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200000014

第14章 1956年“百花时代”中的《人民日报》副刊与诗歌(1)

1956年“百花时代”中的《人民日报》副刊与诗歌

[韩国]白贞淑

《人民日报》创刊于1948年6月。它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可以说是中国最有权威、最有影响力的一份报纸。它虽然不是文艺性的报纸,却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从创刊初期就对文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心。特别是就文学路线和文学政策而言,它可以说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最大的非文学报纸。《人民日报》创刊初期曾有“星期文艺”、“人民文艺”等文艺副刊,创刊以来一直设有文艺部,积极参与文学创作和文艺运动的开展。新中国初期的重要文学事件都在它上面展现,甚至可以说当时的重要文学批评运动都是从《人民日报》的社论开始展开的。如1951年5月20日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4年10月28日的《质问〈文艺报〉编者》、1955年5月13日的《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等等,都是直接影响到当时文艺界的代表性文章。此外,《人民日报》创刊以来还刊登过不少杂文和诗歌等文学作品,那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可容纳和接受的范围之内的,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人民日报》所刊登的诗歌大多是颂歌和战歌。不过,1956年7月《人民日报》实施全面性的改版,在第八版恢复副刊,从此直到1957年上半年,《人民日报》副刊刊登了一批突出“百花文学”精神的评论和诗歌。这就证明在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下,《人民日报》副刊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格局。实际上,这一时期《人民日报》积极参与“双百方针”的实施,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和创作发挥了带头的作用,它刊登过的不少文学评论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当时的重要文学刊物也有很大的影响。毫无疑问,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副刊对于“百花文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在“百花文学”研究方面,《人民日报》常常与“反右运动”紧密联系,这时期它的副刊和“百花文学”的关系往往被忽略了。笔者认为1956年前后《人民日报》副刊上出现的文学评论和诗歌作品也是值得研究的。

1956年4月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总结讲话里,毛泽东正式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提出。5月2日,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等七次会议的总结讲话里,再一次论述了“双百”方针,肯定“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科学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必要的”。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代表中共中央对这一方针作了权威性的详细阐述,指出该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6月13日,经过修改的报告全文刊载在《人民日报》上,这一文章的出现就标志着“百花时代”的到来,“双百方针”的提出给当时的文学界带来了勃勃生气,形成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双百方针”也为中国新闻界提供了改革的契机,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也属于中共中央实施“双百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当时的总编辑是邓拓,而改版的工作在中宣部副部长胡乔木的具体领导下进行。4月初,新闻工作改革正式开展。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致读者》社论,正式宣布改版。这一社论指明了此次改版以“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以及“改进文风”为重点举措。社论还说明了改版后版面的变化,即扩大版面(由六个版增到八个版),增加报道内容,并且在第八版上恢复了副刊。当时,这一副刊没有刊名,人们就称之为“八版”。担任这一“八版”副刊的主编袁鹰将这时期《人民日报》副刊的性质规定为“有文学色彩的综合性副刊”,他特别重视副刊的文学性,说“这个性质包含了两个因素:一,是综合性副刊;二,要有文学色彩。是综合性副刊,因而就不是纯文艺副刊。……然而它还需要文学色彩”。改版第一天,袁鹰在八版上刊登了一份副刊稿约,说明了副刊所需要的稿件类型:

本报副刊(第八版上半版)需要下列稿件:

一、短论、杂文、有文学色彩的短篇的政论、社会批评和文学批评;

二、散文,小品,速写,短篇报告,讽刺小品,有文学色彩的游记、日记、书信,回忆;

三、关于自然现象和生产劳动的小品,关于历史、地理、民俗和其他生活知识的小品;

四、短诗,民歌,寓言,故事,短篇小说,短剧;

五、读书笔记,短篇的书评、剧评、影评、美术评论、音乐评论和其他文学艺术的评论;

六、小幅美术作品。

除了适宜于连载的少数作品以外,一般稿件的篇幅希望在一千字左右。

有特别适合的翻译稿件(包括由外国文翻译的和由古文翻译的)也可以接受一部分。

这份稿约证明了这时期《人民日报》副刊对“文学性”的追求。当时负责指导改版工作的胡乔木也比较重视副刊的文艺性,这份稿约是袁鹰起草之后,经过胡乔木的修改、补充、定稿,“有文学色彩”的五个字,就是他亲自加上的。而且,他还特别看重作者队伍和稿件,这一时期的副刊刊登了不少优秀的散文和诗歌作品。其中有许多出自著名的老作家之手,茅盾(玄珠)、巴金(余一)、叶圣陶(秉丞)、沈从文、周作人、夏衍(子布)、艾青、何其芳(桑珂)、冯至、邵燕祥、公刘、穆旦、蔡其矫等等,都在这一时期《人民日报》的副刊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家的文章,充实了副刊的内容,提高了副刊的文学性,形成了《人民日报》副刊最初一次鼎盛期,还得到了读者的欢迎。特别是一些50年代以后基本上停止写作的老作家的名字又重新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56年7月,《人民日报》副刊编辑部特意请沈从文为副刊写一篇散文,他应邀写了一篇《天安门前》,发表于7月9日。沈从文在40年代已被称为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作家,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似乎没有公开发表文章,“‘沈从文’这名字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出现,引起了热烈的回响”。此外,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副刊还刊载了《郁达夫日记》、夏衍(子布)的《关于电影的杂感》、王统照的诗歌《游开罗纪感》等等,这些作家的文章在《人民日报》的版面上都是很罕见的,这些文章的刊登体现了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副刊对于文学性和多样性的追求。

改版初期,《人民日报》副刊的主要关注点还是“如何贯彻‘双百方针’的精神”,胡乔木在副刊工作中也非常强调这一点,指出“副刊同整个报纸一样,要宣传党的政策精神,尤其要作为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重要园地,对学术问题和文艺理论问题可以有不同意见乃至争论,不要有一样的声音;提倡文责自负,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代表报纸,更不是代表党中央;副刊稿件的面尽可能地宽广,路子不能太狭……要包罗万象;作者队伍尽可能地广泛”。此后,他的意见在很长时期内都成为副刊编辑工作的指针。《人民日报》的改版得到了上级肯定的评价。改版一个月后的8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了“人民日报向中央的报告”,肯定了《人民日报》的改进办法:“为了便于今后在报纸上展开各种不同意见的争论,《人民日报》应该强调它是中央的机关报又是人民的报纸。过去有一种论调说‘《人民日报》的一字一句都必须代表中央’,‘报上发表的言论都必须完全正确连读者来信也必须完全正确’。这些论调显然是不实际的,赞同报纸可以有不同意见的争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这样做就会使思想更活跃,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愈辩愈明。”尽管还存在着不少限制,这种宽容的评价对于《人民日报》的改版确实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对于副刊工作也拓展了更多的自由讨论的空间。

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下,从1956年7月到1957年的上半年,《人民日报》副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鸣放的阵地”,积极参与“百花文学”的发展。特别是在改版后最初几个月,《人民日报》在副刊上每天平均发表四五篇评论文章。当时,“反对教条主义”和“反对官僚主义”,“独立思考”和“价值多元”是文学界所关注的最大焦点。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副刊刊登了不少涉及“双百方针”提出后新话题的文章,特别是一些带有明晰的批判精神的评论引起了关注。重要的文章有玄珠(茅盾)《谈独立思考》、桑珂(何其芳)《批评和障碍》、《批评和可怕》、方浦《批评家——不是法官》等等。

“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思想领域,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独立思考”就成为中心问题。当时,在思想文化方面普遍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缺乏“独立思考”确实是文学现状的重大问题,《人民日报》副刊围绕着这个问题刊出了不少评论文章。其中茅盾的《谈独立思考》是一篇值得关注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非常辛辣地批评缺乏“独立思考”的“井底之蛙”和“应声虫”的存在:

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教条主义是独立思考的敌人,它的另一敌人便是个人崇拜。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这篇文章表现出对于50年代以来的文艺政策中越来越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的反思。当时,反对“教条主义”是文艺理论领域的工作重点,随着“双百方针”的提出,很多作家开始探讨这个问题。由于过去过分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以及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过多重视,产生了教条主义和片面性,以致使文艺创作发展受到了限制。反对“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以“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来繁荣科学和文化事业,就是“双百方针”的出发点。在学术思想领域,为了造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的环境,首先需要建设一个健康合理的“批评机制”。当代文学诞生以来一直伴随着频繁的批判斗争,经过1951年《武训传》批判和1954年《红楼梦》研究批判,特别是1955年下半年的“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以及在全国开展了“肃清反革命”运动,文艺界的思想批判运动大大背离了学术批评的性质,而以政治批判代替学术批评,完全失去了学术批评的规范。这接踵而至的批判,将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自由空间大大缩减,沉重地打击了知识分子的自由思想的发展。这一时期,很多作家和评论家特别关注这样的文学批评现状,还发表了新的观点和意见。

何其芳在这时期《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了几篇评论,他特别关注“粗糙的批评”的“障碍”和“可怕”。他在《批评和障碍》中指出:“对于自觉的成熟的文学家和批评家,批评决不能成为他们的创造的障碍。那么我们为什么又反对粗暴的批评,简单的批评呢?棍子打不倒大树,然而它却可以毁坏新从土里长出来的幼芽。更可忧虑的是粗暴的简单的批评可以在社会上发生很坏的作用,可以毒害读者的头脑和心灵。”,批评完全变成非常“可怕”的事情。何其芳在《批评和可怕》中说:“批评成为可怕,是在有些时候批评具有一种超过批评本身的力量。也是听说,有一位作家因为被一首讽刺诗讽刺过,于是不但他本人要作检讨,要公开承认错误,而且他在别的工作岗位上的爱人也受到周围的人们的指责和不齿。这样,一个人受到批评就比犯法还要重了。”他认为“这种奇怪的不合理的现象的存在,是由于社会上有些人对于批评抱有不正确的看法的缘故。这种不正确的看法的存在,又是由于过去缺少批评的习惯的缘故”。当时,缺少良好的批评习惯,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问题,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段时期里,文学批评往往成为一种对于文学创作以及作家身份的绝对性的“判决”。方浦在《批评家——不是法官》里指出了这一点,说:“批评家在文章里说的毕竟只是他个人的意见,而不是对作品的判决:谁也没有给过他这种权利。杜布洛留勃夫说的很对,他认为批评家不是法官,而是律师。对作品的判决,权利只能属于历史。”不过,在新中国初期的特殊时期里,现实政治的逻辑封闭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文学批评却被赋予了这种“判决的权利”。

文学批评的“合理性”和“独立思考”是在一个横线上的问题。批评家应该保持着相对“独立”的思考,这就是具有“合理性”的批评的基本条件。不过,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期里,由于社会政治和思想观念方面的诸多原因,未能形成文学批评的良好条件。到1956年夏天,为迎接这一“百花时代”,很多作家和评论家关注“独立思考”和“批评的合理性”问题,并大胆地发出自己的意见,这些文章体现了对于5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恶劣文风的反思。在《人民日报》上出现这些具有尖锐批判精神和真诚反思、思考的评论文章,对于当时文学现状问题的反思也发挥了倡导的作用。这可以说是1956年改版后《人民日报》副刊的最大成果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家发表评论的时候,并没有使用自己本名,都是用当时鲜为人知或者久已不用的笔名,如茅盾署名“玄珠”,叶圣陶署名“秉丞”,巴金署名“余一”,何其芳署名“桑珂”,夏衍署名“子布”等等。这可以说是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之间的特殊现象,通过这一现象可以窥见当时不少作家还是抱着慎重的态度。对于这一时期的“齐放”和“争鸣”的召唤,大多数知识分子自然很兴奋而欢迎,然而,某种程度上的顾虑和犹豫也确实普遍存在。费孝通在195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七版上发表的《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一文,可以说是一个直接表达出这种“顾虑和犹豫”的代表性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描述了当时一部分作家在难以把握自身命运的时代里所感到的复杂的情绪:“百家争鸣的和风一吹,知识分子的积极因素应时而动了起来。但是对一般老知识分子来说,现在好像还是早春天气。他们的生气正在冒头,但还是有一点腼腆,自信力不那么强,顾虑似乎不少。早春天气,未免乍寒乍暖,这原是最难将息的时节。”这种表达不仅仅是这一作家个人的感受,而且形象地描绘了当时不少知识分子在社会政治潮流中所处的“夹缝”位置,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的思虑。

同类推荐
  • 中华美德2

    中华美德2

    在故事中吸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
  • 李劼人说成都

    李劼人说成都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本书从李劼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 国学必读(全集)

    国学必读(全集)

    《国学必读》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文学通论”,凡收录三十七家文章四十四篇,杂记七十五则,目的是使学生“读之而古今文章之利病可以析焉”;下册为“国故概论”,凡收录二十家文章三十六篇,杂记三则,目的亦是使学生“读之而古今学术之源流于是备焉”。全书讲解深入浅出,实乃国学入门之必备。
  •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是作者在扬州大学读博期间完成的博士论文,这一选题的直接意图是针对中国古代文人“文学的自觉”而提出的,这是从上世纪初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学史老话题。为什麽这个问题一直为学界感兴趣呢?因为“文学的自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学转型。今夭我们所见的文人文学的基本格局,就是由这次转型奠定的。所以,弄清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它涉及古代文人文学建构历史过程,同时还隐含着古代文人文化品格建树的若干资讯,许多学者封此感兴趣是有理由的。
  •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包括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作为想象力和富于魅力的思想的源泉,在西方世界始终是无与伦比的。有关希腊神话的地位,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评价的:“希腊神话的重要性在西方人文化、艺术和情感的历史上怎样估计都几乎不能说是过高。……否认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就等于否认西方文化本身的成就,以及受到它的启发的伟大作家和艺术家的天才。”
热门推荐
  • 整合:让一切为我所用

    整合:让一切为我所用

    资源的整合到底有多重要?古人带兵打仗,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这就是资源有效整合的一个典范。我们熟知的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事,大多数都可从中分析出之所以如此结局最深刻的原因。现在的商场就如战场。我们周围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事情:有些老板很忙,忙到坐下来抽根烟喝口水的时间都快没了,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总是很敬佩,亲力亲为嘛,可是公司的效益却没有上去,反而有所下降;有些老板却很闲,经?常约朋友去打打高尔夫啊、骑骑马啊什么的,公司的效益却很让人眼红。为什么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其是否重视并进行了有效的资源整合。
  • 清妾

    清妾

    穿越成了瓜尔佳氏的小姐,苏灵儿表示咱很知足,顺利当上米虫,这是一种多么幸运的事情。 至于那个冷的让人心寒的王爷,咱还是躲远的吧,您这么优秀,咱高攀不起! 咱这种来自未来世界的呆萌二货,可得抱好几位大人物的粗腿,至于那个什么李氏,你能不能离咱远一些! 当呆萌小吃货遇到冷面雍亲王 是宠溺一生,还是蹉跎一世;
  • 大雁精神:构建完美与卓越团队的培训读本

    大雁精神:构建完美与卓越团队的培训读本

    团队精神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大雁精神的实质——团队、沟通、领导力、目标、纪律、分工……学习大自然中最完美的“大雁团队”,建造完美的企业、组织和机构,个人要在团队中走向卓越,必须学习大雁精神。
  • 贵族校草拽拽未婚妻Ⅱ

    贵族校草拽拽未婚妻Ⅱ

    靠,刚高中毕业就结婚,有木有搞错!我才不会真的跟他有夫妻之实!哼,不就是家里两个臭钱么,姐也有,姐还比你多!拽什么拽!结果,好好的大学,却不能跟小正太玩了,都是这个臭男人搞得,他还挺得瑟,不行,我得收拾收拾他,再这么下去,还反了他了!
  • 张居正(第二卷):水龙吟

    张居正(第二卷):水龙吟

    四卷本长篇小说《张居正》,以清醒的历史理性、热烈而灵动的现实主义笔触,有声有色地再现了与“万历新政”相联系的一段广阔繁复的历史场景,塑造了张居正这一复杂的封建社会改革家的形象,并展示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作者因其丰赡的文史修养、恢弘均衡的艺术架构能力、对特定历史底蕴的富于当代性的揭示。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爆破天才穿越:只为你袖手天下

    爆破天才穿越:只为你袖手天下

    她是一名天才爆破高手,可是没想到竟然误打误撞跌进了凤羽皇朝,原本以为这个同名同姓的二皇子殿下还是那个性格恶劣的黑社会大佬,谁料竟然是只误入了狼群的羔羊。为了保护心爱的他,她与天争锋,征战沙场,成为名赫一时的冷艳女将军。谁也不能从他手中将她心爱的人夺走,即使是那个恶魔大皇子也不行!只是弄到最后,她与最亲爱的二皇子殿下竟然是……这……这又演的是哪一出?杯具,老天是不是搞错了!
  • 做纯洁的共产党员:谈谈入党动机

    做纯洁的共产党员:谈谈入党动机

    所谓入党动机,就是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在入党前固然要端正入党动机,入党后更要不断端正入党动机。端正入党动机需要每个共产党员一生的不懈努力。本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端正入党动机是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首要问题;正确入党动机是成为合格党员的第一个关口;错误入党动机的主要类型及其表现;现阶段影响入党动机的环境因素分析。等等。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广大入党积极分子、新老共产党员以及党的各级干部。本书有助于大家思考“我为什么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应当做什么、如何做”这些问题,也就是说,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合格党员。
  • 冥门之秀

    冥门之秀

    俞景然的脸青了,愤怒像一把镰刀,一刀一刀地在他的身体上游走直至满泄。他听到一个冷嗖嗖的声音在他的耳边碎念:动手吧,动手吧……这时,他的手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多了一把刀。他的身子很重,正缓缓地游向最后一个紫色团花纹锦缎的大木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