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洛阳伽蓝记》正文里的咏物
(一)佛寺、佛寺园林人文建筑及其装饰
全书围绕一个个佛教寺院展开,依寺来叙事、写人、状物,把佛教中、尘俗中的人事物连贯写出。描写对象:寺院建筑及其园林(寺院建筑--塔、殿堂精舍、墙等;园林包括山水、花草、虫、鱼、飞鸟等);佛教用品、法物--雕像、壁画、辇、经幢、乐器、锡杖等。
佛寺作为元魏洛都文化、社会生活的公共核心区、中心场所之一,是佛教徒举行礼拜、起居、译经诵经、接待普通民众、僧侣交往等的社会文化公共区,在南北朝佛教盛行时期,还是社会文化的核心公共区,供佛教徒与俗众共用。佛寺起到了连接、整合元魏时期不同阶层人心的社会作用,广泛牵涉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多个层面。
卷首即写永宁寺。这是一座皇家寺院、国家佛寺,最集中最典型地代表了元魏佛教、元魏王朝的繁盛。作者从中心到外缘、主到次、内到外,叙写翔实完整而简明。永宁寺:
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剎,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初,掘基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十躯,太后以为信法之征,是以营建过度也。剎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斛。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一十一重,周匝皆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剎向浮图四角,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铃,其十二门二十四扇,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
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中有丈八金像一躯,中长金像十躯,绣珠像三躯,金织成像五躯,玉像二躯。作功奇巧,冠于当世。僧房楼观,一千余间,雕梁粉壁,青琐绮疏,难得而言。栝柏松椿,扶疏簷霤,藂竹香草,布护阶墀。
外国所献经像,皆在此寺。寺院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宫墙也。四面各开一门,南门楼三重,通三阁道,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门。图以云气,画彩仙灵,绮钱青琐,赫奕丽华。拱门有四力士,四狮子,饰以金银,加之珠玉,庄严焕炳,世所未闻。东西两门,亦皆如之,所可异者,唯楼二重。北门一道,上不施屋,似乌头门。四门外,皆树以青槐,亘以绿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路断飞尘,不由渰云之润;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作者从上到下、大到小、分到合,写佛塔的金剎、宝瓶、承露金盘、金铎、窗户、金环铺首,最后总写佛塔"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
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后面依次写形如太极殿、有最高规格等级的佛殿和华丽众多的僧房楼观,到处是象征佛国宁静安详的美丽花木,好比宫墙的佛寺墙,形似端门的华丽崇高的门楼,最后是佛寺外安宁优美景象:"树以青槐,亘以绿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路断飞尘,不由渰云之润;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对寺作辞赋一样的全方位描述,叙述详细周全,以散文句式叙述说明,以骈俪句式描述,灵活自如,富于表现力。全段从里到外,从主到次,娓娓叙来,从而完整、立体展现了佛寺,是全书写单座佛寺最详细完整、篇幅最宏大、内容最丰富、佛教与尘世的结合最紧密的部分。
写永宁寺的毁灭同样让人惊心动魄:永熙三年二月,浮图为火所烧。帝登凌云台望火,遣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将羽林一千救赴火所,莫不悲惜,垂泪而去。火初从第八级中平旦大发,当时雷雨晦冥,杂下霰雪,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火经三月不灭。有火入地寻柱,周年犹有烟气。
其年五月中,有人从东莱郡来,云:"见浮图于海中,光明照耀,俨然如新,海上之民,咸皆见之。俄然雾起,浮图遂隐。"至七月中,平阳王为侍中斛斯椿所挟,奔于长安。十月而京师迁邺。写佛寺的焚毁历历在目,叙事婉细:火从平旦大发,三月不灭,周年犹有烟气,后来有人"见浮图于海中,光明照耀,俨然如新,海上之民,咸皆见之。俄然雾起,浮图遂隐"。以"雷雨晦冥,杂下霰雪"渲染悲怆景象、凄清伤感气氛;写天子、"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略加点染,一幅世纪末的惨相跃然纸上,尤其写"三比丘,赴火而死",慷慨悲壮。永宁寺彻底地、永远地消亡了,也预示着一个时代永远彻底地消失了,元魏王朝灭亡了,京都洛阳也被废弃了。景林寺,在开阳门内御道东。讲殿迭起,房庑连属。丹楹炫日,绣桷迎风,实为胜地。寺西有园,多饶奇果。春鸟秋蝉,鸣声相续。中有禅房一所,内置祗洹精舍,形制虽小,巧构难比,加以禅阁虚静,隐室凝邃,嘉树夹牖,芳杜匝阶,虽云朝市,想同岩谷。净行之僧,绳坐其内,餐风服道,结跏数息。
这里骈散相间:骈俪文句凝练精美,富于装饰色彩:"讲殿迭起,房庑连属。丹楹炫日,绣桷迎风......禅阁虚静,隐室凝邃,嘉树夹牖,芳杜匝阶,虽云朝市,想同岩谷......餐风服道,结跏数息。"作者用骈句描画佛寺之宁静优美,是全书最美的段落之一。穿插散文句,又使行文自然、清丽、畅快。写出佛寺作为佛国之优美,修行佛法之虔诚,一如高允《鹿苑赋》所写:"凿仙窟以居禅,辟重阶以通术。澄清气于高轩,伫留芳以王室。茂花树以芬敷,涌醴泉之洋溢。""若乃研道之伦,行业贞简;慕德怀风,杖策来践。守应贞之重禁,味三藏之渊典。或步休以经行,或寂坐而端宴。会众善以并臻,排五难而俱遣。""伊皇舆之所幸,每垂心于华囿。乐在兹之闲敞,作离宫以荣筑。固爽垲以崇居,枕平原之高陆。恬仁智之所怀,眷山水以肆目。玩藻林以游思,绝鹰犬之驰逐。"又如南朝士人荀济在《论佛教表》中描述的景观:"击鸿钟于高台,期阙庭之箭漏。挂幡盖于长刹,放充庭之卤簿,征玉食以斋会,杂王公之享燕。唱高越之赞呗,象食举之登歌。叹功德则陈词之祝史,受榇施则束帛之等差,设威仪则效旌旗之文物。凡诸举措,窃拟朝仪。"一北一南,共同信奉佛教,都有奉佛教为国教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