6.阿赖耶,这是第八识的自相,能含藏种子,具三藏功能,亦如前之所说。

7.无垢识,这是转依以后的清净识,其体是最极清净的,为一切无漏法之所依止。此识从证得佛果时开始,一直尽未来际,都是清净无垢秽的,所以名为无垢识。如偈颂所说:“如来无垢识,是清净漏界,解脱一切碍,圆镜智相应。”烦恼、所知障垢,悉皆得到永离。

(第三节) 熏习义与三量

在前二节里,讲到了种子义,并提到熏习,心分四义及四师之异说,但四分与三量之关系,识与三量之分别,未能论述,故专开一节。

同类推荐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本书是弘一法师晚年将其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玉堂等作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经,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本书以《金瓶梅》解《心经》,使之更加容易理解,开篇先录《心经》全文,标以白话。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讲解。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 中观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内容简介:《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热门推荐
  • 怪乖女恋爱季:和你一起混

    怪乖女恋爱季:和你一起混

    群号:31840225【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宫出品】“喂,你谁啊,不长眼睛呐!要死了,哎哟,痛死我了。看在你长得挺帅的份上,本小姐不和你计较!下次在让我看到你这么嚣张,你死定了!”“名字!?”“怎么,你想记仇啊?”当拽死不偿命的臭丫头遇到帅气冷酷的大少爷。一段甜蜜的爱情史已经绽放花蕾……读者加Q:2314175347(加时注明读者)
  • 戮玄

    戮玄

    坠落的大陆,几千世的轮回,一生的守候,鲜血加身,罪孽成佛,若天地不仁,则万物为刍狗。
  •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用“文如其人”形容南怀瑾先生恰如其分。他的为人如同他的文章,朴素而雅致,随和而亲切,于平凡中自显不凡,他的文章如同他的为人,文学而多连,杂采而博贯,于随适中自见精神,人文合一,正是大师境界。
  • 契约鬼妃

    契约鬼妃

    如果有一天我被尘世遗忘谁能透过我的灵魂找到我…当她醒来,周围一切变得虚无缥缈,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就算触碰自己都只会穿身而过。原来她变成了一抹幽魂,不知自己的过去,更不知自己的未来。没有身份的幽魂无法投胎转世,无法获得真正的解脱。从此她代替别人活着,为的只是寻找真正的自己。当她一次又一次用别人的身体睁开眼睛,她用自己的思想过着别人的生活,看尽世间悲欢离合,听遍天下承诺誓言。却没有人在她用另一个身份出现是认出她。她是被尘世抛弃的人,她是不记得过往却苦苦寻觅的幽魂。…只知阎王掌管凡尘众生的生死,其实他座下有三大聚魂灵尊,他们才是真正决定世人应该生或死的生死判官。其中一聚魂灵尊——东陵邪觉得自己很悲催,因为他所负责的地盘正值乱世硝烟。万事皆有法则,虽为生死判官也只能按法则行事,无奈乱世硝烟中人命皆如草芥,总有些人还没到该死的时辰,便因为种种原因嗝屁了。阎王传命于他,不该死的人就绝不能引入地府也不允许游魂在外。东陵邪听到这样的命令,皱起眉头,这不是强人所难吗?左思右想,苦思冥想之后,东陵邪创造一道地府之令——逐梦令。何谓逐梦令?东陵邪邪魅一笑,让那些不当死之人活下去就是逐梦令。谁来执行逐梦令?是东陵大大您亲自去吗?东陵邪再次邪魅一笑,开玩笑,本灵尊怎么会干此下等活儿,自然是让她去。她?她是谁?东陵邪觉得今日自己笑得有点多了,遂冷了脸色。她是谁?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她是谁,她会跟着本灵尊正是因为她想知道她是谁。既然她没有身份,便可以用任何身份活下去,所以若谁在不该死的时候死去,她便得遵从逐梦令代替那人活下去,活到那人该死的时候。无论是否到该死的时辰,但凡死去的总不是什么好命人,那她岂不是永远在苦命中徘徊,这她也肯?她若想知道自己究竟是谁,就必须遵从逐梦令,或许在执行逐梦令时有人认出她来,她还有翻身的机会,不然她就永远魂魄难安,永世不得超生。…她想活着,却不知自己为何死去。那些人明明能活着,为何偏偏选择极端之路。古琴一响,逐梦一令。她能否寻找回真正的自我?…特别说明:1、此文略带玄幻色彩,不过只属于轻玄幻范畴。没有打怪练级换地图,却有宅斗宫斗人心斗,顺便还加了点触动心灵的爱情。2、此文人物背景皆为架空,偶尔出场的神话人物也只是杜纂而出,请勿寻瑕伺隙吹毛求疵。3、此文作者只接受一对一的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冷情皇帝可爱妃

    冷情皇帝可爱妃

    推荐醉梦新文《养貂成妃:王爷,套路深》传闻,垄月皇朝的皇帝独孤冥,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伺候在他身边的太监,从来没人能活过两个月。她凤小九摇身一变,居然成了独孤冥的贴身太监,天要亡她呀!“皇,皇上,你想做什么!?奴才可是太监呀!?”某小太监双眸水汪汪,仿佛一只胆怯无害的小白兔般,步步后退。某邪魅男子见此,红唇一勾,邪气一笑。“呵呵,是不是太监,先脱光衣服让朕验明正身吧!”推荐醉梦其他精彩好文——《养兽成妃:傲娇太子甜甜宠》《养狐成妃:邪魅冷王甜甜宠》
  • 特工王妃又闯祸了

    特工王妃又闯祸了

    【全文已完结,放心看】她,是二十一世纪绝色女特工,隐世门中身怀灵术的天才少女。一次意外穿越,她成为了被姐姐暗算,坠崖而亡的洛家废材五小姐。废材?丑女?可笑!谁知,山洞中,冰棺旁,废材变成了怎样的绝世天才?那漫不经心的眼光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绝代光华?丑陋的容颜下,又是怎样的倾国倾城之貌?当废材大放异彩,注定是一场风起云涌。当草包不再懦弱,天下唯我独尊。一朝惊变,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她猖狂的不可一世。绝色锋芒,袖手乾坤,纵横世间,她铁血冷酷震天下!凤凰涅盘,火舞飞天,翱翔在天际的不是凤凰,而是蜕变的骄龙!看她如何以狂龙之姿,睥睨天下,震慑群英!本文系列文《很狂很嚣张:医妃有毒》
  • 父母一定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

    父母一定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

    本书科学地、有针对性地、从细节的层面对孩子从一岁到十八岁的人生历程中,深入浅出地论述了父母应该为孩子做的50件事。指出了当前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教育误区,指导家长教会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学会自己判断、自己选择,拥有独立的能力、快乐的心境和健康的身体,形成健全的人格。
  • 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流畅的笔触生动地将世界文学知识汇总成为100个小小节点,阅读中感悟文学,体悟经典。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