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6100000016

第16章 美味佳肴:餐花饮露,玉馔珍馐酒飘香(4)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是有所不同的。汉代的节期为一天,到了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是自初八点灯,一直点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整整十天。这天人们要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那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或“糖元”。据史料记载,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正式开始的。因为元宵节必食“圆子”,因此,后来人们就用“元宵”来命名它了。

元宵在宋朝还非常珍贵,“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指的便是元宵。

元宵由糯米制成,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方法有:煮、煎、蒸、炸。后来人们又把这种食物叫做“汤团”或“汤圆”,这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同时寄托了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城砖”为什么能吃:

伍子胥“积粮防急”发明年糕

年糕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南方多是用糯米粉制成,在北方则是用黍子脱壳后,磨成粉,蒸熟后食用,味甜,而且又黄又粘。据说最早的时候,人们用它祭神,后来才成为人们的春节食品,它的谐音为“年年高”,因此深受人们喜爱。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在春秋时期,吴王阖闾骄傲奢侈,从不把越王勾践和范蠡放在眼里,也从不防备他们。在伍子胥奉命修筑好“阖闾大城”之后,吴王大宴群臣。但伍子胥并不开心,他已料到国家迟早会被越王勾践和范蠡所灭亡。他回到营中,秘密嘱咐身边的随从说:“我死后,如果国家遭难,百姓没有粮食,可到相门城下掘地三尺获得食物。”果然,伍子胥遭诬陷身亡后,吴国被越军灭掉。于是,随从们带领百姓前往相门掘地三尺,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是用糯米磨成的粉做成的。从此,人们为了纪念伍子胥的恩德,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了。

1974年,考古人员在距今七千多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水稻的种子,由此可知,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了。早在周朝就有了年糕的记载。《国札·札记》中“羞边之食,糗饵粉餐”的“粉餐”其实就是米粉蒸成的糕食。汉朝对米糕有多种称呼,如“稻饼”、“饵”、“糍”等。汉代扬雄的《方言》中就已经有了“糕”的称谓,到了魏晋南北朝后就已经很流行了。古人对米糕的制作是从米粒糕发展到粉糕的。公元六世纪的《食次》就记载了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为“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就是把糯米蒸熟后,趁热舂成米咨,再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最后滚上糖就可以吃了。早在辽代,正月初一这天,在北京,家家就有吃年糕的习俗了。到了明清时期,年糕已经发展成为了街头上一种普遍的小吃。

我国年糕的种类多种多样。最具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西南的糯粑粑、台湾的红龟糕等等。年糕的南北风味不同。北方的年糕主要有蒸、炸两种,甜味;南方年糕有蒸、炸、片炒和汤煮多种吃法,味道有甜有咸。

北方年糕的代表是北京的年糕,黄、白两色,象征着金和银,寓意是“年年高”。前人有诗云:“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北京的年糕,是用黄米或江米面制成的,种类繁多,有枣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白果、什锦、水晶、如意是北京年糕中的精细年糕,烹制方法多为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吃的。

北京年糕一般为清真回民小吃店供应,是清真回民小吃,也是满族跳神用的祭品。它的满族名字是飞石黑阿峰。清代有一首诗:“糕名飞石黑阿峰,味腻如脂色若琮。香洁定知神受饷,珍同金菊与芙蓉。”自注说:“满洲跳神祭品有飞石黑阿峰者,粘谷米糕也。色黄如玉,味腻如脂,掺假油粉,蘸以蜂蜜颇香渚,跳毕,以此偏馈邻里亲族。又金菊、芙蓉,皆糕名。”从这里可以看出,年糕至少在清代就是满族的小吃品种了。

而南方的年糕也有自己的特色,如广东年糕一般是以糯米粉、粘粉、生油、瓜子仁、竹叶等制成,色泽金红、软滑甜香,味美可口。海南年糕的表面十分光滑,色黄细软,味道甜香。每逢农历腊月,家家都会为欢度新年而赶制年糕,并将它作为节日的礼品。

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最初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是纪念民族英雄屈原的节日,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就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祭奠,这就是最早的粽子“筒粽”,也叫做竹筒饭。那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来包粽子了呢?

《初学记》中记载:汉代建武年间,一个长沙人梦见一个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就是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你们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开始以艾叶、苇叶、荷叶来包粽子了,并世代相传。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传统习俗之一。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在中国历史上是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制成牛角状,称为“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叫做“筒粽”。东汉末年,人们用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叶包黍米制成四角形,因为水中含碱,所以称为广东碱水粽。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有所增加,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这种粽子叫做“益智粽”。《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到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在糯米中掺上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也成了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在用米上已经很精细,形状出现了锥形、菱形。宋朝时,有了“蜜饯粽”,就是将果品放入粽中。诗人苏东坡有诗:“时于粽里见杨梅。”这时还出现了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的广告,这说明在宋代,吃粽子已经很风行。元、明时期,粽子的包皮从菰叶变为箬叶,后来又出现了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增加了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更加丰富。历史最悠久的粽子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最大的粽子是产于广西南宁的大肉粽,每只重约两斤。最小的粽子是上海的“迷你粽”,如手指一般。最早的速冻粽子是在1995年,由三全食品研制出的,并在此后的15年来,一直坚持推动粽子行业的发展创新。

如今,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北方主要是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多是包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的粽子,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端午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还流传到了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很多的国家。

佳节吃美食:

饺子最初是由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

饺子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食品,它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深受老百姓的喜爱。饺子原名“娇耳”,由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东汉末年,张仲景告老还乡后,在家乡白河岸边,看到穷苦百姓生活疾苦,很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决心要救治他们。他在长沙为官时,曾成功地救治过同类病人,于是他参照上次的方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了医棚,架起了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向穷人舍药治伤。其药名叫做“祛寒娇耳汤”,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熬,然后把熬好的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者。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娇耳汤”后浑身发热,两耳变暖。吃一段时间,烂耳朵便好了。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就在冬至和年初一吃娇耳。

饺子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叫法,在宋代人们称饺子为“角儿”,它就是“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一直沿用至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到了元朝人们又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也是这样称呼的。在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中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有:“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在元明朝所说的“匾食”中的“匾”字,现在已通作“扁”字。“扁食”一名,可能是出自蒙古语。

早时的饺子和馄饨其实是一物,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中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被称为“馄饨”的食品,与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一致。到了南北朝,馄饨已经很普遍了。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的,所以当时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到如今,在中国的一些地区还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吃饺子时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到了唐代,馄饨已经变得几乎与现在的饺子一样了,而且不是与汤混吃了,而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吃。

清朝时,饺子又有了更多新的称谓,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饺子名称的增多,也说明它流传的地域越来越广了。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经非常盛行。

张仲景以“祛寒娇耳汤”救治穷人的故事,至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了,仍然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一边吃着饺子,一边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已经用不着再用娇耳来治冻耳朵了,但饺子已经成为了人们最常见、最喜爱的食品之一。

“汤”中煮汤饼:

面条的最初原型竟是汉朝时期的饼

据说面条与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也有着不解之缘。“冷淘”就是凉水面或称冷面,传说就是武媚娘发明的,媚娘年轻时天姿国色,十四岁被选入宫做才人。与她青梅竹马的爱人常剑峰非常不舍,在她临进宫前,媚娘与常剑峰到一家面店吃面。当日天气非常炎热,媚娘灵机一动,和老板商量,研制出了一种柔软可口的面,被称为“冷淘”。那天正好是媚娘的生日,后来她为了纪念当年的情境,每逢寿辰之日,就命御厨烹煮冷淘,直到武媚娘寿终,都未曾更改过。看来面条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面条起源于中国,在中国东汉年间已有文字记载,大约有一千九百年以上的历史。我国最早的实物面条是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的,他们于2005年在黄河上游、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进行地质考察时,在一处河漫地下3米处,发现了一个倒扣的碗,碗中装有面条,最长的有50厘米。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这碗面条已经有约4000年的历史。

面条曾有“汤饼”、“不托”、“溥饪”等称谓,谈起它的起源,大概早于魏时。东汉刘熙《释名》中已记载有“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等饼类,“索饼”有可能是在“汤饼”基础上形成的早期的面条,说明东汉时就已经有了。汤饼实际是将和好的面团托在手里撕成面片,煮食。它始于汉代,是面条的前身。据史书记载,唐朝的时候,面条开始被人们称作“不托”,意思是用刀将面饼切成条状之后再煮食,不再用手掌托了。此称呼,是为了区别以前直接用手掌压成的薄片“汤饼”。而且,从唐时起就已经盛行在生日那天,吃长寿面了。到了宋代,民间又好称面条为“溥饪”。在孩子出生后三天,还要请亲朋好友参加“汤饼宴”来庆贺。

在中国的全盛时期唐朝的宫廷里,要求冬天做“汤饼”,夏天做“冷淘”;元代开始出现了可长期存放的“挂面”;明代又有了“抻面”,做此面的技艺十分高超。这些技艺都为面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到了清代,值得一提的是“五香面”和“八珍面”,在乾隆年间又出现了方便面的前身即可长期保存的油炸面“伊府面”。面食在清朝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和稳定,各个地区都有风味独特的面条,如中国的五大名面:四川担担面、两广伊府面、北方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和武汉热干面。如今,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华面条、面食也登上了国际的舞台,受到全世界人们的普遍喜爱。

油炸大奸臣:

油条的由来竟然是百姓解恨“油炸桧”

油条最初的名字就叫做“油炸桧”,据说,南宋年间,宰相和他的老婆外通金国,在风波亭把岳飞害死,老百姓对他们深恶痛绝。有两个临安人在杭州城里摆食品摊,他们为了泄愤,做了两个面人,一个代表秦桧,一个代表他老婆,在他们身上割上两刀,再将他俩背对背粘在一起,扔进油锅里炸,炸得两个面人吱吱响。这下痛快了,他们对路人喊道:“快来看呀!油炸桧了!”从此,便有了油条这种食物,现在很多地方还叫它“油炸桧”。

油条是我国传统食品之一,它价格低廉,香脆可口,深受老百姓的喜欢。油条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人们把油条叫做“寒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一首关于寒具的诗中描写了油条的形状和制作过程:“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这首诗把油条描绘得十分形象,在我们享受香脆可口的油条时,还要了解它是不是对人体有益。其实,油条是不宜多吃的,传统“老三样”油条中都含有大量的明矾,其实无论是明矾本身,还是产生的氢氧化铝,都含有铝元素,铝这种微量元素具有低毒,久食会引起多种脑疾病。它是多种酶的抑制剂,对神经介质不利,也不利于蛋白质的合成。铝可抑制脑内酶的活性,使精神状态日趋恶化。长期过量摄入,最终会导致老年痴呆症。

此外,油条属于高温油炸食品,油温可达到190℃,而且油反复使用,这会使油脂老化,色泽变深,粘度变大,产生异味。油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肪酸、各种维生素等,基本上被氧化破坏,而不饱和脂肪酸会发生聚合,形成二聚体、多聚体等大分子化合物,机体难以消化吸收。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动物实验,结果证明,连续几个月,用含高温加热油脂的饲料喂养大白鼠,就可使其出现胃损伤、乳头状瘤、肝瘤和肺腺瘤。所以高温油脂是致癌物质,人们对此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老年人不宜吃油腻及难消化的油条。老人的生理功能日趋减退,胃功能减弱,肠道吸收能力差,食量有所减少,代谢紊乱,极易引起一些维生素缺乏,经过高温油炸的油条恰恰对维生素有很大的破坏。再加上油条所含有的有害物质,易提高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的发病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不利于老年人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此外,病愈者、孕妇和小孩都不宜食之。

点点心意:

点心最初是南宋民间慰问抗金将领的食品

“点心”的名称,源于南宋时抗金的一段佳话。公元1130年,金兵大举南侵,占领了建康和临安两地。在爱国人士的奋力抗击下,金兵大败,向北溃退。爱国将领韩世忠、梁红玉夫妇趁机率八千精兵在黄天荡阻击金兵,10万金兵被围困在黄天荡内足足48天。胜利之后,梁红玉为了犒劳将士门,命令厨子烘制民间美味的糕饼,以表示自己的“点点心意”。从此,“点心”的名字便传了出来,并流传至今。

同类推荐
  • 调教大明

    调教大明

    他是张居正的得意门徒!他向戚继光学兵法……和俞大猷学剑法,天下无敌!在他手中,有更辉煌的万历四大征!白手起家,掌握天下,笑谈之间,成就最强悍无敌的事业!在大明万历年间,张惟功以枭雄手段掌握国政,于大航海开时之时,开创属于中国人的大明时代!
  • 转机时刻(1970-1979)

    转机时刻(1970-1979)

    本书详细介绍了从1970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这一时间段内在我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文化大革命”的第五个年头,按毛泽东的估计,通过前几年的大乱应该达到“大治”以“圆满结束”这场革命。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林彪在设国家主席问题上挑起了事端。长达十几年的全国性的学大寨运动,并没有改变我国广大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反而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本书从史实出发,把中华民族在这个时期的发展转机展示在大家面前,让读者能够很好的了解历史,借鉴历史,以历史来规避自己的一言一行。
  • 一百个理由

    一百个理由

    在当今的世界环境里,对于中国来说,面对如一只海龟般趴在太平洋风涛里、总是令人难以琢磨的日本,需要警惕,需要谴责,也需要和平共处。《一百个理由》中,作者引用丰富例证想要说明的是:中国有一百个理由谴责日本,也有一百个理由与日本和平相处。中国欲一扫近代以来的耻辱与颓唐,走向民族的全面复兴,非得通过日本这道心理门槛;在很大程度上,这道门槛将考验中国能否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与此同时,日本要洗去孤独与暧昧,成长为世界性大国,更是绕不过中国这道道义门槛;在某种意义上,这道门槛成了判断日本能否重铸为一个政治诚信国家的试金石。所以,这一百个理由,给中国,也给日本。
  • 镰刀锤子话风云

    镰刀锤子话风云

    本书以20世纪八十年历史进程脉络为文化背景,内容涉及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逸事,朴素,纯真,于细微中见精神
  • 再谈国民性

    再谈国民性

    《再谈国民性》主要关注近代中国的君臣、军阀、精英、老百姓等的所作所为。张鸣先生深挖这干人留下的历史碎片,以第三者视角重新审视,既不漂白,也不抹黑,尽可能还原各路历史人物的面貌,再现当时大小事件的实况,让更接近真实的国民性浮现出来。不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民性,就难以了解现在的中国。张鸣先生所述所论,皆从为人处世常识出发,用意想不到的角度观察,以举重若轻的口吻揭示历史中为人忽略的扭曲之处,说理透彻、思想厚重,让人从中读出一份历史的启示。
热门推荐
  • 艺术文化论

    艺术文化论

    针对当代艺术存在的新现实,针对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艺术变相、艺术表现,试图从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的艺术文化进行新的诠释,其目的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解蔽。
  • 女王归来

    女王归来

    谁说,受过伤的女人就冷了心,绝了情?美好的女人,值得爱,也值得被爱。这是一个名叫轩辕翔的现代女斗士的故事。她坚信每个女人都是一只凤凰,不在浴火中死去,必定在涅槃后重新翱翔,坚韧的羽翼注定会高飞。她坚持,人生的步履不该为不值得人和事停留。第一天,她高调亮相,灼人眼目,引导媒体的力量向她的敌人聚焦。第X天,她傲慢粗野,让她的敌人惶惑战栗。第X天,她咄咄逼人,嚣张跋扈,直接踩上了对手的腹地......女王的重磅回归,意味着一场征服的开始。她象是手执屠刀的复仇女神,但她更坚持做一个精明的商人,损人利己,利益的最大化,才是她的追求。在她设下的局内,人性的贪婪脆弱、卑鄙无耻一览无余。窥破人心的弱点,蛇打七寸,袖手旁观是她的拿手好戏。炒作吸引视线、做戏造市引导舆论,声东击西、拉拢恫吓是她惯用的伎俩。她说:我不是个好人。她也说:人可以很坚强,但是心是柔软的。她说: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她毕生的愿望。她受过伤,却从不放弃爱的愿望和权力,更不会为无谓的过往而停止寻爱的旅程。她只是需要爱,爱一个很想很想要去爱的人。这样的孤勇让人为她迷醉,也因她胆怯。暗恋了她多年的公孙擎说:人心的样子,就象空中的巴比伦。一旦从最上面击损一个角落,就很自然的一点一点的坍塌……翔,我是有一点担心......你心里那个巴比伦,会一点点地放纵他的存在,一点点地被他进驻。其他人也一样。前男友的哥哥欧阳宇说:我想,如果我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定会显得太文艺也太矫情。不过我认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会随意拒绝生活给我们的任何机会,也不会随便抗拒或却步,你说呢?还有她的前男友:我只是做我想做的事,能够帮你达成心愿的事。是救赎也好,是爱的余味也好,我做了,不后悔。本文不虐,口味偏淡,没有杀人放火,流产打胎等SM剧情,有的只是商场上人心的尔虞我诈,豪门间的斤斤计较,一切因利益而起,因利益而灭。
  • 随身领取升级礼包

    随身领取升级礼包

    穿越后成为大唐天骄王爷的甄开放得到了不知道哪位大神派送的新手大礼包和升级大礼包。自此以后,地球上少了个默默无闻的白领,斗仙大陆上多了一个拼命修炼,嚣张跋扈的天骄王唐瑾!——————————推荐一本书:《我是大反派呦》程小楼穿越了,还套上了一身标准的反派纨绔模板。没有办法,只能将这些废柴流、重生流、穿越流、种田流、奇遇流的主角们……全部干死了!刚穿越就发现对面站着废柴退婚流的主角要跟自己打赌单挑,自己还抢了对方的媳妇?程小楼表示:我能怎么办啊?只能让你绝望了!狗腿子们都给我上!弄死他!……偏黑暗。主角不会苟,遇事正面刚。从来不跟敌人打赌,也从来都不圣母。没有忍气吞声,谁敢惹主角谁死。就这样。
  • 司机刘伟民的美好将来

    司机刘伟民的美好将来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太玄九龙诀

    太玄九龙诀

    天赋异禀的少年,玄力被废,无奈之下踏入天玄大陆,偶遇重伤的花笑天,被传于太玄九龙诀,玄力尽失的少年开始一步步走向强者之路,迈入巅峰,笑傲天玄...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哈佛家训(钻石版)

    哈佛家训(钻石版)

    《哈佛家训(钻石版)》以哈佛人生哲学为主线,讲述了大量的经典案例,寓能力培养干思维拓展之中,通过对孩子自信、诚信、爱心等品质的培养,引导孩子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卓越人生。如果此书是灯,希望能照亮青少年前行的路。如果此书是路,希望能引领青少年走向理想之路。
  • 有效沟通(大全集)

    有效沟通(大全集)

    生活中有时会充斥着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人性的弱点把美好误为丑恶,把善意误为恶意,把真诚误为虚伪,把正确误为错误,把鲜花误为毒草……都会给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蒙上一层阴影,制造一种难堪甚至痛苦。所有这一切的不和谐,最需要的就是沟通。沟通让世界更加和谐,让人性更加美好。《有效沟通大全集(超值金版)》为大家提供及时有效的沟通指导,帮助读者在增强沟通能力的时候迈出最为关键的一步。
  •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09年卷)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09年卷)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09年卷)》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的文化产业研究性学术期刊,以理论分析、政策解读和前沿观察的形式对文化产业相关领域展开理论性、批判性、历史性和国际性的研究论述,倡导跨学科的视角研究文化产业现象和趋势,希望成为海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发表的论坛,成为凝聚华人学者文化产业研究通向国际学术前沿的桥梁
  • 绝代鲛妻

    绝代鲛妻

    前世,她是风华万千的茅山派嫡系传人,却被人推入了万劫不复的地狱中。歃血归来,她涅槃重生,宁做非人类,踏上强者之路。◇◇◇◇◇◇◇◇◇左手金针一支,右手法器无数,救魔杀鬼两不误。在界内,她是令人闻风丧胆的阎罗女。在界外,她是令人屁滚尿流的女魔头。入得了她法眼的人,她便是在世的活菩萨;入不得她眼的,她就是地狱的修罗。闯墓局,斗僵尸,吞异宝,前世没有经历过的,今生她要一并扫过。◇◇◇◇◇◇◇◇◇他,今生的师父,清冷无比却独宠她一人。有人曾问他为何护那魔女。答曰:因为是她。下一刻,那人却暴毙而亡。曰:辱她者,死。◇◇◇◇◇◇◇◇◇且看一只鲛人如何踏上这世界的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