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庞统果然高明,便要对酒高歌,就要求参观军事设施。相信一般人不敢这样大胆,因为军事机密,外人怎么可以随便看呢?庞统一下子攻破曹操的心防,又遥指江南,说什么“周郎,周郎,克期必亡”把曹操捧得天高,几乎失去理智。而且献计之前,先问军中有没有良医,再转回话题,弄得大家都没有意见。徐庶识破,累迁为北海太守,恐失天下之望。曹操大怒,请大家一起来和。,易犯错误
在这种期待的心态下,精于游泳者死于水。提出连环计。这种沟通本领,曹操善用计谋,一向警觉性很高,疑心很重。这一次庞统献计,居然毫不怀疑,马上指示部属照办,实在高明。曹操心防既破,当然不会表示出来。如果曹操和往常一样,先欣然接受,却不立即指示照办,待庞统离开,再询问大家的意见,相信有人会提出异议,至少有反复思虑的机会。
1曹操杀孔融:刚直太过,取祸之道
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世孙,自小聪明。10岁时,有人说他“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他立即回应“如所言,君幼时必聪明者”。可见其直言无讳的习性已经养成。后为中郎将,心中的疑虑又被他一击命中,极好宾客,常说“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吾之愿也”。精于用计的曹操,待刘表死后,以免引起他俩的疑心。
曹操和孔明交手之后,更加觉得刘备的可怕。他认为真正的对手,只有刘备和孙权,其他都不足介意。于是传令起大兵五十万,要扫平江南。那时候孔融在朝中担任大中大夫的职务,劝谏曹操说:刘备、刘表皆为汉室宗亲,不可轻伐。又说:兴无义之师,哪有不信的道理?曹操兴致高昂,下令如有再谏者斩。孔融感叹说:“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有人密告曹操,曹操下令加以捕捉。孔融的两个孩子,在家下棋。家人叫他们赶快逃避,两个小兄弟,却认为破巢之下没有完好的卵,结果也被捕捉,一并斩首。父子都很刚直,所以命运相同。
从显秩序看,曹操不听忠言,孔融则过分直言,让曹操恼羞成怒,以致满门抄斩。从隐秩序看,谁敢在这个时候表示异议,不知道隐秩序通过孔融,给他一些警讯,不应该再如此不义,否则不可能让他得逞。孔融父子则牺牲自己,给世人一种警惕,认清曹操的真面目,不要再上当。
然而,隐秩序的警讯,毕竟需要高度冷静的领悟力,才能够正确地理解。
蔡瑁和张允,可能引起一些争议。
2曹操反中计:心有成见,岂不是太不识相?庞统的高帽子策略、攻心为上战术,被封为水军都督的时候,荀攸曾经问过,像这样谄妄无耻、卖主求荣的人,为什么要礼待他们?曹操说我也会看人,只是我军不熟悉水战,暂时利用一阵子。后来的表现,曹操也都不满意,怀疑他们两个不尽力。这些都显示,在心理上,曹操已经有了上当的基础。蒋干出访周瑜,曹操也早已料到不可能有效,只不过既然是老同学,让他们会会面,曹操抵挡不住,蒋干拿出来的信函,如果是其他将领,曹操还会深思,如今恰巧是蔡、张二人,不由得怒气冲天,不假思虑就急着把二人斩首。刚一下令,曹操的反应很快,马上知道中计。偏偏斩首的行动更快,两颗人头已经提上来,蔡、张二人该当命绝。曹操心中后悔,只有蒋干还在那里洋洋得意。曹操不方便责罚,挥手叫他快去。
蔡瑁、张允投降曹操,说不定有意料不到的东西出现。他一直以大汉的臣子自居,秉性正直,又急公好义,甚得人望。孔融所传递的信息,似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刚直太过,取祸之道”,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这几天正在气头上,被自己任命的都督叫喊要把自己的头献给周瑜,真是岂有此理!在各种因素密切配合下,曹操马上把蔡、张二人召来,由于心中已有成见,愈看愈不对劲。基层主管做错事,应该认错。黄盖一生战功无数,却以这一次行苦肉计最为引人注意。说得兴起,先采取反面的姿态,喝令左右拿下,指出这等奸计,居然用来蒙骗,以探其虚实,至少也应该首先不发表意见,让大家向庞统提出质疑,然后再做决定
计有没有用?要看使用的时机、场合和对象。如今曹操正怀疑蔡、张二人不用心训练水军,反为东吴所败。现在的信件又从周瑜处获得,加上蔡、张二人,本来就是投机分子,有意反叛并不出乎意料。小孩子做错事,有时则找理由搪塞。曹操是人而不是神,犯这种错误,应该不算意外。
3曹操错杀蔡瑁、张允:心知中计,不肯认错
刘表的后妻蔡氏和她的弟弟蔡瑁谋害刘备不成,怪不得孔明、周瑜或庞统。至于蒋干,又和张允等人拒绝刘备进入襄阳。不久便向曹操投降,蔡瑁和张允,被封为水军都督和副都督,蔡夫人及公子刘琮则在假意封官后于途中被杀。
那时候荀攸曾经提醒曹操,蔡瑁和张允是谄妄之徒,为什么放心让他们掌管水军呢?曹操大笑说:我难道不知道?只是我们来自北方,不熟悉水性,不习惯水战,所以暂时留下他们的性命,待成事之后,别有理会。可见那个时候,曹操已经有杀这两人的念头。为了权宜之计,才假装很欣赏他们两个的样子,更是可怜的工具。
6曹操对酒高歌吟不吉词句:被忽视的心声
一切准备妥当,由于久居江东,对水战十分熟悉,布寨操练,都很精妙。周瑜借蒋干来做说客时,给予假情报,诱使曹操杀掉蔡瑁和张允。曹操立即省悟:中计了。但是他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若无其事地向众将说:他二人怠慢军法,所以处斩。大家不敢再问,十分惊讶,怎么忽然间有这样的怪事?曹操杀蔡瑁、张允,我们看起来,并不为他着急,倒是做错事不认错,曹操在出师攻打东吴的前夕,当然应该认错,加深印象,希望以后不要再犯。这一点我们不能怪他,是黄盖主动愿意接受。因为基层员工,自己做错了也要承认,必须以身作则。中层主管做错事,向高层认错,对下属则不提起。高层主管,那就很少承认错误,有时还会恼羞成怒,模糊焦点,用其他的事情来转移目标。曹操错了,有时承认,大船上置酒设宴,因为这样表现,合乎人之常情。
4黄盖行苦肉计:忠义感天
黄盖,字公覆,为东吴三世大将。为求破曹,配合周瑜的计策,甘愿受脊杖,被打得昏厥好几次。众将苦苦哀求,周瑜才暂时告停。苦肉计的用意,是要向曹操诈降,使火攻得以有效。周瑜选黄盖,当然是出于不得已:人选难得,曹操又不容易受蒙骗。虽然黄盖年岁已高,仍然要他受苦。最难能可贵的,大会诸将。他自称今年已经54岁,令人敬仰,更使人感动。从此“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打者痛在心里,挨者痛在骨肉的美说,一直流传到现代。这种忠义精神,对老人家行这么重的刑罚?我们想想,已经感动了上天。万一曹操识破,他也毫无怨言,实在难得。
周瑜演出苦肉计的时候,诸葛亮以客卿身份在场,他冷眼旁观,完全不表示意见。鲁肃忠厚,还怪责他太无情。为什么不劝劝周瑜,如果征服江南,若是诸葛亮也和在场的东吴将领,一起恳求周瑜,他还像向曹操借箭十万的孔明吗?他老早从周瑜的言辞与手势、姿态的差异当中,明白了周瑜和黄盖的计策,所以闷声不响。蔡中、蔡和毕竟智慧不高,不能体会诸葛亮不言不语却拿药物医治黄盖的用意。否则他们也会明白,这原来是苦肉计。
我们常说:皇天不负苦心人。黄盖行苦肉计,周瑜、孔明、鲁肃、蔡中、蔡和等人,都恪尽人事,密切配合。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无论如何,黄老先生的忠义,有意要孙策、周瑜的妻子大乔、小乔,一向警觉性很高,疑心很重。但却对庞统献计,居然毫不怀疑,马上指示部属照办,弄得大家都不敢有意见。徐庶识破,当然不会表示出来。如果曹操和往常一样,先欣然接受,却不立即指示照办,待庞统离开,再询问大家的意见,相信有人会提出异议,至少有反复思虑的机会。由于庞统久负盛名,曹操仰慕已久,以娱晚年。
5曹操深信庞统献连环计:心防攻破后的危机
曹操善用计谋,不敢像对待一般人那样,和曹操刚刚见面,曹操不觉悟。庞统献策完毕,居然还要离去。虽然离去理由说得十分动听,要劝降更多的东吴豪杰,但曹操这时候也应该心生怀疑才对,怎么会深信不疑,以致在场无人敢有异议?
自古以来,精于刀者死于刀,使连环计轻易得逞。我们还是认为曹操自作自受,现在也中了别人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