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6500000014

第14章 李白在巴蜀的事迹 诗作及交游考(1)

李白从诞生至“仗剑去国”,在蜀中生活了二十五年,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刻苦攻读,吟诗作赋,留下了三十多篇诗作;他行侠仗义,广交朋友,好游名山,足迹遍布川西北。历代为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在他所到之处修建了纪念性建筑,现将他在蜀中的事迹、遗迹游踪、诗作、交游等作一考察。

$第一节 李白在巴蜀的遗迹、游踪

李白诞生地江油青莲镇,北离江油城区15公里,南距绵阳城区30公里,坐落在一片肥美的平坝上,“涪江中泻而左旋,盘江迂回而右抱”,东邻天宝山,北依太华山,西北和西南可遥望云雾漫漫的戴天山、紫云山。在唐代这里称清廉乡,因盘江古名廉水,盘江上游有一段河名清溪,清廉乡就因这清、廉二水而得名。(一说廉水清澈见底,有“濂水清清”之诗意,故名清廉)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廉泉让水之名。据《太平寰宇记》卷八三载:“彰明乡。廉泉让水:伯年梓潼人,宋明帝因问曰:‘卿乡有贪泉否?’对曰:‘臣居梁益之地,有廉泉让水,不闻有贪泉。’帝嘉之,即拜蜀郡太守。”在青莲镇的文丰村(原名廉泉村)至今尚可寻找到廉泉井、廉泉寺的遗址。让水之名至今还在用。清廉曾是彰明县的治所,《太平寰宇记》卷八三:“彰明县,本汉涪城地,西魏昌隆县地。初在清廉乡,大同四年移于让水,魏移孟津里。唐先天元年避庙讳改为昌明县。天宝中江水圯,建中元年移于旧县,即今里也。今改为彰明。”至1958年彰明县并入江油县。

李白诞生的具体地点在今青莲镇天宝山上的陇西院。据杨遂撰写“旧宅碑”云:“先生旧宅在青莲乡……今旧宅已为浮屠者居之。”稍后,杨天惠在《彰明逸事》中记载:“闻唐李白本邑人……清廉乡故居遗地尚在,废为寺,名陇西院。”北宋杜田《杜诗补遗》也有类似记载,三则宋代史料都证实陇西院是李白故居。因李白是绝嗣之家,其故居无后代居住,成为僧人所住的地方,但为了纪念李白祖籍是陇西,又自称“陇西布衣”,故名陇西院。虽多次遭战火毁坏,但历代都在重建,现存的陇西院大门还是清乾隆时期建的,门口有一副对联是:“弟妹墓犹存,莫谓仙人空浪迹;艺文志可考,由来此地是故居。”光绪年间增修仓吉殿、蓥华殿、地母殿、太白殿,塑有李白像,后大部分被拆毁,仅存仓吉殿、太白殿,1961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川总志》载:“蛮婆渡,在江油青莲坝,相传李白母浣纱于此,有鱼跃入篮内,烹食之,觉有孕,是生白。”这则民间传说由来已久,李母为少数民族,俗称蛮婆,常在渡口浣纱,而称蛮婆渡,是纪念李白母亲的意思,后觉不雅而称漫波渡,成为青莲乡的代称。青莲乡在唐代为清廉乡,李白自称“青莲居士”,其中也含与家乡谐音的意思。到宋代,家乡人为纪念李白就把清廉乡改为青莲乡,在北宋杨遂的《旧宅碑》和赵汴的《成都古今记》中皆名“青莲乡”。

李白故里人民为纪念李白,而建太白祠,位于陇西院南一公里处。据当地世代传说,李白供奉翰林时,家乡人就给他在盘江边,李白母亲常浣纱的青莲渡口附近建修了翰林府,但李白一直未回来住。到宋代就在翰林府附近修建太白祠。据《彰明县志》记载:“邑之青莲乡有李太白先生祠宇,历宋迄明,废于兵燹,其址仅存。”清乾隆四十一年(1777)彰明县令廖方臬集资重建,保留至今。1961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扩建,新修白玉堂、思贤亭。太白祠是李白故里最早的李白纪念馆,迄今已有千年历史。

在李白故里纪念李白的建筑还有名贤祠、太白楼、衣冠墓等。名贤祠建于清代同治年间,以崇祀李白为主,辅以唐代以来造福地方的贤者、清官,如杨遂、杨天惠等。名贤祠位于青莲镇街上,一年一度,祭祀先贤,成为风习,名贤祠后来改做小学校。名贤祠旁的李白衣冠墓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彰明县志》载:“太白固有墓,墓不在蜀,而彰明人曰:此固桑梓地也……于是相议为衣冠墓,具服章如唐制,敛以诗集,筑于仙人旧馆之右,环植花木。碑题‘唐翰林学士李太白之墓’。”原碑已毁,1963年重兴立碑,题为“李白衣冠墓”。太白楼建于清代中叶,耸立于青莲镇中街,高十多米,楼分三层,第一层供有李白塑像。此外在陇西院前面的月圆村建有文风阁,楼分三层,一楼正殿供奉太白像,每年庙会,香火特盛,表达了故乡人民对李白的崇敬和怀念。可惜太白楼与文风阁都已拆毁。现在天宝山顶重建了太白楼。

李白祖籍陇西,其先辈谪居西域,其父为避祸逃到彰明清廉乡隐居,而后生下李白及胞妹李月圆。李白在清廉的家并非大家族,而是小家庭。他在诗歌中称兄道弟,他本人排行十二,人称“李十二”,是按当时习俗认的家门,并非是一个家庭的人。在李白故里,李白亲属的遗迹只有粉竹楼、月圆墓。《彰明逸事》云,李白“有妹月圆,前嫁邑子,留不去,以故葬邑下。墓今在陇西院旁百步外。或传院乃其所舍云”。可见北宋就已有月圆墓。从唐到清,月圆墓一直受到保护,几经累土立碑,至今犹存于陇西院。现在的“唐李月圆之墓”碑是1964年重新勒石。在青莲场北,太华山麓有李月圆居住的粉竹楼。据《彰明县志》载:“粉竹楼,县西南十五里,青莲场侧,李白为妹月圆造,遗址尚存,土人增葺,中奉太白、月圆木主。”传说李月圆常将脂粉水泼在楼下竹丛,年深日久,翠竹为白粉所饰,故称“粉竹楼”。粉竹楼屡经兴废,现存山门是道光十七年(1837)兴建,山门前尚存“重修粉竹楼记”碑,碑文云:“粉竹楼者,李青莲先生为其妹月圆所筑也。自唐迄明,崇祀不绝,迨兵燹后,庙宇倾圮,基址犹存。”清代重建的粉竹楼是四合院式庙堂,进门为戏台,两旁为厢房,正殿供李月圆像,后庙堂拆毁,仅存大门,196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将彰明镇的古太白楼的材料拆迁至此,重修粉竹楼,楼前院中塑李月圆像,坐在粉竹丛中。粉竹楼后约五百米,有洗墨池,直径约一米,水呈墨绿色,传说是李白及其妹洗涮笔砚处。1963年在池旁立石栏,并刻有“李白洗墨池”。李白的父母无遗迹留下,王琦说:“太白诗中绝无思亲之句,疑其迁化久矣。”这种怀疑与当地民间传说符合,李白的父母在李白出名之前去世,当时李父既不富也不贵,不是当地门阀世族,默默去世,草草埋葬,墓地难于找寻。李白之父母去世后仅有李月圆在家乡,李白及其子孙又一直来归蜀,故其妹将故居陇西院捐出来做僧房。李月圆去世时,李白已天下出名,爱兄及妹,故李月圆故居粉竹楼和墓能保留至今。

李白从五岁开始发蒙读书,在李白故里一直流传着“铁杵磨针”的故事。李白自恃聪明,学习不刻苦,贪玩好耍,有一天在家门前看到一位老婆婆在溪边磨铁杵,李白问:“磨它做什么?”老婆婆回答:“磨针。”李白问:“这么粗的铁杵怎么能磨成针?”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大受启发,从此刻苦攻读,陇西院前的小溪也称作磨针溪。20世纪80年代,全国青少年捐零花钱在磨针溪边建了磨针亭。据《方舆览胜》载:“磨针溪在眉山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自感其意,还卒业。”故事相同,而地点不同。“铁杵磨针”的确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很富哲理的传说故事,用不着考证是否确有其事,不过发生的地点在李白故居前比较符合情理。少年李白不会跑到几百里外的象耳山中去逃学。“天才出于勤奋”,李白才华横溢正是由于他从小刻苦学习。他自叙:“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借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他有一位文学修养很高的父亲指导他学习,他说:“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李白的少年是在刻苦学习中度过的。

李白从小到老,一生都爱皎洁的明月,他的胞妹叫李月圆,给儿子取名明月奴。他的少作也描写明月,他十岁时写的《萤火虫》就有“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在五首五律中就有两首是描写明月。在李白家乡的民间传说中就有李白爱月的故事,还有几处遗迹,如月爱寺,《彰明县志》载:“月爱寺在县西十五里,《通志》载有七星井,唐时凿,覆以七孔石,月光下照,如众星抱月,世传李白游此赏月故名。”月爱寺距青莲场约七公里,在今河西乡月爱村,相传在村口大路边有大黄连树两根,树下有古井一口,人们常在此歇脚乘凉,取水解渴,晚上赏月。李白也常来此赏月,后人为怀念李白的才华和人品,就在此处修寺庙,取名“月爱寺”,是“李白爱月,月爱李白”的意思。据《龙安府志》载:“月爱寺建自唐代,寺前有老荫堂,七星井一口。”清乾隆年间迁修于原寺之西,占地十余亩,其中有大佛殿、孔子殿、太白殿,殿中的李白像神采奕奕,殿后有月池,形如半月,以纪念李白赏月。道光三年(1823)还重建过,后被破坏。现在月爱寺已经重建,寺内供有李白、李月圆像,七星古井依然存在。指月庵也是纪念李白的寺庙,据《江油县志》(光绪版)载:“指月庵在县南三十五里,康熙间建,李太白读书台在此。左有太白井,右有饮马池。”指月庵也是传说李白赏月读书之处,距李白故居不远。

李白十五岁时,离开青莲乡去彰明县做小吏,最早的记载是北宋熙宁戊申年(1068)立在江油匡山上的《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以下简称“住持碑”):“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止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坪有十载。”30年后,杨天惠在《彰明逸事》中,对做小吏的事较详记载:“元符二年(1099)春正月,天惠补令于此,从学士大夫求闻逸事。闻白本邑人,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令妻怒,将加诘责。太白亟以诗谢云: ‘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令惊异不问。稍亲,招引侍砚席,令一日赋山火诗云:‘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思轧不属,太白从旁缀其下句云‘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令惭止。顷之,从令观涨,有女子溺死江上,令复苦吟云: ‘二八谁家女?飘来依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太白辄应声继之云:‘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因何逢伍相,应是想秋胡。’令滋不悦。太白恐,弃去,隐居戴天大匡山。”北宋宣和五年(1123)彰明县令在大匡山立的《谪仙祠堂记》碑(简称“祠堂碑”)记载:李白曾“为邑小吏”。明代学者曹学佺《万县西太白祠堂记》碑云:“太白先生,金行之精,产于昌明,起家小吏,不习逢迎。”杨天惠的记载和三通碑刻都说李白少年时曾做过小吏。

根据“住持碑”和《彰明逸事》记载:李白是少年时做小吏,后来上大匡山隐居读书约十年,李白25岁时出蜀,他做小吏应当是15岁。做的时候不久,从春天烧山火播种季节,到夏秋涨大水,李白续诗得罪县令,离开了昌明县衙。

李白在昌明县因做过小吏,又是昌明县的人,因而在昌明(五代后改名彰明)有不少的纪念性建筑和遗迹。在彰明县城附近的涪江渡口叫谪仙渡,因李白从青莲乡到县城常从此处渡江而得名,今尚存清同治四年(1865)立的谪仙渡石碑,上刻“谪仙义渡,雇工撑船,一切往来,不取船钱”十六个大字。谪仙渡再往上游约五公里,又有白至渡,相传是李白渡河处。彰明人民为怀念李白,在彰明县城及附近建有太白祠、青莲书院、儒林寺、长庚寺等。据《彰明县志》(1937年草稿本)载:“道光二十七年(1837)知县牛树海改立南坛,迁神主于青莲书院楼上,名曰太白楼,则旧祠已废。民国改青莲书院为县立高等小学堂,又购民宅于南市,迁神主祀之,虽名曰祠,而祭田无有,实等于废。”《龙安府志》(道光版)载:“太白祠,一在城内青莲书院,一在漫波渡。”清同治年间编的《彰明县志》附《邑侯胡整新建青莲书院记》云:“癸酉(1753)冬,余莅兹土,考古稽令,如李太白先生与杜工部,诗名同冠盛唐。青莲渡是其故里,天宝山诸名胜是其曾游息之地,南郊乃建祠之所。无论故居离黍祀祭缺,然即屹屹残碑亦没荒草。抑且庠序未兴,有志帖括者,每若无肆业之所,予甚悯焉!岁丙子(1756)详请设立祠学……择地于学宫西,建青莲祠三间……建书院正房三间,东西廊六间。”文中说“南郊乃建祠之所……屹屹残碑亦没荒草”,说明最早的彰明太白祠建在彰明城南,“残碑”指北宋杨遂立的“旧宅碑”,一直到李白纪念馆建馆后才搬到馆内珍藏,说明彰明的太白祠在北宋初就已经有了。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彰明县令胡整,鉴于城南太白祠荒芜,在城内南街建立了青莲祠及书院。道光二十七年(1837)县令牛树海把原太白祠改立为南坛,将祠中的太白像迁在青莲书院楼上,此楼名为太白楼,太白祠与青莲书院也就完全合而为一。民国年间青莲书院已改为学校,而其中的太白祠、太白楼尚存。据《彰明县志》记载:每年十一月十五日,李白诞生之日,要“遵颁发祀典致祭”,“岁以仲冬望日致祭,主祭官公服诣祠,祭品帛一、羊一、豕一、笾四、豆四、尊各一、爵三,行二跪六扣礼,祝文曰‘先生瑞毓长庚,幕天席地,仙骨性成,相士风尘,再造唐京,宫门骂贼,忠胆如生,放言天末,志洁以清,文光万丈,协被星精,鬼神其泣,风雨攸惊,兹当诞日,式荐粢盛,山高水长,先生之风’”。一年一度的祭典表达了故乡人民对李白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彰明县的文人学士还组织过青莲学会,举行吟唱会,纪念李白。

1949年后,青莲书院院址演变为江油二中,又名治城中学,太白楼犹存。至1985年,太白楼迁建于青莲镇粉竹楼内,原青莲书院及太白祠已无痕迹可辨!最早的太白祠,曾一度改为南坛,后又改建为长庚寺,也是为了纪念李白,寺名取李白出世传说,“长庚入梦”太白金星下凡的意思,后长庚寺废,现在由当地村民集资重建长庚寺,供奉“太白李长庚神位”。儒林寺在彰明县城东关外半里许,原为古庙,明末毁于兵火,在道光十九年(1839)、同治七年(1868)、光绪二十三年(1897)曾三次重建和扩建,以祀本邑儒林,每年李太白生日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后破败不堪,至1960年,农民在寺地开荒种地,现在由民间集资重建了儒林寺。

李白在彰明做小吏,也可算是他的第一次出仕,却并不如意,其顶头上司又是那么一个俗不可耐之人。李白胸怀大志,当然不甘心屈居于昏庸的县令之下,在他因续诗而得罪了县令之后,只好退隐匡山,但这次退隐,并不是像他父亲那样“高卧云林,不求禄仕”,而是以退为进,通过不平凡的道路去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李白第一次隐居的时间正值开元初年,那时李隆基刚刚当上皇帝,尚能励精图治,选贤举能,广开才路,颁发了《搜扬怀才隐逸敕》、《求访武士敕》,这些做法使少年李白受到极大鼓舞。

第一次出仕使他看见了县令之类的小官昏庸无能,不屑与之为伍,看不起小官,不想一步步往上爬,而是想“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平步青云,直接得到皇帝的赏识。为此他需要排除尘世的干扰,选择清幽的环境,刻苦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为积极入世做好充分的准备。

同类推荐
  • 中国文明简史

    中国文明简史

    本书是一本大家写给大家的人文通识读物,带你进行一次典雅深邃的中国文明审美之旅。全书包括了史前时期、夏朝和商朝、周朝、秦朝、汉朝等十三章内容。从浩繁卷帙的长卷中,追索文明的发展,聆听历史的足音,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丰富与苍凉!
  • 李劼人说成都

    李劼人说成都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本书从李劼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 土眼洋事之华洋众生

    土眼洋事之华洋众生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 中华礼仪学

    中华礼仪学

    这本《中华礼仪学》从起草到出版已经四易其稿了。现在终于要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在本书编写和出版的过程中,曾经得到许多师友的关怀和鼓励,这些关怀和鼓励使得作者增加了勇气和信心,六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完成了编写任务。宁夏大学党政领导,包括统战部、教务处、科研处,对于本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热门推荐
  • 绝心冷后

    绝心冷后

    一道圣旨将两人联系到了一起.也因为一道圣旨,他们分道杨镖....她;十岁以前是一个木衲的不受宠的将军俯小姐.在一次意外中丧生,可是这个被认定为已死的人,却突然睁开了她的双眼.那一是双怎样的眼睛?凌厉而冰冷.天下间,一瞬间风起云涌,皇储之争.烽烟四起.他;本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皇子,一个从小被送出皇宫的皇子,可身为皇子的他又怎可独善其身?...他;是江湖第一杀手,为她所救,从此后为她命是从.只求能够呆在她的身边守护.他;是京城的第一公子,为她才情所折服,丢了一颗心.他;是最年轻的丞相,为那个总是冷眼看待一切人,莫名感到心疼.还有他,他,他..都被他吸引,随她而引起情绪的波动......QQ群;136264520(紫凝的小窝),敲门砖书中主角名加潇湘VIP会员号...推荐自己的完结文〈冰霜女王爷〉〈冷宫清妃〉《寒王冷妻》推荐好友的文文苹果儿;《夜枭哑后》吴笑笑;《天价皇后》懒离婚;《凤御万兽》倾城殇;《黑道之魁首争爱》红传说;《王的俘虏》桃花女王《重生—我本妖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错恋:第一最好不相见

    错恋:第一最好不相见

    大婚之日,他对她说,我们之间,只是一场各取所需的联姻。而她,却是因为爱才嫁给她。三年的婚姻里,他们之间相敬如冰,他对她的努力始终视若无睹。三年后他的前女友回国,堂而皇之的住进了原本属于她的卧室。而她,亦失去了腹中的孩子。于是,她终究不堪的留下一纸离婚协议书,狼狈退出。
  • 剑战江湖

    剑战江湖

    为报父仇,他持剑战群雄,快意恩仇,畅快淋漓!御剑江湖载酒行,美人如玉翩若鸿。十年一剑情如梦,赢得生前身后名。
  • 藏地密码9

    藏地密码9

    一部关于西藏的百科全书式小说!了解西藏,就读《藏地密码》!十年经典,强势回归!火爆热销10周年!数千万粉丝的真爱之选!揭开藏传佛教灵魂转世之谜!这是一个西藏已经开放为全世界的旅游胜地却依旧守口如瓶的秘密——公元838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登位,随即宣布禁佛。在禁佛运动中,僧侣们提前将宝物埋藏,随后将其秘密转移,他们修建了一座神庙,称为帕巴拉神庙。随着时光流失,战火不断,那座隐藏着无尽佛家珍宝的神庙彻底消失于历史尘埃之中……1938年和1943年,希特勒曾派助手希姆莱两次带队深入西藏;上世纪67年代,斯大林曾派苏联专家团前后五次考察西藏,他们的秘密行动意味深远,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目的。多年之后,藏獒专家卓木强巴突然收到一封信,里面是两张远古神兽的照片……不久后,一支由特种兵、考古学家、密修高手等各色人物组成的神秘科考队,悄悄出发,开始了一场穿越生死禁地的探险之旅,他们要追寻藏传佛教千年隐秘历史的真相……西藏,到底向我们隐瞒了什么?
  • 豪门冤家:傲娇千金斗纨绔

    豪门冤家:傲娇千金斗纨绔

    “相亲?”天鹅拍桌:“不去!”“不是相亲是订亲?!”天鹅掀桌,逃离。惹不起,躲得起,一双长腿跑得起!可是……她不是跑路吗?怎么还撞上了?跑路竟然演变成“投怀送抱”,尼玛她人品是有多差!“你被贴上我的标签,跑遍天下有何用?”他是名扬全球的浪荡纨绔子弟,美女趋之若鹜,何曾被人嫌弃过!“妖男你有本事放我走,分分钟帅男到手!”她是美艳不可方物的富家叛逆千金,撞上他真是走了霉运!
  • 花田妖宠

    花田妖宠

    午后,花田里磕磕瓜子,晒晒太阳,睡个小觉,花妖生活如此惬意!让我做花仙?听起来不错!原来花仙的职务不是舒舒服服地躺在宫殿里睡大觉,而是烈日炎炎下种田;挥舞小皮鞭催收成!呜呜,陛下是坏人!【温馨小贴士】轻喜风小甜文,给亲们忙绿之余缓缓压,欢迎点击进入花田妖宠的世界,祝大家品赏愉快O(∩_∩)O~
  • 王妃别再作妖啦

    王妃别再作妖啦

    嗨,小妆的新书《军长大人,不服来战》于2017年7月21日正式发布啦!考古系天才VS腹黑军长,一对一,宠宠宠!欢迎入坑!欢迎入坑!!欢迎入坑!!!另外小妆其他的完结文也值得一看的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