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0300000023

第23章 法眼宗的禅学思想内容(5)

上述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华严的六相,即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他们之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关系,但若执著于同异关系,不理解其六相之圆融无碍之理,则不能真正领悟佛法之真理。可见文益是从六相之义来理解华严理事关系的,六相之间是相即关系,既不离亦不异,彼此是联系而不可分离的。具体而言,总相与别相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相与异相是同一与差异的关系,成相与异相是对立转化的关系,体现出的也是一种“相即”关系。故吕澂先生指出:“他以‘六相’来体会《华严》的法界,也就是用六相(总别、同异、成坏)来体会理事的关系。”不过,吕先生又认为,六相是一种本末关系,若以六相言理事关系,“显然不是从体用上而是从本末结构上讲理事,以房舍为例,房为本,门窗等部分为末;房为总,门窗等部分为别;总为同,别为异;总为成,别为坏”。可见,文益的《华严六相义》也具有从本末上言理事关系的特点。当然,文益从本末上言理事则有其深受希迁《参同契》影响的原因。《参同契》云:“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言。……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即说明了希迁注重从本末关系上言理事关系。故崇尚希迁并为《参同契》作注的文益自然免不了要受其影响。文益在《华严六相义》中不仅以诗意的形式表达了他对华严理事圆融思想的独特理解与真实契悟,而且还以理事圆融的思想立场诠释了华严六相自身所内蕴的佛法要义,更为重要的是文益还以“般若扫相”之法似要破除人们对“同异总别”之相和理事之分别的执著之意,从而消除差别,达至理事圆融和理事不二的最高境界,即所谓“大千同一真如性也”。文益所言理事不是就理事而言理事,而是与禅宗主倡的心性思想则有不可分割之关联,因为众生的心性与理事是相通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对理事关系的认知与体悟,就直接体现了对心性的体认、对佛法的证悟。杨曾文先生也认为,“六相之间是相即相入,相互圆融。禅宗可用此道理来打通一切有差别的事物、相异的概念的壁垒,引导门下弟子和参禅者断除心中的差别观念,体悟清净平等的真如本性”。由于华严六相义,乃“观通世间一切法门,能入法界之宗,不堕断常之见”之方便,故作为禅门一代宗师的文益以诗颂的形式表达了他对华严六相义的理解和重视,由此也可窥探文益受华严思想影响颇深之事实。华严宗言说理事圆融则注意统合真如缘起之理,法顺云:“夫理事两门圆融一际者,复有二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心真如门者是理,心生灭门者是事。即谓空有二见,自在圆融,隐显不同,竟无障碍。”这即是说理事与一心之二门相连,法顺所言之理与心真如门等同,事与心生灭门一致,表现了本体与现象之关系,也反映了华严宗持真如缘起之说的思想立场。故深受华严思想影响的文益,其《宗门十规论》所提倡理事关系在于圆融不二与华严的理事圆融思想精神是一致的。不过,法眼宗言理事,均是方便之法,都是为了开示学人从理或事上悟入禅宗之真实悟境,洞悉心性之本来面目,所谓“明心见性”,而达至成佛解脱之目标。可见,在禅宗看来理事与心性是不可分的关系,理、事均是言说和证悟心性本来面目的方便。

德韶是文益的弟子,他谈论“理事”问题,是从回答学人“理事不明”之疑问而开始的。据载:

问:六根俱泯,为甚么理事不明?师曰:何处不明?曰:恁么即理事俱如也。师曰:前言何在?

按照佛学的观点而言,“六根俱泯”即六根与六尘断绝一切尘缘和污染,故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俱无染而不生起妄心、攀缘心,对外界(色)不起分别之作用,即处于无“意识”状态之中,或向上一着则处于七识末那识或八识阿赖耶识状态之中。《解深密经》云:“眼识,耳、鼻、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可见六识与六根具有随行同时同境之转依,故六根俱泯,自然六识不起。由于“六根俱泯”,六识不起作用,意识不起分别,故何以能对理事有所分别。既无分别,何处有理事之分殊,正如文益禅师《华严六相义》所言“男子身中入定时,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绝名字,万象明明无理事”。这即是说处于禅定寂静之中,“六根俱泯”,故理事名相俱失、俱如,即理事圆融如如,可归之为“空”,是自性空,即所谓“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故何有理事名相分别之说。这不仅体现了理事圆融之精神,而且也说明了佛法圆成之境界。可见,学人“理事不明”则在于学人不识根本,即对本来面目的不知,迷在理事之名相中,而未能了知理事圆通不二之佛理。因为,在德韶看来明“理”是悟法的前提与基础,所谓“欲成行位,须解法理。不体理事,行亦非真”。德韶认为仅有明“理”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事上磨炼”,“理”与“事”是统合一如而密不可分,正如其说“恁么即理事俱如也”。延寿《宗镜录》亦云:“理事皆如,如寂之中。”也表明了理事皆如的思想,可见延寿与德韶对理事一如的认识是一致的。德韶对于理事的认识极为重视,故他在般若寺开堂说法十二会,则多次阐述了其理事不二、理事圆融的思想。据载:

第一会,师初开堂日示众云:“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无动,见与不见,会与不会,惟我知焉。”乃有颂曰:“暂下高峰已显扬,般若圆通遍十方,人天浩浩无差别,法界纵横处处彰。”

第十二会,师上堂……宗三世于毛端,圆古今于一念。

上述两段话所表达的都是华严理事圆通的思想。不过,德韶是从法界观的视角来阐发理事圆融不二思想的,有如文益在《宗门十规论》所云:“如法界观具谈理事,断自色空,海性无边,摄在一毫之上。”这即是说万法归一,一含万法,一与万法即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相即关系,但归根结底皆归于一切众生之一心,可见,理事统合于一心之中,且具有互涵互摄的关系,即所谓“一尘空性,法界全收”。故有学者认为,“德韶是特别强调一以贯之的,而他所谓的‘一’即‘理’,不出唯识无境与般若性空……最后则归结为一切众生”。德韶的“宗三世于毛端,圆古今于一念”显示的正是理事不二和圆融无碍的华严思想精神。德韶禅师不仅主张理事圆融不二,他还提倡理、行并重,学、修并进。他说:

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豪参差相。事无不通,理无不备,良由一切言语,一切三昧、横竖深浅、隐显去来,是诸佛实相门,只据如今一时验取。

这即是说一切问与答之间所内蕴的实质含义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同。虽“如针锋相投”,但是在直探问题本源义上本无差别,即“无纤豪参差相”,它们皆具理事,所谓“事无不通,理无不备”,都是“理事相即”、“理事圆融”与“理事不二”的。无论是一切言语、一切三昧、横竖深浅、隐显去来皆是入道之门,都是通达实相的桥梁、手段或方法。对于禅者而言,虽然教理可通,但是仍需以般若智慧和实际行动证入与验取,故德韶云:“百千三昧门、百千神通门、百千妙用门,尽不出得般若海中。”又云:“法身无相,触目皆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一时彻底会取好。”意思是说,要以般若智慧来观照万法,才能使得真如实相得以显现,故《华严经》云:“念念普观一切法界,十方诸佛共与其力,令普安住一切三昧,尽未来劫,常见诸佛无边法界功德海身,乃至一切三昧解脱神通变化。”德韶认为,要进入古人境界,不能执著于对古人一言片语的思量与解会,而是要“与诸上座共相证明”,注重以实际行动来验证佛法之理。因此,德韶禅师十分注重“事上磨炼”的修道工夫,故他在论及理、行情形时云:“理当即行。”由此可见德韶禅师也是“知行合一”论者。在参悟佛法的修行问题上,与其说要去“织络言教、意识解会”言说道理的话,还不如当下“心行”来得更为直接,故德韶禅师指出:“若是将言而名于言,未有个会处”,“若如是斟酌名言,空劳心力,并无有处。”可见,德韶禅师与其师文益禅师一样,重视事上之行动而对“知解”皆持反对态度,因为在他看来,“织络言教、意识解会”乃是“颠倒知见识心活计,并无得力处”。

延寿禅师对于理事也有自己的新认识和新见解。他对于理事蕴涵的精深义理有深刻之洞见。他在《万善同归集》中说:“若欲万行齐兴,毕竟须依理事。理事无阂,其道在中,遂得自他兼利,而圆同体之悲;终始该罗,以成无尽之行。”尤其强调理事的重要性,而且认为“道”就存在于“理事无阂”之中。在延寿看来,理事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意指,而非一般寻常就可能认识到的,故他说,“若论理事,幽旨难明”。在他看来,虽然理事幽旨难明,但仍然也是可以言说和体会得到的。故他指出:“细而推之,非一非异。是以性实之理,相虚之事;力用交彻,舒卷同时。体全遍而不差,迹能所而似别。”这即是说从根本上说理事是不二的,无分别的,理是佛法言说的真相,而事是达到真相的方法或路径,一旦通过在事上做工夫而达至体悟到理之真相时,理与事冥合,理事又有何分别,反之,未能在事上作工夫而去体悟理,则理还是理,事还是事,理事固然有差别。因为生命与道境的融合才是人类最高的价值诉求,形上的证量功夫必须以形下的行事来见证,否则便会造成僧人行为与佛教义理的分裂。所以石头《参同契》才会说:“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这即是说不仅要契理、知理,关键还要通过事上做工夫来证理。延寿有诗云:“幽栖岂可事徒然,昼讽莲经夜坐禅。吟里有声皆实相,定中无境不虚玄。直教似月临千界,还遣如空度万缘。从此必知宏此志,免教虚掷愧前贤。”“万物尽从成熟得,莫教容易丧工夫”,“投足烟峦养病躯,驰求终是用工夫”。从中不难看出延寿对事上磨炼工夫的重视。在他看来,坐禅、诵经等,都是禅者参悟、修行必不可缺少的工夫。

对于理事关系,延寿也有阐述。他的阐述比之于文益和德韶来说更为详细,更易于理解。他说:

事因理立,不隐理而成事;理因事彰,不坏事而显理。相资则各立,相摄则俱空;隐显则互兴,无阂则齐现。相非相夺,则非有非空;相即相成,则非常非断。若离事而推理,堕声闻之愚;若离理而行事,同凡夫之执。当知:离理无事,全水是波;离事无理,全波是水。理即非事,动湿不同;事即非理,能所各异。

这即是说理是基础、理是核心,而事须依赖于理才有实际的意义。但是,延寿认为理的彰显需由事来体现,所以理事是相资而立的不可分割之关系,即无理则无事,理不入则事不成。延寿还以水与波来形象比喻理事的分殊关系,认为“离理无事,全水是波;离事无理,全波是水”。在延寿看来,水之湿性是水之本体,理是重在言说水之本体所具有的湿性,而事即波是重在言说其水之具体动相,但波仍具水之湿性。所以,理事虽有分殊,但是理事本来即体即用、体用一如,是不二的关系。不过,在佛教内部看来,理事对于佛法修学者而言均是方便之说,都是巧立名相,而真正地要去证悟佛法,还需要打掉对理事的执著。延寿亦在《万善同归集》表明了其对理事认识的中道立场,他说:“非理非事,真俗俱亡;而理而事,二谛恒立。双照即假,宛尔幻存;双遮即空,泯然梦寂。非空非假,中道常明;不动因缘,宁亏理体。”这与文益说“万象明明无理事”去打掉学人执著于理事的精神是一致的,也从一侧面表明了延寿与文益思想的一脉相承性。

延寿进一步表达理事不二的观点云:“能依之事,从理而成;所依之理,随事而现。如千波不阂一湿,犹众器匪隔一金。体用相收,卷舒一际。若约圆旨,不惟理事相即,要理理相即亦得,事事相即亦得,理事不即亦得,故称随缘自在无阂法门。”在他看来万法乃是“理事相即”,即是圆融不二的相互关系。延寿不仅是在义理上阐述理事不二的关系,而且也运用理事相即、不二的原理在教学中不断开示学人,体现了其“以理导行,以行圆理”的言说风格。当有学人问:“触目菩提,举足皆道。何须别立事相道场,役念劳形,岂谐妙旨?”延寿回答说:

道场有二:一理道场,二事道场。理道场者,周遍剎尘;事道场者,净地严饰。然因事显理,藉理成事。事虚揽理,无不理之事;理实应缘,无阂事之理。故即事明理,须假庄严;从俗入真,唯凭建立,为归敬之本,作策发之门,睹相严心,自他兼利。《止观》云:“圆教初心,理观虽谛,法忍未成,须于净地严建道场。昼夜六时,修行五悔,忏六根罪,入观行即乘戒兼急,理事无瑕,诸佛威加,真明顿发,直至初住,一生可阶。”

延寿将道场分为理道场与事道场,认为理道场无处不在,遍周法界,而事道场为净地所建之修习场所,实有以理导行、以行圆理之用意。延寿言“因事显理,藉理成事”,这即是说事道场是从俗入真之门,只有在事道场中修行磨炼才能体悟到理道场的真实境界,而理道场“周遍剎尘”是事相之所以能显示的根本性依据。所以,在延寿看来无论是理道场还是事道场,仍然遵循理事不二的相即关系。通过这样的一番言说,延寿说明了立事相道场在于显示道的真正含义。延寿所言“即事明理,须假庄严”与“即事而真”的思想也是一致的。延寿在《万善同归集》中云:“佛言:我灭度后,能观像者,与我无异。”所表达的即是“即事而真”的思想,与曹洞的“即事而真”也有相同之处。据《景德传灯录》载:

(洞山)又问云岩:“和尚百年后忽有人问还貌得师真不,如何祗对?”云岩曰:“但向伊道只这个是。”师良久。云岩云:“承当这个事,大须审细。”师犹涉疑。后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他日因供养云岩真,有僧问曰:“先师道只这个,莫便是否?”师曰:“是。”僧曰:“意旨如何?”师曰:“当时几错会先师语。”

这即是说洞山先是不明白云岩的言中语意,而在涉水见到自己的影子时才恍然有所觉悟,但最终是在云岩示寂之日,洞山因亲见云岩遗像之真容才真正明白遗像即“只这个是”。吕澂先生认为,“只这个是”即有共相义,也有自相义,所谓“即事而真”就是这个意思。换言之,洞山见到水中之影还是一种共相,只有在云岩遗像中才能体现出具相的本来面目。

同类推荐
  • 圣经旧约的故事:出埃及记羊皮书

    圣经旧约的故事:出埃及记羊皮书

    本书将《上帝创造世界》、《伊甸园》、《偷吃禁果》等流传数千年的圣经故事,用简明通俗的现代语言重新诠释,展现圣经故事的精髓。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故事

    每一位天仙都负责一项专门的工作:吉布利里天仙是真主专门派往先知们那儿的使者;伊斯拉非来天仙专门负责末日来临时对人们进行清算;米卡伊来天仙专门负责宇宙万物;阿兹拉伊来天仙是专门负责掌管死者灵魂的。
  •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在各种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学内涵最为丰富多彩。《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是对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全书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还就佛教“空”义的思想历史演变、“空”义的类别、内涵及其理论思辨价值,作了集中述评,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学的思想内核。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热门推荐
  • 战车王国

    战车王国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 来到西游记

    来到西游记

    一次意外,来到了西游的世界,不但有法力无边的佛祖如来,更有十世好人唐僧,还有着形形色色的妖怪,且看我如何笑傲在西游。
  • 时光韧带(天籁文集·诗歌)

    时光韧带(天籁文集·诗歌)

    不敢说是诗,只因为生命的音符,在时空里跳荡,偶尔捉几只,铺排在平面上,就成了这,似连似断的长短句,空灵的真实,意象延绵嘈嘈急雨,韵律源于天地,智慧敲击宇宙的秘密,情,融化在阳光里,携心灵共振,是恒久的魅力。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死亡之书

    死亡之书

    《死亡之书》是一部由二十多个死亡事件构成的,描写中国乡村残酷现实的长篇小说,在李西闽的创作中堪称另类。但它绝对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少年丧父的黑子跟着母亲来到异乡水曲柳村,在那里以他童稚的眼睛记录了发生在周围的一起起诡异的,但真正属于中国乡村的死亡。这些死亡像乡村的野草一样显得卑微和不被重视。但在小说中,它们所发生的现实背景又使得这些死亡事件散发出发人深省的现实与历史意义。一部蝼蚁众生的死亡历史,一份闽西族群的生命年表。在阴影笼罩的乡间,懵懂少年的眼前,上演二十多幕真实、冰冷、压抑的死亡剧,洞见生的温情与坚硬。
  • 蝴蝶漫天舞

    蝴蝶漫天舞

    我从家里抬来凳子,它将穿梭我一生的整片时光……,放在小木盒里。暗香浮动,那只蝶儿上已落了一层灰,就如沈柯走的那天他没有看到我灰色的心情,华丽转移。沈柯,用双手一个个小心翼翼的把蝶儿取下,让我将你华丽的青春梦幻转移到我的小木盒里,满屋的蝶儿终于全部取完。就这样来回走了十几趟。我的双手也沾满了灰尘,那是伤了现实淹了梦幻却无言语的青春暗色
  • 亿万新娘:总裁,久等了

    亿万新娘:总裁,久等了

    车祸意外身亡,她重生到了豪门千金的身上,一个身价亿万只会跳舞的富家千金。从此她有了爱她的家人,有了超可爱的正太弟弟,她决定守护这一切。安子勋是俊美的美少年,是这具身体曾经暗恋的对象。他的名字唤醒了那些原本不属于她的记忆。苏瑾以为他们不会再有交集,而他却开始缠着她,麻烦也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