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泰:小往大来,吉,亨。
【爻辞新解】《泰卦》象征通达:这时弱小者离去,强大者到来,吉祥,亨通。
【原典】《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爻辞新解】《象辞》说:《泰卦》的卦象为乾(天)下坤(地)上,地气上升,乾气下降,为地气居于乾气之上之表象,阴阳二气一升一降,互相交合,顺畅通达;君主这时要掌握时机,善于裁节调理,以成就天地交合之道,促成天地化生万物之机宜,护佑天下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
【原典】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爻辞新解】初九,拔起了一把茅草,它们的根相连在一起,真是物以类聚,所以找它时要以其种类而识别,往前行进是吉祥的。
【原典】《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拔起一把茅草,往前行进可获吉祥,说明有远大的志向,有在外建功立业的进取心。
【原典】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爻辞新解】九二,有包容大川似的宽广胸怀,可以徒步涉过大河急流;礼贤下士,对远方的贤德之人也不遗弃;不结成小团体,不结党营私,能够辅佐公正有道德的君主。
【原典】《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在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有包容大川似的宽广胸怀”,“能够辅佐公正有道德的君主”,说明自己光明正大,道德高尚。
【原典】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悔恤其孚,于食有福。
【爻辞新解】九三,没有平地不变为陡坡的,没有只出去不回来的,处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守正道就没有灾害,不要怕不能取信于人,安心享用自己的俸禄是很有福分的。
【原典】《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没有只出去而不回来的”,叶落归根,人回故乡,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往往互相转化,表明此时正在天地交合的边沿,处于变化之中。
【原典】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爻辞新解】六四,像飞鸟连翩下降,虚怀若谷,这样与邻居相处,不互相戒备,彼此以诚相见,讲求信用。
【原典】《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像飞鸟从高处连翩下降,虚怀若谷”,说明此时不以个人的殷实富贵为念;“与邻居相处,不互相戒备,彼此以诚相见,讲求信用”,因为这是大家内心共同的意愿。
【原典】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爻辞新解】六五,商代帝王乙嫁出自己的女儿,因此得到了福分,是十分吉祥的事。
【原典】《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帝乙把女儿嫁给贤德而又富裕的人家,因此获得了深厚的福分,是在吉在利的事”,说明因为实现了长期以来心中祈求的意愿,所以结果是吉祥的。
【原典】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爻辞新解】上六,城墙倒塌在久已干涸的护城壕沟里;这时决不可进行战争,应减少繁琐的政令,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土崩瓦解的局面。
【原典】《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城墙倒塌在久已干涸的护城壕沟里,说明形势已经向错乱不利的方面转化,其前景是不大美妙的。
【读解】
泰卦阐述顺应规律永葆泰势的“天则”。泰卦其卦象表面虽然违背了循礼而行的原则,但是这种表面形式的颠倒违背,使得总体态势的通畅平安。
君子具有阳刚之德的君子在内健于行事,秉承阴柔之质的小人在外顺义听命,其发展势态自然亨通。君主高高在上,臣民屈居于下,这种等级关系如果固定不变,缺少变通,就会使矛盾激化,君主调换位置,事必躬亲,体察民情,使下情得以上达,此为治世。正是由于主观的努力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左右民生,天下昌盛。
泰卦的总体形势是“天地交泰”,象征着志同道合,相互促进,相互结合的关系。以此外求发展,才能无往不利。君子观此卦,应求精诚团结,同舟共济。
天地相交,兼容并包,不弃疏远,不结朋党,君子观此卦,应该像天地一样,胸怀宽广,度量宏大,任何时候行为处事都应坦然大公,光明磊落。
物极必反,泰极必阻,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安泰来之不易,君子要坚守纯正,一本初衷,才避免灾祸。屈居而下交,维持稳定,可得祥和。
此卦还包含居安思危的哲理,君子所处形势都处于内心本性,发自中心的夙愿,以诚待人,所以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实力,推动事态发展。居安而不思危者,将面临泰极而否来的危险局面。
【事典】
一手天下,一手佛经
姚广孝——有人说他是奸僧和阴谋家,有人说他是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不论如何,作为一位精于权谋的高僧,他影响了明朝初期的历史进程,姚广孝一生作为,可说明此爻爻义。
姚广孝公元1335年生于苏州,其家世代行医,祖父、父亲都是乡间郎中。姚广孝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虽然清苦,但祖辈事佛积善,很受乡里敬重。
姚广孝从小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初步学习了一些儒家经典。但姚广孝读书,与许多人大不相同:他既不想应试做官,也不想像前辈们那样行医生为生,而是一心想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十四岁时,姚广孝开始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和兴趣转向佛学;十七岁时,他在杭州的妙智庵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又以“逃虚子”自称,当时人称他为道衍和尚。
皈依佛门的姚广孝四海为家,他曾拜元末著名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易经》、方术,尤其对排兵布阵、用兵伐谋感兴趣;他向遇庵大师学习内外典籍之学,对佛、儒二家进行对比研究;他与当时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宋濂、高启等人结为诗文好友,文学修养也大大提高……在学佛访友、诗文酬和中,姚广孝的政治思想逐渐成熟。
明朝建国后,姚广孝看到天下渐渐太平,辅佐朱元璋建立盖世伟业已没什么可能,想着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没有施展机会,有时难免心灰意冷。直到有一天,一位相面大师的一句话,让胸怀大志的姚广孝再次点燃了内心的激情。
洪武十五年,已经四十七岁的姚广孝终于觅得机缘。这一年,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不幸病逝,朱元璋在天下广寻高僧,分配给各个皇子,让高僧们在众藩王的封国里修寺诵经,为马皇后祈福。姚广孝受人推荐,也在应征之列。当朱元璋安排这批高僧与众藩王见面时,姚广孝一下就相中了被封燕王的四皇子朱棣。见姚广孝纵论古今,分析时局,鞭辟入里。朱棣听得连连称是,当即向朱元璋请求把姚广孝许给自己。
此后不久,姚广孝便随燕王来到北平,名义上住持庆寿寺,实际上经常出入燕王府,成为燕王最重要的谋士和心腹。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建文皇帝)。姚广孝感觉机会来了。他想方设法帮朱棣树立信心,怂恿他尽快起兵夺取皇位。
姚广孝负责帮朱棣做军事准备,打造兵器,操练将士。由于打造兵器会发出铿锵的响声,将士操练也容易引人注意,姚广孝便在燕王府开凿了地下室,上面建有房屋,周围修筑厚墙,并在城墙四周埋下大大小小的缸瓮来消除噪声。他还让人在燕王府内饲养鸡鸭鹅,想用这些家禽的叫声遮掩打造兵器和士兵操练的声音。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这场战役历史上称为“靖难之役”。姚广孝奉命留守北京,但整个战争的战略战术都是由他谋划的。建文二年,朱棣率大军围攻济南,酣战三个月没有攻下。姚广孝马上派人给朱棣送信,建议他暂停战争班师北平。姚广孝认为,朱棣与朱允炆的帝位之争,与普通百姓、甚至众大臣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关键是对京师南京的争夺。因此,他建议朱棣轻车简从,绕开大中城市,直扑南京,只要拿下南京,就大功告成了。正如姚广孝所料,南京攻克之后,朱棣就顺利登上了皇帝宝座,大明江山轻而易举地落在了朱棣的手里。
虽然姚广孝并没有亲临战场与朱棣出生入死,但由于他在起兵谋划、战略战术中的重要作用,朱棣认为“靖难之役”的首功非姚广孝莫属。他要求姚广孝除去“道衍”的法名,并希望他还俗。为了达到目的,朱棣还专门奖励姚广孝一处大宅院。
姚广孝是何等聪明,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狡兔死,走狗烹”的惨剧已在过去不断上演。于是他坚决不愿还俗,但同意继续入朝为官。虽然名义上只是一个管理宗教事务的官员,但实际上姚广孝仍然是朱棣最重要的谋士与心腹,朝中重大事务,朱棣都要找姚广孝商量。
朱棣即位后,耿耿于怀的就是,自己冒天下之大不韪,从侄儿手里夺走了江山。他既担心失踪的侄儿有一天会带着军队打回北京,也怕自己的弟弟们会仿效自己,再发动一次“靖难之役”。
而姚广孝的袈裟,冲淡了朱棣对他的戒心,更主要的是姚广孝深谙与狼共舞的游戏规则:越是得意,越要检束;越是成功,越要退缩;越是登峰造极,越要急流勇退。当年不可一世的李斯,最后的悲剧下场,不就是他不解进退之道吗?等到身首异处的这一天,才想起与儿子牵黄犬、出上蔡、逐狡兔的快乐再不会有,后悔也来不及了。
【感悟】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围绕在皇帝身边,有头有脸有发言权,使帝王言听计从者,大有人在。但伴君如伴虎,最后能够得到好下场者,就比较罕见了。姚广孝这样一个不官不民、亦官亦民的和尚,作为皇帝的宾客,运筹帷幄,出谋划策,位极人臣,倚重中枢,最后能够善始善终,实在是把否泰进退的哲学用到极致。
坤宫 地天泰卦
茅塞顿开事泰通
阳来阴去运无穷
循环往复凭天道
逆势强求反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