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奇才,使刘备十分敬仰,安排礼物,要到隆中拜访。刚好水镜来访感叹徐庶中计,暗示孔明比他高明。刘备说起徐庶的推荐,水镜却说:自己走了,为什么还要拖累别人,把孔明拉出来呕心沥血?这实际上是让刘备明白,跟着他只有辛苦,根本谈不上享受。若不是为了天下百姓,谁愿意放弃山林的悠闲生活,下山受罪呢?这能更进一步打动刘备的心,使他对水镜所推荐的人物,更加尊敬。水镜趁机说出孔明、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庶是密友,但以孔明最特殊。他故意借用孔明的话,说其他四人都可以担任刺史、郡守,只有孔明能够和管仲、乐毅相比,以此来提高孔明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当然,这也连带着引起关羽的注意,认为孔明太过自大。水镜这才画龙点睛,指出孔明可比姜子牙、张良,为其后请孔明当丞相留下伏笔。水镜告别时,仰天大笑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告诉大家,水镜集团的宗旨是大公无私,替天行道而不顾虑个人的成败。
刘备当下盛赞:真隐居贤士也。心里明白,孔明如果不加以特殊的礼遇,和水镜一样,是不愿意出山相助的。水镜这一番话,促成刘备的诚心拜访,使三顾茅庐传为人间美谈,而流传万世。这当中有进有退,有刚有柔,也有成有败,使刘备今后和诸葛亮相处,心中有一个底。这是最完整的战前辅导,使孔明获得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也使刘备对所邀请的人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合理的期待。水镜作为职业咨询顾问,实在是服务到家,考虑得很周全。
9三顾茅庐之千古美谈:折节善下求贤才
世世代代,都可能有诸葛亮这样高明的人士,只是刘备难求。请看今日的征才广告,口气都不是很好,好像提供工作机会已经很了不起,求职的人非低声下气不可。动不动要提出申请,还被问有什么要求?诸葛亮如果遇到这种主人,恐怕不可能加以理会。当时诸葛亮既是贤才,又有志向。有人建议他投往曹操,必定获得重用。他认为曹操虽然求才若渴,但由于志不同道不合,不能考虑。有人建议,江东孙权是好主人,孔明说他能贤亮却不能尽亮。既然无法发挥,何必浪费时间?他坚持慎选明主,否则宁可自己做做研究。即使听说刘备以仁德为怀,也先让徐庶去试一试,果然如此,他自己还要亲自试试看。
他算到刘备将于近日来访,故意外出。由童子口中,说出归期不定,行踪也不明,考验刘备的耐性。再请崔州平泼冷水,说自古以来,治乱无常,就算把孔明请出山,也是徒费心力,试探刘备的信心是否坚定。然后放出讯息,使刘备知道自己回到卧龙岗。那时候天寒地冻,三兄弟一定有不同的意见,让他们内部先沟通沟通,看他们对礼聘孔明这件事,能不能达成共识,以免将来孔明成为空降部队,关羽、张飞心里不高兴。这样可以促成刘备在内部调和上,做好准备工作。同时,也故意让三人再度扑空,看看三人如何反应,刘备怎样安抚关、张二人,会不会自己也发牢骚。并安排石广元、孟公威从旁观察,最后请岳丈黄承彦面试。大家都表示同意,第三次才在家等候三人的来访。
对刘备来说,能够三次顺利成行,实在不容易,因为关羽和张飞对此都有不同看法。能够三次兄弟同行,证明刘备领导有方,展现了大哥风范。两位弟弟虽然有意见,却也能够顾全大局,配合兄长的意愿。这显然是具有高度团队精神的集体,值得孔明投入,把自己的心力贡献出来。
但是,为了将来好做事起见,还是不能亲自到门口迎接,以免一下子主从定位,失去先生的地位,今后很难做事。
所以,他故意高卧不起,看刘备有什么反应,会不会叫童子吵醒,还是故意大声说话来吵醒,还有关、张二人是不是忍得住,将来会不会接受他的意见。一切都通过考验,这才翻身醒来,问童子有没有俗客来访。如果开口就问有没有贵客光临,岂不是露出马脚,让刘备识破他的心思?于是整容更衣,使刘备获得很好的第一印象。并且十分谦虚,说自己年幼才疏,比不上水镜、元直。刘备更加坚定信心,好不容易见面,今天非得打动孔明的心,把他请下山不可。若是孔明一开口就自我膨胀,说水镜、元直不错,只是不如自己高明;又说刘备虽然命苦,到现在还找不到立足之地,现在总算找对了人,以后可以安心。说不定刘备恼羞成怒,反而把孔明挖苦一番,拂袖而去。因为这么大的口气,这么高的姿态,以后大概很难领导,不如算了。反正大家都说时机不对,徒劳无功,不如另做打算!
孔明一句愿闻将军之志,把刘备的心安定下来。愿意聆听主人的理想,大多是好幕僚。这么高明的军师,当然不能错过。于是三顾茅庐,慎始善终,圆满地收场。
10隆中决策定三分:做大事,战略为先
孔明未出山之前,已经做好天下布局的计划。他从战略上,对全局做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把曹操和孙权的势力和地盘,做出明确的归纳,指出荆州和益州,才是刘备的用武之地。三分天下,曹操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必须善用人和。说得完整具体,使刘备非常兴奋,只提出一点疑问:荆州刘表、益州刘璋,说起来都是汉室宗亲,怎么忍心抢夺这些地方?孔明三言两语,就把答案说得十分明白,刘备更加安心。
一个人如果不能在三五分钟之内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就表示对于事情的根本还不能充分掌握,这时候说来说去,都在枝枝节节上面兜圈子。再复杂的事情,也要在三五分钟之内说明白,才显得抓住根本,有充分的把握。孔明若是啰啰唆唆,讲个没完没了,恐怕刘备也听不进去。说不定敷衍一下,客套邀请,孔明一客气,也就不勉强。三顾茅庐的结局,就成为空欢喜一场。
预测未来,只能说出大方向,不适合涉及细节。因为变数太多,过程很可能难以预料,说多了反而不准。但是大方向不会改变,只要看得准,说出来不会错,便是料事如神。隆中决策把今后天下的大方向,说得十分明确。刘备是局中人,心里更是明白,诸葛亮所说的,势在必行。只是以往自己进退无据,才浪费这么多时间。孔明带着完整的战略,又与主人事先建立共识。准备妥当,又在刘备诚意相邀的礼遇下出山,可以说是未上演先轰动!
11隆中对策之要义:有大视野才有大思路
刘备和孔明在室内长谈,主要是分析当时的形势,以及站在刘备的立场,为他做出未来的整体规划。由于对谈的地点,称为隆中,所以大家都叫它隆中对策。
首先,孔明指出:曹操打败袁绍之后,已经拥有百万军队,又挟天子以令诸侯,不适合与他正面冲突。
接着说孙权据有江东,父子三世,地势险要而民心归附,可以与他合作,也很难抢他们的地盘。
然后才针对刘备,说有一块土地,好像上天特别留下来给他使用。那就是荆州和益州,领域也不小。
刘备虽然胸怀大志,却对天下大势并不十分了解。刚开始以为曹操打不得,孙权不能打,自己毫无希望,不免有一些伤感。忽然听到荆州和益州,不觉眼睛一亮,连忙请教如果这样的话,要怎样规划才有进展。
孔明暂停一下,想知道刘备的反应如何。若是只想拥有荆、益两州,造成三国鼎立,便于愿已足,实在没有必要下山,做这种没有意义的事情。三分天下,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过程,不应该是目标。幸好刘备也这样想,孔明才提出三国鼎立之后的远程规划,主要有两点:
(1)联吴抗曹,是基本策略,不能轻易改变。
(2)待时机成熟,分东、西两路北伐。东路由荆州、西路由益州,使曹操不得不分散兵力。如果孙权再加兵支援,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才是远程的目标。
可惜后来基本策略有所改变,后半段的规划更是无法完成。隆中对策虽好,也不能不受隐秩序的影响。
12文武高才助刘备:识人、善用为根本
刘备的“备”字,可以解释为万事皆备,或者求全责备。一方面上天看重他的抱负,给他很多东西。好像他所需要的,都替他准备齐全。另一方面,他自己必须非常注重品德修养,用最高的标准来要求他自己。只有两方面配合得好,刘备才算幸运,否则的话,会不幸。
关羽武艺高强,万人莫敌。孔明神机妙算,善于谋划。一武一文,都是当世顶尖,领导其中一位,已经十分困难。同时共事,当然更为不易。他的识人功夫,堪称了得。关羽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董卓见了他,只问他有什么身份?袁绍看见他,同样问他现居何职?曹操还算不错,说他既出大言,必有勇略。唯独刘备一看到他,便和他结成异姓兄弟。孔明高卧隆中,声名远播。刘表是他叔父的朋友,并没有看上他。刘备只闻其名,未见其面,就能够三顾茅庐,实在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刘备的年纪,比孔明大二十岁。隆中对谈后,立刻拜这位后生为军师,当然是慧眼识英雄,无人能比。
隐秩序没有着力点,却更富于弹性。我们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这缘的由来,便是隐秩序的作用。刘备、关羽和孔明,各自有很多朋友。如果不是那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撮合,怎么能够如此圆满地把三个人聚集在一起,而且合作无间呢?刘备如果仍然是皇室要员,不能和关羽结识,就闯不出什么名堂,即使三顾茅庐,恐怕也打动不了孔明的心。三顾茅庐时,关羽还很不以为然。结果却由衷地佩服孔明的调兵遣将,冥冥中似乎有一股力量,在穿针引线,是不是?
13水镜集团之浮现:成大事者必有高人
人类社会,先有隐秩序,称为世道人心。一切本乎自然,所以顺天应人。后来由于创造力和自主性的发挥,自以为是地创造出显秩序。不但见仁见智,而且屡有争议。可见显秩序具有局限性,时间、空间有所改变,也就必须有所调整。否则不能适应大家的需求,难免会造成矛盾,甚至于引发冲突。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主要的原因,即在于显秩序出了严重的问题。隐秩序则始终如一,保持一以贯之的理念和态度,恒久而持续地对显秩序,提出建设性的补助措施。但它却由于无形无迹,经常隐而不现,偶尔在必要时,才借由人、事、地、物来显示征兆,提出警讯,自古以来,便不曾中断。只是它变化多端,令人捉摸不定,不易觉察。
三国时代,正式登场的隐秩序代言人,便是水镜先生司马徽。他适时出现,三言两语,就使得刘备急着向他请教奇才安在,这才导演出三顾茅庐的旷世大戏。
水镜集团的原名,应该称为贤能集团。贤指品德修养高明,能即才能出众。历来的称呼并不一致,神仙、得道高人、仙翁、奇士、哲学家,都曾经出现。这一次我们用水镜集团来加以描述,并没有特别的用意。
打从朝政混乱、社会失序开始,水镜集团便开始运作,只是默默耕耘,尚未打出名号而已。刘、关、张结义,实际上也是隐秩序的杰作。武局展开之后,现在推出文局。水镜先生这才隆重登场,把潜修二十年以上的孔明全力捧抬出来。这看似忽然浮现,其实不然。
14水镜集团存在之启示:隐秩序之显现
水镜集团,既然是隐秩序在三国时代的代言人,自然和历代的隐秩序代言人一样,可隐可显,时隐时显,令人摸不着头脑。它的成员,其实人数颇多。只是有时候连成员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其中一员。
气球中的气体,来自我们通称的空气。进入特定的气球中,便成为那一个特定气球的成员。除非实在有必要,应该不会获得警讯,提醒它原来属于空气的一分子;或者给它警讯,仍然不能领悟,好像无事一样。
隐秩序尊重显秩序的规律,因为显秩序也是上天允许组成的团体,属于隐秩序的一部分。当显秩序十分合理的时候,隐秩序大多静观其变,而且乐观其成。只有显秩序遭受破坏或日久失序时,隐秩序才会发生作用,以资互补。实际上显秩序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隐秩序的作用,不过是秩序上有所差异,并无一日停止。
隐秩序的作用不大时,常常不需要什么代言人。因为显秩序中高人很多,稍有警讯立即有所反应,并做出合理的调整。若是显秩序已经大乱,高人被逼出气球外,回到空气中,这时候就会推出代言人,做出比较显著、具体而快速的活动。用意在加速变化,减少大多数人民的痛苦,而不是为少数人的利益,而有所作为。
水镜集团,从黄巾起义开始,便参与相同的活动。刚开始的时候,还是不十分明显,好像若无其事一样,我们称为自然孕育时期。现在孕育得差不多了,才着手进行比较明显的措施。水镜先生现在才登场,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