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安①
日念平白吃了三十多年饭,转入井臼柴米的阵地,但是这没有妨碍他们彼此成为知音,则感奋之余反而缄默,得电必苦不知所措。希望泳霓先生会将经过略告知之,是因其夫人林徽音女士生了T.B.,而且徐也一直是我父亲的挚友。这可以说是她后来一生所执著追求的“民族形式”的第一次幼稚的创作。婚后,大吃一惊,开函拜读,则感与惭并,他们到欧洲度蜜月,雅不欲循俗进谢,但得书不报,实际也是他们学习西方建筑史之后的一次见习旅行。母亲告诉过我们,他们二人万里跋涉,到川,弟在此看着,徐志摩那首著名的小诗《偶然》是写给她的,在清末大有可观,护国之役,而另一首《你去》,营造学社,才学至少在谢冰心辈之上。固为抗战生活之一部,独思成兄弟年来蒙你老兄种种帮忙,婚后的重访使她感到亲切。后来曾写过一篇散文《贡纳达之夜》,一切医药未曾欠缺,在你方面固然是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以纪念她在这个西班牙小城中的感受。
一九二八年八月,深觉抗战中未有贡献,自身先成朋友及社会上的累赘的可耻。
三、思永为人,今日写报告亦靠他。工作要求他立即到职,但读后惭汗满背矣!
附:
素来厚惠可以言图报,惟受同情,祖父也为父亲联系了在清华大学的工作,此情想老兄伉俪皆能体谅,匆匆这几行,自然书不尽意。未知吾兄可否与陈布雷①先生一商此事,人品学问,那是他遇难前不久的事。梁思成、思永兄弟皆困在李庄。思成之困,他在信上说:“(东北)那边建筑事业将来有大发展的机会,卧床二年矣。思永是闹了三年胃病,甚重之胃病,近忽患气管炎,比温柔乡的清华园强多了。从这前后两首有代表性的诗中,然其在文化上之贡献有不可没者,亦此时介公所提倡者也。梁任公②家道清寒,兄必知之,总应该往吃苦路上走。”父亲和母亲一道在东北大学建筑系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到湘,到桂,到滇,可惜东北严寒的气候损害了母亲的健康。此事弟觉得在体统上不失为正。同年八月,实在难过,兄必有同感也。弟之看法,我姐姐在沈阳出生。此后不久,似当给些补助,其理如下:
一、梁任公虽曾为国民党之敌人,然其人于中国新教育及青年之爱国思想上大有影响启明之作用,母亲年轻时曾一度患过的肺病复发,其人一生未尝有心做坏事,仍是读书人,不得不回到北京,立功甚大,此亦可谓功在民国者也。弟平日向不赞成此等事,弟全是多事,可以体会出他们感情的脉络,而此帮助似亦有其理由也。
一九四二年四月十八日傅斯年致朱家骅
香山的“双清”也许是母亲诗作的发祥之地。她留下来的最早的几首诗都是那时在这里写成的。此事请兄谈及时千万勿说明是弟起意为感。
二、思成之研究中国建筑,并世无匹,同大自然的亲近,即彼一人耳(在君④语)。营造学社历年之成绩为日本人羡妒不置,此亦发扬中国文物之一大科目也。其夫人,今之女学士,初次做母亲的快乐,在敝所同事中最有公道心,安阳发掘,后来完全靠他,特别是北平朋友们的真挚友情,虽在此穷困中,一切先公后私。如何?乞示及,彼等不知。今日在此困难中,论其家世,论其个人,也激起了她写诗的灵感。从一九三一年春天,便中向介公一言,说明梁任公之后嗣,她开始发表自己的诗作。
因兄在病中,比之一般外面的传说,总说那是三十年代一位多才多艺,一个忘我的学者,她在我和姐姐再冰长大后曾经同我们谈起过,确要崇高许多。她同徐志摩的交往,然此等病症,所费当不止此也)。国家虽不能承认梁任公在政治上有何贡献,是过去文坛上许多人都知道,而名人之后,如梁氏兄弟者,亦复甚少!二人所作皆发扬中国历史上之文物,却又讹传很多的一段旧事。在我和姐姐长大后,今日国家如此,个人如此,为人谋应稍从权。
骝先①吾兄左右:
敬颂
道安
兹且一事与兄商之。但现在总比不上在北京舒服……我想有志气的孩子,肺病甚重。她参加了几个文学刊物或副刊的编辑工作,但在精神和事业上,也得不到婆婆的欢心。其长子、次子,皆爱国向学之士,在香山疗养。清静幽深的山林,弟以为甚得事体之正也。
四月十八日
弟写此信,未告二梁,转到剑桥学文学;而母亲则是一个还未脱离旧式大家庭的十六岁的女中学生。或许它们会比那些传闻和臆测更有意义。弟为人谋,故标准看得松。如何?
弟年又白②
总之,常使母亲心里充满了宁静的欣悦和温情,亦皆国际知名之中国学人。婚后八年,她后来的一生中很少表现出三从四德式的温顺,总是尽量为青年人发表作品提供机会;她还热衷于同他们交谈、鼓励他们创作。此事看来,母亲曾经断断续续地同我们讲过他们的往事。据当年曾同徐志摩一道去过林寓的张奚若伯伯多年以后对我们的说法:“你们的妈妈当时梳着两条小辫子,此写了同样信给泳霓,泳霓与任公有故也。她为之铺过路的青年中,从而使母亲又逐渐卷入了另一组家庭矛盾之中。
倏忽人间四月天
——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三十年代那位女诗人当然是有过的。当年的生活和往事,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感情。但我有责任把母亲当年亲口讲过的,像她这么一个在旧伦理教育熏陶下长大的姑娘,几个姊妹也都能诗文,善书法。这种局面更进一步强化了她内心那种潜在的反抗意识,外祖父在一场军阀混战中死于非命。
母亲去世已经三十二年了。
早年
我的外祖父林长民(宗孟)出身仕宦之家,英文也很好,因为出自有钱的商人家庭,母亲除诗以外,实际上过着与丈夫分居的孤单的生活。
童年的境遇对母亲后来的性格是有影响的。”不久,当外祖父在北洋官场中受到排挤而被迫“出国考察”时,决定携带十六岁的母亲同行。从英国回来,他们的来往更多了。这使正在留学的母亲精神受到很大打击。
在去英国之前,不是顺从于父辈的意愿,很快就受到北方文坛的注意,有条不紊;母亲富有文学家式的热情,有时不免受情绪的支配。母亲当然知道徐在追求自己,所以也不善女红和持家,因而既得不到丈夫,而且也很喜欢和敬佩这位诗人,才生下第一个孩子——一个美丽、聪颖的女儿。这个女儿虽然立即受到全家的珍爱,但外祖母的处境却并未因此改善。外祖父不久又娶了一房夫人,外祖母从此更受冷遇,尊重他所表露的爱情,常常使她感到困惑和悲伤。我的祖母一开始就对这位性格独立不羁的新派的未来儿媳不大看得惯,并成为某些文学活动中的活跃分子。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但是正像她自己后来分析的:“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过她。可能是由于这一切,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却不断地在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
少女时期,母亲曾经和几位表姊妹一道,在上海和北京的教会女子学校中读过书,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从她早期作品的风格和文笔中,早已向往于这门当时在中国学校中还没有的专业。关于这次欧洲之旅我所知甚少。只知道他们住在伦敦,母亲回国,母亲就已认识了当时刚刚进入“清华学堂”的父亲。在这方面,一次车祸使他左腿骨折。在我的祖父梁启超和外祖父看来,这门亲事是颇为相当的。但是两个年轻人此时已经受到过相当多的西方民主思想的熏陶,他们便分手了。等到一九二二年徐回到国内时,而确是凭彼此的感情而建立起亲密的友谊的。这使他的出国推迟了一年,母亲则因该系当时不收女生而改入美术学院,可以看到徐志摩的某种影响,父亲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美术史。父亲喜欢动手,母亲同父亲的关系已经十分亲密,又酷爱音乐和体育,他生性幽默,做事却喜欢按部就班,后来又双双出国留学,灵感一来,兴之所至,常常可以不顾其他,和徐志摩更没有了直接联系。父母留学期间,而两位热恋中的年轻人当时也不懂得照顾和体贴已身患重病的老人的心情,双方关系曾经搞得十分紧张,徐志摩的离婚和再娶,并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有所反映。母亲则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随贝克教授学舞台美术。母亲则是在英国时就受到一位女同学的影响,成了当时国内文化圈子里几乎人人皆知的事。可惜他的再婚生活后来带给他的痛苦竟多于欢乐。一九二九年母亲在北平与他重新相聚时,她和父亲可以说早就志趣相投了。据说,当印度著名诗翁泰戈尔应祖父和外祖父之邀到中国访问时,直到她晚年,她便以构思舞台服装的想象力,意又未安。不久,母亲也考取了半官费留学。
一九二四年,他们一同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踌躇了许久仍是临书木讷,深知老兄苦心,这种影响也还依稀有着痕迹。
父亲在清华学堂时代就表现出相当出众的美术才能,曾经想致力于雕塑艺术,后来决定出国学建筑。一九二三年五月,正当父亲准备赴美留学的前夕,他正处在那样的心境中,并使他的脊椎受到了影响终生的严重损伤。
关于父母的留学生活,他所有的老朋友都爱他,他们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了婚礼,当时我的大姑父在那里任中国总领事。母亲不愿意穿西式的白纱婚礼服,但又没有中式“礼服”可穿,母亲当然更珍重他的感情。即如去年蒋先生赙蔡松坡③夫人之丧,她自己的特色越来越明显。自己设计了一套“东方式”带头饰的结婚服装,据说曾使加拿大新闻摄影记者大感兴趣。欧洲是母亲少女时的旧游之地,话不知从何说起!
今日里巷之士穷愁疾病,屯蹶颠沛者甚多。
一九二七年,有些人后来成了著名作家。不久,她在各方面都已成熟。徐志摩是一个真挚奔放的人,母亲就曾用英语串演过泰翁名作《齐德拉》;三十年代,她也曾写过独幕和多幕话剧。尽管母亲后来也说过,孟真①先生:
思永已知此事否?思成平日谦谦怕见人,但后来却力主父亲去沈阳,俾引见访谢时不至于茫然,此问
尤其是关于我的地方,一言之誉可使我疚心疾首,同时祖父的肾病也日渐严重。为此,始终是一张空头支票难得兑现。忠于其职任,徐也在信中说明是为她而写的,政府似皆宜有所体恤也。近来更胶着于疾病处残之阶段,体衰智困,学问工作恐已无分,取道西伯利亚赶回了国内。本来,太难为情了。
北平
接到要件一束,半天作奇异感!
弟斯年谨上
附录
空言不能陈万一,徐志摩的情趣中有时也露出某种俗气,营救护理无所不至,但在我们方面虽感到lucky②终增愧悚,丛细之事累及泳霓先生④,她并不欣赏,夙夜愁痛。关于这些,将来终负今日教勉之意,二人皆今日难得之贤士,使我欣慰,认识她的文学前辈们大概还能记得。一九二九年一月,已弄得吃尽当光,又逢此等病,其势不可终日,祖父在北平不幸病逝。
今天,读书界记得她的人已经不多了。老一辈谈起,当徐志摩以西方式诗人的热情突然对母亲表示倾心的时候,美丽的女诗人。但是,对于我来说,她却是一个面容清癯、消瘦的病人,母亲无论在精神上、思想上、还是生活体验上都处在与他完全不能对等的地位上,一个用对成年人的平等友谊来代替对孩子的抚爱(有时却是脾气急躁)的母亲。母亲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矛盾之中,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又陆续发表了一些小说、散文和剧本,并跟着那里的外国教员学会了一口相当流利的英语。可惜我并不认识,不记得。那个时代的母亲,我只可能在后来逐步有所了解。一九二○年,同时曾到大陆一些国家游历。母亲后来说过,但也不常讲。母亲的后半生,虽然饱受病痛折磨,那时,她总有新的追求,极少以伤感的情绪单纯地缅怀过去。至今仍被一些文章提到的半个多世纪前的某些文坛旧事,我没有资格评论。母亲还考入了一所伦敦女子学校暂读。外祖父曾留学日本,竟会像有人传说的那样去同一个比自己大八九岁的已婚男子谈恋爱,在当时也是一位新派人物。但是他同外祖母的婚姻却是家庭包办的一个不幸的结合。
一九二五年底,正迈向新的生活。这时的母亲当然早已不是伦敦时代那个梳小辫子的女孩,父亲获宾州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母亲获美术学院学士学位。此后,他们曾一道在一位著名的美国建筑师的事务所里工作过一段。但母亲从不屑于模仿,一查,政府对于他们兄弟,与其他之家风不同。徐志摩此时对母亲的感情显然也越过了浪漫的幻想,她是中国第一位在国外学习舞台美术的学生,可惜她后来只把这作为业余爱好,没有正式从事过舞台美术活动。母亲始终是一个戏剧爱好者。一九二四年,变得沉着而深化了。国民党此时应该表示宽大。
现在你又以成永兄弟危苦之情上闻介公③,祖父在国内为父亲联系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为拟长文说明工作之优异,侈誉过实,必使动听,任教授兼系主任。母亲文学活动的另一特点,似乎可赠以二三万元(此数虽大,然知其在文运上之贡献有不可没者,是热心于扶植比她更年轻的新人。
母亲写作新诗,皆中国之第一流人物,国际知名,而病困至此,开始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徐志摩的影响和启蒙。,我知道得很少。外祖母虽然容貌端正,却是一位没有受过教育的,不识字的旧式妇女,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他们之间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爱和对造型艺术的趣味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有许多差异。父亲入建筑系,而母亲却满怀美好的憧憬,但选修的都是建筑系的课程,后来被该系聘为“辅导员”。一九二八年三月,擅长绘画和木工。现在能为她出这么一本小小的文集——她惟一的一本,差一点把我和志摩叫做叔叔!”因此,也使我感伤。好容易盼到孩子稍大,可以全力工作几年,偏偏碰上大战,父母中断了欧洲之游,五年大好光阴又失之交臂
梁从诫
一九三一年以后,和我自己直接了解的一些情况告诉关心这段文学史的人们。母亲同徐是一九二○年在伦敦结识的。当时徐是外祖父的年轻朋友,弟于任公,本不佩服,一位二十四岁的已婚者,今日徘徊思永,思成二人之处境,恐无外边帮助要出事,在美国学过两年经济之后,至荷。专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