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600000004

第4章 辉煌的寻梦之旅:中国新诗研究所二十五周年熊辉 (3)

在繁复的诗歌历史、诗歌流派、诗歌创作、诗歌鉴赏以及诗歌文体的研究中,以吕进为代表的"上园派"摒弃了传统派"狭隘的民族意识"、封闭型的诗学构架以及静止的传统观,摒弃了崛起派的偏激性、反叛性和诗学根基的不稳定性。他们采取务实和兼容的态度,以对新诗的宽容和变革为出发点,主张"坚定地继承本民族的优秀诗歌传统,但主张传统的现代转换;大胆地借鉴西方的艺术经验,但主张西方艺术经验的本土化转换"。从而,在多元并存的语境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有学术性和生命力的诗学建构体系,该研究思路"具有开阔而厚实的诗学基础,也使其诗学主张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今天,很多学者围绕着中国新诗的诗体重建、诗歌精神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卓有成效地开展着学术研究,《中外诗歌研究》发表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张扬了中国新诗研究所乃至全国有相似诗学主张的学人的学术思想。

《中国诗歌年鉴》是中国新诗研究所出版的集诗歌作品、理论、史料为一体的大型综合诗歌年鉴,创办于1993年,由吕进、毛翰主编,一共出版了5卷,每卷年鉴包括三部分:创作部分、理论部分和资料部分。其中创作部分又包括新诗、歌词、散文诗、旧体诗等文体样式的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当年的诗歌创作成就。理论部分主要选取了该年度有影响力的诗歌理论研究文章,及时反映出了诗歌发展的最新动态。资料部分主要是选取了当年的诗坛大事,海内外诗歌报刊目录,年度出版的诗歌作品、论著目录,年度诗歌索引、诗坛赛事以及诗人逝者。为后来的诗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储备,由于经费和人员的限制,该刊出版5期后就停刊了。

但是它在海内外诗坛产生的影响却很大:比如台湾《世界论坛报》报道了《中国诗歌年鉴》1996年卷出版的消息:"吕进教授主编、毛翰副教授执行主编之一九九六卷《中国诗歌年鉴》出版,由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印行,二十五K本精装,四九六页。对海内外华文诗坛的重大事都有收集记载,是值得珍藏的史记式年鉴。......中国新诗研究所能在经济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做出成绩来,很令人敬佩。"国内著名学者古远清的《吕进、毛翰主编的〈中国诗歌年鉴〉略评》、吴开晋的《为雅文学的繁荣做贡献--读〈中国诗歌年鉴〉》、邹建军的《客观·厚重·权威的诗歌编年史--评〈中国诗歌年鉴一九九三卷〉》等文章对《中国诗歌年鉴》的出版进行了高度评价。

《诗学》是2009年创办的学术辑刊,每年出版一期,由吕进和熊辉担任主编。该刊有固定的学术栏目,比如"现代诗学"、"抗战诗歌研究"、"格律诗研究"、"现代诗学新著选萃"以及"重庆诗人访问记"等栏目先后刊登了引起广泛好评的文章。《诗学》在学术思想上延续了中国新诗研究所的思路,吕进先生在第一辑卷首语中说:"《诗学》的办刊宗旨是:学术性,在场性,地域性。"熊辉先生在第二辑卷首语中阐释道:"学术性体现为《诗学》对学术立场和学术质量的坚守。学术立场决定学术刊物的旨趣,也是凝聚学术队伍的精神轴心。......对中外诗学的研究与反思,对诗歌文体规律的学术抽象和提升,对新诗运行轨迹的勾画以及对新诗史上有艺术成就的诗人的批评等构成了中国现代诗学的'上园道路',也是《诗学》学术性的具体展现。"《诗学》出版以后,海内外诸多诗人和学者给予了真诚的祝贺和学术的肯定。

二十五年的光阴很容易被茫茫的时间潮流湮没,唯有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会散落在记忆深处,成为日后人们想起这段诗学嘉年华的历史碎片。正因如此,中国新诗研究所创办的学术刊物才具有更大的诗学研究价值。

从"华文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到"华文诗学名家

国际论坛":新诗所学术交流二十五周年

中国新诗研究所自建立之日起,就十分注重对外学术交流,吕进先生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扩大对外学术交流。其中,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诗学名家来所进行学术研讨、举办学术讲座,或者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以及派遣本所教师到国内外参加学术交流等,由此加强了对外学术宣传和学术交流。

"'93华文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是新诗所学术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由中国新诗研究所主办的"'93华文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9月5日在西南师范大学拉开帷幕。会议历时4日,举行了多种活动。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有中国(包括大陆、台湾、香港)、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研究华文诗歌的知名人士一百一十多人。中国大陆的代表来自十八个省市。他们中有十五所大学的知名教授、八个省的作家协会主席或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其他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他们当中有朱先树、古继堂、张同吾、任洪渊、吴欢章、葛乃福、潘颂德、董耀章、阿红、姜耕玉、刘祖慈、袁忠岳、吴开晋、耿建华、孙基林、桑恒昌、章亚昕、鹿国治、骆寒超、龙彼德、王光明、弘征、陆耀东、张厚明、邹建军、杨光治、熊国华、黄淮、梁如云、吉狄马加、叶延滨、张新泉、杨本泉、傅天琳、凌文远、梁上泉、杜承南、培贵等人。

海外应邀与会的近三十位代表中,有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叶维廉,日本九州大学教授岩佐昌暲、及秋吉收、章欣,韩国忠北大学教授金正雄,香港岭南学院教授梁锡华、香港诗人晓帆,台湾著名诗人文晓村、洛夫、刘菲、金筑、张朗、杨平、白灵等。《台湾文学选刊》、《葡萄园》、《台湾诗学季刊》等十家海内外有影响的刊物的主编也出席了这次盛会。研讨会是一次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会议,可谓群英荟萃,嘉宾云集,对世界华文诗歌的促进与推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讨会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每个论述者从不同的视角来打量、抚摸着诗歌,他们用精辟的语言剖析大家共同关心的诗歌的发展。这种交流的机遇对每个与会者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收获。"'93华文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以后,在海内外华文诗歌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华社播发了对外通稿,《文艺报》、中央电视台、《新华每日电讯》、《新闻汇报》、《诗刊》、《海外文学选刊》等对研讨会盛况进行了报道。"93华文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一种用诗歌的力量去凝集全世界华人为一体的典范,它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诗歌之外。

1997年11月9日至10日,由重庆市文联和中国新诗研究所主办的"'97中国新诗现状研讨会"在西南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由重庆市文联主席陆棨、党组书记蓝锡麟和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吕进主持,梁上泉、傅天琳、李钢、余薇野、张继楼、石天河等近百位重庆诗人、诗评家出席,这是直辖后的重庆诗歌界的第一次大聚会。一些外地诗人闻讯也专程从成都、深圳赶到重庆与会。研讨会对新诗现状、新诗发展、新诗的诗体重建等诗坛关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十分热烈的讨论,时有交锋,提出了不少新见。"大家一致认为,诗是民族的良心,它应当表现时代精神,表达人民心声,同时给读者以诗美享受。

拒绝诗的美学使命,就是拒绝诗的生存和发展。"研讨会上还提出"当下的关键是诗要出精品,并积极尝试与音乐结合,与广播、电视联姻,有效地利用现代传媒去赢得读者。应当注意到,诗体重建已成关系新诗兴衰的不可回避的大事。吕进认为,80年代以来的新诗,诗潮多样,而诗体一直比较单一,基本上只有自由诗,而且诗缺乏应有的诗美规范,因此,诗体重建是当前中国新诗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余见等为此呼吁人们关注现代格律诗,重申新诗的无限多样的格律化主张。穆仁、蒋人初和邹雨林等在会上大力倡导微型诗。林彦则认为,微型诗应该是诗微型,不管长、中、短、微,应该首先强调诗质"。在讨论会上,就先锋诗歌和"后现代"话题,黄淮、石天河等诗人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适应文化全球化的诗学语境,整合华文诗学资源,和海内外华文诗学名家建立起稳定持久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新诗研究决定从2004年开始,每两年(后改为每三年一届)举办一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三届。

"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于2004年9月19日至23日在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亚洲、欧洲、美洲、澳洲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和澳门等地的约110位华文诗学名家出席了本次论坛,他们围绕"倡导中国新诗的二次革命,推动中国新诗的再次复兴"和"华文诗歌在全世界的整合与繁荣"两大主题,在五次综合论坛和三个专题论坛("现代诗学理论研究"、"中国大陆新诗与诗学研究"和"台港澳及海外华文诗学研究")上展开了自由活跃的学理性对话与研讨,并在诸多诗学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新诗二次革命"的理念引起了广泛的方向,吕进、骆寒超、许世旭、陆耀东、非马、袁忠岳、朱先树等学者分别就此阐发了很有价值的见解,并一致认为:新诗二次革命的目的是要让新诗摆脱当前的困境,促进新诗的再次复兴;是要继续新诗开创者一次革命未尽的事业,并革除一次革命的偏颇,促进新诗诗体重建、诗歌精神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本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的主题在海内外诗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推动新诗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于2006年9月24日至28日在西南大学隆重举行。著名诗歌理论家、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吕进教授担任论坛主席,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蒙古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30位诗人、学者出席了论坛。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提出的"新诗二次革命"已经成为诗歌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吕进先生的大会主题报告《三大重建:新诗,二次革命与复兴》是阐发"新诗二次革命"的纲领性文章,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诗歌传播方式重建是新诗二次革命的路向和主要内容。

为了在当前多元化语境中进一步认识到"新诗二次革命"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对此进行了再探讨。与会学者大都从建构新诗的立场上正面阐释了"新诗二次革命"的有效性。诗体建设是"新诗二次革命"的主要内容,也是本届"华文诗学国际名家论坛"与会者们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作为"新诗二次革命"的主要内容,诗歌传播方式重建的提出是基于网络诗歌的勃兴,这是信息时代对诗学提出的新的理论要求。诗歌精神重建也是本次论坛讨论的重要问题,不少学者认为当前的商业化语境和网络传播手段是导致部分诗人和诗评家精神萎缩的主要原因。总之,这次论坛深化了对"新诗二次革命"论的认识,与会学者通过讨论,普遍认为应该加强新诗诗体重建和诗歌精神重建,应该认识到重建网络化时代新诗的传播方式和存在样态的重要性,在整合华文诗歌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新诗的良性发展。

同类推荐
  • 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每个人都有一颗年轻而伤感的心。在遇见自己的另一半前我们总会在生活的小道上漫步前行。有错过的时候。有疼过的时候。一路上总会有许许多多的陌生人在自己的生命中稍作停留,然后他们最终都慢慢的消失了。甚至此生不会再见。后来当我们再想起这些人的时候,仿佛在回忆另一个人的故事一般。本书讲述成长、爱情。既有青涩懵懂的初恋、缱绻缠绵的相守、恋恋不舍的执着,也有蓦然回首的惊诧,此去经年的追忆,道尽了相思情,离别苦。每一篇文字都充满暖意,却又带着一丝明媚的忧伤,将爱情路上的点点滴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 心情·百味卷

    心情·百味卷

    本书收录的散文包括:“你是我梦中的期待”、“请把我的情感留下”、“将芳年写在心灵”、“珍视心中的爱”、“淡淡柳如烟”五个栏目。
  • 半个苹果的爱

    半个苹果的爱

    在作者的word文档里有一个名为“心灵呓语”的文件夹,对朋友的爱。它是作者内心的独白,是我夜深人静时作者对这个世界发出的真实的声音,保存在这个文件夹里的文章不是小说,饱含作者对父母的爱、对儿女的爱,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散文随笔80多篇。,也不是传奇。是从作者心灵深处涌动出来的文字
  •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有人说100天,有人说25天,无论多少天,答案都是让人那么心酸。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去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哪怕是父母累时端上一杯水,寒时送上一件衣,痛时的一句贴心话,也会让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感受到欣慰和幸福。
  •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有人说100天,有人说25天,无论多少天,答案都是让人那么心酸。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去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哪怕是父母累时端上一杯水,寒时送上一件衣,痛时的一句贴心话,也会让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感受到欣慰和幸福。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本文是一个典型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课题。从比较的视角,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文本分析、社会批评、实证研究、文化研究等批评方法,对西方互文性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影响和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本文所探讨的互文性仅限于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层面,对于国内出现的从语篇分析角度进行的诸多研究中只是在必要时提及,不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互文性在中国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迄今为止只出版了一部专著,国内对互文性的研究和探讨可以说还处于有待深化和提升的阶段,因此本文将用较为浓重的笔墨对互文性理论的前历史、其在法国的诞生、其在欧美的流变及其理论本身的特点进行追根溯源、系统梳理和详尽描述
  • 中风食疗菜谱

    中风食疗菜谱

    《中风食疗菜谱》精选了近百种适合于中风患者的食疗一菜谱,你能在短时间内享受到食疗的好处,并且其菜肴色、香、味俱全。《中风食疗菜谱》内容丰富,科一学实用,易学易懂,非常适合中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使用。
  •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2版)》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针对影响发育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一一剖析,给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为强调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的防治应从婴儿抓起,《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2版)》特增加了婴儿情绪和行为障碍及心身疾病的内容,介绍了发达国家中已兴起的“婴儿精神医学”;为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2版)》特设专篇讨论预防问题;鉴于我国儿童少年精神医学起步较迟。
  • 弃妇哪里逃

    弃妇哪里逃

    想我一现代女性,有知识,有头脑,有手段,懂情趣.即上得了厅堂,又下得了厨房.我这种千百年难遇的奇女子,竟然被老公给踹了?!踹了就踹了吧,大不了让你光着屁股滚蛋,咱带着"宝贝"另觅良人.可咱还没将伟大的计划实施.竟然挂了,这一挂不要紧,竟然挂到了莫名其妙的年代?!不可一世的安平王,咱可不稀罕,冷得跟个二五八万似的,咱又不欠你啥.包袱款款,老娘走啦!......
  • 淮安文学史

    淮安文学史

    淮安文学,犹如大海中那粼粼的波光,在太阳的照耀下,不断发出动人的光芒。从有文字可考的绵延达一千五百年的古徐国开始——是淮安的前身——那饱含着仁义的民歌,那承前启后的辞赋,那人品坚贞的诗词,那三足鼎立如巅峰的小说,等等,让淮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了一块令人骄傲的丰碑
  • 幸福有三件事: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

    幸福有三件事: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

    俞敏洪说,幸福有三件事: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做到了这三件事,那你的生活每一天都很幸福。
  • 水月红楼

    水月红楼

    推荐自己的新文梦醉红楼情画颦眉:《颜倾天下之黛玉》推荐月的新文《梦醉红楼水润珠华》朋友的文文《丑妃为佞》********************************************林黛玉,她那出水芙蓉的绝美容颜,超凡脱俗的气质,不同凡响的文采,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深深打动每一个读红楼的人。可是风华绝代的林妹妹的结局却让许多人悲痛遗憾,扼腕不止。。。如此佳人,却像飞花落絮般飘逝,质本洁来还洁去,固然让世人钦佩;可是,一个完美的结局,林黛玉觅得良人,寻得归宿,岂不是更好!偶然机遇,现代女孩洛玉竟回到梦境中的大观园,撞进黛玉轮回的时空之中,使生命运转的规律发生变化,林黛玉的命运发生变化,大观园中众姑娘的命运也随之变化,牢笼中的女孩子们重获自由的空气,从此生命的色彩更加绚丽多姿。林黛玉会有怎样一个不同的结局呢?她可以找寻到自己的幸福吗?众女孩的命运又将会怎样的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月月在女儿国的小屋,欢迎大家进入哦。。。http://m.pgsk.com/1561693各位亲,月月建了一个Q群,喜欢红楼的朋友,大叫都可以进来了,月月恭候大家的光临,群号是79991570,敲门砖,水月红楼就行了!在这里大家可以聊红楼,可以谈养生的知识,都行了,月月学营养,有什么生活上有养生有关的事情,都可以问月月!推荐偶滴一位朋友开的淘宝店,主营各种养生保健花草茶,爱美的MM可以去看看哦,怡心养生阁:http://m.pgsk.com/
  • 问天

    问天

    西部某市,治沙专家郑达远突然离开人世,撇下了未竟的治沙事业,也留下了一段悬而未解的情感纠葛。沙乡人夺水,沙漠所权利博弈,新一代治沙专家勇挑治沙重担,周旋各个利益部门之间,辗转在都市与沙乡,责任与爱情之间。最终在富有责任感的,有发展眼光的副省长周晓哲协助下,挫败了那些只顾一己私利的人,造福一方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