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66954

原爆文学的骁将——大田洋子:命运坎坷,才华出众

读书号2023-05-25 20:56:265

文丨孙虎的书房

编辑丨孙虎的书房

日本知名原爆作家大田洋子,1903年生于广岛,1963去世。

她是一位命运坎坷但才华出众的作家,青年时代的大田洋子曾得到小说家菊池宽的指导,以自我告白式的心境小说见长。

战前就已经在文坛崭露头角,1939年他的首部作品《渔女》获得《中央公论》文学奖一等奖,1940年《樱之国》获得《朝日新闻》文学奖一等奖。

大田洋子和原民喜有着相似的经历。

1945年春,为躲东京的受空袭而回到被誉为“水之都,美国人的理想别墅地”的故乡广岛。

同年秋,她将被爆经历写成长篇小说《尸之街》,由此奠定了其原爆小说家的地位。

1945年遭遇原子弹轰炸,作家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使大田洋子的创作风格彻底转向,也改变了作家自身的命运。

中年以后大田洋子的作品无不与广岛有关,作品中几乎全在表现原爆后的情景以及原爆受害者自悲身世的艰辛生活,借以表达不断被原爆并发症困扰的近似于神经质的痛苦感受,排遣心中难以名状的愤懑。

1945年8月30日《朝日新闻》上刊登了大田洋子《像海底一样的光》的文学随笔,被誉为原爆文学的嚆矢。

此后不到十年间,《人间褴褛》、《半个人》、《残魂点点》、《傍晚风平浪静的城市和人》等一系列原爆题材小说相继问世,成为原爆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这些原爆题材作品,表现了大田独行困境、艰辛寂寞的心路历程,是原爆受害者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的艺术写照。

这位原爆文学的先锋人物并没有享受到同其他文学家一样的光鲜和尊重,而是在质疑和责难中逐步完成其原爆作品创作的。

可以说,大田面临着数不尽的艰辛和困境,在无数对原爆文学和其自身的偏见和误解中,一路披荆斩棘地完成原爆文学的创作的,其内在的坚强和意志最终还是换来了差强人意的结果。

创作时所要面临的无数困境中,既有与其他原爆作家的共同之处,也有大田洋子独有的艰辛。

1、写作时的紧迫感和写作环境的艰难。

从广岛妹妹的家中逃到佐伯郡玖岛村,身边8月6日的幸存者出现令人惊愕的原爆症状,在生死一线间徘徊的大田洋子,匆忙地开始创作。

大田的原爆创作之旅是在不幸中艰难启程的,若不是强烈的信念在支撑,没有人能完成这种艰辛又痛苦的工作。

2、新闻管制对大田洋子的束缚。

她于1945年11月完成的长篇小说《尸之街》,在3年后才获得公开发行的机会,而且是在删改了多处内容之后。

1950年新闻管制结束后,才发行了完整的版本,达成了作家最初的心愿。

3、精神上的压力,来自文学批评界的对大田洋子本身和原爆文学的轻视和否定。

从第一次原爆文学争论开始,否定和攻击原爆文学和作家本身的言论开始大量浮出水面。

大田洋子的创作自由因政治原因受到限制,使得大田的原爆文学创作举步维艰。

1950年,原子弹轰炸广岛已经过去5年,在轰轰烈烈的和平重建中,广岛记忆已经开始淡出人们的脑海。

人们不愿意回首痛苦的过去,只安于享受当下的和平和庆幸自己没有遭到原子弹轰炸。

描写原爆悲惨记忆的文学,无疑是揭开伤疤给人们看,还要往伤口处撒盐。

对于文学界的坚决抵制,大田深深地体会到人性的自私和中央文坛对广岛地方文学的歧视和不满。

执着、独行这是大田个人的不幸,也是时代的不幸。

此后,大田的原爆文学创作陷入低迷期。

4、对于文学能否能够承载原爆这一主题,语言能否记载这一历史事件影响的疑问。

大田一直潜心创作,完成关于广岛的记录文学是让大田同原子弹后遗症斗争的唯一动力。

然而描写史无前例的暴力景象,所面临的心里和文学功底的挑战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大田在作品中细致入微的描写了身边接踵而去的人,但还常惶恐描写的尚不及所看的一半,自身的体验能否得到人们的理解,对广岛的受灾情况也只了解皮毛而已。

面临非人的笔力所能及的困难一直困扰着大田,深感创作一种新的文学方法是很必要的。

没有比描写因投放原子弹而死的城市更难写的素材。

为了描写广岛,必要的新的描写及表现方法,并不容易地在一个既成作家身上找到。

人们失去了夸张的语言,不创造新的描写词语,到底还是无法表达出来。

如果用写小说的既成概念,描写不可能的。

文学的成功才能让大田感到充实并体味到生命的意义。

《尸之街》的创作灵感源自1945年8月至11月作家亲身体验的被爆经历。

该作品语言功力深厚,笔法细致入微,读之犹如亲历不堪承受的悲惨世界。在记录看到广岛布满尸体的街道时,大田洋子用“普通人的眼和作家的眼,两个视角来观察周围的一切。”

在作品中大田洋子尝试了新的小说叙事方式,力图在保留客观真实地基础上,艺术上真实地再现了遭受原子弹轰炸后的非人世界。

小说一开始便看透了原爆受害者们绝望的命运。

那些躲过原子弹轰炸侥幸逃难到广岛郊区的人们,最终还是难逃死亡的命运。

随后大田洋子将视角推进,开始深入观察这群精神上陷入崩溃的人们。

其实自1945年春天开始,日本各大城市不断遭到空袭,人们心中就萌生了形势不妙的预感,城市中普遍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气氛。

尽管日本大本营、以及国内的媒体还在鼓舞士气做本土决战的最后一搏,还在战略战术上空谈着盟军的空袭,掩盖着依然处于劣势的真实战况。

但是老百姓早已察觉到早晚要战败的苗头,一种莫名的无望之感弥漫在人们心中

就好像一个人在看到悲哀绝望的场面之后勾起了某种回忆或想象,作者接下来自然地安排了对广岛这座城市的审视,回顾了广岛的历史,描述了广岛战前民风淳朴的风土人情,直至原子弹轰炸的瞬间戛然而止。

历史与现代形成了反衬,突显了现实中广岛的凄惨一幕。

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之后,大田记录下科学家等人们的名誉、良心、兴奋不同点和义愤。

然而仅记录科学家们的观点,还是让大田无法释怀突如其来的破坏。

只能用笔或抒发、或抨击的大田,开创了记录和写实相结合的大田独有艺术特色。

以科学家的观点,佐证新型武器对人类未来的威胁,这或许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所在。

大田的《尸之街》饱含了作家的浓浓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不乏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在极度破坏面前,作品难能珍贵之处显示了对未来的警示作用。

此处抛开战争的对与错,抛开日本制造原子武器动机的险恶,在极度的破坏面前,作者的反对核战争、反对核武器研发以及对人类进入核武时代的担忧,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1945年后,美国、苏联等各国相继开始了核武器研发和升级竞赛,地球上拥有着比投放到广岛长崎两地更具杀伤力的原子弹,一旦开始核战争,地球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谁也无法预知谁能在这个冬天中幸存下来。

1945年广岛和长崎仅投放了两枚原子弹,就将这两个城市送进了地狱。

广岛长崎遭受的打击,只有亲身经历了的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它带来的破坏力。

命运捉弄了日本人,如果现实能让日本人清醒,塞翁失马,未尝不是一种收获

《人间褴褛》是大田继《尸之街》后完成于1951年的又一力作,获第四届女流文学者奖。

大田洋子在病痛的折磨和凄苦的心境中创作的《半个人》于1954年一经发表便获得了“和平文化奖”,该小说可以看作是大田的自传体小说。

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谁来评价这一标准,有着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主人公的烦恼更是文学这一命题,须更多人直面的一个命题。

《人间褴褛》、《半个人》隐喻遭受原子弹轰炸后的被曝者梦想像正常人一样过完整的生活是多么艰难,象征着核打击给人们心理上带来的阴影以及残缺的生活是使他们不得不持续面对的现实。

大田是原爆题材文学作品创作最多的作家,一路走来,备受争议,一直处在争议的漩涡中。

有压力就有动力,大田执着地将广岛体验和精神世界展示给更多的人;记录下来是作家生存下来的动力,真情实感是大田的作品充满了艺术魅力。

大田依据个人体验完成了一系列小说,记录了广岛和一代人的命运。

提及原子弹轰炸这一命题,自然摆脱不了国家的责任、战争以及国际关系的问题。

小说中随处可见的对战争制造者的批判和制造惨祸者的痛恨,但是这种观点不是自来就有的,而是在肯定与否定的更迭之间呈现出一种剧变的认知。

战前在文坛颇为活跃的,日本有良知的作家们纷纷淡出文坛,以消极的态度抵抗战争。

而大田则努力配合日本军政府大东亚战争,作为御用文人积极“顺应国策”,写了很多美化战争的小说。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后,驻沪日军于8月13日进犯闸北一带,发动了淞沪战役。

日军攻城掠地,烧杀抢夺,闸北沦陷时已是满目疮痍、废墟一片。

日军认为这是进一步进攻中国的一大强心剂,有人鼓吹保留遗址,炫耀日军的胜利。

对此,大田持反对看法,不赞同保留遗址。

然而,她的这一看法是基于保留遗址可能会激发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不利推进日本的东亚共和的政策。

此时的大田并没有意识到,拿着刀枪侵占别国同样是犯罪,是必须承担战争责任的,同样也必须为侵略战争付出代价的。

可是,在1945年11月完成的长篇小说《尸之街》中,大田美化战争、鼓吹战争可以解放亚洲人民的思想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弯,原先的想法荡然无存。

一定要记录广岛遭遇核打击的作家责任感,大田在追究投放原子弹的责任的过程中,对日本军国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并借小说人物之口表达了对发动战争责任者行径的不满,开始声讨即使展开焦土作战也不惜本土作战的军国主义者们的战争罪行。

原子弹人类科学史上取得的科学性进步,之于日本人而言感受应该是痛彻心扉的,大田作品中谴责了原子弹用于战争的罪恶,追究了投放原子弹的美国人的责任。

大田并没有因原子弹打击而颓废,而是于绝望之中看到了希望。

跟人打仗时,没有规定不能打哪里,不使用原子弹已经注定战败了。

只能说黑夜早些降临了。可是,原子弹应用于人类战争。

即使发明了能打败原子弹的武器,就算能打赢战争,那也不是战争,是毁灭一切的破坏。

没有破坏也能进步,只有通向和平之路。这次的败北,希望能把变成日本拥有真正的和平。

和许多日本作家一样,战时的所作所为,成为他们身上永远的“民主的痛”。

如果追究战争责任,他们也无法逃脱历史的审判。

但我们在大田的行文中,的确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反对战争、引导读者反思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的真情,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

犯错着实可恨,无知的盲从更让人可悲,但懂得从历史错误中反思、吸取教训亦难能可贵,这未尝不是一种进步。

0005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