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爻辞新解】《否卦》象征闭塞:一个卦闭的社会,人们之间的来往是不通畅的,天下没有便利之处,君子必须坚守正道;这时强大者离去,弱小者到来。
【原典】《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爻辞新解】《象辞》说:《否卦》的卦象为坤(地)下乾(天)上,为天在地上之表象。天在极高之处,地在极低之处,天地阴阳之间因而不能互相交合,所以时世闭塞不通,这时候君子必须坚持勤俭节约的美德,以避开危险与灾难不能谋取高官及丰厚的俸禄,去追求荣华富贵。
【原典】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爻辞新解】初六,拔起一把茅草,只见它们的根连在一起,物以类聚,找它们时要以其种类来识别;结果是吉祥的,亨通。
【原典】《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拔起茅草,其根相连,结果吉祥”,说明忠心耿耿,有为君主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原典】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爻辞新解】六二,阿谀奉承有权势的人,小人因此获得吉祥;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否定了阿谀奉承,则是吉利的。
【原典】《象》曰:“大人否享”,不乱群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否定了阿谀奉承,则是吉利的”,因为德高望重的大人物是不能与小人为伍的。
【原典】六三,包羞。
【爻辞新解】六三,由于受纵容而胡作非为,终于召致羞辱。
【原典】《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由于受纵容而胡作非为,终于召致羞辱”,说明此时处的位置不正。
【原典】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爻辞新解】九四,奉行天命,替天行道,开通闭塞,没有灾祸,大家互相依附都可以获得福分。
【原典】《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奉行天命,替天行道,开通闭塞没有灾祸”,说明要实现济困扶危替天行道的志向。
【原典】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爻辞新解】九五,时世闭塞不通的局面将要停止,德高势隆的大人物可以获得吉祥;居安思危,常常以“不久将要灭亡,不久将要灭亡”,这样的警句来提醒自己,才能像系结在一大片丛生的桑树上那样牢固,安然无事。
【原典】《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德高势隆的大人物可以获得吉祥”,说明此时处于居中位置,合适得当。
【原典】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爻辞新解】上九,时世闭塞不通的局面将要改变,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起初闭塞不通,后来顺畅通达,大家欢喜高兴。
【原典】《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闭塞到了极点必然要发生倾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一种局面不会长久持续不发生变化的!
【读解】
“泰”卦和“否”卦构成了相对应的一个组卦;泰是通顺,好,否是闭塞,不好,二者相反相成。先讲好的一面,再讲不好的一面,说明好、坏可以相互转化,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好到极点可以变坏,坏到极点可以变好。由此,辩证的观点就全面地阐述出来了。
君子观此卦,不形于外。否闭之世,虽然小人盘踞,掌握权势,君子被排斥在外,然而这种形势是可以逆转的,君子在此时应该收敛锋芒,审时度势,正确地处理进退之道,若锋芒太露,必会遭到小人围攻而衰亡。
否塞刚开始时,事态不易转化,君子自守正道以达安贞。不可趋势媚俗,同流合污。小人之道恶性膨胀时,君子应安于闭塞。而小人谋害君子是自取其辱,象征着小人之道的终结,而君子之道势头正好,君子应拨乱反正,团结势力,同心同德扭转局面。排除小人的时机已经到来,仍要谨慎从事,只有怀着忧患意识,才能控制局面,以积极的方式达到“休否”的目的。
【事典】
生于忧患
据《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春秋时期,诸侯各国互相攻伐,战事不休。晋、楚两个大国为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更是经常发生冲突。魏绛谦逊为人,在太平盛世预见危机可说明此爻爻义。
晋厉公在位时,由于沉迷酒色,信任奸臣,随意杀害大臣,搞得晋国民心不稳,内乱不断。因此,楚国的势力渐渐占了上风。
公元前573年,晋大夫栾书、中行偃发动政变,杀死暴君厉公,并把住在国外的公子姬周接回国,拥他为国君,称晋悼公。悼公年轻有为,举贤任能,革新朝政,节用民力,晋国又开始逐渐兴盛起来。
当时,晋国北方散居着许多少数民族游牧部落,他们被统称为戎狄,经常出兵侵扰晋国边境地区。公元前569年,无终部落的首领嘉父派使者孟乐带着贵重的礼品来找晋大夫魏绛,托他引见悼公,请求晋国与诸戎结盟讲和。魏绛表示同意。魏绛面见晋悼公说明此事后,悼公不同意。悼公对魏绛说:“戎狄贪而无亲,只能靠武力解决。”魏绛劝谏说:“现在中原地区的兄弟国家经常受楚国欺凌,往往被迫屈服,他们盼望着晋国去援助。如果我们对戎狄用兵,万一中原有事,怎么还有力量去对付呢?”晋悼公觉得有道理,就采纳了魏绛的意见,并且派他主管“和戎”事务。魏绛亲自带着使命到北方戎狄各部去,与诸戎缔结了互不侵犯的盟约。从此,晋国基本上解除了后顾之忧,力量更加强大了。
当时的郑国,虽然是和晋同姓的兄弟国家,但由于楚国一再出兵攻打,无力抵御,只好背晋投楚。晋悼公非常恼火,决定会合宋、卫、齐、曹等十二国军队对郑用兵,以示惩戒。公元前562年9月,诸侯联军直逼郑都新郑东门。郑简公感到十分恐慌,马上派王子伯骈去诸侯营中请罪求和。晋悼公同意讲和。为了表示谢罪,郑简公给晋悼公送去了许多礼物,其中有三个著名的乐师、十六个歌伎,还有一批珍贵的乐器。
晋悼公感到十分高兴,他想起了魏绛和戎的功劳,决定把郑国送来的礼物分出一半,赏赐给魏绛。魏绛听后,谦逊地说:“这完全是君王的威德和各位大臣的功劳。古书上说:‘居安思危’。能思就会有备,有备可以无患。君王如果能够牢牢记住,就可以永远享受今天这样的欢乐了!”
【感悟】
危机和危难往往就蕴藏在太平盛世、安定祥和之中。危机和危难的爆发,肯定有其最初的细微诱因和苗头。危机危难的消弭,越早越主动;否则,若待到它们全面猛烈地爆发出来,风气养成,那就虽有大力,不可扭转了。这就是防患于未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要在太平盛世、安定祥和的时候,真正用心去洞察并预见那些危机危难的诱因和苗头。本来,这些诱因和苗头就是很难被发现的,特别是当它们正处在细微的时候。根治那些诱因和苗头,会遇到很多阻力,如不痛下决心,那就很难达到“根治”之目的;而一旦根治不得,危机和危难就必会扩展蔓延,由此必会进一步加大治理难度,发展到极致便只有灭亡一途了。
乾宫 天地否
天地不交因阻塞
反常世道乱必生
小人得势欺君子
阳去阴来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