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500000024

第24章 章太炎 胡适关于治学方法的论争(1)

第12章 经、子之别与“国故”问题——章太炎、胡适关于治学方法的论争

章太炎和胡适是近代学术史上两位极重要的人物。他们不但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对清末民初学术风气的转变影响至深。像经学的解体、诸子学的复兴以及西学的传播都与两人有脱不开的干系。详细地展示二人巨大的学术成就远远超出了本文作者的能力,本文的目的只在于,通过发生于新文化运动晚期“整理国故”声浪中的一场小小的争论,考察一下两人学术路向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思想和文化背景。文章的最后将讨论这两种学术路向对我们今天可能有的意义。

与近代史上层出不穷的各种论战相比,章、胡之间1923年11月所进行的那场争论并不复杂:

先是章士钊在《新闻报》上著文讨论墨学,在极力表彰章太炎治墨言论之精审的同时,还特别表达了对胡适的不满。章士钊认为,胡适在墨学问题上,至少犯有两种错误:一是源流不明。最典型的表现是,认惠施、公孙龙为“别墨”,从而混淆了学派的性质,使问题变得更加缴绕。二是过于武断。章士钊举例说:

《经》曰:“辩,争彼也。”争彼一义,墨学之骨干,而亦吾名学全部之骨干也。……适之独谓彼为误字,以《广韵》引《论语》子西佊哉为例,佊误作彼,而佊与驳通,争佊犹言争驳。试思《墨经》一义何等矜贵,以此种语赘归之,岂非陷全经于无意义?

“争彼”是墨家对“辩”下的定义,但“彼”字如何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胡适认为“彼”是讹字,正确的写法应当是“佊”。因为“佊”与“驳”相通,所以“争佊”就是现在辩驳的意思。胡适的这种解释颇为曲折,而且极易给人造成误解,好像“争”“佊”是两个同义词。所以,章士钊才批评他把“争彼”解释成了赘语。

章士钊的批评很快便得到了章太炎的赞许。在一封公开发表的信中,章太炎除了重申名墨宗旨不同外,更进一步指出胡适的错误不仅在于武断,而且还存在着基本学养的缺陷,即“未知说诸子之法与说经有异”:

至适之以“争彼”为“争佊”,徒成辞费,此未知说诸子之法与说经有异(《说文》诐字本训辩论。假令以训诂说经,则云辩争诐也,自可成义。然《墨经》非《尔雅》之流专明训诂者比。以此为说,乃成语尔),盖所失非独武断而已。

章太炎对胡适的治学方法早有微辞。他对胡适那部备受誉扬的哲学史著作这样评论:“接到《中国哲学史大纲》,尽有见解。但诸子学术,本不容易了解,总要看他宗旨所在,才得不错;如但看一句两句好处,这都是断章取义的所为,不尽关系他的本意。”在《致柳翼谋书》中,章太炎讲得更加严厉:“胡适所说《周礼》为伪作,本于汉世今文诸师;《尚书》非信史,取于日本人;六籍皆儒家托古,则直窃康长素之唾余。此种议论,但可哗世,本无实征。……长素之为是说,本以成立孔教;胡适之为是说,则在抹杀历史。”虽然这些批评均出于私下场合,但也足以体察到章太炎胸中的不满之情。这一次,章氏终于逮着了公开批评胡适的机会。

此时的胡适一方面正忙于构思他所谓“科学的人生观”的模型,另一方面也不忘四处宣传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必要性。按照胡适的经验,不管研究对象的性质如何,方法只要是科学的,就无不适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他自然无法接受章太炎的批评:

我只晓得经与子同为古书,治之之法只有一途,即是用校勘学与训诂学的方法,以求本子的订正与古义的考定。此意在高邮王氏父子及俞曲园、孙仲容诸老辈的书中,都很明白。

胡适一贯认为,清代考证学派富科学精神、懂科学方法,特别是在校勘和训诂学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他发现,王氏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俞曲园的《诸子平议》与《群经平议》,虽然一治经,一治子,但是所用的方法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胡适撇开“争彼”这一具体问题,反过来追问章太炎“说诸子之法”与“说经”究竟有什么不同?

胡适坚称这是“治学方法上的根本问题,故不敢轻易放过”,迫使章太炎不得不给予更详细的解释。这一次,两人学术取向上的差别更加明显。章太炎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下面一段话中:

按校勘训诂,以治经治诸子,特最初门径然也。经多陈事实,诸子多明义理(此就大略言之,经中《周易》亦明义理,诸子中管、荀亦陈事实,然诸子专言事实,不及义理者绝少)。治此二部书者,自校勘训诂而后,即不得不各有所主。此其术有不得同者。故贾马不能理诸子,而郭象、张湛不能治经。若王、俞两先生,则暂为初步而已耳。

按照章氏的理解,六经陈“事实”,诸子明“义理”,两者性质不同,因此治经治子的方法当然不一样。校勘训诂对治经治子来说,固然重要,但它们只是一种非常基础的准备工作。校勘训诂之后,还有一个“各有所主”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王氏父子、俞、孙诸人的著作也仅仅“暂为初步而已”。胡适搬出章太炎在学术上极为尊重的王、俞等人来替自己辩护,不想连他们的著作也被说成“暂为初步”,这一点恐怕是胡适所始料不及的。

对于“各有所主”,章太炎十几年前就已经解释得非常明白:

说经之学,所谓疏证,惟是考其典章制度与其事迹而已。……今之经典,古之官书,其用在考迹异同,而不在寻求义理。……其学惟为客观之学。……若诸子则不然。彼所学者,主观之学,要在寻求义理,不在考迹异同。既立一宗,则必自坚其说,一切载籍,可以供我之用。

争论发生的前一年,章氏所作“国学演讲”中也有一个近似的说明。按照章氏的说法,治经的要求是“比类知原”,即“把经看作古代的历史,用以参考后世种种的变迁,于其中看明古今变迁的中心”。治哲学则必须做到“直观自得”:“要知哲理非但求之训诂为无用,即一理为人人所共明而未证之于心,也还没有用处的。必须直观自得,才是真正的功夫。”

胡适显然并不了解章太炎“各有所主”的意思。从他随后的答辩看,表面上好像有所让步,但骨子里却依旧:

至于治古书之法,无论治经治子,要皆当以校勘训诂之法为初步。校勘已审,然后本子可读;本子可读,然后训诂可明;训诂明,然后义理可定。但做校勘训诂的工夫,而不求义理学说之贯通,此太炎先生所以讥王、俞诸先生“暂为初步而已”。然义理不根据于校勘训诂,亦正宋明治经之儒所以见讥于清代经师。两者之失正同。

这段话声称,校勘训诂和义理贯通二者不可偏废,似乎相当公允。但看看下面这句话,就会明白胡适并不在意经、子之间的区别,相反,它们都是史家治史的材料而已:

其实经中明义理者,何止《周易》一部?而诸子所明义理,亦何一非史家所谓事实?盖某一学派持何种义理,此正是一种极重要的事实。

“义理”也是历史事实,同样需借助校勘训诂才能确定。这与前面所谓“经与子同为古书,治之之法只有一途”的说法如出一辙。胡适前后立场并未有任何的改变。

总之,通过这场论争,两人治学方法上的差别暴露无遗:章太炎主张,不同性质的学问,必须对应不同的治学方法,不能张冠李戴;胡适则强调,存在一种普适的方法,不管学问的性质如何,均可以由它进行科学的处理。

使这场争论显得有点吊诡的是:胡适本以哲学为专业,却偏偏由他来提倡章太炎再熟悉不过的校勘、训诂方法;章太炎是清代朴学的正宗传人,却不得不由他出面告诉胡适,考据之外还有建立在“直观自得”之上的义理之学。

显然,这种明显的“错位”必须借助于他们各自的个性、学术训练以及思想文化背景来理解。

从师承上看,章太炎属于清代古文学派的阵营。但他的思想和学术显然非古文经学所能笼罩。

章氏早年追随俞樾,就读于杭州诂经精舍,专门究心于小学和古文经典,朴学根底极为扎实。他对戴、段、二王一脉相传下来的治学风格,如审名实、重佐证、戒妄牵、守凡例、断情感、汰华辞等,终生服膺。章氏认为,治学之路必从小学始。这种说法明显得自于他的早年训练。直到晚年,章氏还坚持说:“清时之言汉学,明故训,甄制度,使三礼辨秩,群经文曲得大通,为功固不细。”

但是,章太炎对清代古文经学的短处也有清醒的认识。他说:

大氐清世经儒,自今文而外,大体与汉儒绝异。不以经术明治乱,故短于风议;不以阴阳断人事,故长于求是。

尝意百年以往,诸公多谓经史而外,非有学问。其于诸子佛典,独有采其雅训,摭其逸事,于名理则深惎焉。平时浏览,宁窥短书杂事,不窥魏晋玄言也。

前段话是说,古文经学家仅知道追求实事求是之学,却忘掉了一位儒者所应具备的经世之志。后段话进一步指责他们正统观念太重,对六经之外的诸子、佛典缺乏最基本的同情和了解。这两点不但制约了古文经学的发展,同时还极易给自身招致各种无实无用的批评。

章太炎晚年曾自负地说,由于他个人的努力,古文经学派终于可以一扫“迂腐无用”的恶名:“乃若昔人所诮,专志精微,反致陆沈,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但这无异于承认,清代古文经学确实犯了“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的毛病。

章氏的自负不是没有道理。他把六经当作古史、用国粹来激励种姓,使古文经学在晚清终于有机会实践一次它的经世功能。他对诸子、佛典的精湛研究,在经典考据之外开出了一片新天地。这两者使太炎与乾嘉学统有着实质性的区别。从这两点出发,我们不但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章氏在学术上的独到之处,而且也会明白他何以坚持在“治经”和“治子”之间作出区别。

清代经儒不讲经世,实始于乾嘉时期,并非一开始就如此。吴、皖两派共尊为开山的顾炎武正是讲“经世致用”的急先驱。顾氏自称他的著述是为了“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他告诫学者不但要“博学于文”,而且更要“行己有耻”。在他的考据学背后始终有一个民族主义信念在支撑着。乾嘉学者继承了顾氏的治学方法,却回避了他的致用要求。章太炎既深不满于清世经儒的不讲经世,他就干脆越过近世诸儒,以直接继承顾炎武为己任:

原此考证六经之学,始自明末儒先,深隐蒿莱,不求闻达。其所治乃与康熙诸臣绝异。若顾宁人者,甄明音韵,纤悉寻求,而金石遗文,帝王陵寝,亦靡不殚精考索,惟惧不究。其用在兴起幽情,感怀前德。吾辈言民族主义者犹食其赐。且持论多求根据,不欲以空言义理以诬后人,斯乃所谓存诚之学。

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思想当然不仅来自于顾宁人,外祖父的熏陶和《东华录》、《明季稗史》的刺激以及王夫之等人的著作对他均有影响。他对经史的看法也曾取法于浙东史学包括黄宗羲、章学诚等人的观念。但是,把考索六经的目的定位在“兴起幽情,感怀前德”,顾炎武的影响决不能低估。

把六经等同于古史,能够产生许多革命性的观念。如,“经”不再是载“道”的工具,它的作用只限于考察历史的变迁。又如,“经”的记载是可以怀疑的,再也不需要唯经是从了。还有,更关键的是,“经”与政治可以脱开干系,不会再出现两者相互依赖的局面。这些对传统经学以及它所依附的政治权力均可构成致命的冲击。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是章太炎的初衷。他之所以把六经等同为古史,还有一个更现实的目的,那就是用来培养人们的民族主义情感。从早期的排满到后来的反帝,章太炎都有一种强烈的焦虑感,那就是担心汉种的存亡。正像他晚年表达的:

在昔异族文化,低于吾华,故其入主中原,渐为吾化;今则封豕长蛇之逞其毒者,乃千百倍于往日,如我学人,废经不习,忘民族之大闲,则必沦胥以尽,终为奴虏而已矣。

章太炎认为,唯今之计,只要有助于保国存种,什么手段都值得提倡。他发现,历史便是最能激发人们民族主义情感的工具:

故仆以为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吾恐其渐就萎黄也。

章氏一生思想多变,但在重视历史方面却始终如一。他认为历史与民族兴亡密切相关。一国与他国区别的根本就在历史。只要历史还在,国亡还可以再兴;但是历史没有了,国家则必不可复。章氏一生的许多言论如保国粹、反西化甚至提倡尊孔读经等,都与他对历史的这种看法有关。

章太炎认为,历史之所以重要,并不在于它有什么理论,而在于它记载了各种活生生的事实。正是通过这些事实,人们读史时才会“兴起幽情,感怀前德”,以至于“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的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的”。

章太炎所说的“历史”远比现在的涵义为宽泛,它包括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等等。在这种放大了的历史观念里,六经皆是它的组成部分。从《诗经》的歌谣到《周礼》的制度,无不是先民生活的记载。

“经”一旦变成了“史”,它的作用也就不同了:“经”不再是“道”的载体,而只是“记事之书”。从经典之中,我们所能读到的,不再是各种“圣训”,而是民族自豪感:《诗》、《书》年代的古老刚好可以证明民族历史之久远,《春秋》的夷夏之防则培育了中国人的爱国爱种之心,等等。转换了功能的六经,其重要性其实一点儿也没有减轻。

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即可明白,当章太炎告诉胡适“经多陈事实”时,他所谓的“事实”决不只是冷冰冰的事实而已。

由于“经”记载的是事实,从经中求义理顿成绝路。义理之学只能求之于六经之外。

章太炎对义理之学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他迥异于一般古文经学家的又一特征。章氏予诸子、佛典以极高的评价,主要与他的这种爱好有关。

在《菿言微言》中,章太炎曾经这样描述他个人研治诸子和佛学的经历:

少时治经,谨守朴学,所疏通证明者,在文字器数之间。虽尝博观诸子,略识微言,亦随顺旧义耳。遭世衰微,不忘经国,寻求政术,历览前史,独于荀卿、韩非所说,谓不可易。……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私谓释伽玄言,出过晚周诸子不可计数;程朱以下尤不足论。……后为诸生说《庄子》,间以郭义敷释,多不惬心,旦夕比度,遂有所得。端居深观而释《齐物》,乃与《瑜伽》、《华严》相会。所谓摩尼见光,随见异色,因陀帝网,摄入无碍,独有庄生明之,而今始探其妙,千载之秘,睹于一曙。次及荀卿、墨翟,莫不抽其微言,以为仲尼之功,贤于尧舜,其玄远终不敢望老庄矣。癸甲之际,厄于龙泉,始玩爻象,重籀《论语》,明作《易》之忧患。……又以庄证孔,而耳顺绝四之指,居然可明。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章氏前后思想变化颇大。其中,佛学的影响最为关键。从前期推尊以政术见长的荀、韩,到后来专门发明以玄远著称的老、庄,这中间经过了一个“专修慈氏、世亲之书”的时期。正是唯识学“以分析名相始,以排谴名相终”,使他得以走出纯粹考据的传统,突入到名理玄言的领域。他诠释名家、庄子的著作均与佛学有关。

同类推荐
  •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 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阐述明代哲学的专著,内容包括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主要是浙中、江右、泰州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明末东林、蕺山对朱子与阳明的融合,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以及明代佛教、道教与儒学的会通,天主教初传时期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吸收等,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在论述中,注意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良知的有无、动静、中和及本体与功夫、先天与后天等有深入阐发。
  •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有人认为,《易经》是群经之首,一切学科的源头;也有人说,《易经》是算命先生搞的“封建迷信”;还有人说,《易经》深奥难懂、神秘莫测。想探究《易经》的奥秘吗?那么请打开这本书,让自己变得简单,让《易经》变得更简单。
  •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本书是一部以王阳明的心学形成历程为主线的人物传记,将他的生平、心学以及现代励志概念结合起来,更深层次地、更独特性地介绍王阳明其人其学。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它深入浅出,幽默有趣,是有关王阳明的著述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
热门推荐
  • 在劫难逃:豪门第一少夫人

    在劫难逃:豪门第一少夫人

    家境突变,强遭退婚,莫小暧的生活危机四伏。十年前的狼狈少年,炫目回归,手上却多了一纸合约……为期一年,她必须留守他身边。于心底的男子,她闭上心扉断了念想。上一辈的恩怨,他一并算在她的头上,在今后的追逐中他们彼此还能否换回重来一次的机会?
  • 千里之外,欲罢之阁

    千里之外,欲罢之阁

    都说岁月弄人,其实岁月不光能弄人,连神仙都不会放过。三千年前的一场大难,引发了几双人的命运纠缠。千里的彷徨,钦原的无奈,遥止的不舍,千那的坚持,方倚的怨恨……而三千年后的大难,又会制造出怎样的爱恨纠葛?是清如的心伤还是六波的选择?是沮吴的彻悟亦或是斯斯的不悔?众人的情感帷幕有的在大难时偶然开始,有的在大难后悄然落幕……世间事不知如何而起,亦不知如何而落。饶是岁月匆匆,她依旧记得那日春日和风,你面朝湖畔负手而立的样子,不知年复一年沧海.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奥巴马:光荣与梦想

    奥巴马:光荣与梦想

    巴拉克·奥巴马,美国第44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出生于夏威夷,198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9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1996年当选为美国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2004年当选为美国联邦参议员,在2008年的大选中当选为美国总统。已出版的作品包括《无畏的希望》、《我父亲的梦想》等。
  • 嫡女三嫁鬼王爷

    嫡女三嫁鬼王爷

    一对一洛紫风知道自己现在唯一的解药就是‘男人’,虽然眼前这个男人可恶了点、阴险了点、还有那么一点点让自己害怕,可是此刻也管不了那么多了。“那个谁——,你过来!”某女开始上下齐手。某男很淡定的看着这双在自己身上游弋的小手:“你不是打探过我吗,整个京城的人都知道我——‘不能行人事’,你不知道吗?”“这你就不用操心了!”银针在某个穴道上一扎.吃干抹净——,某女要走人前抛下一句:“估计你也是个‘处’,咱俩算是扯平了,以后别说认识我!”某男看着远去的背影——“你想的美——!”【片段一】洛紫风看着脚下中了‘媚毒’的女子,冷笑一声:“还想给我下毒?仗着和我那‘夫君’是青梅竹马,又有公公婆婆当你是亲闺女,就处处和我作对,企图‘亲近’我那夫君,好——!我成全你!”候在一旁的九月一愣,什么时候自家小姐这么——好说话了!“去——,等她媚毒发作,就送到我‘公公’书房去,‘母子关系’,够亲近了吧!不——用——谢——我!”看着九月背着那个女子一跃而去。洛紫风不禁期待明天的太阳快点升起,想着明个一早的靖王府——,该是个如何‘振奋人心’的早晨呀——!【片段二】“这个给你!”如花郡主将手中的《仇人录》低了过去:“所有曾欺负过我的人,我都记录在上面了,你既然已经决定冒充我的身份了,就得替我讨回来!”“不是吧?洒你身上一杯茶水——你也记!”“你看清楚了!那是101杯,她丫的——是间歇性‘帕金森综合症’,见到我就犯病!”一群男子自‘如花郡主’身后讥笑的嚷嚷道:“‘花痴’郡主——!灵王世子在这呢!”正在熟读《仇人录》的某女回头。众男子诧异,原来那一直涂的五彩缤纷,看不出眉眼的脸下,竟然也是一副如花美貌!某女冷眼相对,朱唇轻启:“皇上已经解除了我与灵王世子的婚约,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今儿个起——,本郡主不陪你们玩了!谢谢各位前些日子的配合!”看着某女远去的背影,众男子齐呆!某男一愣!【片段三】某男暴怒:“我该叫你什么?洛紫风、还是如花郡主、还是其他什么我不知道的,你究竟是谁?是不是我娘子?”“我是谁关你什么事?”“好!好!好!”某男怒极反笑,片刻功夫将某女绑在了床上:“你什么时候确定我们有关系了,我什么时候放你下床!”随后,某男开始解开自己的衣结.无论你嫁几次人,新郎只能是我!
  • 品质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品质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道德修养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道德修养,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真正达到良好的道德修养,我们精心策划了本丛书!通过这些妙趣横生的道德故事,展现出形形色色可歌可泣的美德和令人憎恶的丑行,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 恍惚公园

    恍惚公园

    学毕业生宋育金一直处于性与爱交织难辨的混沌状态,他在两个美丽的女人那里找到了暂时的归宿,但不知是出自天性,还是出自对男人的失望,这两个女人之间竟产生了不寻常的情感。他终日生活在一群偏执、迷狂、怪异、焦虑的人们中间,这其中有不断更换各自性伙伴的情侣,偶或付诸真情的妓女和嫖客,迷恋吸毒和畸恋的诗人和画家,更有杀害自己的孪生兄弟,冒充有精神疾病的受害人逃避法律惩罚的街头混混——他最终也因无法忍受疯人病院的非人折磨而说出了真相,要求离开疯人病院,但他的正常无人相信。《恍惚公园》这是一部具有后现代特色的小说。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蚯蚓

    蚯蚓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