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档案
全名 马克·吐温(Mark Twain)
原名 塞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
(Samuel Lanshorn Clemens)
国别 美国
生卒年 1835—1910
出生地 密苏里州汉尼拔镇
爱好 喝酒、抽烟、航海
成就贡献
马克·吐温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他以幽默、讽刺的手法,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幅美国的社会生活画面。
海明威说过:“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那就是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他认为,这是美国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
此言不虚,迄今为止,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文学名著之一,作品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也已成为美国民族性格的象征。
哈克是密西西比河边上的一个流浪儿,因为受不了寡妇家体面的绅士生活和酒鬼父亲的毒打,偷偷逃到密西西比河上的一个孤岛,与同样不堪虐待而潜逃至岛上的黑奴吉姆一道沿密西西比河漂流。为了帮助吉姆逃到没有黑奴买卖的自由州去,两人历尽千辛万苦,见识了沿岸广大地区的百般世态。先是遇到一群抢劫财物的强盗,继而目睹了两个家族的流血冲突,然后碰上两个自称是“国王”和“公爵”的江湖骗子。他们被这两个骗子控制在手里,四处招摇撞骗,眼见着他们出尽了洋相。两个骗子在阿肯色州盯上了三个失去父亲的孤女。为了骗取到孤女家的财产,两个骗子冒充成孤女远在英国的叔叔和伯伯,并反诬哈克是骗子。关键时刻,哈克暗中使巧计帮助孤女一家揭穿了这两个骗子的老底,夺回了财产。此时,哈克发现吉姆已被卖到斐尔普斯家,便冒充斐尔普斯太太的侄子汤姆·索亚,和远道而来的真汤姆一起设法营救吉姆。最后,汤姆出示了华伦小姐临终遗嘱,宣布吉姆获得自由。
作品以白人少年哈克和黑人奴隶吉姆结伴出逃寻找自由为线索,记叙了他们历险的全过程,尽情描写了密西西比河粗犷豪迈、一泻千里的气势和如诗如画的美景,酣畅淋漓地展现了沿河广大地区的世态人情和社会风貌,精心刻画了哈克和吉姆两个形象。活泼好动的哈克不满呆板的教育和粗俗沉闷的小镇生活,一心向往挣脱文明的束缚,去山林荒岛过自由的生活。他对黑奴吉姆的不幸遭遇满怀同情,一路上凭自己的机智聪慧和勇敢无畏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让吉姆获得自由。哈克这一形象正是19世纪中期美国资产阶级追求自由、民主的理想化身。他那热情奔放的个性,乐观进取的精神,正是那一时期民族精神气质的形象写照。年轻的美国民族,正如朝气蓬勃的密西西比河一样,怀着对民主理想的憧憬,在同愚昧落后的斗争中勇往直前。
作品的另一主题是反对种族歧视,呼吁“人人平等”。从黑奴吉姆身上体现出来的善良、忠诚和富于人性,以及他同白人少年哈克的深厚情谊,表明黑人同白人一样高贵、仁义。他们受虐待受歧视的待遇是不公平的,黑奴制是野蛮而不人道的。吉姆最终获得自由显示出作者对借助资产阶级的仁慈解放黑奴的前景充满信心。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儿童第一人称的立场记人叙事,情节曲折,笔调幽默,妙趣横生。而这幽默风趣之中又充满对世态人情的逼真描写和辛辣讽刺,读来令人捧腹,又使人深思,仿佛走进了一幅表现美国民间风情的漫画中。
马克·吐温这位从美国民间幽默的土壤上崛起的作家,以他一贯幽默而不乏讽刺的笔法,创作了从《卡拉维拉斯县有名的跳蛙》《傻子国外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傻瓜威尔逊》《百万英镑》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写尽了美国一个时代的民间风情和世俗百态,活现了“美国民族之魂”。马克·吐温也由此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
生活故事
马克·吐温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作家。他12岁就失去了父亲,为了谋生,小学未毕业的他就不得不辍学。年幼的马克·吐温先是到报馆当学徒工。作为送报人和排字工人,挣的钱只够糊口。他在不同的报社干了十年,然后到一艘名叫“宾夕法尼亚”号的轮船上当水手。由于工作出色,不久被提升为领航员,往返航行于密西西比河上。他的笔名马克·吐温就是水手测量水深时用的术语。南北战争爆发后,马克·吐温参加了南方军,当过陆军少尉,但他很快便离开军队,到内华达做矿工,替矿主淘金,自己却什么钱也没挣到。不久,他任《事业报》驻卡森市记者。他勤奋工作,报道如实,却因此得罪了议员们。他锋芒毕露,撰文攻击新闻界的市侩习气,差点引起决斗。最后他不得不离开报社,到旧金山《晨报》当编辑。编辑工作异常辛苦,马克·吐温埋头苦干,还热心培养助手。不料,老板为了省钱,用了助手反而辞了马克·吐温,使马克·吐温一下子失去了着落,只好到另一家报社当通信员。这家报社把他派到遥远的夏威夷去采访,结果他的报道引起了很大轰动。此后不久,从夏威夷归来的马克·吐温开始了他的创作活动。这时候他已经32岁了。虽然马克·吐温的文学创作起步很晚,但是他自从当报馆学徒时就已经开始了自学,自学使他提高了文化知识,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他当领航员时,又利用这一职业的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这些素材成为他以后创作的题材来源。淘金期间的马克·吐温更是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欧洲古代文学。塞万提斯和狄更斯是他最喜欢的作家。他初期的创作就是从模仿狄更斯的作品开始的。这一时期和稍后一段时期他还尝试着写了一些幽默小品和短篇小说。正因为有了多年的积累和酝酿,才会有马克·吐温初登文坛时的一鸣惊人。
马克·吐温初涉文坛不久,爱上了他后来的妻子奥莉维亚。面对奥莉维亚出众的相貌、迷人的风度,迫不及待的马克·吐温几次登门求婚,但是他的求婚遭到了奥莉维亚父亲兰顿先生的拒绝,因为他不放心这位未来女婿的人品。幸好这时候一个突发事件扭转了局面。那就是当遭到拒绝的马克·吐温心灰意冷地离开兰顿家时,拉车的马突然失控,把马克·吐温甩下马车,晕倒在地。于是,兰顿家只好把他留在家里养伤,还让奥莉维亚照料他。通过近距离接触,奥莉维亚很快喜欢上了马克·吐温,兰顿先生也对他改变了看法,居然主动提出让他们成婚,还给他们配置了豪华的住宅。奥莉维亚温良贤慧,同幽默活跃的马克·吐温在一起真是绝妙搭配。婚后两人琴瑟合鸣,两相甚好。奥莉维亚逝世后,马克·吐温还深情地写了《夏娃日记》,以回忆两人的美好往事,抒发对她的一往情深。看来,马克·吐温的婚姻虽然没有一个顺利的开端,却拥有一个带着袅袅余音的完美结局。
马克·吐温是一个大忙人。有一次,他坐上了一趟火车,当售票员要他出示车票时,他在口袋里摸了半天也没找到。售票员恰好认出他来,就安慰他说:“不要紧的,你回来时再拿给我看。”不料马克·吐温却回答说:“很要紧的。我必须找到它,否则的话,我怎么知道我要在哪儿下车呢?”
马克·吐温不仅在创作中擅长幽默,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妙趣横生”。有一次,一位装了假眼的富翁走到马克·吐温面前,不无得意地对他说:“尊敬的马克·吐温先生,人家都说你目光敏锐,你能看出我这两只眼睛中哪一只是真眼,哪一只是假眼吗?”马克·吐温盯着他看了一会儿,指着他的一只眼睛说:“这只是假眼。”富翁大吃一惊,问他是怎么看出来的。马克·吐温回答说:“因为只有在你这只眼里,我还能多少看出一点仁慈。”
传世名言
故事有各种各样,不过其中有一种最难驾驭——幽默的故事。我主要说的正是这么一个故事。幽默的故事是美国的,喜剧的故事是英国的,机智的故事是法国的。
有人说,一本小说纯粹只是一部艺术品,如此而已。在小说里,你决不要布道,决不要说教。也许小说是这样,但幽默却并非如此。幽默决不可以教训人自居,以布道者自居,可是如果要永远传下去,必须两者兼而有之。
生平大事
1835年11月,马克·吐温出世。
1847年起,当报馆学徒、水手、记者等。
1852年5月,发表处女作《拓殖者大吃一惊的花花公子》。
1865年,发表第一部有名的作品《卡拉维拉斯县有名的跳蛙》。
1869年7月,《傻子国外旅行记》出版。
1870年2月,同奥莉维亚结婚。
1873年冬,与华纳合著《镀金时代》。
1874年夏,写作《汤姆·索亚历险记》。
1876年夏,写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1881年12月,《王子与贫儿》出版。
1889年12月,《在亚索王朝的康涅狄克州的美国人》出版。
1904年6月,妻子奥莉维亚·克莱门斯逝世。
1910年4月,马克·吐温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