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0300000013

第13章 法眼宗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1)

五代时期,虽然国家四分五裂、处于乱世,但却孕育着多元性思想文化产生的条件,“战乱虽然频仍,但也有相对稳定的时候,尤其是在南方各国”。随着南方诸政权的建立,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方的经济水平开始超过北方”②。中原精英人士的南渡也积极地推动了中原与江南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由于江南南唐、吴越之地政治局势相对稳定,又加之于该时期的思想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而催生了江南思想学术发展相对繁荣和兴盛的局面,并为佛教禅宗在南方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法眼宗创立之后,因受南唐、吴越国主的重视和扶持,发展势头较为迅猛,其势力范围主要流布在南唐、吴越中心区,且门徒也遍及江南大部分区域。由于吴越国钱氏数代国主均崇信佛法,法眼宗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祖师又均受到钱氏国主之特殊礼遇和庇护,故法眼宗自身则获得了发展的有利时机,而盛行于江南吴越之地。法眼宗在南唐、吴越区域内的发展影响深远,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这不仅受到当时政治势力的强有力支持,而且也主要是因为文益、德韶和延寿三代法眼宗祖师的大力弘扬,努力开拓的结果。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不仅依赖于三代祖师的大力推动,而且嗣下的门徒对推进法眼宗的传播与发展也功不可没,他们是弘扬法眼宗的重要力量。

$第一节 法眼宗的思想传播

思想与地域的结合是禅宗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梁启超曰:“有适宜之地理,然后文明之历史出焉。”法眼禅宗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与禅师的行化活动密不可分,一方面也与地域环境密切关联。法眼宗之所以形成于江南区域,有其优越的区域社会环境,譬如政治上层势力对禅宗的大力扶植,文化南移所产生的影响等等,这些因素对于法眼宗在江南的发展极为有利,同时也有利于法眼宗在江南形成区域性的禅僧思想群体,为在吴越涌现出法眼宗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祖师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一、法眼宗在南唐的思想传播

1.以金陵为中心的法眼宗僧人思想群体的形成

文益禅师与其弟子道钦、匡逸、文遂、玄则、行言、智筠、泰钦、慧济等禅师皆长期活跃在金陵一隅,在弘法授徒的宗教实践中推动了法眼宗的发展与思想传播,奠定了法眼宗在江南的宗教地位,形成了以金陵区域为中心的法眼宗僧人群体。文益禅师在世时无疑是金陵法眼禅派的精神领袖,但他圆寂之后则由其弟子们担当起了弘扬法眼禅宗的历史重任,并使得法眼思想与禅法继续能够薪火传承。且文益子弟在江南备受当政者重视,所谓“清凉文益门下龙象极多,为王侯之所归向”。他们在金陵的传禅活动则进一步推动了法眼宗的发展与繁荣。

金陵钟山道钦禅师,太原人,为文益禅师得法弟子。初住庐山,后由江南国主迎请至金陵钟山章义道场,成为金陵区域内法眼一派重要的传播者。其思想既保持有禅宗的内在精神,又体现出了法眼禅风之特色。据载:

师上堂曰:“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则神。我寻常示汝,何不向衣钵下座地,直下参取,须要上来讨个甚么?”

道钦禅师的“直下参取”即是禅宗所主张的当下顿悟。道钦禅师在接引、教示学人时,既用语平实质朴,但又暗藏机用。当有学僧问“如何是栖贤境”时,道钦则回答说“栖贤有甚么境”;又有僧问“如何是玄旨”时,道钦则以“玄有甚么旨”回答。从中则不难看出他有破除学人执著之心的思想用意和传法意趣,而且也展示了其“对病施药”与“相身裁缝”的清凉家风。

金陵报恩匡逸禅师,明州人,系文益禅师得法弟子。初住润州慈云,江南国主请居上院,署凝密禅师。匡逸禅师在继承法眼禅法风格的同时还展现了自身的说法特点。据载:

问:“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未审和尚出世如何?”师(匡逸)曰:“恰好。”曰:“恁么即大众有赖。”师曰:“莫错会。”

上述对答显示了匡逸禅师语言的平实质朴,但是一句“莫错会”对于学人来说仍有一定的警示和启迪作用。《景德传灯录》云:

一日上堂众集,师顾视大众曰:“依而行之,即无累矣。还信么?如太阳赫奕皎然地,更莫思量。思量不及,设尔思量得及,唤作分限智慧。”

在匡逸禅师看来,心无牵累、无有思量,如同太阳之光清净、光明、皎然而无暇、无染,才具真智慧。而作为一个真正的禅者,就应保持“无失亦无得”的任运心态,故他说:“迷时即有窒碍,为对为待,种种不同。忽然惺去,亦无所得。譬如演若达多,认影迷头,岂不担头觅头?然正迷之时,头且不失,及乎悟去,亦不为得。”匡逸禅师也主张人与道相合,他云:“不见先德云:人无心合道,道无心合人。人道既合,是名无事人。且自何而凡?自何而圣?于此若未会,也只为迷情所覆,便去离不得。”他认为人心才是合道的关键,人道相合即是无事人,而圣凡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人心之“迷”和人心之“悟”。匡逸关于无事人的这一言说,自当是源自于清凉文益之说,所谓“清凉先师道佛即是无事人”,可见无事人即是指佛的意思。在传播禅法中匡逸禅师“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极其浓厚,他云:“人迷谓之失,人悟谓之得。得失在于人,何关于动静?”这即是说“人”则是悟法得失的根本,而外在的动静对于悟法来说则是无关紧要的。可见,匡逸禅师的言说方式以人心为本,追求“无失亦无得”的随缘任运状态,故易使学人在轻松活泼的状态中领悟到佛理、佛法,继而开显出生命的内在智慧。

金陵报慈文遂禅师,杭州人,俗姓陆氏。年少出家,聪慧好学,“年十六观方,禅教俱习”。深研经论,常究《首楞严经》,并有注文。可见其虽然年少,但已有较好的佛学基础。所以“谒于净慧禅师,述己所业,深符经旨”。然而,在文益禅师看来,文遂依然执著于文字相,易生知解之病,故诫令文遂焚其所注之文。文遂得法之后,住于吉州止观院。乾德二年(964),为江南国主请而居长庆,又住清凉院,后居于报慈大道场,署雷音觉海大导师,“礼待异乎他等”,足见其深受江南国主所特别重视。而作为禅师的文遂是十分谦虚的,总是以一种平等的心态来对待事事物物,文遂禅师“谓众曰:‘老僧平生百无所解,日日一般。虽住此间,随缘任运。今日诸上座与本无异。’”可见,文遂禅师在谦虚的同时还保留着一份洒脱与自在。文遂禅师善于“对根设教”和“开方便门”,且有自身的潇洒、自在与随缘心态,所以他在弘法传禅时,不仅传递和贯穿了清凉文益禅师的言说风格,而且亦表现出了自身随缘自在的说法特点。

师上堂谓众曰:“天人群生类,皆承此恩力。威权三界,德被四生。……唤作开方便门,对根设教,便有如此如彼流出无穷。若能依而奉行,有何不可?所以清凉先师道,佛是无事人,且如今觅个无事人,也不可得。”

文遂的“对根设教,便有如此如彼流出无穷”,显示的是自然任运的随缘精神。而他所提到“无事人”的观点,显然也是受到文益禅师的思想影响。文遂禅师上堂开示所发出“如今觅个无事人,也不可得”的感叹,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禅宗内部的确存在有学禅人多、悟禅人少的实际情况。可见,文遂在阐扬佛法时不仅贯彻了文益清凉家风的内在精神,而且也反映了他受文益思想影响极为深刻之事实。在禅语机锋中,文遂禅师时刻保持着“箭锋相拄,句意合机”的清凉家风。

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曰:千差万别。僧再问,师曰:止、止!不须说,且会取千差万别。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方丈板门扇。问:如何是无相道场?师曰:四郎五郎庙。问:如何是吹毛剑?师曰:擀面杖。问:如何是正直一路?师曰:远远近近。曰:便恁么去时如何?师曰:咄哉痴人,此是险路。

上述的禅机问答,表面看来仿佛答非所问,其实不然,而是句下深藏机锋,故有人认为,“其中即多平凡含机调机顺物斥滞磨昏之哲理名言”。不过,这些禅门中的参问酬答也仅是随方解缚,就病与医的方便而已。

金陵净德道场智筠禅师(905—969),河中府人,俗姓王氏,年少在普救寺杲大师处出家,二十岁成年受戒之后而四处游学。曾谒见抚州龙济修山主,然“亲附久之,机缘莫契”,于是继续游方,寻觅名师。之后在金陵报恩道场,参谒文益禅师而“顿悟玄旨”,遂成为法眼文益禅师系下门徒。智筠禅师在文益处得法后,初住于庐山栖贤寺,并开始了他的传道生涯。江南政治上层对之也特别依重。乾德三年(965),“江南国主仰师道化,于北苑建大道场,曰净德,延请居之,署大禅师之号”。故其常年在金陵开坛说法,传播佛法。后智筠禅师“屡归故山,国主锡以五峰栖玄兰若”。智筠禅师于开宝二年(969)八月圆寂,世寿六十四岁。智筠禅师在传道的实践中,十分注意言说方便和对机设施,他在庐山初传道法时曾云:

从上诸圣方便门不少,大抵只要诸仁者有个见处。然虽未见,且不参差一丝发许。诸仁者亦未尝违背一丝发许。何以故?炟赫地显露,如今便会取,更不费一毫气力。还省要么?设道毗卢有师,法身有主,斯乃抑扬,对机设施,诸仁者作么生会对底道理?若也会,且莫嫌他佛语,莫重祖师,直下是自己眼明始得。

智筠禅师的言中语意是说,虽然入道之法殊有千途,但是百千法门都是殊途同归,每一法门之起用如同丝发一样都是分毫无差的,参学之人见道、悟道的关键在于当机契会,而不能执著于是佛说还是祖师之说的内心分别,更重要的是要自心“直下顿悟”、“明心见性”,才能证悟佛法之真谛。而且从中不难看出,智筠禅师不仅重视对方便法门的选择,即所谓“只要诸仁者有个见处”,而且强调“对机设施”为学人去解疑情的主观努力,这不仅与文益禅师“清凉家风”所倡导的调机顺物、讲究对机设施的精神有一致性,同时也说明了文益的禅法风格对智筠禅师的影响颇深。智筠禅师传播禅法,不仅讲究机缘方便,而且也重视参学之人的根器或材质。故在金陵净德道场说法时,他说:

夫欲慕道,也须上上根器始得造次,中下不易承当。何以故?佛法非心意识境界,上座莫恁么懱猰地。他古人道:沙门眼把定世界,函盖乾坤,绵绵不漏丝发。所以诸佛赞叹,赞叹不及比喻,比喻不及道。

在智筠禅师看来,参禅悟道尤重材质,需要上等根器之人,而中下材质之人不宜或不易学禅悟道。智筠禅师认为,世界涵盖乾坤,绵绵不漏丝发,禅定之中所证之境界非一般言语所能表达,故唯有赞叹予以印可,或以比喻的方式给予方便说,然一切言说之语并非就能够真正表达真实的道之境域,所以“赞叹不及比喻,比喻不及道”。智筠禅师还指出,一切诸佛和祖师的教化言说也是依因缘而起的,故他说:“为甚么自生卑劣,枉受辛勤,不能晓悟?只为如此,所以诸佛出兴于世;只为如此,所以诸佛唱入涅槃;只为如此,所以祖师特地西来。”故在他看来,诸佛的现世、涅槃以及祖师的西来传法均为解救迷途众生,所以虽道不可说又而不能不说,所谓“祖师特地西来”,即是为传播禅法而来到中土。此外,智筠禅师还指出,以禅定证佛果的历代家法或习惯乃是参悟佛法本来面目的重要途径,故他云:“上座威光赫奕,亘古亘今,幸有如是家风,何不绍续取。”意思是强调有学之士要以禅定之法证道悟道。智筠禅师在教示学人的实践中,其教学方法也颇有“清凉家风”的特质。如,

僧问:“诸圣皆入不二法门,如何是不二法门?”师曰:“但恁么入。”曰:“恁么即今古同然去也。”师曰:“汝道什么处是同?”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恰问著。”曰:“恁么即学人礼拜也。”师曰:“汝作么生会?”问:“如何是佛?”师曰:“如何不是?”

显然,智筠禅师的回答既平实、质朴,其中又暗含机锋,所谓“调机顺物”、“箭锋相拄”的意味十分明显。这也足可说明智筠禅师与文益禅师的禅学思想和禅法实践有一脉相承性。智筠禅师长期活跃在金陵一带,为传播法眼宗的禅法思想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金陵清凉法灯泰钦禅师(?—974),魏府人也。少年聪明,智慧过人,所谓“生儿知道,辩才无碍”。他求师学道,而“入净慧之室”,遂成为法眼门徒,“虽解悟逸格,未为人知,性忽略不事事”。因此,他学法时,不奉戒律,过时未归,一度间传为笑谈。一日法眼文益禅师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人皆不契会,无所适从,而适逢泰钦自外归来,故法眼文益禅师又举前语再问之,泰钦则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众人为之一惊,对其于是刮目相看,法眼文益禅师也颇为赞赏云:“汝辈这回笑渠不得也。”对泰钦禅师的“虎项金铃”之对答,有赞曰:

虎项金铃,师系能解。

百骸一物,两赛一彩。

佛法大意,道丧千载。

祖祢不了,分析现在。

泰钦禅师学成之后,而出世传法,初受请住锡洪州幽谷山双林寺,次迁上蓝护国院,后又资住金陵龙光院。不久,江南李氏国主又迎请其移住清凉大道场,而受到南唐政治权力上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重。江南国主对泰钦禅师的重视推崇也与法眼文益禅师有一定的关系,“江南国主为郑王时,受心法于净慧之室”,因此李国主对法眼宗及其门徒颇有好感和极为尊重是有其历史渊源的,这对于泰钦禅师在金陵传道弘法也是极为有利的政治因素。

泰钦在金陵清凉院广开禅法,不断的在为学人答疑解惑中传播了法眼宗的禅法思想和精神。据载:

上堂,升座,僧出问次,师曰:“这僧最先出为大众,已了答国王深恩。”问:“国主请命,祖席重开,学人上来,请师直指心源。”师曰:“上来却下去。”问:“法眼一灯分照天下,和尚一灯分付何人?”师曰:“法眼什么处分照来?”

同类推荐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从大量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事例出发,层层深入,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故事,将佛学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佛道,佛道是一种大思想,大艺术、大智慧、大境界。禅,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精粹,亦为整个东方文化所推崇。佛,让我们远离尘世的烦恼,在喧嚣与浮华中筑起一座盛放心灵的舞台;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有一颗豁达的心去承载,让我们遭遇坎坷时,有一种信心和勇气去打拼;让我们在苦难来临时,用笑容和爱去坦然面对;让我们无法拥有时,体会到轻松挥手告别的美丽。
  •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 圣经故事4

    圣经故事4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方立天编著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把佛教中国化界定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时代化,并叙述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式,还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总结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六个重要特点:重自性、重现实、重禅修、重顿悟、重简易、重圆融。
热门推荐
  • 跟上巨人的脚步

    跟上巨人的脚步

    在巨人的背后,绵亘着一道什么样的历史与精神的地平线?古今中外纷繁驳杂的思想资源,开阔着青年毛泽东的思想理路。早期大力倡导精神上的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五四运动后则从个体自觉延伸到了群体联合和民主自治,激情主张“民众大联合”和建立“湖南共和国”,他的思想探索显得蹒跚而又坚毅...
  • 光与静默(纪伯伦全集)

    光与静默(纪伯伦全集)

    《纪伯伦全集:光与静默 散文·杂篇》收入了纪伯伦不为人知的大量散文、杂文、演讲、译文、箴言录等等,纪伯伦的诗歌才华掩盖了他作为冠绝一世的散文家的身份。这是目前全球收录纪伯伦散文、杂篇最全的一本书。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慷慨激昂、横眉冷对的纪伯伦,或许这才是他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思想家该有的一面。文中饱含纪伯伦对时代、民族、家国的忧思,因为这本书,他足以和鲁迅一起留名青史。
  • 爱相随

    爱相随

    神秘女林月如一直以来独自抚养着一个女儿,因上班迟到与总公司的总经理肖仁辉发生冲突,两人也因此阴差阳错地发生了一段爱恋,然而月如怎么会有一个女儿呢.?肖仁辉能否接受这个孩子。
  • 财务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

    财务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

    本丛书分为五个分册,分别为《人力资源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市场营销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行政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财务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生产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为读者提供了在管理工作中所需要的制度范例和工作流程通过最新流程图的绘制方法,将每一个工作流程以清晰、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企业管理工作者可以得到最实用的工具制度规范从现实工作中的细节入手,对每一项工作细节都作了全面、科学的论述,使企业管理工作者可以得到科学的考评依据和培训蓝本。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修仙女配逆袭记

    修仙女配逆袭记

    "前世,张容儿被继母毁掉灵根,被继妹连同渣男谋夺修行秘宝玉液瓶,被继母种入邪虫,生生被折磨致死。对天发誓,若有来世,一定要血仇血报,要让她受到的痛苦,让那些人一一承受。重生归来,继母要毁她灵根,她把继母灵根毁掉。继妹虚伪伪善小白花,让大家都来看看她的真面目。简单的讲,这是一个男主以为心爱的女人死掉了,所以想毁灭整个世界一起陪葬的故事。此文是复仇类爽文,为了折磨仇人,用了十八般手段,慎入哦!"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一纸婚书:老公大人,别找我

    一纸婚书:老公大人,别找我

    她惨遭男友劈腿,夜店买醉却被人强了。她听见他轻声唤道:“以宁。”满面震惊之下,她苍莽逃出,只因那人口中的以宁不是别人正是她姐姐。“娶你,不过是因为等待你姐姐的归来。”他高傲的俯视低头的女子。一场A市从来就没有过的盛大婚礼,新郎一脸幸福满足的搂着怀中的娇妻,她知道那微笑的背后不过是凄凉,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为了逼迫姐姐的归来。“你放心,我不会碰你的。”他讥笑着看着地上紧抱着自己的女人。一场交易,她丢失了自己的心。一份离婚协议,她毅然签上自己的大名,从今以后,他们相逢陌路?如果你知道自己最爱的人马上就要遗忘掉自己,那么你会怎么做?”我不会让你忘记我,因为我会时时刻刻守在你身边,让你没有机会遗忘掉我。“他轻轻的搂着身边面色苍白的女子。Ps:本文虐,入者慎重。本文宠,入者无需多想。夏秋沫qq:709435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