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000000056

第56章 刘勰与《文心雕龙》 (9)

除了社会世俗原因之外,知音难觅当然也有文章本身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文情难鉴"。刘勰在《知音》篇中说:"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凤凰与野鸡、麒麟与麋鹿的区别是非常大的,但就是有人把野鸡当成凤凰,把麋鹿当成麒麟;珠玉与一般的砾石区别也是很大的,但是就有人把夜晚发光的宝玉当成了怪石,把碎石当作了宝珠。光天化日之下,竟然就有人犯这种错误,故而刘勰以此推理总结说:"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对于眼睛能清清楚楚看得见的东西,人们的判断竟然能够荒谬到如此程度,对于难以鉴别的文章,人们当然也就更难以避免错误甚至荒谬的判断了。

除了社会原因与文章本身方面的原因外,批评鉴赏主体自身的情况也是知音难觅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方面的原因刘勰称之为"知多偏好"。这里的所谓"知",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批评者、鉴赏者。每个批评者、鉴赏者都有自己的偏好,当然也就难以达成一致,所以刘勰在《知音》篇中说:"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刘勰的总结是符合批评鉴赏史的常情的,日常生活中,对同一件具体的事情,人们也很难达成统一的意见,对于文章而言,人们要达成统一意见当然更难了。刘勰在《知音》篇中举了很多例子:"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既然这样,那么就只能有一个结果了:"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批评者有自己的趣味与偏好,这也是正常的现象。我们常常说趣味是无可争辩的,既然趣味无可争辩,那么在批评领域很难达到一致意见也就良有以也。

既然知音这么难,那么是不是就完全不能达到一个相对较为客观公正的结论呢?刘勰说也不是,于是刘勰提出了知音的态度修养与方法。

刘勰以为要做一个真正的知音者,首先应该有"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态度。实际上这一点曹丕早就讲过,曹丕讲的是要"审己度人"。当然,态度公正,不偏不倚,主观性不明显,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批评时的先入为主,有可能形成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刘勰认为,如果能够做到这个态度,然后就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这是态度决定一切的思考方式,当然是正确的,作为一个批评家,如果你首先就抱了一个偏见,那么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是一个客观公正的批评家了。

除了态度之外,批评家的修养当然也很重要,如果一个人诗文修养很差,既没有写过什么诗文作品,也没有读过什么诗文作品,不管你态度多么"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也不可能"照辞如镜矣",于是刘勰提出了"博观"说来论批评家的修养问题。刘勰在《知音》篇中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他认为只有做到博观的功夫,才有作为批评家的资格,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要见多识广。既然见多识广了,自然在评价别人及其作品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大的差错。无博观之见识,肯定是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批评家的。要做一个合格的诗评家,起码也要对古往今来各种流派、各种思潮的诗歌读它千篇万篇才行;要作为一个合格的小说批评家,起码也要对古往今来各种流派各种思潮的小说读得差不多了才行。

批评鉴赏当然也需要讲求方法,怎么批评鉴赏呢?刘勰以为批评鉴赏刚好与创作过程相反,写作创作过程是由情到文,而批评鉴赏的过程刚好是由文到情。刘勰在《知音》篇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说信然。既然批评鉴赏是与创作写作相反的过程,显然,批评鉴赏就是由外入内的过程了。

就所谓"外"的批评鉴赏,刘勰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位体"指文章体制的选择与安排,"置辞"指文章文辞的使用,"通变"指文章的继承和创新,"奇正"指非常规和常规的问题,也有说指新奇与雅正者,"事义"指的是典故的使用水平,"宫商"指的是文章的音律、音韵方面的情况,刘勰这"六观"基本上属于形式层面的东西。刘勰非常自信,认为"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就是说,如果这六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考察,那么文章的优劣判断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了。这些形式方面的东西为什么成了刘勰判断文章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与方法呢?我认为,这些形式因素比较外露,所以容易客观一些,对形式要素的优劣判断在一般情况下容易形成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但是也不能完全保证。

有人因为刘勰这"六观"是形式方面的,就把刘勰说成一个形式主义者,这是错误的,因为刘勰接下来就说了还要"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如果"六观"是考察文章的外部因素,那么"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就是欲考察文章内部的情思了,要由外而内考察形式背后的东西,以此来定文章之高下。刘勰以为从外在形式层面不断向内里探索,再隐晦的东西也终将显现出来,所谓"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是也。刘勰认为"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是能够从文见作者之情思的,如果真有人不能"沿波讨源"而得作者之心、作者之情思,那就不是因为"成篇之足深",而是因为鉴赏批评者"识照之自浅耳"。

刘勰以为虽"志在山水"之情思恍惚迷离,但"琴表其情"而显露出来,而"形之笔端"中之"理"将何能隐匿?所以刘勰归结说:"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刘勰的话虽然从道理上看是对的,但实际情况却又很复杂,由外入内,外在的层面确实可以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去判断,但是越向内里挖掘,就越难以用一个技术性的形式标准来判断;越往内走,见到的就是情绪和义理,这些层面的东西肯定比文章外在的形式层面更加难以判断。刘勰的这个论述,我认为有一点薄弱,他虽然自信"虽幽必显",但"显"出来后怎么判断确实又是一个比外在层面的判断更难的事情。关于内在层面的批评,我认为刘勰没拿出更多具体的方法。如果刘勰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古今文坛早就风平浪静了,但这是不可能的,要找到一个终极性的评价标准来形成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我想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永恒的难题。

在《知音》篇的最后,刘勰对"俗鉴"进行了批评,以为"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即把写得好的、写得深刻的废弃,而把写得差的、写得浅薄的到处兜售。刘勰所批评的这个"俗鉴"现象,古往今来多得不得了,而且常常成为一种时髦,被许多人追捧,文坛学界的不少炒作就是这样搞起来的。但刘勰最后总结所说"见异唯知音耳",确乎很有见地,真正的知音要知道对方的"异",就是其独特性。既然知道了鉴赏对象与众不同的东西,当然你就是一个很合格的知音了,也就是一个真正的合格的批评家了。

同类推荐
  • 解密北京大案

    解密北京大案

    从《名幻杂志》为一鹤同志做责编大概有十个年头了罢。这其间,一鹤的法制纪实作品名声越来越大。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他关于某演艺圈名人案件的报导,文坛中太多起承转合,波诡云橘了。而一鹤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由一个青涩的山东汉子,引起湖北与广东两家大刊编辑的争抢,成长为深具洞察力的法坛卫士。以致他不得不承诺为放弃的一家另写两篇稿子才算平息。人类灵魂工程师,自有其独特的理想与追求
  •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有人说100天,有人说25天,无论多少天,答案都是让人那么心酸。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去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哪怕是父母累时端上一杯水,寒时送上一件衣,痛时的一句贴心话,也会让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感受到欣慰和幸福。
  • 梦醒时分(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梦醒时分(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中流自在心:季羡林首次谈修身养性

    中流自在心:季羡林首次谈修身养性

    终其一生,季羡林先生勤于修身养性,保持内在平和,为人处事、工作生活无不豁达得体。提起季老的品德修行,常常让人想起一句话——“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读罢《中流自在心》,读者会有真切的感受:季羡林先生之所以为世人所敬仰,不只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人品与道德。读者能够从《中流自在心》所选文章中,领会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和谆谆教诲,获得指导个人生活的智慧,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高素质的人、好心态的人,受尊敬的人。
热门推荐
  • 老公你够了

    老公你够了

    【全文完结】他是帝刹集团最帅最有权有势的领导者。人后,却是只披着人皮的狼,顶顶的大灰狼。他嫌她礼服太低,她直接拿剪刀,剪到抵心口!他嫌她体力差,一早拉着她晨练。她就赖着,死活不肯起来。她睡相迷人,睡品极差,霸床专业户!他感叹,得定做多大的床,才有他休息的位置啊。是她主动滚到他身上来,就别怪他欺负她。QQ群:384269897
  • 战天大帝

    战天大帝

    桀骜不驯的斗战天,为仙界所不容,飞升时被天帝算计,被迫兵解转世。转世后的他,却发现自己成为了异界的小乞丐。而且,似乎还和美丽的帝国公主,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 有时岁月徒有虚名

    有时岁月徒有虚名

    杀猪的老四,喂牲口的槐叔,牲口房的香气弥漫的童年时光,那些暧昧然而温馨的夜晚,那些甜蜜而又苦涩的游戏,像一幅画,明亮的调子,恍惚的阴影,淹死的瞎朴子,老去的槐叔,消失的猪圈和牲口房,每一天都在缓慢变化的芳村……
  • 刻下来的暗恋时光

    刻下来的暗恋时光

    “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你,但我清楚地知道,只要我活着的一天,我都会踏遍每一个角落,只为找到你。”典型的饶雪漫式青春疼痛小说。孤立的少女邂逅温柔又不乏强势的富家公子,却又念念不忘少女时期的暗恋对象。一段青春时光里的爱与恨,纠结在一起。疼痛之后的蜕变,是一个少女学会爱情,重获希望的故事。
  • 壁炉山庄的安妮

    壁炉山庄的安妮

    安妮已经是有着六个孩子的母亲了。在这个家庭里,每个人都有些有趣的小故事,尤其是性格迥异的孩子们的童年趣事,如同珍珠一样串起来,让这本书显得温馨美满。
  • 阔少的失忆妻

    阔少的失忆妻

    对安悦来说,最可恨的事情便是碰上了叫做君澈的痴情人,更可恨的是,她越来越觉得儿子的眉眼像极了君澈!对君澈来说,最可恨的事情便是出国深造回来,安悦不见了!最可恶的是,他忍了四年的相思之苦,又找了她三年,再见面时,她身边已经有了一个帅气的小包子,而且她不记得他了!他无数次强调过,等他,等他回来!她怎么能无视他的强调?她说过,就算失忆,也不会忘记他的……都是谎话,她失忆了,她忘了他……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爱妃你敢玩跳槽

    爱妃你敢玩跳槽

    七夜的缠绵,他亲手在她的肩头刺下了个“囚”字,赐名“囚妃”,他以为她已成傀儡,却不想一朝醒来,这个女人竟还了他致命一击,她嘴角的笑如同午夜漫放的罂粟,致命而蛊惑,冷纱遮面,是凤凰的涅槃……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红马

    红马

    甫跃辉, 1984年生,云南保山施甸县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小说方向研究生毕业,师从作家王安忆。在《人民文学》《大家》《花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发表中国短篇小说。获得2009年度“中环”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