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恳的艺术
人际关系需要技巧,但必须以诚恳为基础,否则技巧便成为权术,会破坏人际关系。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做到为人诚恳呢?有四种安全有效的做法。
用自信赢得别人的信赖
自己对自己抱持信赖感,才能使别人对自己产生相当的信赖感。任何人依凭自信而成功,其比例远大于依赖聪明才智而成功。可见,自信对人际关系而言十分重要。
东西方人的自信来源有很大不同。西方人的自信直接来源于自己对自己的信心;中国人比较谦虚,大多不敢直接对自己产生信心,因为自信的人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变成自大,从而遭到天谴。所以,我们的自信通常指对上天的信心,认为“自己那么凭良心、讲道义,行事正大光明,一切公正无私,老天爷不保佑,还有什么天理可言?”相信老天有眼,会帮助自己,就是心目中有老天爷的自信。
尽管我们要对老天爷有信心,但还是要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努力表现出自信的一面,比如:
1.走路时提起肩膀,抬头挺胸,而且快步踏出,比一般人走的速度快25%左右。
2.经常保持微笑,因为微笑可以带来信心,驱散我们的恐惧和烦恼,微笑也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大方地注视对方。无论见面或者谈话,都能够自然地将视觉的焦点放在对方的眼睛上。
4.说话时使用丹田之气,以有力而清晰的语调来说话。
5.能够以自己的热心激发对方的热心,表现出自信信人的风貌。
将心比心,为他人考虑
要体现自己的诚恳,在人际关系中必须合理考虑他人的立场,至少要做到以下六点:
1.设法放松对方紧张不安的情绪,放心地对我们畅所欲言。只要把心中的话说出来,彼此就比较容易沟通。
2.表现出幽默乐观的态度,使对方觉得我们相当诚恳而主动,认为和我们交往有意义而且有价值。
3.及时称赞和祝福对方,使对方明白我们能够欣赏别人的优点和成功,亦即能够主动地爱别人。
4.对方如果遭遇不幸或失败,我们也要及时给予支持,衷心鼓励他,当他的精神支柱。
5.凡事将心比心,使对方明白我们的诚意,对方也将会以同等的诚意来响应我们。
6.万一有误会,要诚恳地解释。如果自己有错误,应该马上改正,不可以以自我为中心,陷入盲目的利己主义。
以自我为中心是破坏人际关系最有力的武器。任何人只要凡事只想到自己而不考虑他人,必然被视为自私自利而得不到他人的支持和欢迎。
站在他人的立场,别人才可能依据“互相”、“彼此”的交互精神,同样站在我们的立场来合理地回应。大家都将心比心,彼此有共识,当然容易沟通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轻松幽默地批评他人
闻过则喜是一种美德,可惜做得到的人委实太少。所以,非不得已最好不要批评别人,尤其不可以在背后议论别人,以免引起他人反感。实在有批评的必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在愉快的气氛中,在不惹对方厌恶的情况下,若无其事地说出对方的错误比较有效。因为突然大声责骂,对方心理上会产生强烈的抗拒。
2.先赞美,后指责,最后安慰他。这种方法被称为“三明治”法,对方会比较容易接受。
3.私底下劝告,不要公开批评,但是要当面。对方或许一时难受这种做法,但过后冷静下来,会对你心生感激。
4.看关系、论交情,再来决定批评的语气。
5.借用别人的话来批评对方,譬如“有人说你相当不近人情,但我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或者“我看你整天忙于工作,偏偏有人还在批评你的工作负荷太轻”,等等。假借别人的口气,对方一般不会恼羞成怒。如果对方问起是什么人说的,最好说记不得了,他就知道是我们顾全他的面子才这么说的。
借用第三者的话并不是欺骗的行为,而是为了让听者的面子不受损伤,使他比较容易接受。
欲正人,先正己
人性原本有善有恶,也可善可恶。一般人偏向性善,其实是对人的一种良性期待,我们把它称为善意的期待。特别是中国人,你对他好,他没有理由不对你好。同样的道理,我们自己先抱有善意,再期待对方善意的响应,多半能够心想事成。反过来说,一开始就认定对方缺乏诚意,对方十分敏感,一下子就看出来,当然不会诚意地响应我们,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只要我们愿意相信别人,别人就会以诚实的态度来对待我们。因为人与人相处原本就像照镜子,照镜子的人笑容可掬,镜中人自然也笑得十分可爱。
要想获得别人的善意,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自己热心,也会感染别人产生同样的热心;对别人冷淡,别人照样会对自己冷漠。
2.对别人采取充满敌意的行动,别人也会回以相同的行动;自己对别人大声吼叫,别人也会提高嗓门,大声说话。所以,希望对方冷静下来,首先要降低自己的火气。
3.说话的声音和脸部的表情都可以传递我们的期待信息,对方接受后,也会做出适当的反应来自动改变。
4.相信别人,表现出自己的信心。别人看到我们的表情,了解我们的想法,自然会更加尽力表现,实现我们的期待。
人际关系中应有的基本态度
人际关系中应有的基本态度,我们归纳为下述七点:
对人有礼貌
礼貌有如穿在身上的衣服,它虽然不能使我们健康,也不能使我们长寿,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对人有礼貌,不见得马上有实际的收益。有些人就是因为这样而不重视礼貌,认为没有礼貌,人家也不能对自己怎样,何必约束自己,处处讲求礼貌。
其实,礼貌的作用一在和谐,使大家相处愉快;二为守序,大家在一起,有礼貌才能秩序井然;三为守分,表现合乎自己的身份;四为恭让,发扬以让代争的精神。
有些人认为礼貌就是形式化的东西,这种人往往嘴巴很甜,心里头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感觉十分灵敏,如果只有表面上的礼貌,心里却丝毫不关心,很快就会被看出来。
有些人采用制式化的礼貌,也就是千篇一律,对谁都是一样。这种亲疏不分的礼貌,会给人不近人情之感。既然人与人的关系不同,所表现的礼貌也应该不同。
礼貌不可以过分,因为礼多必诈,很容易引起人家的警惕,以为你有什么企图。
礼貌的本质在于“敬”,也就是看得起对方。人如果存心看不起,光是讲求表面的礼貌是没有用的,自尊尊人才是真正的礼貌。中国人不喜欢形式化或制式化的礼貌,我们通常表现得相当具有机动性。有时候这样,有时候又那样,随时因人、因事、因地而制宜,只要合理,人人都喜欢(见图7-1)。
图7-1 对人要有礼貌
保持适当距离
保持适当距离,并不是要大家都戴着假面具彼此尔虞我诈,而是以诚恳的态度让对方拥有合理的自由,在和谐中保持各自的独立。过分不分彼此,就会不知不觉中伤害别人,尤其是自己与群众很难全都十分熟悉,更容易触及他人的隐私,碰到他人的伤痕。所以,唯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有些话不方便说就不说,有些事不方便做就不做,才能保证安全。我们主张“有事不怕事,无事不惹事”,因此,人与人之间,特别是自己与群众之间,必须保持相当的距离。
君子对待他人要和,却不能够结党营私、朋比为奸。因为各人有各人的私生活,我们应该互相尊重,不要过分干扰别人,彼此保持适当距离,才是君子之交。
中国人讲求大同小异,主张“君子和而不同”,便是容许大家在团体中拥有个人,是一种兼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做法。有些人把中国人归入个人主义者,认为我们以个人为主;有些人却把中国人归为集体主义者,认为我们以集团为主。说中国人是个人主义者,既对也不对;说中国人是集体主义者,同样也对也不对。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合在一起想,有时候这样,有时候则那样,连中国人自己都常常摸不清楚。
游走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只要不以个人的利害作为唯一的取舍标准,只要坚持趋吉避凶的原则,以正大光明为标准,合理就好。
不可锋芒毕露
《论语·学而》开头有三句非常著名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正好指出中国人的三大缺点。“学而时习之”的“习”不是复习,也不是温习,而是习惯,学而必行,才能养成习惯。中国人学而不用,以致知道得多,做得少,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有朋自远方来”,我们彼此相处,往往重视现实,过分势利。有办法的时候,再远的亲友也远从千里而来;一旦贫穷失势,住在隔壁的亲戚都不愿意加以理睬。“人不知而不愠”,生怕人家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大的本领,因此逢人就要把自己吹嘘一番。
这“孔门三乐”之中,就现代人而言,“人不知而不愠”反而是最重要的。因为现代人不要说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简直已经到了人不知而大怒的地步,而且情况愈来愈普遍。有机会表现,绝对不放过;没有机会,也要制造机会猛“秀”一番。锋芒毕露还不算,丑态百出才过瘾。现代台湾地区的泛政治化导致政治人物破坏了善良风气,真是罪过。
老子针对中国人好锋芒毕露的缺点,倡导深藏不露,却遭受世人许多批评。其实,老子的话是没有错的。锋芒毕露的人必然成为众人打击的目标。树敌太多的结果,多半是自己倒霉。
所以,有能力的人不必在言语或行动上显露锋芒,而应该先冷静了解环境,再适应环境,得到大家的认同,然后再来改造环境,这时表现得人人乐于接纳,才是“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真本领(见图7-2)。
图7-2 君子不可锋芒毕露,应待时而动
慎防引起别人的疑忌
引起别人的注意是一种彰显自己的方法,但如果引起的是别人的猜疑和嫉妒,那就有害而无益了。所以,为慎防引起别人的疑忌,就要做到不露则已,一露就要特别谨慎。为此要注意下述四点:
1.自己打破平衡局面,势必引起大家心理上的不平衡,这时就要更加谦虚有礼,切勿沾沾自喜。
2.得意时要想到失意时可能遭遇的困境,事前防患总比事后补救要好得多。
3.有功劳得到上级赞扬或奖赏,别人心里多少会不高兴,这时要想办法分享功劳或表示功劳是众人成全的结果,并衷心感谢大家的帮忙。
4.要有“同台演出”的意识,切记不可“唱独角戏”,不要急于自我表现,不要一味逞能,不要低估或欺骗对方,不要自以为是,唯有你赞美我,我赞美你,彼此产生一体感,才能减少别人的疑忌。
中国人不太喜欢自我推销,因为人就是人,并不是物,为什么要推销自己?难道想把自己卖给别人不成?彰显自己的目的在引起大家的注意,使大家对我们产生良好、深刻的印象,而不是引起别人的疑忌。
别人不注意我们,无从建立关系,别人注意我们,如果产生的是不良印象,不如不让他们注意,反而更好。可见,我们不但需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更需要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以上四点看起来十分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所以必须慎思慎行,才能有效。
逢人只说三分话
中国人喜欢逢人只说三分话,而且这三分还是不太重要的部分。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中国人狡猾,而是谨慎考虑的结果。特别是在多元化社会,什么都没有定论,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在西方可能是愈辩愈明的真理,我们则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说还好,愈说愈糊涂。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比较丰富,同时脑筋也比较复杂。同样一句话让三个人听会产生三种不同的效果,同样一件事,由五个人来分析,也会产生许多不同的结果。
说话留余地才不会失言害了自己。不必说的不说,不该说的不说;人不对不说,地点不对也不说;时未到,暂时不说,时已过,不说也罢。逢人只说三分话是为了测试对方的反应,用这三分话来观察人、时、地是不是合适。如果合适,就“事无不可对人言”,如果不合适,就必须奉行“沉默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