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66966

叶利钦时期的经济改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

读书号2023-05-25 21:31:580

文丨孙虎的书房

编辑丨孙虎的书房

1991年独立的俄罗斯是苏联的主要继承国,因此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必然带有苏联改革的历史烙印。

所以,回顾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对于苏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行回顾和研究。

苏联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斯大林体制内的改革—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二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之所以分成这样两个时期,是因为前后两个时期不仅在改革的性质、内容上有本质的区别。而且改革中突出的状况和改革措施所起的作用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独立后的俄罗斯所实施的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在基本思想、指导理念上,基本是一致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实践和延续。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是苏联历史上的最后一次改革,尤其值得深入研究。

1985—1991年,是苏联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肇始于经济领域的改革而后提出的“新思维”理念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全方位改革无疑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不应否认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过程中的作用,同样,我们也不能夸大他的作用。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解体起了某种催化剂的作用。”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仅使苏联的经济危机加深,也严重削弱了苏共的执政地位。

戈尔巴乔夫自己也承认,“这个时期苏联不仅未能摆脱80年代初期陷入的严重危机,而且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发展进程中的矛盾甚至更尖锐化了。”

然而,从宏观历史上看,“从80年代中期开始,以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而告终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经济变形的起点,所以分析市场改革的起源应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

也就意味着,叶利钦时期以“休克疗法”为主旨的经济改革是在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基础上的更彻底、更激进的变革。

下面就将从四个方面尽可能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①财政体制改革

20世纪80—90年代,苏联的财政管理体制越来越成为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不仅因为巨幅财政赤字的存在,一味追求增加国库目标的财政管理体制已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经营效率的提高。

这一时期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财政的正常化带动国民经济的正常化,以财政手段作为宏观调控的一种促进国营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从而达到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利益的有序共存。

②价格管理体制改革

一盒在伊尔库斯克生产的火柴在欧俄地区的莫斯科售价为1卢布,9000多公里外远东边疆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售价也是1卢布,这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系统中的价格管理体制高度集中,价格由国家统一确定。

虽然这一体制体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国民计划经济统筹管理制度的优越性,考虑到当时价格制定评估体系的落后且与现实市场情况的脱节,由苏联中央政府制定出来的价格比之于实际市场行情却往往是变形、扭曲的。

当然很显然的是,这一政策也不符合商品市场经济规律。

“如何改革价格管理机制”既是苏联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一直以来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

戈尔巴乔夫一再宣称,没有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关系,就不可能向新的国民经济管理机制过渡,也就不可能摆脱日益严重的国民经济危机。

但事实上,当时的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并未实际开展。

(2)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苏联对国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是很清晰的,而且是一脉相承的。

自赫鲁晓夫的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到戈尔巴乔夫的国营企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都是在不同程度上扩大该系统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赫鲁晓夫调整了企业管理体制中的条块关系问题。

勃列日涅夫则是调整高度集中的国民经济管理模式,侧重点在于缓和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中分配关系的矛盾。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立志真正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问题,进一步扩大国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权限,明确表明国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承认国营企业具有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国营企业拥有作为商品生产者应有的所有权利和义务。

在此前提下,国营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势在必行的。

让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国营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组成了戈尔巴乔夫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基本政策。

企业管理自治,赋予企业劳动集体行使劳动集体全权。

如选举企业负责人和企业集体委员会、审批企业各项生产经营计划、批准企业与其他社会主体所签订的集体合同等权限、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在企业自治系统中的作用等。

与此同时,苏联《国营企业法》还要求国营企业自主进行经济核算、自我募集企业资金、自负盈亏。

国营企业自主经济核算是指国营企业在完成国民经济计划规定的缴纳国家财政定额之后,国营企业的利润可以选择上缴国家财政预算或者是用于国营企业所处管理部门体系的资金再分配。

(3)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分析

戈尔巴乔夫的财政改革措施,是在保持现有苏联财政系统的前提下,更进一步的开源节流,维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借以弥补惊人的财政赤字。

这点在戈尔巴乔夫所施行的国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给予国营企业有限的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权限。

一来,是为了激发国营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国营企业增产创收,扩大财政收入。

二来,推行的国营企业自主经济核算原则中,无论国营企业计划外利润是上缴国家财政还是用于部门资金再分配,都必须是在国家或者国营企业所属部门的统一规划下进行的。

在这种所谓“新的经济管理”制度下,只是让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国营企业去填补巨额财政赤字。

那么国营企业取得的“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实际情况如何呢?

在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上,苏联高层更是一直推迟进行改革并迟迟拿不出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这并不是因为当时的苏联高层懒政、不作为的缘故,而是在于价格改革问题过于复杂。

前面提到的“一盒火柴”的例子中,之所以在全苏联地区售价都是1卢布,原因在于国家财政给予了产品大量的补贴。

当时苏联政府保证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是逐步提高苏联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

推行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势必要求苏联政府对各种商品的价格补贴必须逐步取消。这对习惯于在全苏联地区都能以1卢布买到一盒火柴的苏联人民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如果贸然强力推行价格管理体制改革,不仅会带来原本就极其短缺的商品的价格的上涨,更会导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群众基础的丧失。

更为重要的是,依照前文提到的当时苏联物资短缺的严重程度,如果全面、彻底推行价格管理体制改革,产品价格上涨是必然。

而且产品价格上涨的无法控制也是可以预见,这无疑是给当时的苏联经济重重一击。

既然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迟迟无法进行,价格管理体制改革拖了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后腿,那么依靠国家财政补贴的国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改良也就无从谈起,国家财政的危机势必进一步加深。

(4)《500天计划》

在推行诸多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措施之后,苏联国民经济仍旧深陷低谷,并且爆发大规模综合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显著提高。

戈尔巴乔夫更为欣赏的方案——沙塔林提出的《500天计划》便被抛了出来。

《500天计划》简单而言就是在500天之内,完成国家、集体财产私有化,商品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由苏联传统的国民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

把国有、集体所有财产全部分给苏联人民,只有这样苏联人民才能最大限度利用这些财产,苏联人民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调动,这才是社会主义真正的公平。

后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的《稳定国民经济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基本上是按照《500天计划》的内容而制定,只是把期限由一年半延长到两年。

既然系统性、全方位的经济改革措施都难以解决苏联国民经济面临的诸多问题,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中,《500天计划》更是完全脱离了苏联实际情况。

俄罗斯联邦确实在其领域内推行了《500天计划》,然而其所面对的恶劣经济形势没有得到改善并且仍在逐步深入。

苏联时代结束了,俄国历史进入了俄罗斯联邦时期。

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登上了俄罗斯的历史舞台,开始了艰难的转轨时期。

叶利钦上台以后,面对濒临破产的俄罗斯国家经济,在前期破釜沉舟,实行激进的“休克疗法”,带来的不是国民经济的复苏,而是进一步的严重下滑。

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局势,叶利钦不得不改变策略,将激进的经济改革政策转向更加稳健、更加温和的经济改革措施。

(1)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苏联国民经济持续下滑。

苏联解体后,联盟内部各加盟共和国对的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作,彼此之间近乎无障碍的经济往来都不复存在。

虽然成立了独联体,但是,各国之间的贸易战、价格战、货币战层出不穷,都对独立后的俄罗斯经济带来了极大困难。

(2)财政赤字惊人,通货膨胀形势严峻

1985年,财政赤字为180亿卢布,1986年为479亿卢布,1988年和1989年更是超过了900亿卢布。1989年的财政赤字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近10%。

通货膨胀率在1987年至1989年之间,年均近10%,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首要原因是苏联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大量发行没有储备金的货币。

(3)居民消费市场危机严重,物资普遍短缺

长期以来,苏联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军事工业占据绝对位置,而对于轻工业的投资较少。

而20世纪80、90年代的物资短缺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当时苏联政府为了抑制财政赤字,大肆向市场投入没有储备金的货币,物价呈数量级增涨态势,以至于黑市猖獗、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盛行,这又反过来促使苏联国内市场供求关系更加恶化,商品短缺进一步严重。

可以看出,叶利钦接手时的苏联,所面临的一系列国民经济问题并不是他那个时期新出的问题。

财政赤字严重、投资结构严重失衡、居民消费物资短缺等等现象在苏联历史上比比皆是。

只不过在1980—1990年期间,经济危机已经到了一个无法控制的地步,国际经济生活陷入了无底深渊。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叶利钦时期的经济改革,开始了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道路。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