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忏悔录》:这是作者的有意爆料,还是别有深意之作?
德国文学家歌德曾如是评价两位法国哲学家:“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后者就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让·雅克·卢梭。
《忏悔录》是卢梭悲惨的晚年书写的自传。在这部自传中,卢梭倾其思想,坦露着一颗透明的灵魂来书写他过往人生里的点点滴滴与坎坎坷坷。
与其说《忏悔录》是卢梭的自我爆料,还不如说《忏悔录》是卢梭对政府与教会的迫害进行的反击,是为自己辩护、维护自己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
卢梭一生著作颇丰,《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新爱洛伊斯》《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山中简书》《忏悔录》《漫步遐想录》等哲学、政治、文学作品都出自他的笔下。
卢梭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卢梭反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就连歌德、雨果、乔治·桑、托尔斯泰都无一例外地声称是卢梭的门徒。
卢梭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所以,要想解读好卢梭的自传《忏悔录》,她不幸而忙碌的人生际遇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的。
兜兜转转、跌宕起伏的人生
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去世,之后,卢梭由姑姑抚养。在父亲的鼓励下,幼年的卢梭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10岁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师那里,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
13岁至15岁时,卢梭在马斯隆先生处打杂。在雕刻匠杜康曼处当学徒,养成偷窃的恶习,工作之余阅读大量杂乱的书籍。1728年16岁的卢梭从雕刻匠家逃跑,漫游数日,在安纳西结识华伦夫人。从安纳西经历七八天的旅行到达都灵,卢梭在这里有皈依了天主教。
这一期间,卢梭为了生计过着飘零寓居的生活,他在巴西勒太太家当仆役,在维尔塞里斯伯爵夫人家当仆役,偷过一条丝带,并诬陷一个女仆。卢梭于此时结识了德瓦朗夫人,她既是他流浪生活的第一个港湾,也是他过于丰富而略显病态的爱情生活中钟情的第一个女性。
此后,卢梭辗转回到尚贝里华伦夫人处,做土地测量工作,自学数学。沉浸于音乐当中,结识音乐爱好者,教授音乐,大量阅读学术著作。和管家克洛德·阿奈一起成为华伦夫人的情人,三人和谐相处。1737年,因化学实验双眼受伤,到沙尔麦特村养病。他享受乡村生活,享受爱情,并专心钻研学问,阅读洛克、笛卡尔等人的哲学著作。
1740年,到里昂马布利神父家当家庭教师,结识孔狄亚克。1742年,卢梭将《新乐谱记谱法》改写成为《现代音乐论》并出版。结识狄德罗和一些启蒙运动思想家。在卢森堡公园背维吉尔和让·巴蒂斯特·卢梭的诗,往返于剧院和咖啡馆之间。此后,卢梭进入杜宾夫人的沙龙,向杜宾夫人求爱被拒。
1743年,写成歌剧《风雅的缪斯》,以教音乐、抄乐谱为生。到威尼斯法国大使馆,给蒙太居伯爵当秘书。1744年,与蒙太居伯爵意见相左,大吵一架后离开大使馆。回到巴黎,卢梭仍旧以抄乐谱为生。1745年,结识戴莱丝,并与之同居。与此同时,卢梭结识伏尔泰,帮助修改他的歌剧《拉米尔的庆祝会》,他对歌剧的修改却没有得到认可。
1747年,到都灵写成喜剧《冒失的婚约》、诗剧《西尔维的幽径》等。1748年,结识霍尔巴赫男爵、杜克洛、埃皮奈夫人和乌德托夫人。
1749年,卢梭的应征文章《论科学与艺术》获奖,该文得到狄德罗的赏识。这虽使他一举成名,却也逐渐显示出他同其他启蒙主义者在思想立场上的分歧和差异。其后,他渐渐地与百科派决裂了。
在法国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过的几年是卢梭文艺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的阶段,他的四大名篇《新爱洛绮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中的三篇问世于此时。因《爱弥儿》同时激怒了当局和百科派,卢梭避难逃至瑞士等地,最后回到法国仍不得安宁。
卢梭晚年时在巴黎过着离群索居、无人问津的生活,《忏悔录》一书于此时完稿。1778年,卢梭在一个侯爵的庄园里去世。法国大革命后,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巴黎先贤祠的卢梭的棺椁)
《忏悔录》是卢梭晚年写成的自传,上卷首次出版于1782年(距卢梭去世已有四年之久),下卷首次出版于1789年。《忏悔录》共12章,分上下两卷,前6章为上卷,后6章为下卷。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
卢梭因创作歌剧《乡村占卜者》成功,后被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接见。卢梭拒绝国王赏赐,他认为,在极端腐朽的法国封建制度下接受赏赐,属于接受法国国家权力的奴役。卢梭在这段时间,创作了《爱弥儿》这一教育小说。
卢梭在《爱弥儿》作品结尾表达的宗教观点:“萨伏伊神甫”成为法国当局迫害的理由,这在18世纪60年代是极其异端的思想。卢梭的书遭到巴黎大主教的谴责。《爱弥儿》在街头被焚烧,当局对卢梭发出逮捕令。
1764年,卢梭寄居住在莫蒂埃。1765年,他被逐出莫蒂埃,逃至斯特拉斯堡,又去巴黎,后接受英国哲学家休谟邀请前往英国。1766年,完成《忏悔录》第一部分。1782年,在卢梭去世后的第四年,《忏悔录》陆续发表,获得了“丑闻式”的成功。
在历史上多得难以数计的自传作品中,真正有文学价值的显然并不多,而成为文学名著的则更少。至于以其思想、艺术和风格上的重要意义而奠定了撰写者的文学地位——不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席位,而是长久地受人景仰的崇高地位的,也许只有《忏悔录》了。
对于一般作家而言,写自传总是在晚年,而且往往都是在功成名就、忧患已成过去的时候,然而对于卢梭来说,他这写自传的晚年是怎样的一个晚年呢?
一七六二年,卢梭五十岁,刊印他的著作的阿姆斯特丹书商马尔克·米谢尔·雷伊,建议他写一部自传。毫无疑问,象他这样一个平民出身、走过了漫长的坎坷的道路、通过自学和个人奋斗居然成为知识界的巨子、名声传遍整个法国的人物,的确最宜于写自传作品了,何况在他的生活经历中还充满了五光十色和戏剧性。
整个自传是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在莫蒂埃和皮埃尔岛时,卢梭只完成了第一章,逃到英国的武通后,他完成了第一章到第五章前半部分,第五章到第六章则是他回到法国后,一七六七年住在特利堡时完成的,这就是《忏悔录》的第一部。
经过两年的中断,他于一七六九年又开始写自传的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即《忏悔录》的第二部,其中大部分是他逃避在外省的期间写出来的,只有末尾一章完成于他回到了巴黎之后,最后完成的日期是一七七年十一月。此后,他在孤独和不幸中活了将近八年,继续写了自传的续篇《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想》。
《忏悔录》主题思想解读
《忏悔录》就是卢梭悲惨的晚年书写的自传,如果要举出他那些不幸岁月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那就是这一部掺合着辛酸往事的书了。
卢梭写作《忏悔录》的目的,与其说是要忏悔,不如说是辩护。在逃难的四年中,卢梭经历种种迫害、诬蔑和攻击,他感觉有必要展示自己的所作所为,为他所受的不公正的待遇做些澄清。
也可以说《忏悔录》是卢梭对政府与教会的迫害进行的反击,是为自己辩护、维护自己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
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
卢梭面对着种种谴责和污蔑、中伤和曲解,自信他比那些迫害和攻击他的大人先生、正人君子们来得高尚纯洁、诚实自然,一开始就向自己的时代社会提出了勇敢的挑战,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其实,《忏悔录》第一部分对风景的描写是整个自传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卢梭能把风景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此诗意浪漫。到了第二部分,他也描述了他周围美丽的风景,无论是乡村还是峡谷岛,明亮清新的景色与之后的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远离城市的生活更令人向往。
这种在作品中穿插大量自然风光的写作特点,是卢梭从写作小说《新爱洛伊斯》开始的,而在当时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尊卢梭为浪漫主义文学先驱的原因之一。
卢梭是平民身份,那时的贵族社会是一片淫靡之风,卢梭与那种寡廉鲜耻、耽于肉欲的享乐生活划清了界线。他把妇女当作一种美来加以赞赏,当作一种施以温情的对象,而不是玩弄和占有的对象。
如卢梭对华伦夫人的描写:她风韵犹存,她的神情亲切而温柔,双目含情,有着天使般的微笑,嘴和我的嘴一般大小,灰白色的头发有一种罕见的美,随意拢一拢便光彩照人。她身材不高,有点矮。
再如他对乌德托夫人的描写:年近30,说不上太美;脸上有雀斑;肌肤也不细腻,眼睛因为近视而眼球有点突出。一头乌黑浓密的长发,天然卷曲,垂及大腿。她身材小巧玲珑,举手投足显出既笨拙又高雅的气质,她的思想极为淳朴,惹人喜爱;快乐、轻率和天真在她身上结合得恰到好处。
卢梭对爱情也表示了全新的理解,他崇尚男女之间真诚深挚的情感,特别重视感情的高尚和纯洁,认为彼此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它不是基于情欲、性别、年龄、容貌,而是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绝不能丧失的那一切。”
卢梭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一种深挚、持久、超乎功利和肉欲的柔情,有时甚至近乎天真无邪、纯洁透明,他恋爱的时候,感情丰富而热烈,同时又对对方保持着爱护、尊重和体贴。他与华伦夫人长期过着一种纯净的爱情生活,那种诚挚的性质在18世纪的社会生活中是很难见到的。
卢梭对华伦夫人的特殊情感,始终是一种源自因幼年丧母二产生的恋母情结。年长卢梭11岁的华伦夫人出生于一个古老的贵族世家,她很年轻的时候就结了婚,婚姻并不美满。风姿绰约的华伦夫人是一个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卢梭的庇护人、老师、情人及知心的朋友。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华伦夫人、克洛德·阿奈和他的三人关系竟能保持如此和谐。
卢梭与华伦夫人生活的沙尔麦特
卢梭与葛莱芬丽小姐和加蕾小姐的一段邂逅,充满稚气而又散发出迷人的青春的气息。他与巴西勒太太之间的一段感情又是那样温馨而又洁净无瑕。他与年轻姑娘麦尔赛莱一同长途旅行,始终不逾矩半步。他有时也成为情欲的奴隶而逢场作戏,但不久就出于道德感而抛弃了这种游戏。
卢梭《忏悔录》中表明了对胸部有缺陷的女性——埃皮奈夫人始终毫无兴趣。他说:“她很瘦,脸色很苍白,胸部一平如掌。单是这一个缺陷就使我凉了半截;我的心灵和我的感官是从来都不晓得把一个没有乳峰的女人看作一个女人的”。
卢梭向来觉得徐丽埃坦是一个“最美妙的人儿”,但是当他发现她有一只奶头是瘪的时,他立刻改变了看法:“最美妙的人儿”一下子转而变成了“一个畸形的怪物,只是大自然的次品”。
在卢梭看来,女性胸部的美对于女性自身的完美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胸部的美,就如同画龙不点睛,一个女人,就没有了女人的的鲜活和味道。
卢梭说过谎,行过骗,调戏过妇女,偷过东西,甚至有偷窃的习惯。他以沉重的心情忏悔自己在一次偷窃后把罪过转嫁到女仆玛丽永的头上,造成了她的不幸,忏悔自己在关键时刻卑劣地抛弃了最需要他的朋友勒·麦特尔,忏悔自己为了混一口饭吃而背叛了自己的新教信仰,改奉了天主教。
卢梭身上,既有崇高优美,也有卑劣丑恶,既有坚强和力量,也有软弱和怯懦,既有朴实真诚,也有弄虚作假,既有精神和道德的美,也有某种市井无赖的习气。总之。这不是为了要享受历史的光荣而绘制出来的涂满了油彩的画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复杂的个人。
卢梭追求绝对的真实,把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完全暴露出来,最直接的动机和意图,显然是要阐述他那著名的哲理:人性本善,但罪恶的社会环境却使人变坏。
在《忏悔录》中,卢梭现身说法,讲述自己本性善良、家庭环境充满柔情,古代历史人物又给了他崇高的思想,他本来可以听从自己的性格,在他的宗教、他的故乡、他的家庭、他的朋友间,在他所喜爱的工作中,在称心如意的交际中,平平静静、安安逸逸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正如书中所说:“我将会成为善良的基督教徒、善良的公民、善良的家长、善良的朋友、善良的劳动者。”
但社会环境的恶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却使他也受到了沾染,以至在这写自传的晚年还有那么多揪心的悔恨。卢梭特别指出了社会不平等的危害,并力图通过他自己的经历,揭示出不平等对人性的摧残和歪曲。这些正是他所遇到的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正是强者的飞扬跋扈,摧残了他那温柔多情、天真活泼的性格,并使他染上自己痛恨的一些恶习,诸如撒谎、怠惰、偷窃等等。
卢梭的坦率之所以对读者如此重要,是因为在很多令人尴尬的事情,甚至盗窃,他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写出来给读者看。
以偷窃而言,它就是社会不平等在卢梭身上造成的恶果。卢梭在自己小偷小摸被发现后经常挨打,渐渐对挨打也就不在乎了,甚至觉得这是抵消偷窃罪行的一种方式,反倒有了继续偷窃的权利了。
卢梭在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分析不平等的弊害时,又用同样的方法来揭示金钱的腐蚀作用。卢梭说他不但从来不像世人那样看重金钱,甚至也从来不曾把金钱当作多么方便的东西,而认定金钱是烦恼的根源。
然而,金钱的作用却又使他不得不把金钱看作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使他害怕一贫如洗,这就在卢梭身上造成了这样一种矛盾的习性:“对金钱的极端吝惜与无比鄙视兼而有之。”
因此,卢梭曾偷过七个利物尔零十个苏,并且在钱财方面不时起过一些卑劣的念头,如眼见华伦夫人挥霍浪费、有破产的危险,他就想偷偷摸摸建立起自己的小金库,但一看无济于事,就改变做法,对于这段忏悔,卢梭如是写道:“好像一只从屠宰场出来的狗,既然保不住那块肉,就不如叼走我自己的那一分。”
从这里,除了可以看到典型卢梭式的严酷无情的自我剖析外,就是非常出色的关于社会环境与人性恶的互相关系的辩证法的思想了。在这里,自我批评和忏悔导向了对社会的谴责和控诉,对人性恶的挖掘转化成了严肃的社会批判。正因为这种批判是结合着卢梭自己痛彻心扉的经验和体会,所以也就更为深刻有力。
卢梭用坦率的风格写自传,不回避他身上的人性恶,更为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的思想体系。他显然并不把坦露自己、包括坦露自己的缺点过错视为一种苦刑,倒是为深信这是一个创举而自诩。在他看来,人具有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中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等等。
正如卢梭把初民的原始淳朴的状态当作人类美好的黄金时代一样,他又把人身上一切原始的本能的要求当作了正常的、自然的东西全盘加以肯定。甚至在他眼里,这些自然的要求要比那些经过矫饰的文明化的习性更为正常合理。
在卢梭的哲学里,既然人在精美的物品面前不可能无动于衷,他在《忏悔录》中几乎是用与“忏悔”毫无关联的平静而坦然的语调告诉读者:“直到现在,我有时还偷一点我所心爱的小玩艺儿。”他完全无视从私有制产生以来就成为道德箴言的“勿偷窃”这个原则,这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一条线索。
卢梭从年幼的天真善良,到备受粗暴对待心灵受扭曲而养成了说谎、偷懒、偷窃等恶习;由对人充满信任重视,到受到包括朋友在内的种种中伤、嫉妒和背叛而变得神经质,充满猜疑;从对于自然满是怜爱,到因为身心受到种种不幸创伤而疲于奔命,无暇顾及自然之美;由经过艰辛努力成为著名的作家、思想家,到受守旧势力迫害使《爱弥儿》、《新爱洛依丝》作品被焚、被禁,乃至人身安全受到死亡威胁;从对于自己祖国情深意切,到由于思想上的民主、进步主张而饱受包括祖国在内的欧洲多国的驱逐、拒绝乃至通缉,卢梭的一生就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人性被扼杀史。
《忏悔录》的另一条线索是他与天主教神学相反。不是把人看作是受神奴役的对象,而是把人看成是自主的个体,人自主行动的动力则是感情,卢梭把感情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认为“先有感觉,后有思考”是人类共同的命运。因此,感情的真挚流露、感情用事和感情放任,在他看来就是人类本性淳朴自然的表现了。
卢梭他提倡绝对的个性自由,反对宗教信条和封建道德法规的束缚,他傲视一切地宣称,那个时代的习俗、礼教和偏见都不值一顾,并把自己描绘成这样一个典型,宣扬他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的感情、兴趣、意志为出发点、一任兴之所至的人生态度。
这些就是他在《忏悔录》中的思想的核心,这也是他在自传中力求忠于自己、不装假、披露一切的根本原因。正因为如此,他的这部自传自然也就成为一部最活生生的个性解放的宣言书了。
卢梭的宗教信仰经历了新教、天主教最终又改为新教的历程,但是基督教的本质教义是共通的,原罪的观念为基督教徒所接受,自己所犯的罪恶由于原罪的存在显得更加难以宽宥,懊悔心自然而然地产生于“罪人”脑海中;而基督教徒认为上帝作为全知形象会对于自我罪恶进行审判,当然告解忏悔是宗教仪式上重要一环,但是自我内心类似“自省”的的审判也是不可缺少的。原罪意识、审判意识如烙印般浮现于卢梭的作品中。
卢梭《忏悔录》的“忏悔”观念根源于对原罪意识和审判意识的认同,他那对于自己过往的忏悔具有谦卑和宽容的心态,具有自觉意识,虽然道德完善和自我褒扬的意味浓厚,但是宗教在作品构造上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卢梭作品中的原罪观念在自我辩解的意味下隐藏得较深,其上帝审判观念弱于自我审判意识,这与启蒙主义宣扬的自由平等观念有关。
《忏悔录》处处可见作者对于自己所犯罪恶的毫不留情的揭露,涉及方方面面,同时对于这些罪恶具有浓郁的忏悔意识,并反思产生这些罪恶的社会、文化、个人等原因,达到了毫不留情的揭露、真心实意的忏悔、鞭辟入里的分析、先见之明的改过的和谐境界。
总结
卢梭的《忏悔录》体现的“是基于道德品格的自律的忏悔意识”,上帝的仁爱与公正观弱于自律规约下的自我个体性和自我裁决观,因而是一种道德与宗教并重的忏悔文本,并且更加接近于世俗观念的道德完善。
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从他笔下看到一个近似真实的世界——平民、富人共存却泾渭分明的世界。不论是朴实的农民、热心的小店主、出色的阿奈、善良的麦特尔等平民,还是猥琐的神父、彭维尔、西蒙等人,好好坏坏,都是很真实很鲜活的人物。社会的这一面,或许也只有卢梭这般阅历丰富、感情细腻的人能写出来了。
405吨“巨兽”冲破云霄,连飞三天三夜不落地,创下世界纪录
说到运输机,不得不提的就是安-124。它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运输机之一,由前苏联安东诺夫航空制造公司研制生产。它被设计用于机械装备和重装备的运输,能够在复杂的条件下执行各种任务,独特的设计保证了安全和可靠性,它的启用填补了世界巨型运输机的空白。读书号2023-05-23 10:20:160000高考倒计时32:我总结了高中语文病句专题训练(附答案及解析)
对于高中语文试卷中的各种题型来说,比较让大家头疼的阅读理解和文言文之外,更让大家感觉到很疑惑的,不知道怎么去学习的题型,那就只有语文病句了。很多同学们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点的时候都会很迷茫,甚至比英语的语法还要难,感觉所有的句子都是对的,又感觉所有的句子都是错的,很难在其中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而有关于于病句的题型也是每一年都会在高考题型中必须出现的。读书号2023-05-26 16:29:130003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最全知识点总结
方程的曲线,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圆锥曲线基本上要考的知识点都在这里啦,把这篇存好,每天看一遍,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再运用这些知识点去刷题巩固,数学成绩一定可以慢慢好起来读书号2023-04-22 16:58:290000语文考试语言表达考点技巧
读书号2023-05-26 16:30:010001