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0100000028

第28章 岁月里的老人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诗句

仿佛只是一晃眼的功夫,母亲老了,进入了暮年。

我自己也不知不觉步入了中年。

谁也没有想到,父母在双双进入暮年的时候,居然离婚了。他们在年轻时,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没有分手,却在最和平的年代里,结束了几十年的婚姻关系。

母亲很伤心。她不是伤心别的,而是觉得他应该是几十年前就离开她。在她到农场改造前,她曾经和父亲商量过,他们俩离婚。其实她那样想,是有道理的。她不想连累他。她不连累他,其实是为了不连累孩子。如果他们离婚了,子女都会清一色的跟着他。如果跟着他,也许我哥哥高枫就不会那样的极端(很难说,哥哥高枫的出事,就和母亲因为出身问题而进了农场改造没有关系。哥哥当年是看过《出身论》的,并且感同身受,有着强烈的共鸣)。但是,父亲拒绝了。父亲的拒绝有他的理由。他认为自己的是个男人。男人不应该做这样的事。男人应该担承。我记得当母亲和父亲商量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是失声痛哭的。那哭声很压抑(不敢大声,怕我们听见,或者是更怕外面的人听见),很悲伤。

而一切都平静了以后,他却提出了离婚。

母亲没有反对。

父亲离婚后不久就再次结婚了,这让母亲很意外。

男人是耐不住寂寞的,不管他是谁。这事在我的父亲身上,又一次得到了证明。这真是一个铁证!年轻男人再婚,倒还尤可。像我父亲那样的年纪,再次结婚,当时真的还引起了不少的轰动。

许多人把父亲的事情,当成了一桩笑话。

那个女人年纪也不小了,儿女都很大了。她只比我的父亲小六岁。年轻时,悬殊六岁算是悬殊的。一个五十来岁的妇女,和一个比自己大六岁的男人,根本就不算悬殊了。甚至,还会有人不理解父亲为什么找这样的一个老年妇女。如果他愿意,他甚至可以找一个小十六岁,或者二十六岁的。有人说,那个妇女其实是我父亲年轻时的相好。我对这样的说法将信将疑。这种可能性当然是有的,但是,也未必就一定有。我问过父亲,父亲只说他过去和她的丈夫是好朋友。她的丈夫有一年死了,是掉在水里淹死了。--这像是一种讽刺,一个水手玩了一辈子的水,结果却掉在水里淹死了。

母亲不能原谅父亲这样的行为。

她认为他这是一种背叛。最为关键的是,她认为他这样做,是往她的脸上抹黑。不仅抹了她的,也抹了全体的子女。甚至,包括已经不在人世的高枫。高枫平反了。但是,只是消除了“现行反革命”的罪名。他并没有被追认为什么烈士。母亲找过有关部门,可是有关部门说,对高枫的行为不好认定。母亲跑过许多次以后,慢慢也就冷静了(准确地说,是沮丧与绝望)。

“哥哥当初是为了烈士的名誉而激烈抗争的吗?”见她那样的悲伤,我就这样问她。

不是,显然不是。

他有他的理念。

“你争来的,不是哥哥当初想要的。如果是那样,代价就太大了。你这样争,只会心里不舒服。它对哥哥是没有意义的。”我说,“他不是英雄,他也没有想过要当一个英雄。他在地下,是不会在乎这个的。你要为他在乎吗?”

母亲不语。

我们都欠哥哥的。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知道:我们过去为他做的太少了。一方面,我们不能做;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敢做。我们缺少哥哥那样的勇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敬佩他当初的勇气。跟他相比,我们的人生是这样的庸俗。但庸俗有时是讨好的,安逸的,大众化的,喜闻乐见的……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这诗句曾经很困扰我。大学时代,我真的在夜晚仰望着星空,想寻觅哥哥的灵魂。当然,那是不可能有的。我们连自己的灵魂都看不见,如何看得到别人呢?

母亲病退以后,长时间地在家里,除了买菜之外,几乎不再出门。其实买菜也是不正常的,一次她会买许多,然后就好多天不再上菜场。其实她买的菜也很简单,主要以蔬菜为主,什么土豆啊,西红柿啊,豆角啊,青菜啊。然后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把这些菜择好,当日不用的,就用报纸包好,然后放进冰箱里。她是一个很节俭的人。她也喜欢吃素。当我们一个个从家里出去以后,她差不多就是完全吃素的。

好在她不烧香。

她不是共产党员,但是,她也不信佛,不信基督,不信默罕默德,不信庄子,不信柏拉图,不信弗洛伊德……她把她自己关闭了。她有她自己内心里的一个小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她过去经历的所有生活。

她在时间的缓慢移动中,回忆着她的过往。而过往的许多事,是凌乱的,无序的,黑白不分的,模糊的,重复的,矛盾的……她在这些回忆中,感受着她的生命。

母亲在晚年,还是有不少的欣慰的。比如说,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孩子,看着孙子孙女也一个个都长大了,她是高兴的。同时,她和她的两个哥哥又团聚了几次。一次是舅舅李家文来看她。他在这里住了有一个多月。他老了,腿脚也不好,走不动路。我发现他们兄妹长得一点也不像。除非细看之下,才会发现眉眼中的那点隐含的忧伤的神情,是相似的。

我们很难理解他们兄妹之间,居然那么多年没怎么联系。当然,我并不太清楚在我没有出生前他们之间的联系情况。等我懂的时候,我是知道有这个舅舅存在的。偶尔,我们家里会收到他寄来的信。信里的内容是非常简单的,大致只是汇报一下家里的人口情况(无非就是说各自身体都是健康。如果没有特别提到某个的情况,还暗含着此人没有出事,在革命的大潮里是安好的),然后就是祝大家好好学习,天天进步,致以无产阶级崇高的革命敬礼!当然,我们回信也是这样,如出一辙。

母亲说,那个时候,大家都是小心的。夫妻和兄弟姐妹,都像革命同志一样。在革命的大潮里,也讲亲情。但是,大家都在努力地淡化它。革命是第一位。其它的一切,都处于次要位置,尤其是私情(夫妻情、父子情、母子情、兄弟情、姐妹情)。毛主席说:革命是个首要问题。一切都要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来办。在正规场合,哪怕是夫妻,是父子,是母子,是兄弟,是姐妹,都以“同志”相称。尤其是在她遭到审查的时候,其实李家文也在遭到审查。而且,他遭的罪比她还要大。因为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而他却是个干部。他是重点被批判对象,从他参加革命的经历,到他参加革命的动机,都要一一作交待。而这样的交待,总是通不过。造反派和后来的革委会干部总是认为他不老实,美化自己。他们根本不能相信他这样地主家庭出身的人,会自觉地投身革命。谁会傻到背叛自己富裕的家庭,投身到明确号称要推翻地主阶级的阵营里去呢?而且,当时参加共产党,是有很大的风险的。缺衣少食不说,还有被杀头的危险。他们不相信他的话。他唯一能让他们信服的,最好就是把自己描绘成潜伏在革命队伍里的一颗炸弹,一个黑暗的阴谋家。至少,也是一个投机分子。可是,我的舅舅李家文怎么会承认呢?

不承认的结果就是被打。

终于,他被打残废了,落下了一身的毛病。

当然,李家文还是低头的。比如说,承认自己革命的毅力还不够十万分的坚定,在遭受挫折的时候,有过灰心和沮丧。不能正确地理解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在工作中,有急躁情绪。由于自己出身地主家庭,难免还有些旧的思想,改造得不够彻底,等等。说到底,他自己内心里的确是有愧的,因为自己毕竟是出身于地主家庭,和出身于赤贫家庭的人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再说,他对组织上还是有隐瞒的,比如说,自己的弟弟在美国,一个叔叔逃到了海外。这些,都是新政权的敌对势力,是属于他的罪恶。

原罪。

母亲不怪他,也是因为哥哥李家文的心态,她也是一样存在的。当时刚解放后不久,她是接到过二哥李家武的信。李家武介绍了自己在美国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她欣慰得不得了,真的为他感到高兴。但是,后来随着风声越来越紧,她就把那封信藏起来了,再不提在美国有个哥哥了。再后来,她就把她过去和家人、朋友、同学,所有的通信都集中起来,烧毁了。偷偷摸摸的,真像是在做一件非常见不得人的事。

(所以,小时候真的突发奇想过,怀疑她是不是真的有复杂的海外关系,成为美蒋特务。那时候有过一部或者好几部类似的电影,都是讲一个美貌的妇女,嫁给一个非常普通的男人。人们多少是觉得蹊跷的,结果就证实这女人其实是潜伏着的特务。这电影给我许多的幻想,联系到自己的家庭,感觉很像。其实有我这样想法的,不仅是我,还有弟弟)。

小时候是很幼稚的。

大家都是幼稚。

一直到一切都结束了,大家才有些恍然大悟。革命的狂热与改造的激情,杂夹在一起,冲动与盲目,愿望与沉沦,美好与罪恶,纪律与散漫,无情与自我,价值与服从,忠诚与背叛,良知与狂欢,青春与衰败,暴力与人性,消极与壁垒,计划与不足,紧张与饥饿,贫瘠与政治……在日常状态下,人们感受到的是领袖、红旗、苏修、钢铁、口号、《红旗》杂志、反动派、粮油布票、物资供应、“走后门”、火柴、公共厕所、批斗会、大白菜、干校、“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雷锋、人民民主专政、秦始皇、宋江、样板戏、红语录、向日葵、阶级斗争、万岁万岁万万岁……幕落之后,新的开始,曙光初现,我们看到外面是个全新的世界。

一切又像是重新开始。这时候,还要清理“三种人”。“三种人”,就是指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的一部分“打、砸、抢”积极分子,算是“四人帮”的残渣余孽,必须从“革命队伍”中清除出去。对过去被打倒的老干部,以及“右派”进行重新甄别,拨乱反正。肃清“极左”思想的流毒,正确评价“文化大革命”,发布《对党内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分子不再是“臭老九”,而被重新吸纳入革命队伍,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李家武从美国回来了。

我们全家都高兴啊!

这个时候,谁家有个海外亲属,是特别光荣的。因为,只要有着一门海外亲戚,就可以出国。而且,在国外的人都是有钱的。他们随便伸出一根小指头,都比我们的腰杆还要粗。原来我们报纸和广播上说,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完全是一派谎言。我们完全被愚弄了。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自己在国内搞各种运动,回过头来像在梦里一样。而且,是一场很长的,很浑沌的噩梦。

舅舅李家武生活得比我们好多了。

他在美国当然也是儿女成群,有自己的房子、汽车,有退休金。房子是一幢单独的别墅,有好几百平米,里面有卫生间(这在当时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我们听来,简单就是人间天堂了。毕竟,我们都挤在只有几十平米的平房里,用的是公共的走廊做厨房,方便时得到远处的小巷里的一个臭气熏天、脏水四溢的公共厕所。当然,后来的条件也改善了,但那毕竟是后来的事),有彩色电视机(我们连黑白的都只有少数人家才有),有洗衣机……至于汽车,得是很大的领导才能坐上的。这就是我们的差别。一个太平洋,隔着两个国家。而这一对兄妹,分属两个意识形态几乎是完全相反的社会里,境况也完全不同。

大家都很感慨。

那一段日子,是我们家最最扬眉吐气的日子。好多人都知道我们家有个美国舅舅。他后来给我们家买过一台电视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坊间更有传言说,美国舅舅给我们一大笔钱,绿花花的美金。而那个时候,一美元相当于十多块人民币。是的,那时候人们都不把那纸币美元说是美元,而说成是“美金”。“金”在中国,是有特殊意义的,是非常贵重的意思。有个词,就叫着“金贵”。对我们而言,美国舅舅李家文真的是有钱的,简直就是超级富翁了。他的子女,也都工作了,他们也都有很好的收入,有房子,有小汽车。也正是这一次回来,深深触动了我的弟弟,一心想要在以后到美国去发展。

时间长了,我们也才知道,美国舅舅在美国并不算是有钱人。只能说,他是在中产阶级里的一员。他有很不错的退休金,可以足够他富足地安享晚年。他前后一共回来过三次,呆的时间都很短。当中有一次回来,还染上了肺炎,住了好长时间的医院。

母亲很高兴。

甚至可以说,她简直要高兴坏了,比我们考上大学还让她高兴。两个哥哥和她重聚,让她有重新抬头做人的感觉。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想到他们都能挺过来,很是欣慰。过去所受的苦,仿佛都烟消云散了。

母亲越来越宁静了。

这宁静一度让我们担心。

我们不担心后来分开的父亲,他的状态很好。为了照顾到母亲的情绪,我们避免尽量少的和他接触。他有他的新生活,也未必就愿意我们过多地接近他。

分开也就分开了。

我们的关系越来越淡,直到他故去。

他故去时,母亲也没有去看他。

这让我们做子女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不说了。

同类推荐
  • 百叶窗

    百叶窗

    母亲每到父亲周末即将回家时禁不住内心的渴望,于是家庭洋溢一种欢快、宽容的气氛。父亲后来与孤零的街坊四婶发生了婚外情,母亲很悲伤,他似乎很歉疚。但作者将这一切处理的怨而不怒。在那个禁锢的时期,这些即使错误,或许也是美的……
  • 阳光如烟

    阳光如烟

    其中:《阳光如烟》发表于《收获》2002年第一期。《十月丁香》发表于1998年的《上海文学》,后被收入《中国当代情伦理书系》。共收入了我七部中篇小说。《宁阳遗调》2001年底《特区文学》发表后,这本集子,即被《中篇小说选刊》转载,并被收入中国作协所编《2001年中国中篇小说精选》
  • 一起又看流星雨

    一起又看流星雨

    暑期最热偶像剧原著来袭,云海与雨荨的爱情又起波折!失忆的云海邂逅蒋媛,两人擦出火花,雨荨如何打败这头号情敌?
  • 紫诏天音

    紫诏天音

    她柔弱的双翼,已经无法承载起这样的瑰玮的梦想。这个宏大的江湖中,精灵一般的她,注定了只能隔着遥远的时空,仰望神祇一般出入风云的他。她薄如蝉翼的未来,已经无法负荷尘世的纷扰。江湖风云,孰是孰非,她在这场梦境中,如此寂寞,如此忧伤,挣扎着要醒来。上天应允她最后的愿望,让她回到自己的故乡,让她在山林中自由吟唱。不再仰望。不再为他,费思量。
  • 情圣魔发师

    情圣魔发师

    一场闹剧使亚斯、尔奇、费南度卷入“疑似杀人案”登上报纸头条。亚斯和小贝打赌输了,不但陪绸妹拍婚纱照,又要到忠南顶楼“鬼屋”住一晚。喝醉的亚斯把小贝误看成晴空,将她温柔地抱住,偏偏哲明(黄玉荣)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把门反锁,于是亚斯和小贝便意外地共度一夜……
热门推荐
  • 匆匆那年(全集)

    匆匆那年(全集)

    阳光灿烂的高中校园里,开朗的陈寻喜欢上了孤寂的方茴。在20世纪90年代末,感情懵懂的他们,偷偷经历了一系列刻骨铭心的快乐生活。进入大学后,活泼的陈寻因不耐性格冷清的方茴,不耐猜测她的敏感哀愁,而与美丽大方的沈晓棠走到了一起。知晓真相的方茴,无法忍受眼前的事实,便带着巨大的悲伤,远赴澳大利亚。多年以后,方茴终于放下内心阴影,过上了平静的生活。然而,有一天,电话里又出现了那个熟悉的声音。匆匆而逝的时光在那一刻仿佛静止……
  •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3)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哈佛家训ⅱ:赢在起点的哲理

    哈佛家训ⅱ:赢在起点的哲理

    追求成功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人生奋斗的征途中,失败常常与人作伴。但强者总是不言失败,而是“屡败屡战”,最终取得成功。反之,如果有人一遇到困难便中途退却,一遭到挫折就灰心丧气,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那他就距离成功越来越远了。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说话办事的技巧

    说话办事的技巧

    人生一世,说话办事是一门必修的课程,然而,不同的人,“学习成绩”却大相径庭,正可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善于说话办事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必然能够御风而行,如鱼得水、万事顺意;反之,便如船搁浅滩、步步难行。为什么有的人身负旷世才学,行走世上却步履维艰;为什么有的人资质平庸,却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说话办事的本领有多高。
  • 风尘录

    风尘录

    看人间冷暖,识世态炎凉,将自己的感悟一点一滴的通过文字去抒发出来。
  • 阅人无数不如阅人有“术”

    阅人无数不如阅人有“术”

    有道是“百智之首在于识人”。看透人心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生存学问;是一门没有符号载体的做人艺术。会看人者能点石成金,能在危难之际力挽狂澜;不会看人者,即使有天时、地利,也往往是功败垂成。学会看人是保障一个人立足社会,服务社会,进而取得一定社会地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 中国本土精彩老神话(超值金版)

    中国本土精彩老神话(超值金版)

    也就是说,编者将支离破碎、点线分割、散落各地的中国神话彻底地回归到了一个有着基本脉络、基本情节的体系上,与世界神话学及中国神话学的体系是相同的,以期较完整地献给中国读者。尤其是广大的中国青少年提供一套详实可靠、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的神话故事读本。宫曙光和张馨编著的《中国本土精彩老神话》在前人的整理基础上,在故事的类型上,对中国神话重新进行了彻底的梳理,既对应了神话学的学理要求,也对应了古希腊和古罗马以及北欧神话的类型。,宫曙光和张馨编著的《中国本土精彩老神话》所选的中国经典神话。本书的四辑分类从学术的角度上看是科学的,从东西方比较的角度上看也是严谨的
  • 楼之诗

    楼之诗

    《楼之诗》极富特色,无论是其内容和艺术传达都富于个性特色。兹拈出数点,以概其余。
  • 青少年文学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青少年文学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这是一套包罗生活万象的、有趣的书,向读者介绍了不可不知的中的常识。包括文学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安全常识、文化常识、动物常识、植物常识、科技常识、天文常识、生活常识等。这些都是一些生活常识性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因为零散,平时想了解又难以查找,我们将这些你们可能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的宝贵经验搜集并编辑成册,以便您在遇到问题时随时查询,轻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