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15

第15章 唯识学在中国的传播及演变(1)

(第一节) 唯识学在中国的初传——地论宗

唯识学是印度佛教后期的思想,最早传入我国的,是南北朝时的北魏,其次是梁陈之间,最后是唐代。因为经过三个时期的传入,所以思想上也有着显著的不同。北魏传入唯识思想的是菩提流支,以《十地经论》为主要根据;梁陈之际传入唯识思想的是真谛三藏,以《摄大乘论》为主要的根据;唐代传入唯识思想的是玄奘大师,以《成唯识论》为主要的根据。在中国佛教史上,称之为地论家、摄论家、唯识家三家。唯识思想南北朝最初的传入,争论阿赖耶识是真是妄,只有地论与摄论两家,到玄奘大师由印度回国,传入新的唯识说,于是唯识思想发生了一大转变。欲知道瑜伽行学派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经过,当从此三家的唯识思想之不同去探索。

地论系的唯识思想,是以《十地经论》的思想为主。《十地经论》是世亲菩萨对《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十地经》之注释。因为其内容是说明阿赖耶识为真如法性及自性心净义,所以含有充分的清净心的思想。《十地经论》的传入,是瑜伽行学派在我国弘扬之始。

北魏永平元年(508),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及义学缙儒十余人,奉宣武帝之命,于洛阳翻译《十地经论》,至永平四年(511)完成。菩提流支是北天竺人,为大乘瑜伽行学派学者,资性聪敏,遍通三藏,精通咒术。夙怀弘法广流之志,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至洛阳,敕住于永安寺,从事佛典翻译。勒那摩提系中天竺人,学识优瞻,事理兼通,尤明禅法,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508)抵洛阳,奉敕与菩提流支共译《十地经论》。佛陀扇多系北天竺人,神悟聪敏,博通内外。永平元年亦奉敕与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于洛阳殿内翻译《十地经论》,四年始成。他们三人各自翻译,内容出入很大,因而魏宣武帝特命慧光法师(468-537)将之合译为一,所以今日所流行的《十地经论》,实是依于慧光而得流传的。

慧光法师俗姓杨,定州长芦(河北)人。十三岁随父至洛阳,从佛陀扇多出家,时人称之为圣沙弥。初习律部,不久受具足戒。四年后讲《摩诃僧祇律》,世称光统律师。北魏永平元年,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各自译出《十地经论》,慧光虽通两译,自阅梵本,悟其纲领,对校异同,合为一本;慧光的糅译,虽说不偏于哪一方面,然因他自己的思想,比较接近于勒那摩提,所以承受摩提的思想为多,是为地论宗初祖。然另有道宠法师(生卒年不详),俗姓张名宾,少有才艺,与李范共投国学大儒雄安生之门。壮年时领徒众千余,偶过赵州元氏县,觉渴,入路旁堰角寺索水,沙弥持之,以水中含几尘问之,道宠罔然无对,沙弥乃以水浇面,他大惭,散徒众,即日受具足戒。既而入西山研究经典,自叹入道之晚。当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各译出《十地经论》,道宠闻之,访菩提流支,受《十地经论》,服其教诲,居止三年。后广宣佛法,弘扬《十地经论》,并以流支思想为准,声誉闻于邺下,学徒参集。道宠唱法于道北(邺都之北方),故其法系称为北道地论派;慧光一派则称南道地论派,是为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南道地论宗与北道地论宗。即慧光承勒那摩提之说,于相州(河南安阳)南部弘法,称相州南道派,又称南道,系地论宗之正统;道宠嗣菩提流支之法,宣讲于相州北部,是为相州北道派,又称北道。

《十地经论》的根本义,在于解说菩萨修行之阶位,十地融摄一切善法:初三地寄说世间之善法;次四地说三乘修行之相状;后三地则说一乘教法。十地的阶位,亦即说明由凡夫地到佛果地的始末。但所谓凡夫地与佛果地的分别,究竟在于什么呢?依地论家的说法,就在于心意识的有无。经说:“三界虚妄,但一心作。”凡夫地的一切境遇,完全是唯心的现象,如果将这一心加以分别,就成为心意识的三种,假定达到心意识三种俱灭,而不再现境界时,就是佛地。《十地经论》卷一说:“菩萨尽者,法身离心意识,唯智依止。”同卷又说:“是菩萨远离一切心意识,忆想分别。”南北两道的地论师,既同以《十地经论》为本,而思想不同的观点何在?在于对阿赖耶识的看法不同:相州南道派的慧光法师,主以阿赖耶识为净识,于阿赖耶识之上,一丝一毫的妄想分子也没有,所以一成为佛陀,就只有唯一的阿赖耶识,其余的七个识都灭去而不再现了。相州北道派的道宠法师,主以阿赖耶识为无明的妄识,于中谈不上有什么清净,所以如成正等正觉,此妄染的阿赖耶识,一定是要舍去的。《教观撮要》说:“地论南道,计八识为真,生一切法;北道,计八识为妄,生一切法,此皆于黎耶,计真妄之异。”《法华玄义释笺》卷九说:“梁陈已前,弘《地论》师二处不同:相州北道,计阿黎耶以为依持;相州南道,计于真如以为依持。此二论师,俱禀天亲(世亲),而所计各异,同于水火,加复《摄大乘》兴,亦计黎耶以助北道。”此外,还有《翻译名义集》卷六及《法华文句》卷十八,都曾说到南北地论师的思想差别。唯就《十地经论》本身的思想说,学术界认为南道派所说近于《十地经论》本义,因为论中所立的八识,是这样分别的:前五识叫做识,第六识叫做意,第七识叫做心,第八识阿赖耶识是什么呢?是心意识以上的东西,是最上至极的究竟真理,如拿真常唯心的话说,就是自性清净心,或叫做第一义心。以这真常心为根本,说明三界唯心之理。不过要知道,北道地论派,不是不承认有个真常净识,只是不承阿赖耶识是真净,因为阿赖耶是由真识不守自性所妄现出来的东西。如果简单一点说:南道派的慧光,是以“现常”为主;北道的道宠,是以“富常”为主。由于南道派的思想,比较合乎《十地经论》的思想,所以北道派不及南道派的势力大,而后来终于被摄论家所同化。

关于地论宗之教判,略综为四:

1.据澄观之《华严玄谈》卷四载,慧光将佛陀一代时教判为渐、顿、圆三教。华严宗二祖智俨、三祖法藏等承袭此说。所谓渐教,指华严宗所说之大乘始教和大乘终教,都是依诸经教言说,逐渐修成佛的,所以二者都是渐教。所谓顿教,是顿修顿悟的法门,离言离相,顿解顿成,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称之顿。可摄禅宗,是不说法相,唯辨真性、泯绝八识二无我的差别,不立五法八识三自性的门路,不立断惑证理的阶位。如《维摩诘经》所说,即属此教。“不历僧祇获法”,故不同于小乘教,亦不同于大乘始、终二教渐次修行,亦不同于圆教的圆明具德,故立一乘之顿教。所谓圆教,意思是圆融无碍的法门,此教说性海圆融,随缘起成无尽法界,而彼此不相违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正觉,所以称之为圆教。

2.据《法华玄义》卷十上载,慧光判为四宗:(1)因缘宗,指毗昙之“六因四缘”。(2)假名宗,指《成实论》之三假。(3)诳相宗,指《大品般若经》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三论。(4)常宗,指《涅槃经》、《华严经》等之常住佛性本有湛然。而慧光之弟子昙隐等,判为:(1)因缘宗,指小乘萨婆多部。(2)假名宗,指《成实论》及经部等。(3)不真宗,指诸部般若。(4)真宗,指《涅槃》、《华严》等经。慧远又判为:(1)立性宗,即因缘宗。(2)破性宗,即假名宗。(3)破相宗,即不真宗。(4)显实宗,即真宗。昙隐及慧远二师虽各立四宗,实与其师慧光法师之四宗同义。

3.据《华严经探玄记》卷一载,真谛三藏等判立渐教(化仪)、顿教(化法)二教,而慧光所立之三教中,渐教、顿教仅在化仪,唯圆教为化法,故二者有异。

4.慧远于所著《大乘义章》卷一,判立声闻藏、菩萨藏二藏,系与半、满二教,与大小二乘同义。

此外,慧光法师之门人安廪,尚有六宗之教说。

如前所述,《十地经论》一书,乃世亲菩萨为解释《华严经·十地品》而作,内中广明菩萨十地之义,并述及八识、无明、三身、三聚净戒、因分果分、总别同异等六相。八识为眼、耳、鼻、舌、身五识及第六意识、第七阿陀那(末那)识、第八阿黎(赖)耶识。其中第八阿黎耶识之真妄论点,系地论宗分为南、北二道之主要因素。南道派将第八阿黎耶识与《楞伽经》所谓之如来藏心,及《涅槃经》所谓之佛性同视,而称为真常净识,乃主张佛性本有;并以阿陀那识以下七识,皆为有为之妄识,而特称阿陀那识为无明识。据南道派慧远之《大乘义章》卷三末及《十地义记》卷一末载,阿陀那识为无明痴暗之妄识,阿黎耶识则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然妄识与本体,必依真识而立,故前七识之妄法以第八识为其本体。又真识之本体,虽平等一味,非因非果,但其用却能随缘起灭,具有染净之别,故能开展出一切万法。亦即妄法非真如之外另有别体,乃系真如不守自性,随缘而成为妄法,故诸法依随真如,如影随形,同时存在。由此,佛性虽本有,仍需精进修习,离染显净,方可成佛。然道宠所传之北道派认为,阿黎耶为无明之妄心,而非不生不灭之真如,即主张佛性后有,须累世修行,始得成佛。有谓护身寺沙门自轨者,立五宗教判,属北道派,其五宗为:

1.因缘宗,指《毗昙》。

2.假名宗,指《成实论》。

3.不真宗,指《般若》、《法华》等。

4.真宗,指《涅槃》。

5.法界宗,指《华严》。

从教判上,可以看出南北二道派之差异,虽前已述及,但仍可以补充归纳总为下列二说:一说北道派为“黎耶依持说”,南道派为“真如依持说”。即北道派计执阿黎耶为妄识以为依持,主张一切诸法皆由黎耶缘起;南道派则视阿黎耶为真如净识,而计执于真如以为依持,并主张一切诸法皆由真如之缘起所生。另一说,南道派为黎耶净识之八识建立说;北道派则为真妄和合之九识建立说,即立第八黎耶为妄识,第九识为净识,唯虽立有第九识,然尚无阿摩罗之名。及后,真谛三藏之摄论宗起,立第八阿黎耶识为虚妄,第九阿摩罗识为净识之说,此说与地论宗北道派之主张相近似,故北道派与摄论宗渐同化相合,而唯南道派独存。

南道派传至慧远晚年时,因感本宗所论之第七识尚未彻底,而欲以摄论宗之阿陀那识再予补充,乃有《摄论》化之论释。弟子灵璨之门人灵润等《地论》学者,即先后转习《摄论》。随着摄论宗之日益兴盛,南道派亦渐趋衰落。然地论宗对日后华严宗之成立极具贡献,因其除精研《华严经》之《十地品》外,对《华严经》整部经典之旨趣亦广作理解,其成果颇值得推崇。如慧光法师将《华严经》之诠释,判为因果理实,成为华严宗法藏大师之因果缘起、理实法界说之基础;慧远大师之阐释《华严要义》,所说之因果二分、教证二道、六相圆融等,亦多为法藏大师所修正采用,故有谓华严宗之学说,仅系扩大地论宗对《华严经》之研究而已。

(第二节) 真谛三藏与摄论宗

摄论系的唯识思想,当然是指以《摄大乘论》的思想为背景的。《摄大乘论》系瑜伽行学派所依的“六经十一论”之一,系无著依《大乘阿毗达磨经》的《摄大乘品》所造。在印度不但本论有几种不同的诵本,就是释论也有世亲释、无性释二种。本论传来我国,有北魏佛陀扇多译、南朝陈真谛译及唐代玄奘译的三种译本。释论的世亲释、无性释,不但都传来我国,而且世亲的释论,也有真谛三藏及隋朝达摩笈多的译本、唐代玄奘的译本三种。因此《摄大乘论》的弘传在南北朝之际,蔚然成风。而本节所指摄论系的唯识思想,乃指南朝陈天嘉四年(563)真谛三藏在广州制旨寺所译的《摄大乘论》而言。

真谛(499-569)三藏是公元五六世纪间之著名译经僧,与鸠摩罗什、玄奘、不空合称我国四大译师。系西北印度优禅尼人,婆罗门种姓,姓颇罗坠,原名拘那罗陀。他聪敏强记,辩才不竭。少游诸国,历事诸师,精研“四韦六论”,贯练“三藏五部”,究明大乘之妙理。他在游历扶南国时,正值梁武帝派直后(官名)张汜等送扶南国王返国,并访求高僧大德及大乘诸经论。扶南国王推荐他来华,他欣然同意,携带经论梵本二百四十,于梁中大同元年(546)八月到南海郡(今广东南部),当时他已近五十岁了,随即北上,沿途滞留,经两年才到建康,武帝深加礼敬,住宝云殿。正欲从事翻译工作,即发生侯景叛乱,无法进行工作。他便离开建康,先后在富春(今浙江富阳)私宅,由县令陆元哲召集沙门宝琼等二十余人开始译经。在大宝三年(552)应侯景之请回建康,住台城。不久侯景兵败东遁,梁元帝即位,建康渐安,真谛迁住正观寺,与愿禅师等二十多人译《金光明经》。以后,他历住豫章(今江西南昌)宝田寺、新吴(今江西奉新)美业寺、始兴(今广东曲江)建兴寺,还到过南康(今江西赣县西南)。陈武帝永定二年(558),他又回到豫章,住栖隐寺,后转往晋要(今福建晋江)住佛力寺。他在生活极不安定的情况下,仍然随方翻译讲习,从未中止过。天嘉三年(562)九月,译事告一段落后,欲回印度,遂泛海西行,不料风向转变,十二月间又漂回广州。广州刺史欧阳顾请他为菩萨戒师,迎入住制旨寺。于天嘉四年(563)译讲《大乘唯识论》(即《唯识二十论》)和《摄大乘论》等,次年又译讲《俱舍论》二十二卷。他“厌世浮杂,情弊形骸”,曾至南海北山欲自尽,因慧恺、欧阳顾劝阻,始还王园寺。于陈宣帝太建元年(569)示寂,世寿七十一岁。据《历代三宝论》所载,他所译经论及讲述疏记共计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开元录》刊定其译经为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真谛三藏之译经,为同时代诸译师所不及,其翻译方法与学识俱佳,为我国佛教传译史上之泰斗,主要翻译唯识学方面的典籍有《转识论》、《大乘唯识论》、《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中边分别论》、《十七地论》(此书乃《瑜伽师地论》之别出本),其中以《摄大乘论》和《摄大乘论释》影响最大。真谛示寂后,弟子分归各地,弘传其说,形成摄论宗学派,此二论乃为南朝摄论宗之主要理论根据,真谛三藏亦因之被尊为摄论宗之祖。

同类推荐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从大量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事例出发,层层深入,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故事,将佛学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佛道,佛道是一种大思想,大艺术、大智慧、大境界。禅,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精粹,亦为整个东方文化所推崇。佛,让我们远离尘世的烦恼,在喧嚣与浮华中筑起一座盛放心灵的舞台;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有一颗豁达的心去承载,让我们遭遇坎坷时,有一种信心和勇气去打拼;让我们在苦难来临时,用笑容和爱去坦然面对;让我们无法拥有时,体会到轻松挥手告别的美丽。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以讲述圣经故事的形式将《圣经》中最具智慧的经典故事和箴言精选提炼出来,并用智慧的语言全新诠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的精髓, 它是一本让你阅读方便且完全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启迪人生的智慧书。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热门推荐
  • 魅惑天下:命定凰女

    魅惑天下:命定凰女

    “丫头,你看了本尊的真容,可要负责哦!不过看在为你疗伤期间,也把你里里外外看了遍,我就委屈一下,上门提亲娶了你这个小妮子好了!”“什么?你这个混蛋?你.....你居然连个孩子都不放过!”青瑶立刻叉腰对着玉面公子哇哇大叫。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中国创刊词

    中国创刊词

    本书收录了1872年至2003年间中国报刊的创刊词,并介绍了这些期刊的创刊时间、创办地点、创办背景、作者小传、创刊译文,焦点评析等内容。其中所撷取的作者有的是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大诗人,有的已成为一代师宗、一代名宿、一代伟人甚至是一代领袖。这些创刊词的作者代表了新旧中国不同时期的思潮,而且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及时代特征。
  • 倾城魔女翱翔九天

    倾城魔女翱翔九天

    她来自21世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上班族……意外穿越,怎么就穿着红嫁衣躺在冰河上?躺枪……卧槽……不是杀手,不是特工,不是神偷,肿么办?不怕,她有神兽小弟几枚,狗腿子一推,桃花一箩……某腹黑妖孽男委屈道:“娘子,不要再给我惹桃花了,我掐得手都酸了”某女笑意盈盈的道:“哦,这样啊,我看你掐得不亦乐乎嘛……”………且看弱妹超强逆袭,灭渣男渣女,披荆斩棘破千年阴谋……逐步跨上强者之巅,颠覆天下,翱翔九天。
  • 懒女逆袭:冷漠上仙也温柔

    懒女逆袭:冷漠上仙也温柔

    前世她是神之女,只因为爱人之死,她散发神力以死相随,灰飞烟灭;得人保留一丝魂魄以至于投胎转世。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梨花芳菲间,他白衣胜雪,款款动人的桃花眼微微眯起,唇里轻轻喃道的话语,却不曾想以后她的人生皆为他而倾覆。“你不是她……”风华正茂间他冷淡出声,她撕心裂肺,坠入修罗,万劫不复。“她的三世已过,如果消除不了她的怨念,形神俱灭!”三世已过,是谁成全了谁,抑或痴迷了谁的一生?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中学生科普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中学生科普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精心挑选了众多科普小故事,内容涵盖物理、化学、太空、地球、气象、动物、植物、科技、历史、数学以及人体奥秘等多个方面,既涉及青少年朋友应该了解的科技动态,又包含了一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每个故事之后,我们还附有“知识点睛”等版块,旨在帮助读者在短时间的阅读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更好地掌握知识。
  • 奇案推理(走进科学)

    奇案推理(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