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200000060

第60章 悲凉缘何而生——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新读

悲凉缘何而生——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新读

王友珍

有些风景永远不会远逝,有些情结永远不会释怀。“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便是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带给我们的永远记忆。那么,这份“悲凉”是缘何而生的呢?

1934年7至9月,郁达夫偕同夫人到青岛、济南、北京、北戴河游览。他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这一段文字很有意思,一个“更”字把作者特意地、专心地、心无旁骛地不惜千里迢迢,不惜旅途劳顿,从杭州到青岛,从青岛到北平的心情凸显出来了。还有一“饱”字,让作者饥渴久后的“贪”劲儿呼之欲出。不是浅尝,不是略尝,而是“要饱尝一尝”,可谓精准。还有一句“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作者使用间接反复修辞,韵味深长地隆重推出这“故都”二字。作者是对故都的秋渴望之,向往之呀!原来一切的铺垫、一切的泼墨,只为这“故都”二字造势!

“故都”二字有人解释为故乡。郁达夫生在美丽的浙江富春,是个地道的南方人,误把它乡认故乡岂不荒唐?除非对这他乡有别样的情怀和眷恋。

郁达夫在北平也只是待了一年多,况且因为教授的是统计学,他不甚喜欢,也常有厌倦意。他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写道:“受了北大之聘,到了北京之后,因为环境的变迁和预备讲义的忙碌,在一九二四年中间,心里虽然感受到了许多苦闷焦躁,然而作品终究不多。”但是,作者在《北平的四季》中又写道:离开北平一年半载,“在北京以外的各地——除了在自己幼年的故乡以外——去一住,谁也会得重想起北京,再希望回去,隐隐地对北京害起剧烈的怀乡病来。这一种经验,原是住过北京的人,个个都有,而在我自己,却感觉得格外的浓,格外的切。最大的原因或许是为了我那长子之骨,现在也还埋在郊外广谊园的坟山,而几位极要好的知己,又是在那里同时毙命的受难者的一群。”郁达夫三岁即父亲见背,幼小失怙,随长兄留学日本十年,四处求学而漂泊;回国后四处求生活而漂泊,可以想象作者内心的那种漂泊流落的况味。郁达夫就是一个游子,一个漂泊者,而北平不妨就是他心灵的一个故乡,一个驿站。

细读文本,发现文中多次使用“北国之秋”一词,为什么不以“北国之秋”为题却偏要牢牢地抓住“故都”一词呢?可不可以换为“北国之秋”呢?当然不可。因为这“故都的秋”蕴涵深,蕴涵远,蕴涵着中国人太多的怀旧色彩。

人们对“故都”二字更愿意解释为“过去的国都”。故,旧有的,已远逝的,有历史变迁的沧桑情怀,有繁华不再的黍离之悲。“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那是皇都的秋,那是北京的秋,不是北平的,不是郁达夫的。北平的秋一定是“人家一椽破屋”中所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一定是街道边胡同里随意生长着的槐树;是和蟋蟀、耗子一样,像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一样的蝉;是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的平平仄仄念错的歧韵;是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一株株长大起来的枣树。故都的秋“普遍到几乎无处不在”,清,静,悲凉。

有了这些阅读背景的积淀,有了这些阅读心理的积淀,捧卷而读,“故都”二字迎面;“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每一个字都迎面;作者再赴北平时的那份急切,那份眷眷之情迎面;那份悲凉的况味迎面。阅读者心中何不涌起悲凉的滋味!

玩味《故都的秋》,总会让人有不一样的感怀。年轻时沉浸在故都秋景的清与静中,悲凉嘛也就一带而过了。甚至还会质疑文中关于枣树一节的描写与全文的情调不协调。有了些许经历再读时,好像真的能和作者共鸣,和他一起,领略故都的秋。

是什么人“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是什么人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什么人会“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是什么人“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还建议:“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了一位渴慕清静安宁、远避纷争嘈杂的秋士。有人说这是作者在一种完全宁静松弛甚至不无闲适的心态下写就的文字,我倒是在这种“宁静松弛甚至不无闲适”的表象中读出了落寞清寂甚至一种无以聊赖的心绪。他“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那么日光也一定会一丝一丝地西移,流逝!真是敏感、细腻到了极致!此景此情映射出作者的生存状态是多么落寞和清寂呀!这一段文字往往被一些读者作为“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的诠注。其实不然,这一段秋景固然清,固然静,但是更来得悲凉。清静是表,悲凉是骨。这是因生命的落寞寂寥而生的一种悲凉。

有读者认为,作者在写景上注重以冷色调为主。无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的牵牛花,还是槐树的落蕊,其色调(都是冷色调)与情感基调相统一,而果树一段显然破坏了这种统一性。因为他认为成熟到八九分的枣子、柿子为黄或红色,很难产生悲凉之感,更多的应是一种即将收获的喜悦。这种暖色调显然不符合作者当时的心境,也不适合整个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确,按照常理,冷色调与悲凉的感情基调相一致。那么,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关于枣子、柿的描写是否与全篇“清、静、悲凉”的氛围不协调呢?作者通过这一段的描写到底想传达一种怎样的情怀呢?那么就让我们进一步细读文本,深入到文字中,品尝作者笔下的秋味,关注一段时间流逝,生命流逝的过程,体味文中那份难掩的淡淡悲凉吧。

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想必一定是一夜飘零,早晨起来,才会铺得满地。作者把这飘落的动态过程省去,只为我们呈现了静态的“铺得满地”,“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呈现的是树影下一阵扫后什么都没有留下的空寂,潜意识下怎不觉得有点儿落寞?曾经的存在,而今的消逝,能有什么比这更能生悲。这悲只能是又清又静又空又寂又凉薄的悲凉。

秋蝉衰弱的残声。蝉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语言符号。郁达夫独辟蹊径,舍去其余,只写其衰弱的残声。从“啼叫”到“嘶叫”是一个过程。“啼叫”怕是夏虫的清唱,而“嘶叫”则一定是秋天凄切的、衰弱的哀鸣。暑气消散,秋意渐浓,秋蝉的嘶叫难以留住生命的流逝。如果说槐树落蕊带来的是一种悲凉的感伤,秋蝉衰弱的残声多少有了些许萧索、严厉的悲凉的感触。

再说说枣子、柿等果树。要读明白这一段的意义,还得关注修辞。“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审读这一段文字,不难明白作者的表达意图。在北平,七八月之交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淡绿微黄”、“红”等暖颜色给人多么温暖的享受;“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这是秋的全盛期、收获期,是北国的清秋佳日;多美呀!但是,作者要表现的全然不在这里,而在“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以美景衬哀情,作者于全盛看到了衰亡,于清秋佳日看到了沙尘灰土,于现在看到了将来。秋的全盛期会转瞬即逝,美的风景留不得、留不住,怎不心生悲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想到了宗璞的《报秋》:“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这段文字传达的思想情绪与郁达夫是多么相契!

深入文本之后,你就会发觉,作者在谋篇布局、修辞运用上是多么精心。“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句的内涵绝不是分割开的,他们是有层次地在行文中展现着。唯此你才能体味到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独到、透彻而细微的歌咏。

(作者单位:北京市潞河中学)

同类推荐
  •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如果有人问:阴历和阳历是怎么来的?篮球队中为什么没有1、2、3号队员?手术服为什么是绿色的?秋天的枫叶为何会变红?为什么日食发生在初一而不是十五?为什么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是武则天吗?如果不是,那是谁?诸如此类的问题您能答得出来吗?也许您已经发现,这些都是常识性的问题,您所说的每一句话里都包含着文化。本书内容广泛,涵盖文学艺术、科举教育、官政典制、科技发明、风俗礼仪、衣食起居、节日节气、天文历法、宗教哲学、体育娱乐、医疗保健、建筑园林、考古文物、自然生物、地理景观、历史军事、政治经济等文化的各个层面,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一本生活之余的休闲书。
  •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国学”一词,原是太学等学府的名称,在近代新文化运动前后,被赋予新的概念,用来指代“汉学”。随着国学的发展,其广度与深度已得到很大的拓展。现代的国学是以先秦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又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戏剧、明清小说、历代史学等,形成一套独特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时至今日,国学更是成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可或缺的基石。真正的国学大师不仅学贯古今、人格高尚,更具有独到的开创性和深远的影响力。我国学界于近现代涌现出了一批既能放眼世界观天下,又能内省自身得真学的大方之家。
  •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况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上)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上)

    中国人对于自我民族性格的审视是近代才开始的。之前的中国一直是东亚的政治文化中心,向来是输出文明。直至十九世纪下半叶与西方列强的数次战争,中国才发现与正视这个世界中还存在与中国性格迥异的强大文明这个事实,中国人不得不面对差异,分析差异,并试图改变民族性格,以救亡图存。与此同时,涌入中国的外国人也对这个传说般的古国睁大了观察的眼睛,他们发现不仅他们的武力和商品征服不了中国,他们的科学与宗教也对中国人影响甚微,从此中国人的性格成为近代中国改革和外国人研究中国颇为核心的一个论题,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文化思潮虽然以政治、文化为主题,其深处却一直涌动着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性格的肯定或否定、保留与改变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今天。
  • 学洒脱斋夜话

    学洒脱斋夜话

    最近要出个新册子《学洒脱斋夜话》,依例总得有个序,他序也好,自序也罢,别一开卷就秃头把脑的歇着个大顶,好像咱内分泌多旺盛似的。忽一日,在网上闲溜达,见一网友趣解“洒脱”一词,说何为洒脱?就是非常潇洒地脱光衣服。不禁莞尔。随即一想,坏了,居然让这小子一语道破“洒脱”真谛,拔了个头筹。你想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人活一世,明白到这个份上,还不叫洒脱吗?有首歌扯起嗓子叫唤“潇洒走一回”,可到头来你不会、不敢、不能“非常潇洒地脱光衣服”走人,潇洒就算潇洒,那离洒脱还远得很。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奇趣昆虫王国(我的动物朋友)

    奇趣昆虫王国(我的动物朋友)

    昆虫是所有生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群动物,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已发现100多万种。昆虫在生物圈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虫媒花需要得到昆虫的帮助,才能传播花粉。而蜜蜂采集的蜂蜜,也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之一。但昆虫也可能对人类产生威胁,如蝗虫和白蚁。而有一些昆虫,例如蚊子,还是疾病的传播者。
  • 诡案实录

    诡案实录

    一位老刑警,为你揭秘重案组尘封多年未公开的八桩神秘凶杀案。到底是神鬼作祟,还是凶手欲盖弥彰?到底是人性流露,还是罪恶的叛逆?或许在午夜睁眼时,就有人正用锤子砸向你的脑袋;或许转过一个胡同,就有一个黑影用钢绳死死勒住你的脖子。一本书,八桩惨案,让你了解这个世界鲜为人知的一面,带你走进杀人专家的黑色法则!
  • 触目惊心:交通事故灾害的防范自救

    触目惊心:交通事故灾害的防范自救

    人类文明史的进程,是一个与各种灾害相抗衡、与大自然相适应的艰难历程。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快速积累,人口相对集中,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安全构成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近些年来,地震、洪水、台风、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各种突发性疫情、火灾、爆炸、交通、卫生、恐怖袭击等伤害事故频频发生。这些“潜伏”在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危险因素,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会造成人员伤亡,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幸。这些事件看起来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事实上,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安全风险中,而且谁也无法预料自己在何时何地会遇到何种灾难。
  • 叛逆妃:带着皇上去私奔

    叛逆妃:带着皇上去私奔

    做梦?肯定是做梦!她使劲掐了掐自己的手臂。一股刺痛传遍全身!穿越?不待见这样穿越的,自己一黄花大闺女,却被穿到人家洞房里当了新娘,如果新郞是个高富帅的话,也就认了,但偏偏是个丑八怪,这让一向自命清高的她情何以堪?一个字:逃。噫,这人是皇帝?长得跟自己初恋一模一样?但这个皇上却比她在电视中看到的那些皇上要苦逼多了!好吧,看在你长得像本姑娘爱的人,我就大展拳脚,就算是掉进青楼当花魁也要帮你帮到底!(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千金压顶:相公请勿动

    千金压顶:相公请勿动

    她,一无才貌,二没气质,三无节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人不喜,七姑不爱,八种恶习,九分荒唐,十分不好!虽是相府千金,却与大家闺秀八竿子打不着,丞相大人亦因为这个女儿被人诟病,被谏官弹劾,在朝堂上和京城中抬不起头来!只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这相府千金依旧我行我素,毫无改进,总是自己的亲骨肉,大齐相爷也只能仰天长叹,养不教,父之过啊!自此,小女子与发小打架,与皇子斗殴,绑架神医,调戏黑老大,欺女霸男,纵横天下,任性妄为!更傲娇自得,扑到相公,笑声如铃:相府千金压顶,相公不要乱动哦!
  • 欠K老公:只要宝宝不要妻

    欠K老公:只要宝宝不要妻

    江南西县县医院三楼产房内,两个护士一个接生的医生正在劝躺在产床上疼的满头是汗的女子。带着眼镜的妇产科医生非常严肃的说道:“苏小姐,你还是选择剖腹产吧,再这样下去,大人孩子非常的危险。”苏蔓疼的咬了咬牙:“医生,再等等吧,我想顺产。”说完后再次使了一下大力气,心里轻轻的对着那个也正努力往外拱的小婴儿说道:“宝宝,妈妈真疼啊,你别折腾妈妈了,快点出来吧!好不好?”她……
  • 弃妇翻身:腹黑狼君俏佳人

    弃妇翻身:腹黑狼君俏佳人

    那一年,她笑看夫君提笔写下一纸休书。那一年,她听到自己的妹妹对她说:你若被休,我必要你性命。世人都说,世家繁华,可是谁看到了锦绣满地的背后,那些无奈和悲苦身为世家的女儿,她身不由己,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身为世家的男儿,他遵从父命,任凭声名斐然,也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小小的一方宅院,埋葬了多少世家辛秘。“独孤云梦,为什么你要我写下一纸休书?”“因为,你的心中,从未有我的一席之地……”
  • 风流小浪底:一个副市长的工作手记

    风流小浪底:一个副市长的工作手记

    它让你了解这个由世界银行贷款、50个国家水利专家参与的高难度工程拉开帷幕的艰难步履,让你领教被世界工程界奉为圣经的《菲迪克》条款的神圣性、权威性,让你惊叹合同部主任李淑敏钻研《菲迪克》条款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你欣赏总经济师何有源巧妙运用《菲迪克》条款的娴熟技巧,让你领略世界公认的高级环境工程专家鲁德威格老人一丝不苟的学者风范,让你聆听意大利承包商马西莫·马尔亘涅对中国建设的铮铮良言。让你叹服总监理工程师李其友协调承包商与业主关系游刃有余的高明手腕。,揭开了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神秘的面纱,速写出这个“封闭型”工地风流人物的翩翩英姿
  • 我的搞笑老爸(老妈真烦)

    我的搞笑老爸(老妈真烦)

    我妈爱面子,爱管闲事。这本来不关我的事,可是,让我愤愤不平的是,当我和老爸讲点儿面子、管点儿闲事的时候,她总会看不惯。说句公道话,我爸除了爱吹牛外,还算是一个很不错的老爸。虽然身上的毛病不少,但他总能给我,还有我的那帮“狐朋狗友”带来快乐。在这点上,可比我妈好上N加N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