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2600000015

第15章 雁过长空,影沉寒水

生命只是一种偶然,万千景象不过都是瞬间的变化。

苏轼二十岁那年和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陪同下赴京城汴梁应举,经过渑池(今属河南)时,曾寄宿在一座寺庙中,老僧奉闲殷勤招待,兄弟俩在寺壁上题了诗。过了三年,苏轼去陕西任地方官,重又路过渑池,他和苏辙为此作诗唱和,苏轼的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成为诗史上的名作: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一种很深的感慨首先是触景而生的:不过几年时间,殷勤好客的老和尚已经死了,埋在了一座塔下。他的笑颜、他的声音好像还在眼前吧,可眼前只有一堆埋骨的土。寺庙也已经破败,看不到兄弟俩当年题在墙壁上的诗。那些诗句还记得很清晰吧,可眼前只有颓败的土墙。

人的一生很难说有什么既定目标,因为外在环境与条件的变化不受人的意志控制;人生到处会留下一些痕迹,但那些痕迹很快都会消失掉。也许,“伟人”会留下许多供人追忆的东西,譬如他的故居,他坐过的椅子,但那也只是做纪念活动的人为了自己的目的而维持某种陈设,通过这种陈设来解释某一段历史,它和被纪念的人倒是没有多大关系。

那么,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

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

差不多和苏轼同时代,有一位天衣义怀禅师说过一段上堂语(开讲时所说的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向异类中行。”意思大致是:大雁从天上飞过,影子投在清澄的水池上。但大雁并不是有意要留下自己的踪迹,水池也无意留住它的影子。雁飞影过,如此而已。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能够这样去做事,才能行走于万类纷繁的人间。

苏轼诗与天衣义怀的禅语有非常相近之处,有人认为诗意是演绎禅语而成的。但他们的生活年代实在是很相近,而且天衣义怀主要活动于江浙一带,苏轼那时还没有到过江南,所以很难说苏轼写诗时受到他的影响。两者的近似,更大可能是“不约而同”吧;况且,两者的视角,也还是有些差异。

天衣义怀的话,根源是在《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据说六祖慧能未出家时于市中贩柴为生,偶然经过一家客舍,听人诵读《金刚经》,听到这一句忽然醒悟,顿萌出家之志。

怎么叫“无所住”呢?简单说就是不执著,不受外界变化的支配。你在“异类”(各种各样的人与事)中行,有人夸你,你就兴高采烈;有人骂你,你就怒气冲冲;今天流行黄色你就一身黄,明天流行黑色你就一身黑……很快你就神魂颠倒、莫名其妙了。

如何又要“生其心”呢?佛教讲万事无常,本心清净,但并不赞成执著于空无——执著于空无也是有所“住”。南宋祖心宝觉禅师的偈诗说:“不知心境本如如,触目遇缘无障碍。”清净的本心不仅对于外界仍然有恰当的反应,有自然的喜怒哀乐,这种反应甚至是更为自如而美妙的。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情与之谐,心与之舞,飘逸之中,欣喜自生。更有“利乐众生,慈悲为怀”,也是一种“生其心”——实际上慈悲心构成了佛教非常重要的价值基础。

有僧人问赵州老和尚:“像你这样的圣人,死后会到何处?”赵州说:“老僧在汝众人之前入地狱。”问的人感到十分震惊,说:“这如何可能?”赵州毫不迟疑地说:“我若不入地狱,谁在那里等着救度汝等众人?”这就是佛的慈悲,禅者的宏愿。

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

苏轼的另一首名作《题西林壁》,也可以放在这里比照着来读:

清·蒲华·山晴水明图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游庐山时题写于西林寺墙壁上的。当时陪同他游庐山的有东林寺住持常总禅师以及庐山的其他僧人,还有从黄州一起过来的老友、诗僧道潜(法号参寥),所以写诗说禅,正合当下的气氛。

作为诗来说,光是能够表现某种哲理未必就是好诗。

在这次游览过程中,苏轼还另外写了一首《赠东林总长老》:“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示人。”这首诗讲禅宗“无情说法”的道理,意思说自然就是佛性,溪声便在说法,一夜听来,有无限美妙的道理,只是不能告诉别人。

作为一首禅偈,这首诗也有它的好处,但从诗的艺术性来要求,因为完全是在说理,则未免显得枯燥了些。而《题西林壁》

则不同。这首诗字面上只是描写眼前景象、抒发游览的感受,并不直接说道理,让人感觉比较亲切。所以纪昀在《纪批苏文忠公诗》中说它“亦是禅偈,而不甚露禅偈气”。其实,就是从说理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也比《赠东林总长老》来得深刻。因为它是启发性的,所以有更丰富的内涵。

禅本来不可说,以诗说禅,妙处在说与不说之间,说多了、说白了就不好。

庐山景象万千,移步换形,横看、竖看,远看、近看,从高处和低处看,各不相同。那么,什么才是“庐山真面目”呢?在庐山中是看不到的,因为人的视角总是会受到当下所在地位的限制。要是你认为你看到的就是庐山,别人看到的都不对,就形成了偏执,而偏执使你无法认识庐山。

这不仅是说庐山。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世事总是因人成相,而人人各据一端,所见不同。要想见真相,需要脱出自身的处境,从高远处观照。

换一个角度来理解,人生陷落在世俗的境遇之中,乍惊乍喜,忽忧忽乐,为生老病死、荣辱贵贱所困,如果上升到无限时空反观这一切,不过都是瞬间的变化。

佛法修持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破执,而破执首先是破“我执”。人心里梗着一个粗重无比的“我”,贪婪、自大、自卑,永远放不下自己,哪怕有再多的聪明,也免不了一叶障目。而一旦破除我执,潜在的真如智慧就得以显现,万象纷呈,因缘分明,心境自如,不受迷惑。

所以天衣义怀禅师说:“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向异类中行。”

同类推荐
  • 国防部长浮沉记

    国防部长浮沉记

    这一历史的大悲剧仅仅是本书的序幕,而层出不穷的磨难和骇人听闻的迫害才是彭德怀坎坷命运的真实记载。老奸巨猾的康生之流如何在毛泽东面前诡进谗言;毛泽东将彭德怀遣往大西南目的何在;奉“中央文革”之命的两大派红卫兵头头如何十万火急抢押彭德怀进京。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敢于为民请命、犯颜直谏的彭德怀从此罹难。为民族昌盛两呕心沥血的彭大将军如何被惨不忍睹的法西斯手段摧残至死
  • 爱心·让王子快乐的秘密

    爱心·让王子快乐的秘密

    爱心就像沙漠中的清泉,能够让绝望的人看到希望;爱心就像是冬日的阳光,能够让寒冷的人感受到温暖;爱心就像久旱大地上突降的甘露,能够滋润枯萎的心灵。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对于爱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识,但是毫无疑问爱心是人性中十分美好的一部分。
  • 空山2

    空山2

    作家在“表现一个村庄秘史”的现实态度极为明确,它不是单一民族的,也不是牧歌式的,传奇的、作家对藏族村庄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宗教,自然和社会的体验,说它是“秘史”,并非披露其神秘,而是用特别的手法将被人漠视麻木的伤痛揭示出来。唯其如此,才形成了小说宏大的格局。重大而庄严的主题,厚重而深刻的内容,随心而掌控的结构,对于人与自然,政治与文化、宗教社会和谐与进步,有着更为深刻的思考。这是一部充满阳刚之美的现实力作,一扫当下文坛萎靡,琐细,颓废之风。
  •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作者没有写远大的理想,锦绣的前程。她把生活里的拧巴、纠结一一融化在淡淡的笔尖。写那些最朴素的人、最朴素的生活。偏偏让你嗅到理想应该有的味道。合上书,你也许会忽然发现,原来一直误解了理想的意义。生活不应是为了周遭的人对自己满意而已。54个人生最温暖的瞬间里,我们渐渐明白,平凡的一生不代表碌碌无为;变得成熟也不意味着要丢掉初心。就算怀揣世上最伟大的梦想,也不妨碍我们得到一个普通人的快乐。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 情真话自直(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情真话自直(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热门推荐
  • 黑熊舞蹈家

    黑熊舞蹈家

    沈石溪的《黑熊舞蹈家》是一本中篇故事集。收录了六只熊的故事和两只狮子的故事。其中《母熊大白掌》描写了主人公“我”与猎户亢浪隆在捕猎母熊大白掌的过程中,亲眼目睹大白掌为救小熊仔不惜粉身碎骨的气概,作者对母熊大巴掌在生死存亡关头的细致描写让人深受震撼,使人深刻反省猎杀动物这种用生命作赌注的残忍游戏。
  • 国宝档案(走进科学)

    国宝档案(走进科学)

    本文主要内容为北京人化石、和氏璧的秘密、汉墓国宝、皇后之玺、乐山大佛等。
  • 冰山少爷的拽千金

    冰山少爷的拽千金

    她们出自‘炼狱’这个残忍的组织,一手创建了‘残落宫’。而他们,也经过从小超严格的训练,成就了现在‘觞麒帮’的帮主。她,为实现母亲的遗愿,回到了中国,却没想到遇到了他们,一切切的事实的隐瞒,一个个第三者,造成一个个误会,她们被伤得无法面对。他们,始终不清楚她们的一切,他们,痛得不可言喻……
  • 阅读父亲

    阅读父亲

    十八年后,只能通过阅读来亲近父亲,儿子从此知道了父亲的名字,解读父亲。也知道了父亲曾经为自己起过的一个名字。本书分别从儿媳、儿子的叙述进入,父亲的战友们和母亲一起向儿子讲述了父亲的故事,引导读者一同走近烈士和他的家人、那些生前身后的人和事…… 一位军队高级指挥员的完整形象在充满深情的解读中被复原。儿子从母亲手中接过这个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的箱子,本书所要告诉你的真实故事——这是一位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中职务最高的烈士,看到了父亲留下的文字。,牺牲时他的儿子才出生48天。 这是一个装满了父亲遗物的铁皮箱。年轻美丽的母亲对儿子隐瞒了他的身世。从未谋面的儿子只能通过这些来感受父亲的气息,一瞒就是十八年
  • 冷面王子,俏皮公主

    冷面王子,俏皮公主

    蔺烟宜一百二十个不愿意,她堂堂蓟枫集团的千金大小姐,怎么会去一个破烂学校给一个什么男生送情书呢?一个是冷得像冰的萧海夜,一个是温暖如风的男神耿照齐,一大把追求蔺烟宜的男人她都没兴趣,这两个同时闯入她生活的男人,该选哪一个好呢?
  • 论语新校释

    论语新校释

    《论语》是一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本书对原著行了详细地注释,是文学工作者及广大文学爱好者值得珍藏的艺术经典
  • 我穿成了九千岁

    我穿成了九千岁

    浩淼漠土,盛世行宫,曰玄武行宫,传言行宫主人,残暴嗜血、专横狂狷,诸方枭雄莫不俯首称臣,他是纵横大漠的狼,目空一切,痴守大漠十八年,以锦绣铺路,以金玉做阶,雕梁画柱,建一座不世的盛世宫殿,只为等一人、囚一人。传言那人,是大夏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阉——东厂九千岁,她阴狠毒辣,自私狡诈,陷害忠良无恶不作,娈童宠妾无数,权势滔天之下,杀人放狗,指鹿为马,无人敢言半句。施醉卿:“前生我活的太清醒,却半生颠覆,为他手染罪恶,换来一场空负,这一世我,我不为情爱、不为正大光明而活,只为惬意,我手染献血,不求救赎,只愿有一人,能与我同坠地狱。”《卿国宠妃》《空间攻略:无良农女发迹史》求支持
  • 邪恶计划:过招美男团

    邪恶计划:过招美男团

    他说:女人是这世界上最麻烦的生物。她说:前面的那个男人在放屁。校园轻松斗,斗智斗勇斗美男。神秘学生会,美男成灾,她悄悄的来,悄悄的走,挥一挥匕首,不留一个活口……
  • 极品女佣:少爷请负责

    极品女佣:少爷请负责

    三次的误打,她成了他的女佣。再见面,那俊美的脸上露出诡异邪媚的笑,拿着那个快要死的唐母做威胁,报复开始......他吼,她默。他霸,她让。他狠,她忍。老头子派她监督他,总是拿着老爷子说事,时不时的在他面前悠转:“少爷,请负责!”甚至赶走他所有的女床伴,终究再也忍不下去了:“女人,滚,立刻消失在本少爷的视线。”可是她走后,他却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落寞。是什么?在不知不觉的时候变了,一却都逃出自己掌空。几年后,当再次见到她,手里挽着一个风度翩翩的男人当着众人的面宣布婚事;那一刻他失控了,狂抓她的手,眸子都可以瞪出火:“这就是你想要离开我的原因吗?”
  • 妃藏宠爱

    妃藏宠爱

    从死亡边缘爬起来才知道生命可贵,要么一生低调,听之任之;要么摆脱困境,由自己掌握命运之轮。如兮深知,只有强者才能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弱肉强食的后宫,她,不能输。帝王的爱能有多少分量,在这个非常时期,她似一颗棋子周旋在两个男人身边,然则回首再望,那份情,是否依然停在原地等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