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100000033

第33章 中观学派之实践(4)

断惑证真的位次,说法不一。吉藏大师说,十信菩萨降伏“见一处住地”,十住菩萨降伏“欲爱住地”、十行菩萨降伏“色爱住地”、十回向菩萨降伏“有爱住地”。初地初心断“四住烦恼”尽,了“分段生死”与阿罗汉相同。《地持论》说:“二障三处过,地前一向伏。”但大乘菩萨佛前供养三宝,常在世间救度众生,与二乘不同。初地初心断尽三界烦恼,从初地到金刚喻定,断尽二十二种无明便成佛。由于十地菩萨所断之障及所证之真如各不同,以欢喜地等十地,分别为:

1.欢喜地断障证真,谓菩萨修舍行,于内身外财无所悋惜,由因感果,而登初地,心生欢喜,即断异生性障(性,即凡夫之性;障,即执著我法,障于初地功德),证遍行真如,此真如由人法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

2.离垢地断障真如,谓菩萨修十善业远离欲垢,舍念清净,即断邪行障(谓身、口、意三者误禁戒),证最胜真如,此真如具无边之德,于一切法最胜。

3.发光地断障证真,谓菩萨加功用行,发起深广之心,如法修行,智慧光发,即断暗钝障(谓忘失闻、思、修三慧,照法不能显现),证胜流真如,此真如流出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

4.焰慧地断障证真,谓菩萨具修三十七品道法,发起慧焰,即断微细烦恼现行(无明微细之惑现起)障,证无摄受真如,证此真如,则无所系属。

5.难胜地断障证真,谓菩萨修习平等加行,悟真俗二谛无差别智,无有能胜,即断下乘(声闻、缘觉)涅槃障,证类无差别真如(生死涅槃,其类平等,无有差别)。

6.现前地断障证真,谓菩萨加修平等利生之行,智慧现前,即断粗相(于四谛中,执苦果为染,执道灭净)现行障,证无染净真如,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言后方净。

7.远行地断障证真,谓菩萨加修一切菩提分法,悟空、无相、无愿三昧,即断细相现行(于一切法执有缘生及执无相)障,证法无别真如(了种种教法,同一真如,而无别相)。

8.不动地断障证真,谓菩萨加修清净道行,离心意识,得无生法忍(谓一切诸法,性本不生,而于此法,忍可印证),一切烦恼所不能动,即断无相中作加行(无相指第七地,谓于无相中加功用行)障,证不增减真如,此真如不随净染而有增减。

9.善慧地断障证真,谓菩萨以无量智观察众生境界,皆如实知,得无碍智慧,遍说诸法,普令获益,即断利他门中不欲行(谓第八地于无相中,舍离功用)障,证智自在真如,得此真如,能于四无碍智得自在。

10.法云地断障证真,谓菩萨以无量智慧,观察觉了,三昧现前,得大法故,以法身为云,普周一切众生,具足自在,即断诸法中不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真如(一切业悉得解脱,而与真如之理相应)。

大乘菩萨常修中道无生观,根据五忍另外分为五位。五忍即:信忍、伏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初十信菩萨,信诸法无生,名为信忍。三贤菩萨,折伏生心不令起念,名为伏忍。初地到六地,无生观稍明,随顺无生,名为顺忍。七地到九地,生心动念不再现起,无生观现前,名无生忍。十地到佛地,生心动念毕竟寂灭,无生妙悟,了了分明,叫寂灭忍。

以上断证次位,是每个学佛修行人,从初发心,直到成佛的整修经历。

(第四节)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

佛教终极之目的为菩提与涅槃,菩提与涅槃,都是佛果上的功德智慧的嘉称,法身常存的美名。菩提意译为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声闻、缘觉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知、无上正真道或无上菩提。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际上就可直译为佛陀。“菩提”是就法而言,“佛陀”则是就人而名。“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不无所包,故称正遍知。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1)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2)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3)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悟了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4)出到菩提,谓第八地不动地、第九地善慧地、第十地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著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5)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佛智德圆满,即以智为佛,所以佛名“一切种智,称佛菩提”。得此菩提,便得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功德,故名得大解脱。大解脱乃破除五住烦恼,了解二种生死,不为万累所拘,得大自在。

解脱与涅槃同义。涅槃或作般涅槃(般,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涅槃(大,殊胜之义,又作大圆寂),原意是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实践之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外道学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佛教大、小乘对涅槃之解释,亦异说纷纭。总约而言,可大别如下:

部派佛教,涅槃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余之依身,略“余依”或“余”)残存之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说一切有部主张涅槃乃一存在之实体,经量部等视涅槃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假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大乘中观学派以实相为涅槃,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同时南本《涅槃经》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八味:

1.常住,涅槃之理通彻三世而常存,圆遍十方而常在,故称常住。

2.寂灭,涅槃之理寂绝无为,生死永灭,故称寂灭。

3.不老,涅槃之理不迁不变,无增无减,故称不老。

4.不死,涅槃之理原本不生,亦然不灭,故称不死。

5.清净,涅槃之理安住清净,诸障皆净,故称清净。

6.虚通,涅槃之理虚彻灵通,圆融无碍,故称虚通。

7.不动,涅槃之理寂然不动,妙绝无为,故称不动。

8.快乐,涅槃之理无生死逼迫之苦,而具真常寂灭之乐,故称快乐。

若以配常、乐、我、净之涅槃四德,以常住、寂灭为常;以不动、快乐为乐;以不老、不死为我;以清净、通虚为净。瑜伽行学派称涅槃有四种:即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与无住处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事物之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乃指真如。无住处涅槃,即依于智慧,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济众生,故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涅槃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槃说即以此为特色。

由证无上菩提而得涅槃成为佛,那就涉及到佛身与佛土的讨论。佛身,指佛之身。有关佛陀生身之殊胜及其实身之种种考察,称为佛身论。溯自释迦牟尼佛在世或灭度后不久,也以释迦非为常人,其身超越常人而圆满(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并具有殊胜之能力(十力、四无所畏)。此后至部派佛教时代,分别论者与大众部主张佛身无漏之说,其寿量、威力皆具有无限性;此或指佛之肉身(即生身)而言。然说一切有部提出异论,主张佛之生身亦为烦恼之果,仍属有漏;但承认佛所成就之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法,或佛之教法尽属无漏,此称为法身。法身者,乃佛之所以为佛之根据,即非肉眼所能见之佛理,如此之法身与生身合称二身。说一切有部等称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者为五分法身,如此之功德法亦称法身。

大乘佛教兴起后,佛身论随之急速开展。先是法身内容之变化,谓法性真如为法身。据无著之《金刚般若论》卷上载,经典即言说法身;对此依修行证得始示现之法身,称为证得法身。故大乘佛教兴起后,始称真如理体为法身,更进而称生身为应身,并在两者之间别应报身,故有法、报、应三身之说。

1.法身,又作法佛、法身佛、法性身、自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真身。大乘佛教虽完全承受说一切有部之法身说,但其特色在以常住真实普遍平等理体之真如法性为法身,指佛陀之本身,或立如来藏为法身。

2.报身,又作报佛、报身佛、受用身、受法乐佛、受乐报佛、食身、应身、第二身。指悟真理而有功德(因行果德)之具体普遍之身。此身既非永远的真理之身,亦非无常的人格之身。在菩萨因位时所立之誓愿与修行,其结果显现受乐之佛,即为报身,如阿弥陀佛。报身以大慧、大定、大悲为体,具足无量之色相、功德与乐相,佛之净土系以此报身为因而成立,菩萨在净土受法乐,亦以报身为因。《大智度论》称之为法性身、真身、法性生身,而梁译《摄大乘论》卷上则称此为应身。

3.应身,又作应佛、应身佛、应身如来、应化身、应化法身。即佛陀之现身,乃为救济众生,应众生之根机(受教者先天之能力与性格)所显现之人格身,如释迦牟尼佛,通常为一丈六尺,故有丈六金身之谓。

此三身之关系,如月之体、光、影,称为“一月三身”。具体而言,法身之体是唯一、常住不变,故以月之体为喻;报身之智慧由法身之理体所生,能照明一切,故以月光为喻;应身具变化之作用,从机缘而现,故以月影映现水面为喻。

佛身论之问题,起于佛灭后,至部派时代乃生起论议,上座部基于现实立场而反对,大众部则尚理想。后大乘佛教兴起,更盛行菩萨成佛之说,对佛陀之考察渐次进展,以《般若》为始,《维摩》、《首楞严》、《法华》、《涅槃》、《华严》、《大日》等诸经皆发表深远之佛陀观,随之而促进有关佛陀所说法及所住国土之理论,构成佛教教义的重要部分。

佛土,又作佛国、佛国土、佛界、佛刹。指佛所住之处,或指佛教化之国土。即不仅指净土,甚至凡夫居住之现实世界(秽土),以其为佛教化之世界,亦称佛土。因此,自净土之意义而言,弥勒菩萨之兜率天、观音菩萨之普陀洛伽山等,虽为净土,但均非佛土。在初期佛教,小乘说一切有部主张佛土意指释迦牟尼佛诞生之娑婆世界而言,但其后佛身演变成真如理体为法身,历史性之佛陀为应身、化身等。故因应化身观,而有真佛土、应佛土(又作方便化生土)之说,并由报身说产生报土思想。由于对佛身解释之异,佛土遂有二种、三种、五种等说。

吉藏大师《大乘玄论》卷五谓,土有不净、不净净、净土不净、杂、净等五种,此五土系依众生之业而感受土,故称众生土;又因其为佛所教化之国土,故亦称佛土。其中有凡夫与圣者共住之凡圣同居土、大乘与小乘证悟者(阿罗汉、缘觉、大力菩萨)共住之大小同住土、仅菩萨住之独菩萨居土、仅诸佛独住之诸佛独居土四种。

天台宗立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碍土(又作实报土)、常寂光土(寂光土)等四土等。其中,凡圣同居土即凡圣共住之国土,有净秽之别,净者如西方极乐世界等。方便有余土系修方便道了空观与假观,而断除见惑与思惑(生于三界之因),出分段生死,但尚未断除无明惑,故更于界外受变易生死之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别教三十心之菩萨等所生之土。而修真实法之中观,断除无明之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之菩萨所生之土,即为实报土。寂光土即指成佛者住之国土。中国佛教各宗派,对佛土亦各有自己的说法,大同小异,就不赘述了。

同类推荐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是什么人?有没有可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耶稣这个人?这本惊世骇俗的书,不仅提供了耶稣存在的事证,甚至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所理解的耶稣。它记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调查,可以说是新近最。晾人的考古发现:在耶路撒冷陶比奥区出土的第一世纪犹太坟墓,埋葬的就是耶稣与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以及儿子……从墓中遗物一窥耶稣的生活、死亡,以及他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无疑让人兴奋不已。曾获艾美奖雅各布维奇和古生物学者佩雷格里诺系统而严谨地分析实物证据,与列为正典或伪经的《福音书》比对,建构了耶稣家族第一幅完整的画面。他究竟是什么人?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个异于以往面貌全新的耶稣。
  •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故事

    每一位天仙都负责一项专门的工作:吉布利里天仙是真主专门派往先知们那儿的使者;伊斯拉非来天仙专门负责末日来临时对人们进行清算;米卡伊来天仙专门负责宇宙万物;阿兹拉伊来天仙是专门负责掌管死者灵魂的。
  •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点亮自己的心灯,擦亮迷失的双眼,寻找到内心的安宁,浸润一颗善心而获取生活的幸福。本书从卷帙浩繁的佛经中,精选出多个富含哲理与智慧,充满幽默与诙谐的故事加以独到梳理,并结合现实生活给予精练评析,以阐释佛的博大与精深。
热门推荐
  • 管理要读心理学

    管理要读心理学

    这是为非专业人士准备的心理学普及性系列读物,运用通俗、简练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从如何理解人的心理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与个人健康、社会现象、组织运营、人际关系、自我情绪控制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内容几乎涉及到了生活的所有层面,是一本难得的实用心理学好书。
  • 妻不善夫不正:纨绔少夫

    妻不善夫不正:纨绔少夫

    指腹为婚,他纨绔不羁游手好闲,她绝顶聪明德才出众。入门半月他害她失忆,入门一月,他另娶新欢,入门半年,她恢复记忆。男人啊瞎了你的狗眼,长得漂亮不定会过日子,不攻心机不定是善主。你不仁我不义,妻妾不两立,选一个吧。
  • 牵魂

    牵魂

    郎园在海瞳市经营餐饮酒店,安雅是业界小有名气的美容师,偶然的机会,俩人参加一次旅游活动认识,后来就产生了复杂的情感纠葛。本来就尴尬的关系,更加上秋水恒和湘北的加入,更使得原本简单的关系陷入纷纭和错乱!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妇幼保健实用教程

    妇幼保健实用教程

    妇女儿童是社会中的独特的弱势群体,其生理表现、疾病的演变有其独特的规律。妇幼保健丁作具有其特殊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度专业性等特点,妇幼保健状况对人口的总体健康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 老婆是武林盟主

    老婆是武林盟主

    谁说我是学生狗,美女盟主握在手。  谁说咱是单身男,妻妾成群万户侯。  看史上最强的高中生,如何纵横都市,成为天下第一的大侠!  《老婆是武林盟主》,最强高中生李凡,静候诸位前来踢馆!
  • 在阳光下晾晒

    在阳光下晾晒

    混迹大都市打工谋生的故事为主线,小说通过描写乡下青年秦林离家出走,给读者展示了都市生活的繁荣、多彩,同时也将都市生活的危机、陷阱等的另一面也暴露在读者眼前。作品将都市的阴暗、男人泛滥的激情、女人潮湿的心统统放在阳光下晾晒,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 你本是龙:激发你的成功潜能

    你本是龙:激发你的成功潜能

    每个人都具备成功的潜质,都能成为“龙”。然而,为什么总有人“翻下龙种,收获跳蚤”?其实,只要你掌握了激发潜能的方法和原则,你就能创造生命的奇迹,塑一个成功的自己!请相信:成功(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人生最大的挑战就是挑战自己!挖掘成功的潜能,找回本应成功的你。
  • 人生因爱而完满

    人生因爱而完满

    当人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匆匆前行时,这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真爱故事就是一处处心灵停泊的港湾,让人们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再一次体会人世间温情洋溢的至情至爱!《人生因爱而完满》选取了许多感人肺腑的小故事,集合了古今中外那些纯真、美好的情感,设置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乌鸦知反哺,百善孝为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多一份爱心,多一份温暖”等十个章节,有“把笑脸带回家”的父爱;有“梦里依稀慈母泪”的母爱;有“爱到地老天荒”的爱情;有“打弹珠的朋友”的友情……书中立体丰满的人物、真切感人的故事情节、发人深省的寓意,为真爱做了全面而生动的诠释。
  • 让心灵深呼吸的小故事

    让心灵深呼吸的小故事

    一本好书,让你呼吸更自由。有呼吸就有希望,我们不能拒绝呼吸,更不能拒绝希望。能得到的感动是那么多,就像你所呼吸的新鲜空气一样充足。打消你心灵的“口罩意识”,给自己内心一个自由的呼吸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