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赋役制度方面,欧阳铎的做法是“计亩均输”,也称“牵耗”、“摊耗”、“均摊”,其主要是“令府州县各总其亩之额,而丈量田以正亩;括其征米银之凡,而计亩均输”,《明史》则介绍为:
令赋最重者减耗米,派轻赍;最轻者征本色,增耗米。阴轻重之,赋乃均。诸推收田,从圩不从户,诡寄无所容。州县荒田四千四百余顷,岁勒民偿赋。铎以所清漏赋及他奇羡补之。
即在丈量土地,清查隐蔽田粮的基础上,核实各州县的田亩和赋税总额,按照赋税的轻重,增加或减轻农户耗米或者金花银的收纳。也就是说,用耗米和金花银调整不同科则田地的负担,以平均的税收,来杜绝诡寄等现象。
从欧阳铎的做法来看,显然,他也认同顾鼎臣所说贪官污吏是江南赋役的主要弊端的观点,也同样认同清查田粮的做法,而“摊耗”的执行,实际上也是利用赋税手段杜绝诡寄。清查田粮和摊耗两者互为补充,互相支持。
从顾鼎臣对于江南赋税问题的分析来看,也同样可以看出欧阳铎“摊耗”原则与其渊源:
各县税额正耗轻重,自国初行至成化间,此系成法,因权宜而遂使失正,不谓之变乱得乎,切惟四十年来,粮长小民坐此箠搒庾禁流亡而死者何可胜计?此尤仁人君子所当动心者也。君子平其政,今使田上者税耗反轻,而下者反重,谓之平得乎?此事譬之二人担水,而力有强弱,强者虽加以斗升未害,弱者虽本分尚不能久胜,其势然也。乃挹强者以益弱者,使一人攘臂而趋,一人困顿而不能前。或遂委惫以至于毙,仁者见之忍乎?
另一方面,欧阳铎不仅在给顾鼎臣的书信中,将其主张详细汇报,将顾鼎臣作为改革的领导者对待,更是盛赞了顾鼎臣的功绩:
某不佞敬为天下庆之,若夫主张正议,清查田粮,使郡县长吏张目,从事数十年之积弊得拔其根,百万之钱粮竟复其额。此其泽在桑梓,而功归朝廷,亦未有如公之盛者也。二三有司各效尺寸,得藉手以逭瘝旷之责,岂敢忘所自哉!
从实际操作来看,顾鼎臣又告知弟子王仪,支持欧阳铎的改革。在崇祯《吴县志》中,有《嘉靖十七年知府王仪摊耗丈量田地册》,其详细的内容,可见王仪对欧阳铎改革措施的贯彻力度。为了清查,王仪不得不委屈周旋于各地方官之间,对此,欧阳铎也表达了对王仪的感激之情:“清查田粮,颇有次第,王守破崖岸,为之足以仰承盛意”。
无论在改革思想的形成,还是在尽力保证改革顺利实施等方面,顾鼎臣都全力支持着欧阳铎。顾鼎臣在上疏中对江南积弊的分析,对后来的改革者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果没有顾鼎臣对欧阳铎和王仪改革的支持,他们的改革很可能在反对声中流产。由此看来,对于顾鼎臣在此次赋役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许现有的研究者都将之降低了,希望笔者的论证,能引起研究者对顾鼎臣的重视。
(二)顾鼎臣与王仪的改革
王仪是顾鼎臣在地方进行赋役改革的得力助手,正如顾鼎臣所认识到的,改革积弊,要靠得力的人来完成,否则也是一纸空文。王仪出任苏州知府,也预示着顾鼎臣改革契机的到来。对于王仪所进行的改革,顾鼎臣不仅大力称赞褒奖,给予其支持;同时也不断通过鼓励、鞭策,来达到坚定其改革信念的作用。
为了让王仪能得到更多的支持,顾鼎臣不断利用各种机会,对王仪清查田粮的行为进行赞扬,进一步为王仪的改革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在上疏和与欧阳铎的信中,都有提及:
近年止有苏州知府王仪,不畏强御,尽心竭力,督率州县正佐官员,清查坍荒虚实,并去粮存各项积弊,已有端绪。闾阎田野闻之欣欣若更生,其流放四方穷民亦有相率复业者矣。
六府州县,官惟是敝府知府王仪颇能仰承德教,尽心竭力作而行之。
在王仪受到诬陷之时,顾鼎臣帮他顺利脱困,使之能继续进行改革,同时他关心改革的进展,不时激励王仪,给他强大的精神支持。在清查出昆山常州每年为长洲吴县二县多出七万五千余石税粮时,顾鼎臣曾言辞激烈地给王仪写信,希望王仪能够不被长洲吴县两县胥吏左右,查出多交原因并加以纠正:
今闻执事加志于邦本,查出昆山常熟每岁代二县多出耗米至七万五千余石者已四十余稔,于乎细民岂不冤哉,执事功德岂不大哉?仰惟高皇创业之初,但系赋税升合差错多置重典。盖以厘革元季郡县因循苟且之政,里胥飞走出入之弊而然。今此事意必有往年抚臣一时权宜处补之令,若往而不返,承讹踵坏,以至于今,则总书之奸也。执事仁明,既已洞照,必日为昆常小民愤叹不食,一举而正之。竦息以听者旬日矣,而未闻指挥者何也?意者长吴二县早暮承役之人,得以异议动摇执事之初心乎?
在此信后,顾鼎臣又修书一封,对自己激烈言辞道歉,并将王仪誉为“仁明大贤”,将清丈誉为“千载一时”的大事:
执事其益坚初志,勉卒垂勋,为吴民造无穷之福,则庙食百世,遗爱岂在周夏二公之下哉,至望至望。
在顾鼎臣的密切关注和严厉敦促下,王仪同样也不负其望,成为地方上赋役改革的先锋。
四、欧阳铎、王仪改革的实效
经过两年的改革,欧阳铎、王仪在江南地区的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苏州府各县纷纷清查出隐蔽的田地和税粮,其中以嘉定县和常州县为首。整个苏州府通过清查,共清出隐田二三九○顷,隐粮六三一九五石。
而在赋税制度方面,摊耗法也在苏州各县得以执行。以顾鼎臣的家乡昆山为例,万历《昆山县志》对其进行了描述:
嘉靖十五年间,知府王仪灼见其弊,立为牵耗之法,官府册籍七则如故,民间定例以正耗米牵为一则,每亩均派正粮三斗三升五合,惟极低者每亩二斗二升。金花银官布总在白银内画一征收,以绝朝三暮四之扰,民亦称便,此税粮之一变,世道升降之一机也,故谨识之。
其他地方同样如此,如吴江县在改革后,每亩征平米三斗七升六合,科租地每亩征平米一石,派征本色米五斗三升,折色银二钱三分五厘,折率是二石当银一两。而长洲县则“每亩摊平米三斗七升五合”
在改革之后,官田和私田虽然仍存在,但实际上,两者的差别已经被夷平。总体上说,改革取得了惠贫民,抑豪民的效果,《吴江县志》曾记载了改革后的状况:
按夏税,小麦、丝、钞、农、桑、丝及马草,及户口、盐、钞、义、役、马役、水夫、食只、应修船等项,自明初至嘉靖,或分项另征,或以耗米羡余包办,时辄更换而奸弊仍多。故《王册》归并秋粮项下通征,又总计正耗,不分官民田一体均摊,且验派止分本色米折色银二项,使简而易知,莫可增减。盖一时救弊之良法也。自此而后遂为定例,行之至今,其详见《经略类》。又按《霍册》云,官田民田之赋偏枯特甚,民至有闻官田之名而却走,不敢认业者。王君力为更张,不分官民田一体均派,盖嘉靖中民田为豪家所占,而官田反为贫家有已非一日。欲轻官田赋,以惠贫民,自不得不重民田赋,以抑豪民也。是后官田不异于民田,而官田之名亦虽泯矣。
小结
嘉靖十五年(1536)所进行的改革,对晚明的后继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此次改革为之后在江南地区进行的“扒平”田赋、“官民一则”等改革提供了思路,也为张居正万历年间的改革提供了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在改革中,顾鼎臣虽然并没有太多机会参与到实际执行之中,但仍凭借自己对江南赋税问题的掌握和励精求治的精神,促成了改革的实施与成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顾鼎臣对此次江南赋役改革有着巨大的影响。
改革完成后,顾鼎臣并没有据此居功,甚至在当时的文献上,也记录为欧阳铎的功绩。从这点上,也更加反映出顾鼎臣作为传统士大夫的品格,其所秉持的修齐治平的理想,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声名和利益,而是真正心怀国家,心怀人民,真正无愧于“泽在桑梓,功归朝廷”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